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作者:打倒一切      更新:2021-04-30 17:06      字数:4885
  书名:医宗金鉴
  作者:吴谦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42年
  订正仲景全书
  属性:一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原是一书,自林亿校刊遂分为二,殊失先贤之意,
  后赵开美仍合为一书,今复其旧,使后学知伤寒与杂证原非有二也。
  一 全书经文,诸家旧本,或字有增减,或节有分合,或重出不书衍文,或正误各不相同,
  是集则以仲景全书为准,而参之各家以昭画一。
  一 伤寒论,金匮要略,法律本自井然,但系千载遗书,错误颇多,虽经历代注家,
  编次诠解,然各执己见,位置无常,难以为法,兹集伤寒分经,仍根据方有执条辨,
  而次序先后,则为变通,金匮门类,悉照林亿校本,而纲领条目,则详为分别,
  并不拘泥前人,惟在启发后学,足裨实用。
  一 经中凡错简遗误,文义不属,应改补删移者,审辨精覈,皆详于本条经文之下,
  其有全节文义不相符合,绝难意解者,虽勉加注释,终属牵强,然其中不无可采之句,
  故另汇二帙,一曰正误,一日存疑,附之卷末,以备参考,金匮要略仿此。
  一 书中辞精义奥,注释诚难,若徒向辞华,必支离蔓衍,无以阐发微言,
  是注惟期简易明显,发挥经旨,间或旁参互证,亦惟援引本经,不事虚文,用滋眩惑。
  一 伤寒论,自成无己创注以来,踵之者百余家,金匮要略,自赵良衍义后,继之者十余人,
  各有精义,羽翼经文,然或涉浮泛,或近隐晦,醇疵并见,难以适从,兹汰其重复,
  删其冗沓,取其精确,实有发明者,集注于右,用资考证。
  一 上古有法无方,自仲景始有法有方,其规矩变化之妙,立法成方之旨,各有精义,
  皆当明晰,兹于每方必审究其立方主治之理,君臣佐使之相辅,功能性味之相合,
  一一解于其后,即方中用水之甘澜麻沸,火之宜文宜武,煎之缓急,渍之迟速,
  服之频顿,莫不各有适病之宜,前人或置而不论者,必备录而详解之。
  一 是集伤寒,则首六经,次合病并病,次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次坏病痉湿暍霍乱,
  次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次平脉辨脉法,此一书之次第也,
  首纲领,次具证,次出方,次因误致变,次因逆成坏,此一篇之次第也,
  首经文,次注释,次集注,次方药,次方解集解,其经文有缺误者,
  则加辨论于经文之下,以按字冒之,其与本条互相互发明,而非专论本条者,
  加辨论于本注之后,亦以按字冒之,此逐条之次第也,俾后学了然心目,易于融会贯通,
  金匮要略,序法仿此。
  一 金匮二十五章,内有与伤寒文同者,十之一二,虽为重出,然亦间有义别之处,
  今将伤寒论中已有专注者,则不复赘释,其与本经切要者,必重加发明,以阐扬其旨。
  一 古人姓氏,有传记详明者,昭昭可考,若仅书其字,则无从知其名矣,
  夫以其人竭虑殚精,久而泯其□,所不忍也,故于无考者,书其字,可考者书其名,
  以示不没其善之意。
  %
  原序
  属性:伤寒杂病论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但竞逐劳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
  华其外而悻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
  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齎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
  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搓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受为异物,幽潜重泉,
  徒为啼泣!庸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被何荣势之云哉?
  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意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木,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末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
  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
  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
  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
  相对斯复,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
  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髣□,明堂、阙、庭,尽不见察,
  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医宗金鉴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清·吴谦等编··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伤寒论』后汉张机所着,发明『内经』奥旨者也。并不引古经一语,皆出心裁,理
  无不该,法无不备。盖古经皆有法无方。自此始有法有方。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
  圣书。但世远残阙,多编次传写之误。今博集诸家注释,采其精粹,正其错□,删其
  驳杂,补其阙漏,发其余蕴,于以行之天下,则大法微言,益昭诸万世矣!
