第 68 节
作者:打倒一切      更新:2021-04-30 17:06      字数:5007
  寒多者,加生姜至半筋。
  @@@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按】
  按之心下满痛之下,当有「有潮热」之三字,若无此三字,则不当与大柴胡汤,是必
  传写之遗。
  【注】
  按之心下满痛,有潮热者,此为表里俱实,当下之,宜大柴胡汤两解之。此二治皆下
  实满之法也。
  卷二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大柴胡汤方
  属性:柴胡半筋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洗)半筋 枳实(炙)四枚 大黄二两 大
  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抟,即为寒疝。绕脐
  痛苦,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按】
  此条脉重出,下条有证无脉,「其脉沉紧者」之五字,当在下条里急之下。然脉弦而
  紧,是劲急之甚,当属寒疝之重者。其白汗之「白」字,当是「自」字。下条其脉沉
  紧是里痛之脉,当属寒疝之轻者,必是传写之□。
  【注】
  疝病犯寒即发,故谓之寒疝也。其病发则绕脐少腹急痛,恶寒汗出,手足厥冷,不欲
  饮食,脉弦而紧,主急主痛,此寒疝应有之证脉也。主之乌头煎者,是专以破邪治标
  为急,虚实在所不论,故曰: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也。
  卷二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乌头煎方
  属性:乌头(熬,去皮,不□咀)大者五枚
  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
  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
  寒疝,腹中痛,及□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按】
  □痛里急之下,当有上条「其脉沉紧」四字。
  【注】
  寒疝腹中痛及□痛里急,脉见沉紧,较之绕脐苦痛轻矣。且无恶寒汗出,手足厥冷,
  故不用乌头煎之大温大散,而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养正为本,散寒为次,此治寒疝之
  利剂也。服乌头煎病势退者,亦当与之。
  【集注】
  李□曰:疝属肝病,肝藏血,其经布□肋,腹□并痛者,血气寒而凝涩也。当归通经
  活血,生姜温中散寒。里急者,内虚也,用羊肉补之,『内经』云:形不足者,温之
  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也。
  沈明宗曰:按此连冲脉为疝,治当温补也。肝木受邪,乘脾则腹中痛,本经之气不舒
  ,故□亦痛,连及冲脉则里急矣。所以当归补养冲任而散风寒,羊肉温补荣卫之气,
  脾邪散而痛自止。方后云:痛而多呕,乃肝气上逆临胃,故加橘、术补之。
  卷二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属性: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筋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筋。痛多
  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
  之。
  【按】
  「抵当」二字,衍文也。
  【注】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体疼痛,此疝之寒重者也。灸刺、诸药不能取效,
  则急以乌头煎加桂枝汤五合,以解内外之盛寒也。
  【集注】
  徐彬曰:起于寒疝腹痛,而至逆冷,手足不仁则阳气大痹,加以身疼痛,荣卫俱不和
  ,更灸刺诸药不能治,是或攻其外,或攻其内,邪气牵制不服也。故以乌头攻寒为主
  ,而合桂枝全汤以和荣卫,所谓七分治里、三分治表也。
  卷二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乌头桂枝汤方
  属性:乌头五枚
  右一味,以蜜二筋,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
  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方解】
  以桂枝汤五合解之者,溶化也。令得一升,谓以乌头所煎之蜜五合,加桂枝汤五合溶
  化,令得一升也。不知,不效也;又不知,又不效也;其知者,已效也。如醉状,外
  寒方散。得吐者,内寒已伸,故为中病也。
  @@@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
  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按】
  尺中亦微而涩之「微」字,当按『伤寒论』作「大」字是。
  【注】
  宿食病,即今之伤食病也,谓食隔宿不化也。人病腹满而痛,何以别之为宿食也?寸
  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谓按且大、且涩、且有力也,关上尺中亦然。大涩有力为实
  而不利,故知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注】
  腹满而痛,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故当下之。
  【集注】
  李□日:滑者,水谷之气胜也,若滑而兼数,则实热已入胃府矣。故云:有宿食可下
  之。
  @@@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初下利不欲食者是伤食,恶食不欲食也;久下利不欲食者,是伤脾不能食也。今初下
  利即不欲食,以有宿食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无疑矣。
  【集注】
  沈明宗曰:此伤食而致下利也。骤伤宿食,停滞胃中,壅遏升降之机,不转肠中,水
  谷不分而下奔则利,宿食在胃,故不欲食。必当攻去宿食,利得止而欲食,故宜大承
  气汤。
  @@@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注】
  胃有三脘,宿食在上脘者,隔间痛而吐,可吐不可下也;在中脘者,心中痛而吐,或
  痛不吐,可吐可下也;在下脘者,脐上痛而不吐,不可吐可下也。今食在上脘,故当
  以瓜蒂散吐之也。
  卷二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瓜蒂散方
  属性:瓜蒂(熬黄)一分 赤小豆(煮)一分
  右二味,杵为散,以香鼓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
  度而止。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
