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节
作者:打倒一切      更新:2021-04-30 17:06      字数:4956
  便也,后部大便也。
  程知曰:前部不利,后人治以五芩;后部不利,后人治以承气是也。
  沈明宗曰:邪传于胃,胃气壅遏,两气相搏,气逆上冲,则为哕矣。
  张锡驹曰:伤寒至哕,非胃气败,即胃中寒。然亦有里实不通,气不得下泄,反上逆
  而为哕者,当详辨之。
  @@@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
  【注】
  谵语一证,有虚有实。实则谵语,阳明热甚,上乘于心,乱言无次,其声高朗,邪气
  实也。虚则郑声,精神衰乏,不能自主,语言重覆,其声微短,正气虚也。
  【集注】
  戴元礼曰:谵语属阳,郑声属阴。经曰: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谵语者,颠倒错乱,
  言出无伦,常对空独语,如见鬼状。郑声者,郑重频烦,语虽谬而谆谆不已,老年人
  遇事则谇语不休,以阳气虚不精明也。此谵语、郑声虚实之所以不同也。二者本不难
  辨,但阳盛里实,与阴盛格阳,皆能错语,须以他证别之,随证施治可也。
  娄全善曰:余用参、耆、归、术等剂治谵语,得愈者甚多,岂可不分虚实,一概用黄
  连解毒、大小承气等汤以治之乎?〔按〕其所云亦郑声也。
  张锡驹曰:实则谵语者,阳明燥热甚而神昏气乱,故不避亲疏,妄言骂詈也。虚则郑
  声者,神气虚而不能自主,故声音不正,而语言重覆也。
  @@@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
  实,久则□语。
  【注】
  伤寒四、五日,入里之时也。脉沉而喘满,乃为在里之喘满,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
  ,则表虚也;汗出胃干,大便为难,则里实也。久则胃热炽盛,必发谵语也。
  【集注】
  方有执曰:越出谓枉道而出也。
  张璐曰:伤寒四、五日,正邪热传里之时,况见脉沉在里之喘满,而反汗之,必致燥
  结谵语矣。盖燥结□语,颇似大承气证,此以过汗伤津,而不致大实大满腹痛,祗宜
  小承气为允当耳!
  @@@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则□语,小承气汤主之。若
  一服□语止者,更莫复服。
  【注】
  此详上条以明其治也。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干燥,大便必□,久则□
  语,宜以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语止,慎不可更服也。
  【集注】
  张璐曰:多汗□语,下证急矣。以其人汗出既多,津液外耗,故不宜大下。但当略与
  小承气汤,和其胃气,□语自止,若过服反伤津液也。
  沈明宗曰:此汗多胃燥,非同实治也。
  @@@
  汗出□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
  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注】
  病自汗出而□语者,以素有燥屎在胃中,此为太阳风邪之所传也,须当下之。然必须
  太阳之邪,已过阳明之经,而入阳明之府,乃可下之。若下之早,则里热未结,不但
  热去不尽,且虚其中,热乘虚而上干于心,语言必乱。此表虚汗出,里实□语,所以
  必待过经入府,而后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集注】
  方有执曰:过经,谓宁迟迟,非谓必待十三日后也。
  程知曰:此言□语不当下早也。既出汗矣而□语,则必有燥屎在胃,此当属风。风为
  阳邪,阳邪入里,故□语。然须六、七日乃可下之,下之早,则风邪未解于表,尽入
  于里,里邪燥实,语言更乱也。
  @@@
  阳明病,□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尔,宜
  大承气汤下之。
  【按】
  「宜大承气汤下」之句,应在「必有燥屎五、六枚」之下,始合当用大承气汤下之之
  义。若但便□而用大承气汤下之,殊失仲景顾虑误下、慎下之旨。
