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节
作者:点绛唇      更新:2021-04-30 16:58      字数:4729
  ,因为她自认了解男人,不会有任何问题。
  她敬仰成功、有名的丈夫,都听他的(“你比我懂”:“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贤妻当然与丈夫看法一致),乐得居下位,婚姻并没有让她成长,反正丈夫也不在乎这个。她顺从,把丈夫照顾得无微不至,又崇拜他,丈夫出差回家,她竭尽所能侍候,丈夫都很满意。话说回来,丈夫觉得她很乏味无趣,缺乏独立性。她不把自己当一回事,丈夫也就不认真对待她,不多久就有了外遇。她跟踪得知,丈夫并不否认。若离婚她就得靠自己过活,所以不考虑:丈夫觉得在外探险的同时有一个舒适的家再理想也不过,何况离婚会影响他的名声,所以也不考虑离婚。她不知如何是好,一哭二闹三上吊,丈夫只觉得没意思,心生反感。日子照旧过下去,她越来越依赖女儿,女儿还小时她就对她倾吐心事,不但要女儿分担自己的痛苦,还很成功地让女儿觉得爸爸很可恶,再进~步地认为男人都该死。她娇纵女儿,处处为女儿着想,比起忙碌、常出远门、没有耐心又反复无常的爸爸,女儿当然比较喜欢她。
  女儿进入青春期,蜕变为亭亭玉立的少女的时候,爸爸才开始注意到她,与她打情骂俏,赞赏她的身材,逾越父亲的尺度抚弄她,很明显,现在她偏到爸爸那一边了。父女两人发展出沾染情色的关系,做女儿的经由此察觉自已身体的吸引力。此时,爸爸转变为素来疼爱她的妈妈的对手,女儿感到很为难。爸爸用他的男性气息吸引她,使她萌生新的自我价值:另~方面她面对妈妈时又常觉愧疚不安,因为爸爸一旦在家,妈妈就被贬为管家,而她与爸爸从事有趣的活动如外出、逛街等,这是她专属的权利。把妈妈排挤掉,她有一种鬼鬼祟祟的胜利感——只担心会错失妈妈对她的爱,因为以前她一有任何问题,都是找妈妈解决,妈妈也没让她失望过,给了她许多关爱。
  她的内心被这两相矛盾的感情搅得四分五裂:爸爸代表“宽广的世界”,他的生活风格让她兴起模模糊糊的向往,而且她很清楚这种风格与妈妈绝缘——妈妈过于谦卑,不懂得享乐,对那个她无力坚持己见,势必要失去丈夫的世界深怀畏惧。
  父母亲分居后,问题变得更尖锐,爸爸搬到大都市去,女儿与妈妈按照原来的方式过日子。爸爸离开意味着“宽广的世界”消失了,她干是重回妈妈的怀抱。每当女儿想展翅高飞,经常把她一个人留在家的时候,妈妈就百般溺爱,唤醒女儿的罪恶感,好让女儿待在她身边,态度一如在男人面前那样恭顺。对爸爸失望的女儿,在妈妈这儿可以获得满足,不知不觉中视爸爸为一体,试着补偿他的损失,现在轮到她来指挥妈妈,学着爸爸的德行来与妈妈相处。这两个女人把昔日的婚姻生活重新搬上舞台,只不过这回女儿饰演爸爸的角色。她像爸爸一样挑剔妈妈,让妈妈照顾她,服侍她,稍有不满就大发脾气,妈妈害怕失去她,只好忍气吞声。
  爸爸邀请女儿到都市里做客时,两人才见得着面,却是十分疏远。她已经长大了,出落得更加标致,得意的爸爸带着她这位窈窕淑女出去,男人看了她,眼睛滴溜溜转,而爸爸宠她像宠一位女友一样,时间短暂得可以。爸爸给妈妈的钱不多,母女生活很拮据,爸爸在有限的相处时日把自已生活的光华慨赠给女儿,带她上高缀的餐馆,买昂贵的衣服和首饰,去听歌剧等等。闪亮耀眼的光华来得突然,爸爸也在不期然之际离去,女儿又回到妈妈升斗小民的世界。那些服装与首饰,以及被唤醒的要求无处容身,不满却有增无减。
  她学会了一点,无须辛苦往上爬就得到想要的一切,有若衔着银汤匙诞生——这不无道理,爸爸不就锦衣玉食?若是他多关爱她一分,她的成长必有另一番风貌。懦弱、怕孤单的妈妈希望把女儿拴在身边,免得继丈夫离去后也丢了女儿,不在意孩子是否该学一些有用的技能——这将破坏两人相依为命的现状。爸爸说:“我女儿哪里用得着上班赚钱”——白手起家的人以自己闯出的成绩为荣,认为下一代不必像他们那样辛苦,却忘了好吃懒做的恶果。她没有一技之长,潜意识中觉得仰赖父母供给就是报复他们,“我没有归属感都是他们的错,他们当然要继续养我”——另一种说词是:
  “我的手活该冻僵,谁叫爸爸不给我买手套呢。”绝望与悲伤隐藏在阴森的幽默中。
  P小姐长大了,款款动人,不太好伺候,深谙盛装出场的艺术,遗传了爸爸的与众不同,但没学到他的才干。她不工作,像等待王子营救的睡美人;但王子不曾出现过,因为她不属于那个圈子:朴实一点儿的男人她又看不上眼。认为他们“太穷”。在外头她神气、挑剔且信心十足,事实上仍然是弱小、不安的女孩儿,手足无措,粘着妈妈,盛气凌人的外在是一匹隔开了真实世界的绫罗绸缎。她习惯于带着些微鼻音轻声说话,觉得这样才高尚,第一次与她见面,别人会以为她出身“比较好”,是一位觉得生活乏味,世故老练的大小姐。
  随着成长,P小姐越来越胆怯,没有妈妈万事皆不通,甚至无法自行外出。她怕喧哗吵闹,身体上的反应是心跳加快、晕眩以及失眠。妈妈陪她遍访名医,账单寄到爸爸那儿,爸爸气得差一点儿拒绝付款。事实上,她害怕面对真实的世界,害怕证明自己的实力、学习技能以及下决心,她也害怕长大;现在更办不到了,她病了。妈妈是她的守护神,是她与这世界之间的缓冲器。她对生活本来充满期待,自日梦一个接一个,却没有能力实现梦想,处处靠妈妈,妈妈就不至于对她这个女儿大失所望。她要报复父母,生病终于给了她一个“合法”的辩白,他们不能不爱她。
  按照时间阶段讲述这个故事,难免简单了些,但是,所有造成歇斯底里人格的环境都有相似的特色,概括起来大致如下:父母貌和神离,把问题加诸小孩,尤其是独生子女身上:缺乏正确引导以及同性别的模范;充满矛盾与真实世界脱节的环境;太依赖父亲或母亲:无一技之长与足够的知识;对未来的向往混沌不清:不认同自己。
  P小姐永远不知道什么叫作“真相”:爸爸宽广的世界,妈妈狭小温暖宠她的世界。她如何能够做自己?当风情万种的淑女嘛,怎么样才算淑女,像妈妈一样呢,多么平淡无聊!如果妈妈撒手人寰她怎么办?想都不要想,尽管让妈妈折磨她、利用她吧,至少妈妈疼爱她。这两位女士的关系没有出LJ,都需要对方来释放自己,其中一人长大成人,双方的心智都得跟着成熟一些,但她们害怕成熟,因为,支持她们活下去的共栖模式将会瓦解。
  性别的迷惑
  鸟丽克是第三个孩子,上有两个姐姐,父母有些失望,因为她不是男孩。失望归失望,父母不死心地要把她调教成像个男孩,她被称为“伍立”@,穿男生的衣服,留短发,大家都说她真像男孩;她喜欢听到别人这么说,也顺着父母的意思装扮自己,举止也像个男孩。她只跟男生在一起玩,做男生做的事,如果有人告诉她,她可以与男孩一较长短,她会很得意。青春期时,女性第二性征出现了,她很不快乐,月经来的那几天特别卖力,绝不要落在男生后面。她蜕变为一位雅致的姑娘,男孩气息增加了她的魅力,男人挺喜欢她。从小到大,男孩玩伴都是她的哥们儿,所以,她很自然、也很天真地与一位男子一起旅行,共度周末。当对方对她有进一步的要求时,她惊愕又愤怒,很激烈地反抗。
  她的父亲娇宠三个女儿,像崇敬女神一样地狂热,以为女儿个个出类拔莘,他是一个“发明家”,不断发现女儿天赋异秉:三个女儿其实都很平凡。全家人都为可怜的父亲感到不甘,遗憾他怀才不遇。
  鸟丽克有演戏的细胞,在学校里表演时颇获好评:父亲突然决定要她完成未竟的功业,要她当一名演员。于是她去上表演课,是幸也是不幸,她的外形很适合某一个角色,因此获得初试啼声的机会;①男孩子名字是她的外形而非演技,让她得到这个角色。之后,她再也没有演出机会,父亲写了一堆附有她照片、夸张地形容她演技的信给剧院和经纪人。她被带到各地面谈,因为天资有限,父亲的溢美之辞她消受不起,更觉得放不开,屡试屡败。这期间她尝试找别的工作,但并不打算放弃演艺事业,终究专业能力不足,不是被解雇,就是试用期满后主动辞职。25岁那年她因恐惧开始了心理治疗:她无法独自走出屋子,没有工作能力,迷惑且无助。
