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作者:辛苦      更新:2021-04-30 16:58      字数:4740
  世界上至今没有鉴定中成药的标准。在这本书里,我们谈到了中成药的鉴定。按照国际惯例,所有中成药都不需要通过国家鉴定,因为至今没有鉴定的标准。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美国的FDA还规定,凡是在1960年以前,在美国登陆的自然成药都给予免检的优惠,我们刘家香港药行的药物是1948年在美国登陆的,因此在美国享受免检优惠,在国际上也是免检的。但是中国内地规定,凡是没有批号就不准销售。由于我们香港刘家药物没有内地的批号,因此我们不能给大家使用。
  除了中药之外,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西药呢?在这本书里,我们也谈到了化学药物。我们主要从化学药物的制作原料,让你了解它的毒性。因此,你不要认为化学药物具有明确的分子式就能令人放心,而且其鉴定方法也是远远不如古代太医那样严格。因为古代太医是伺候皇族的,不允许药物出现一点点问题;否则就会被打屁股、充军发配、杀头、灭三族。但是如果现代的制药者出现了害人事件,那么顶多罚款了事。也就是说,读了这本书,你应当明白,为什么现代的化学药物会经常出现害人事件。
  现代人鉴定药物毒性的方法正确吗?在这本书里,我们要纠正你对于现代药物鉴定的误区。许多人认为一个药物通过国家鉴定了,就认为这个药物绝对是个好东西。其实不然,鉴定药物与鉴定人品一样,只是一种客观评价的方法,并不是好人才能通过鉴定;同样的道理,并不是好药才能通过鉴定。例如,抗癌药物的有效率只有20%,照样通过美国FDA的鉴定。当然,美国的药物鉴定是仔细挑毛病,让医生与病人有知情权,而不是给予国家保护。因此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的鉴定内容,要比适用症多得多,而疗效是次要的。因此我们在国外看不到药物的广告。
  既然化学药物是有毒的,大部分中药也是有毒的,那么我们怎样治病呢?在这本书里,我们反复强调了三分治七分养的生饥、食疗、慎用药的概念。也许你会更加同意这种防治疾病的方法。因为胃气、心疗、食疗、体疗是我们治愈疾病的最关键治疗,而使用药物只是画龙点睛。同时我们也沉痛地指出,由于我们每年要吃掉世界上40%的化学药物,因此许多病人同时存在着药物中毒,所以是极难治愈的。这就是我们的病死率,高于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倘若你以后不再乱用药,而健康地活到一百岁,那么这就是我们写书的目的。
  目前有许多人崇拜西医,说中医不是东西。在这本书里,我们依然采取了嬉笑怒骂的态度,客观地指出西医不是完美的科学;现在的中医也不是真正的中医,而是走医。不过,为了不树敌太多,我们虽然知道真实的国内外的药厂与药名,但是我们隐去了真名。倘若一些故事与一些事件类似,那么也是纯属巧合。敬请当事人用菊花5克沏水喝,以平息愤怒。
  总之,我们力图通过一些故事,去纠正你对于中西药的看法,给你一个自我保护的意识,这就是“伤胃气者谓之毒”的原则。实际上,古今中外都有药物害人事件,而且是防不胜防的。不管怎么说,“伤胃气者谓之毒”是你应当牢记的。
  守真之后 刘弘章谨识
  2006年12月于天津
  1。序幕:错杀三千惊太医,始疑药物有问题
  前面的话
  话说“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是一句血腥的杀人疯话。这句话从何而来呢?这可不是胡编乱造的,而是出自明朝的一个医疗事故。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二吕惨案。
  事情发生在明朝永乐年间,因为太医照本抄方,使用毒药治死了王贵妃,结果不仅主治太医被满门抄斩,还造成3000多个无辜的人死于非命。这个教训是惨痛的。不过,通过这个惨案,也迫使太医们怀疑许多所谓无毒的药物,其实是有毒的。
  (1)太医把王贵妃治死了