  【注】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知胃中必有燥屎已结实也,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能食
  者,知胃将和,但大便□耳!当导之,不可下也。
  【集注】
  张璐曰:此以能食、不能食,辨燥结之微、甚也。潮热谵语,皆胃中热甚所致,胃热
  则能消谷,今反不能食,此必热伤胃中津液,气化不能下行,燥屎逆攻于胃之故,宜
  大承气汤,急祛亢极之阳,以救垂绝之阴。若能食者,胃中气化自行,热邪不盛,津
  液不致大伤,大便虽□,不久自行,不必用药,反伤其气也。
  @@@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注】
  下利里虚,谵语里实,若脉滑大,证兼裹急,知其中必有宿食也。其下利之物,又必
  稠粘臭秽,知热与宿食合而为之也,此可决其有燥屎也,宜以小承气汤下之。于此推
  之,可知燥屎不在大便□与不□,而在里之急与不急,便之臭与不臭也。
  【集注】
  汪琥曰:下利者,肠胃之疾也。若谵语,则胃家实,与厥阴无与,乃肠中有燥屎不得
  下也。治宜小承气汤者,此半利半结,祗须缓以攻之也。又曰:或问既下利矣,则热
  气得以下泄,何由而致谵语有燥屎也?答曰:此系阳明府实大热之证,胃中糟粕为邪
  所壅,留着于内,其未成□者,或时得下,其已成□者,终不得出,则燥屎为下利之
  根,燥屎不得出,则邪热上乘于心,所以谵语。要之此证,须以手按脐腹当必坚痛,
  方为有燥屎之征。
  @@@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注】
  上条下利谵语为可治,此条下利谵语者死。要知谵语不死于下利,而死于直视也。直
  视者,精不注乎目也;谵语者,神不守乎心也,已属恶候。加之喘满,阳上脱也,故
  曰死。下利阴下脱也,故曰亦死也。
  【集注】
  方有执曰:直视,精不荣于目也;谵语,神不主乎心也。喘则阳争于上,利则阴争于
  下,胃中土也,阴阳争夺于上下,而中气不守,故无法可治,而皆主死也。
  @@@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注】
  太阳病,发汗过多不解,又复重发其汗,以致气液两亡,热邪乘燥传入阳明而生□语
  。□语者,胃热阳也。脉短者,气衰阴也。阳病见阴脉,为阴胜于阳,故死也。若脉
  不短,为阴阳自和,故不死也。
  【集注】
  喻昌曰:方注以此为太阳经脱简,不知太阳经无□语之例,必日久而兼阳明、少阳,
  方有□语。故此言太阳经得病时,发汗过多,及传阳明时,重发其汗,因有亡阳而□
  语之一证也。亡阳之人,所存者阴气耳,故神魂不定,而妄见妄闻,与热邪乘心之候
  不同。脉短则阴阳不附,脉和则阴阳未离,其生死但从脉定耳。
  汪琥曰:□语者,脉当大实或洪滑,为自和。自和者,言脉与病不相背也,病虽甚不
  死。若谵语脉短,为邪热盛,正气衰乃阳证见阴脉也,无法可施。
  @@@
  发汗多,亡阳□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注】
  此又承上条以出其治也。谵语者,属阳明热实,可下之证也。若发汗过多,大亡气液
  而发谵语者,乃津枯致燥之谵语,非热甚内实之谵语,不可下也。里有热,宜白虎加
  人参汤。表不解,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也。
  【按】
  发汗过多,亡阳□语,以无大便□满痛,故不可下;以无身寒汗出恶寒,故不可温。
  于此可知发太阳汗出过多致谵语者,必无发热汗出恶寒也。发阳明汗出过多致谵语者
  ,必有潮热恶热不大便也。此则发少阳汗多致谵语者,即论中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
  谵语是也。然舍小柴胡汤别无治法,若祗用柴胡又恐升散,非亡阳所宜,故合桂枝和
  其荣卫,通其津液自可愈也。
  @@@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
  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
  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
  者,不治。
  【按】
  续浮之「浮」字,当是「弦」字,始与文义相属,则可与小柴胡汤。若俱是「浮」字
  ,则上之浮,既宜用小柴胡汤,下之浮,又如何用麻黄汤耶?