  卷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属性:太阳主表,为一身之外藩,总六经而统荣卫。凡外因百病之袭人,必先于表。表气壮
  ,则卫固荣守,邪由何入!经曰:虽有大风苛毒,勿之能害是也。若表气虚,则荣卫
  之气不能御外,故邪得而乘之。经曰:虚邪不能独伤人,必因身形之虚而后客之也。
  卫,阳也。荣,阴也。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邪之害人,各从其类,故中风则卫
  受之,伤寒则荣受之。卫分受邪,则有汗为虚邪,桂枝证也。荣分受邪,则无汗为实
  邪,麻黄证也。荣卫俱受邪,均无汗,皆为实邪,大青龙证也。大纲三法,用之得当
  ,其邪立解,用违其法,变病百出。缘风为百病之长,故以风中卫列为上篇,寒伤荣
  与风寒两伤,列为中、下二篇。其条目俱详于本篇之下,俾读者开卷了然,有所遵循
  也。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注】
  太阳膀胱经也。太阳之为病,谓太阳膀胱经之所为病也。太阳主表,表统荣卫,风邪
  中卫,寒邪伤荣,均表病也。脉浮,表病脉也。头项强痛恶寒,表病证也。太阳经脉
  ,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故邪客其经,必令头项强痛也。恶寒者
  ,因风寒所伤,故恶之也。首揭此条,为太阳病之提纲。凡上、中、下三篇内称太阳
  病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按】
  荣卫二者,皆胃中后天之谷气所生。其气之清者为荣,浊者为卫。卫即气之剽悍者也
  ,荣即血中之精粹者也。以其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荣
  卫。荣行脉中,故属于阴也;卫行脉外,故属于阳也。然荣卫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
  肾中先天之一气,故又皆以气言,曰荣气 、卫气也。
  【集注】
  滑寿曰:脉在肉上行,主表也。
  方有执曰:表即皮肤,荣卫丽焉。故脉见尺寸俱浮,知病在太阳表也。项,颈后也。
  恶寒者,该风而言也。风寒初袭而郁于表,不能再胜风寒之外忤,故畏恶之。
  程应旄曰:太阳经之见证,莫确于头痛、恶寒,故首揭之。
  吴人驹曰:头为三阳之通位,项为太阳之专位,有所障碍,不得如常之柔和,是为强
  痛。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注】
  太阳病,即首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之谓也。卫为表阳,风属阳邪,风邪中人,则
  卫受之,从其类也。风中于卫即发热者,以风、卫,皆阳,其性本热,故变热甚捷,
  不似伤寒待其闭郁而始热也。卫病不能固表,又为阳邪所蒸,故腠理□而汗出也。汗
  出表虚,为风所忤,故恶风也。风性柔软,故脉缓也。此承上条言太阳病又兼见此脉
  证者,名曰中风,以为中风病之提纲。后凡称中风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集注】
  方有执曰:脉缓即下文阳浮而阴弱之谓,言既有如首条所揭之太阳病,加之发热,汗
  出,恶风而脉缓者,则其病乃是触犯于风所致,故名中风。
  汪琥曰:中风,非东垣所云中府、中藏、中血脉之谓。盖中字与伤字同义。仲景论中
  ,不直言伤风者,恐后学不察,以咳嗽、鼻塞、声重之伤风,混同立论,故以中字别
  之也。脉缓当作浮缓看,浮是太阳病脉,缓是中风脉。中篇紧脉,亦当仿此。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
  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注】
  太阳中风,即上二条合而言之,又详举其证以出其治也。后凡称太阳中风者,皆指此
  脉此证也。阴阳指荣卫而言,非指尺寸浮沈也。阳浮,即越人曰:三菽之浮,肺之浮
  也。肺主皮毛,取之而得者,即卫分之浮也。六菽之浮,心之浮也。心主血脉,取之
  而得者,即荣分之浮也。荣分之浮较之卫分之浮,则无力而弱,故曰:阳浮而阴弱也
  。卫为风客,则卫邪强而发热矣。故曰:阳浮者热自发。荣受邪蒸,则荣不固而汗出
  矣。故曰:阴弱者汗自出。荣卫不和,则肌表□缓,故有啬啬之恶寒,淅淅之恶风,
  翕翕之发热也。然在皮肤之表,非若伤寒之壮热无汗,恶寒虽近烈火而不减,恶风虽
  处密室而仍畏也。皮毛内合于肺,皮毛不固,风邪侵肺,则气壅而鼻鸣矣。胸中者,
  阳气之本。卫阳为风邪所干,不能敷布,则气上逆而为干呕矣。故宜桂枝汤,解肌固
  表,调和荣卫也。
  【集注】
  程应旄曰:啬啬恶寒者,肌被寒侵,怯而敛也。淅淅恶风者,肌因风洒,□难御也。
  翕翕发热者,肌得热蒸,合欲扬也。啬啬、淅淅、翕翕字俱从皮毛上形容,较之伤寒
  之见证,自有浮、沉、浅、深之别。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桂枝汤方
  属性: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三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
  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
  ;又不汗,后服,当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
  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
  、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按】
  桂枝汤方,桂枝下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
  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后仿此。
  【方解】
  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
  ,寒走荣阴。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荣中有调
  卫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内攘
  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
  ,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荣,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相和也。而精义
  在服后须臾,啜稀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
  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又妙在温覆令一时许,□□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
  法也。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禁人以不可过汗之意也。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
  ,乃解肌发汗、调和荣卫之第一方也。凡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
  皆得而主之。其他但见一二证即是,不必悉具。故麻、葛、青龙发汗诸剂,咸用之也
  。若汗不出,麻黄证也。脉浮紧,麻黄脉也。固不可与桂枝汤。然初起无汗,已用麻
  黄发汗,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