  1421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最宠信的王贵妃死了,享年只有41岁。自从皇后死了以后,后宫就由王贵妃主持日常事务。王贵妃为人谦虚谨慎,又善于把大事化小,把小事化了,因此深得宫人的尊敬。王贵妃的身体本来是很好的,但是有一天,王贵妃突然感寒发热并且肚子疼,朱棣急招太医治疗。于是太医按照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给她吃了一剂麻黄细辛附子汤。王贵妃的病情有所好转,但是她不想吃饭了。
  第二天,王贵妃又突然出现了四肢厥冷及紫绀的症状。朱棣又急招太医抢救。于是,太医又按照《伤寒论》给予一剂四逆汤,但是王贵妃喝药之后立即死亡。
  朱棣听说王贵妃死了,竟然惊得目瞪口呆,过了很长时间才恢复常态。他想不通,为什么主持后宫的美丽动人的王贵妃会突然死了呢?他使劲抱着她的尸体,欲哭无泪。
  突然,他发疯似的跳着脚,大骂主治太医是废物,并且立即下旨把主治太医重责八十脊杖;然后就地砍头;下旨派锦衣卫把主治太医的父族、母族、妻族等三族的二百余人全部砍头;又下旨把举荐官员革职查办。
  (2)永乐皇帝被气疯了
  朱棣万分悲痛,这个精神打击太大了。要知道,他一辈子最宠信的后妃只有三个人,然而她们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了。
  1407年,皇后徐仪华第一个死去了,她是因为得了乳腺癌,是一天不如一天地慢慢地死去了,因此朱棣虽然悲痛,但是并不觉得突然。
  1412年,朱棣最宠信的权贵妃又死了。这是朱棣第一次率兵亲征北元的时候,权贵妃自动请缨,要求与朱棣同行。在行军途中,权贵妃经常吹箫给朱棣听;婉转动听的箫曲,把朱棣乐得陶然而醉。但是权贵妃突然病了,也是该死的太医把她治死了。当时,朱棣也是发疯似的跳着脚,大骂主治太医是废物;并且立即下旨把主治太医重责八十脊杖;然后就地砍头了;并且下旨派锦衣卫把主治太医的父族、母族、妻族等三族的几百余人全部砍头了;又下旨把举荐官员革职查办了。
  这一年是1421年,朱棣最宠信的王贵妃也死了。为什么自己最宠信的后妃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了呢?朱棣把太医院院史找来,询问王贵妃的死因。院史认为主治太医的处方无误。因为王贵妃感寒发热并且肚子疼属于伤寒少阴病,那么主治太医使用《伤寒论》的麻黄细辛附子汤是正确的。因为麻黄发汗、细辛逐寒、附子回阳。后来,王贵妃又出现了四肢厥冷及紫绀的症状,属于伤寒厥阴病,那么主治太医使用《伤寒论》的四逆汤也是正确的。因为四逆汤中的附子回阳、干姜温里、炙甘草调和脾胃。
  听了太医院院史的解释,朱棣认为主治太医是正确的,但是杀了也就杀了。可是问题出在哪里呢?是啊,凡事都有原因!一个大活人,怎么说死就死了呢?而且为什么偏偏是他喜爱的人都要一个一个地死呢?除了皇后之死以外,朱棣开始怀疑内宫里有前朝逆党的存在!夜深了,朱棣越想越相信,一定是前朝逆党谋害了权贵妃和王贵妃。如果找不出这些暗藏的敌人,那么自己的身家性命也是朝不保夕。想到这里,朱棣不禁出了一身冷汗。于是他密令太监总管监视每一个宫人。你看,一个医疗事故,就这样转变成了一个政治事件。
  (3)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
  无巧不成书。有一天,一个小太监窃听到两个宫女吵架,好像是说吕美人曾经派人在权贵妃的茶里下砒霜,吕妃也派人在王贵妃的茶里下砒霜,因此权贵妃和王贵妃都被毒死了。好像这两个宫女还说,吕妃还要派人毒死皇上。
  听了这个小太监的密报,朱棣勃然大怒,跳起来就大喊:“锦衣卫滚过来!”立即让锦衣卫审问那两个吵架的宫女。这两个宫女吓坏了,就说是吕美人和吕妃分别派两个太监下了毒。朱棣听了暗中冷笑:“果然不出朕之所料。”于是,朱棣下旨给锦衣卫,严刑拷打那两个下毒的太监。那两个太监受刑不过,招认是受吕美人和吕妃唆使,让他们经常在权贵妃和王贵妃的茶中放砒霜。于是,朱棣认定吕美人和吕妃与前朝逆党有联系,就气急败坏地下旨给锦衣卫,逮捕吕美人、吕妃,并且逮捕与吕美人、吕妃有联系的全部人员及其家属。然后让锦衣卫严刑拷打,让他们招认与前朝逆党的联系。于是,有一批人糊里糊涂地被逮捕了。这些人在严刑拷打之下,又使得一批人糊里糊涂地被逮捕了。于是像滚雪球一样,与前朝逆党有联系的人越来越多。