  @@@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注】
  转索无常,紧脉之状也。若浮紧伤寒,沉紧冷痛,冷犯胃脘,谷气不行,故曰:有宿
  食也。
  @@@
  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一云寸口脉紧)
  【注】
  脉紧头痛,是外伤风寒病也,脉紧腹痛,是内伤宿食病也。
  【集注】
  李□曰:按此脉与证,似伤寒而非伤寒者,以身不疼、腰脊不强故也。然脉紧亦有辨
  浮而紧者,为伤寒;沉而紧者,为伤食。『甲乙经』曰:人迎紧甚伤于寒,气口紧甚
  伤于食,则寒与食又以左右手为辨已,是以知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卷二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属性:@@@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按】
  身运而重,当是「头运而身重」,冒而肿胀,当是「冒风而肿胀」,始与文义相合,
  此必传写之□可知。
  【注】
  肺主气,外合皮毛,肺中风邪,风伤气则津结不行,故口燥;风伤肺则气逆上壅,故
  喘咳。头运而身重者,气伤而力乏也;冒风而肿胀者,皮伤风水也。
  【集注】
  李□曰:肺主气,风邪中之,则气壅而津液不行,故口燥气逆而呼吸不利,故气喘也
  。
  @@@
  肺中寒,吐浊涕。
  【注】
  肺中寒邪,胸中之阳气不治,则津液聚而不行,故吐浊涎如涕也。
  【集注】
  李□曰:五液入肺为涕,肺合皮毛,开窍于鼻,寒邪从皮毛而入于肺,则肺窍不利而
  鼻塞涕唾,浊涎壅遏不通,吐出于口也。
  @@@
  肺死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注】
  肺中风寒之邪,脉若见浮之极虚,按之弱如葱叶之空下无根者,乃肺藏之死脉也。以
  下五藏俱言浮者,是明外中之邪,应得之脉也。
  【集注】
  程林曰:真肺脉至,如以毛羽中人肤,非浮之虚乎?葱叶中空,按之弱如葱叶下又无
  根,则浮毛虚弱是无胃气也。此真藏已见,故死。
  @@@
  肝中风者,头目□,两□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注】
  肝主风,外合于筋,肝中风邪,风胜则动,故头目□动也。两□肝之部,肝受病故两
  □痛也。风伤筋,故行常伛偻也。肝苦急欲甘缓之,故令人嗜甘也。
  【集注】
  徐彬曰: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风性动摇,故头目□动,肝脉上贯膈,今□肋有邪故
  痛。肝主筋,风胜则筋急故伛。人以脾胃为主,木邪甚而土负,甘益脾,嗜甘所以自
  救也。
  @@@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按】
  两臂不举,舌本燥二句,「而汗出」三字,文义不属,必是错简,不释。
  【注】
  肝性条达,气行于胸侧,肝中寒邪,故有气抑不伸,喜太息,气滞不行,痛不得转侧
  也、食则吐,亦寒邪上逆也。
  @@@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注】
  肝中风寒之邪,若脉见浮之极弱,按之不弦,是失其肝之本脉也。今按之如索不来,
  曲如蛇行而去,夫索曲蛇行,去而不来,非皆肝藏之死脉乎!
  【集注】
  周扬俊曰:按之如索,则弦紧俱见,脉有来去,乃阴阳往复之理。今曰:不来但去,
  是无胃气也。否则真气将散,出入强勉,有委而不前,屈且难伸之状,故曲如蛇行也
  。
  @@@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按】
  「旋覆花汤主之」六字,与肝着之病不合,当是衍文。
  【注】
  肝着者,为肝气着而不行,致胸痞塞不快也。故其人常欲按摩其胸,以疏通其气也。
  其先未曾痞塞苦时,但欲饮热者,乃寒气为病也。
  【集注】
  李□曰:肝主□泄,着则气郁不伸,常欲人蹈其胸上,以舒其气,又以寒气固结于中
  ,欲饮热以胜其寒也。
  @@@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按】
  翕翕发深,中风之本证也。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文义不属,必是错简,不释
  。
  @@@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
  自吐乃愈。
  【注】
  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谓辛辣刺心之状也。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谓心背相应而
  痛也。譬如蛊注,谓似虫之往来不已而痛也。此皆心中寒邪之证。若其脉浮,是心得
  本脉,为寒邪上越之候,故自吐则邪去乃愈也。
  【集注】
  徐彬曰:寒则为阴邪,外束之则火内郁,故如啖蒜状,其似辣而非痛也。剧则邪盛,
  故外攻背痛,内攻心痛,彻者相应也,譬如蛊注状,其绵绵不息。若脉浮,是邪未结
  ,故自吐而愈。
  @@@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
  心藏伤所致也。
  【按】
  其脉弦之「弦」字,当「沉」字,沉为肾脉,文义相属,必是传写之□。
  【注】
  心伤者,谓心伤病之人也。因其人劳倦则扰其心,心之阳盛于上,故头面赤也,上盛
  则下虚,故下重而无力也。心中痛,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沉,肾乘心伤之所致也
  。
  【集注】
  尤怡曰: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盖心虚者,其阳易浮,上盛者,其下
  必虚也。心中痛而自烦发热者,心虚失养而热动于中也。当脐跳者,心虚于上,而肾
  动于下也。
  @@@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
  ,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按】
  阴气衰者为癫之「癫」字,当是「狂」字;阳气衰者为狂之「狂」字,当是「癫」字
  。『内经』曰:重阴者癫,重阳者狂。必是传写之□。
  【注】
  邪哭,谓心伤之人无故而哭也。邪哭则使人魂魄不安,心之血气少也。血气少而心虚
  ,则令人畏,合目欲眠则梦远行,此是精神离散,魂魄妄行也。心之血阴也,阴过衰
  则阳盛,阳盛则为病狂也;心之气阳也,阳过衰则阴盛,阴盛则病癫也。
  @@@
  心死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注】
  心中风寒之邪,若脉见浮之极实,如丸豆之状,按之益劲躁疾乱动者,乃心藏死脉也
  。
  【集注】
  李□曰:『难经』云:心脉浮大而散,若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则真藏脉见,
  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