  这是一个重拾女性身份的例子,我们从中得知,要一个年纪还小、什么都不懂的小孩达成父母的愿望有多艰巨。
  谎言筑成的城堡:歇斯底里人格的行为模式
  歇斯底里人格者常常做一些很轻松就达成心愿的梦,很像童话——梦中艰巨的任务,往往是由另外一个人承揽,而非他自己。
  歇斯底里的人括在谎言筑成的城堡中,无时无刻不说谎。真实性是他们最根本的问题,扮演的角色正反映出他们内心对真相的排拒。
  否认过错
  宗教之于实用至上的歇斯底里人格,束缚较少,他们不晓得是否需要教堂;表相再度比实情重要,行礼如仪即可。忏悔与告解后,所有的过错就可以被原谅,又可以像纯洁无瑕的新生儿一样重新开始。这种想法他们深表赞同。由人而神的慈父角色,当然这位慈父必须对他们疼爱有加,最得他们的心。许多歇斯底里的人幼稚、不成熟、天真无邪、相信奇迹、轻信保证治愈的承诺,不费吹灰之力就希望达成目标,因此常是某些非主流教派的虔诚信徒,他们惊世骇俗的需求在其中获得满足。接受心理治疗时,他们偏爱催眠;动动手指头就解决了问题,自己不需要做什么,岂不理想!
  伦理观念方面也是一样天真,不愿受到约束,把所有的事情都加以比较一番,过错推诿给别人,就是不会反躬自省、自我批判,因此鲜少从危机中学到教训。
  歇斯底里的人和我们一样,经历各个成长阶段,童年不可磨灭的印象,每一时期不同的学习重点,每一种年龄层经验到的不安,我们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对亲友等时有歉疚之感,与他人合作共事时难免发生龃龉。歇斯底里的人会在群体中寻找“敌人”,必须有一两个人给揪出来,用来平反他的过失。每个人、所有宗教团体以及各种族都有这个倾向,不愿真诚地面对自己的人、丧尽天良的政客、热衷于寻找替罪羔羊而滥用权力或扭曲理想之徒。战争、种族仇恨与宗教战争,往往是这一类失去控制、腥风血雨的投影心理所引爆的。谁不希望卸下心头的重担,洗涤罪孽呢?忧郁的人所有的不安与歉疚都往自己身上揽,歇斯底里的人走相反的路线,他忘记或否认自己的过错。说来很巧,德文的“流逝”与“犯罪”是同一个词,涵括时间以及道德操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过失会随着时间流逝吗?你我性格中歇斯底里的成分将不会反对这个论调。
  阴晴不定
  具有歇斯底里人格的父母和老师热情洋溢、风度翩翩,很有影响力,口才绝佳,让小孩觉得生活美好,生命有价值。对一个人的感情不会每天都一样,说风是雨,孩子强烈地感受到这种父母的爱,以父母为荣,觉得爸爸妈妈真了不起,家里有“气氛”,宾至如归,巴不得自己也拥有这些特质——直到他们看穿这些表相。严重歇斯底里的父母缺乏一贯的教育方式,一会儿孩子是心肝宝儿,转脸叉冷漠非常,十分情绪化,不够客观,小孩往往不知所措,永远不清楚如何估量形势,他们阴晴不定的性格搞得小孩诚惶诚恐,对生命产生错谬的期待。每当歇斯底里的父母让孩子失望了,或者要求孩子放弃什么,就信口许诺渺茫的未来——“等你长大”——然后拒绝讨论个中细节,只想到孩子理当听他的;小孩于是学到,放弃一样东西,就意味着另有奖赏,以为未来的日子充满惊喜,或早或晚会兑现,陶醉在幻想之中,却没有面对事实,这种期待不太妙。
  歇斯底里的父母让他们的孩子带着圆凿方枘的态度踏上人生之路,孩子的认知既不理智也非故诸四海皆准,日后只会让孩子对自己和人生都感到失望。一方面希望小孩黏着他们,一旦小孩有所要求、变成负担、要他们负起责任时,便出其不意地把小孩弹开。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问题何在,会有被遗弃的感觉,这才发现那些信誓旦旦不过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