  【注】
  中风传阳明,病太阳未罢,脉当浮缓。今脉弦浮大,弦,少阳脉也;浮,太阳脉也;
  大,阳明脉也,脉既兼见,证亦如之。腹满,太阳阳明证也;□下及心痛,久按之气
  不通快,少阳证也;鼻干,阳明证也;不得汗,太阳证也;嗜卧,少阴证也;面目悉
  黄,太阴证也;小便难,太阳府证也;潮热,阳明里证也;哕逆,胃败证也;耳前后
  肿,少阳证也;短气,气衰证也,凡仲景立法无方之条,皆是此等阴阳错杂,表里混
  淆之证,但教人俟其病势所向,乘机而施治也。故用刺法,待其小差,若外病不解,
  已成危候。如过十日,脉续弦不浮者,则邪机已向少阳,可与小柴胡汤和之,使阳明
  之邪从少阳而解。若脉但浮不大,而无余证者,则邪机已向太阳,当与麻黄汤汗之,
  使阳明之邪从太阳而解。若已过十余日,病势不减,又不归于胃而成实,更加不尿腹
  满哕甚等逆,即有一、二可下之证,胃气已败,不可治也。
  【集注】
  程知曰:此条全是表证未解,而无汗出燥渴之证,故不可用白虎。虽有潮热,而无□
  满谵语濈濈汗出之证,故不可用承气。不如俟气之自回,犹可渐引其邪从外出也。
  程应旄曰:此条证以「不得汗」三字为主,故酌量于柴胡麻黄二汤间,以通其久闭,
  总是要得汗耳!
  @@@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注】
  脉浮而芤,浮为阳盛,芤为阴虚。阳盛则发热,阴虚则汗出,二者相抟,则胃气生热
  愈盛,胃中津液立亡。其阳则绝者,言阳亡津液绝也。
  【集注】
  方有执曰:浮为气上行,故曰阳;芤为血内损,故曰阴。胃中生热者,阴不足以和阳
  ,津液干而成枯燥也。
  张璐曰:此言脾约当下不下,则浮涩转为浮芤,津液竭而难下矣。其阳则绝,即阳绝
  于里,亡津液之互辞也。
  赵良曰:胃中阳热亢甚,脾无阴气以和之,孤阳无偶,不至燔灼竭绝不止耳。
  沈明宗曰:此辨阳明津竭之脉也。浮为邪气强,芤为阴血虚,阳邪盛而阴血虚,为浮
  芤相抟,胃气生热,故曰:其阳则绝。即亡津液之互词也。若见此脉,当养津液,不
  可便攻也。
  @@@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
  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注】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而小便利,是寒气内攻也;至二、三日呕而咳,寒邪上逆也
  ;手足厥者,寒气见于四肢也;气上逆,则咳而苦头痛矣。若不咳、不呕、不厥,则
  头不痛。此证之头痛者标也,咳逆手足厥者本也。
  【集注】
  程知曰:无汗小便利,呕咳肢厥头痛,曷不谓太阳病?盖初起无头痛诸表证也,此头
  痛是二、三日后呕咳而厥所致,非因头痛致呕咳而厥也。呕、咳二证,太阳、少阳俱
  有之,其表证未解,则属太阳病;其寒热往来者,则谓之少阳病也。厥,则厥阴有之
  ,但无呕与咳也。
  张璐曰:阳明无汗,呕咳手足厥者,得之荣卫俱伤而邪入深也。然小便利,则邪不在
  内而在外,不在下而在上,故知必苦头痛,仍宜小青龙主之。若不呕、不咳、不厥而
  小便利者,邪必顺水道而出,岂有逆攻巅顶之理哉!
  林澜曰:须识阳明亦有手足厥证,胃主四肢,中虚气寒所致也。然头苦痛而咳,自与
  阴寒但厥者异矣。此类数条最为难解。
  吴人驹曰:呕咳手足厥头痛 ,皆由反无汗之故也。
  @@@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注】
  阳明病,当恶热不恶寒,若从伤寒传来,则不能食,今从中风传来,故能食也。伤寒
  挟寒邪,则有头痛证,今中风挟风邪,则有头眩证,理固然也。寒邪属阴,若兼饮则
  咳而呕,今不呕而咽痛,则以风属阳邪,风病则兼火,故咳而咽痛,以类相从也。
  【集注】
  方有执曰:眩风旋而目运也,风故不恶寒能食。咳,逆气也。咽门,胃之系也。胃热
  而气逆攻咽,则咳而咽伤也。
  程知曰:阴邪下行,故无汗而小便利;阳邪上行,故不恶寒而头眩。寒则呕不能食,
  风则能食;寒则头痛,风则咽痛,是风寒入胃之辨也。
  程应旄曰:阳明以下行为顺,逆则上行,故中寒则有头痛证,中风则有头眩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