  但是由于吕妃已经闻讯上吊自杀了,死人嘴里是无口供的,因此受刑最惨的是吕美人。她被锦衣卫扒光了衣服,用烧红的烙铁,从脸部烙起,一直往下烙,逼她说出与前朝逆党的联络。要知道,吕美人是土生土长的朝鲜人,是从朝鲜来到中国的,连中国话都听不明白,怎么会知道中国前朝逆党的姓名呢?因此吕美人供不出一个中国官员的姓名,于是锦衣卫慢慢地烙了她一个月,才让她痛苦地死去。
  朱棣从吕美人嘴里得不到口供,就下旨给锦衣卫,把这些可疑人员一律砍头。你看,因为权贵妃、王贵妃之死,朱棣竟然又杀死3000多人;而且朱棣亲自观刑,看着他们人头落地。不过,朱棣至死也没搞明白,吕美人为什么不肯招认受前朝逆党的指使?其实,吕美人没有给权妃下毒,更没有受前朝逆党的指使。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天大的冤案,直至朱棣死后才大白天下。
  请注意,公元1421年,因为太医治死了王贵妃,明朝皇帝朱棣不仅杀死了主治太医,灭了他的三族几百余人,又杀死涉嫌下毒的妃子、宫女、太监、官员及其家属3000多人。也就是说,太医治死了王贵妃,造成了3000多人的死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二吕惨案。是的,太医出了医疗事故就要人头落地,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明朝的二吕惨案杀人最多。我们学习中国历史的人应当知道:“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这句话就是出自二吕惨案。这是后人咒骂朱棣的杀人疯狂。
  要知道,朱棣篡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之后,曾经大开杀戒;他把反对他的人一律称之前朝逆党。不过,他并没有把前朝逆党一律格杀勿论,而是把大多数前朝逆党都关在诏狱里,因为前朝逆党的身份都是公开的。但是为什么在王贵妃死后,朱棣竟然“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呢?这是因为朱棣认为隐蔽的敌人最可怕。他找不到杀死王贵妃的真正凶手,所以他认为谁都可能是凶手,因此只有把可疑的人都杀了,才能把隐藏的凶手杀死。否则,这个凶手的下一个杀人目标就是他。
  4)太医院里的惊恐气氛
  二吕惨案也涉及太医院。因为既然那两个太监招认是使用砒霜下的毒,那么砒霜来自何处呢?在严刑拷打之下,那两个太监招认是从四个地方弄到了砒霜:一个是工部银匠作坊,另一个是光禄寺,再一个是敬事房,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太医院的御药房。
  得到朱棣批准之后,锦衣卫迅速查抄了工部银匠作坊、光禄寺、敬事房、太医院的御药房,还真的找到了砒霜。由于各个部门的砒霜采购剂量记录、使用剂量记录、剩余剂量记录,三者都不相符,有关人员又说不清楚,于是许多人被逮捕了,然后也被杀头了。
  有人说,银匠作坊为什么有砒霜?因为银匠鉴别真假银子需要使用砒霜,真银子碰上砒霜就会变黑。光禄寺为什么有砒霜?因为光禄寺是宫中采购东西的部门,由于宫中有老鼠,因此古人习惯用食物拌上砒霜杀鼠,当然宫中也不例外。敬事房为什么有砒霜?因为敬事房负责配制御赐毒酒,这个毒酒的主要成分就是砒霜。
  御药房为什么有砒霜?这就说不清楚了,可能是历代御药房的积存,也可能是某个太医的需要,也可能是别人寄存的。也正是因为御药房的大使、副使、医工、工役说不清楚,因此御药房的人员几乎都被逮捕了。院判也被责打四十脊杖,院使也被太监宣布皇上的口谕,臭骂一顿。
  什么叫院使、院判?古代太医院的最高长官叫院史,次官叫院判。一般设有两个院判,一个负责皇室医务,管理各科太医、医官、医工、御药房、宫药局等;另一个院判负责各级政府的医务,管理各王府的良医所、各卫的医官所、各州府的官医局。也就是说,古代太医院相当于现代的卫生部,除了负责给皇族防治疾病之外,也管理政府医院。
  不过,古代的太医与现代的首长保健医不同,保健医可以为首长联系医院看病,而太医不能;太医要负责诊断、治疗、康复患病皇族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保健医可以调动工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