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节
作者:九十八度      更新:2021-04-30 16:22      字数:4833
  x洗阴肿核痛x(《千金翼》)
  治丈夫阴肿如斗,核中痛。
  雄黄末 矾石(研各一两) 甘草(一尺)
  水一斗,煮二升洗之,如神。
  x淋洗囊肿神效x(《锦囊秘方》)
  连须葱白头(一十一根,不必洗净去土) 川椒 麦冬(炒焦) 地肤子(各一两)
  四味煎汤,淋洗囊上良久,次日再洗;以消为度。
  x荔枝散x(《种福堂》)
  治阴中肿大不消。
  顶大荔枝核十二三个, 灰存性,以火酒调和糊,吃下即消,若未消,连吃二三服。
  卷四
  眩晕
  属性:《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摇也。眩,昏乱旋转也。皆由金衰不能制木
  ,木旺生风,风动火炽。风火皆属阳而主动,相搏则为旋转。《内经》又云∶上虚则眩,是
  正气虚而木邪干之也。又云∶肾虚则头重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皆言不足为病。仲
  景论眩以痰饮为先,丹溪宗河间之说,亦谓无痰不眩,无火不晕,皆言有余为病。前圣后贤
  ,何其相反如是。余少读景岳之书,专主补虚一说,遵之不效。再搜古训,然后知景岳于
  虚实二字,认得死煞,即于风火二字,不能洞悉其所以然也。盖风非外来之风,指厥阴风木
  而言,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气逆,则风生而火发,故河间以火风立论也。风生必挟木势而
  克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究之肾为肝母,肾主藏
  精,精虚则脑海空而头重,故《内经》以肾虚及髓海不足立论也。其言虚者,言其病根,
  其言实者,言其病象。理本一贯,但河间诸公,一于清火驱风豁痰,犹未知风火痰之所由作
  也。余惟于寸口脉滑,按之益坚者为上实,遵丹溪以酒大黄治之。如寸口脉大,按之即散者
  为上虚,以一味鹿茸酒治之。寸口脉微者,以补中益气汤,或黄 白术煎膏入半夏末治之。
  然欲荣其上,必灌其根,如正元散及六味丸、八味丸,皆峻补肾中水火之妙剂。乙癸同源,
  治肾即所以治肝,治肝即所以熄风,熄风即所以降火,降火即所以治痰。神而明之,存乎其
  人,难以笔楮传也。如钩藤、玉竹、菊花,天麻柔润熄风之品,无不可于各方中出入加减,以
  收捷效也。
  卷四眩晕
  诊法
  属性:左手脉数,热多,脉涩,有死血,浮弦为肝风;右手滑实为痰积,脉大是久病,虚大是气虚。
  x正元丹x(《秘旨》)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有时,阴火上冲,则头面赤热,眩晕恶心,浊气逆满
  ,则胸胁刺痛,脐腹胀急。
  人参(三两,用川乌一两煮汁收入,去川乌) 白术(二两,用陈皮五钱煎汁收入,去陈皮)
  茯苓(二两,用肉桂六钱酒煎汁收入,晒干勿见火,去桂) 甘草(一两五钱,用乌药一
  两煎汁收入,去乌药) 黄 (一两五钱,用川芎一两酒煎收入,去川芎) 薯蓣(一两,用干姜
  三钱煎汁收入,去干姜)
  上六味,除茯苓,文武火缓缓焙干,勿炒伤药性,杵为散。每服三
  钱,水一盏,姜三片,红枣一枚,擘,煎数沸。入盐一捻,和渣调服,服后饮热酒一杯,以助
  药力。此方出自虞天益《制药秘旨》,本《千金方》一十三味,却取乌头、姜、桂等辛
  燥之性,逐味分制四君、 、薯之中。较七珍散但少粟米,而多红枣,虽其力稍逊原方一筹
  ,然雄烈之味既去,则真滓无形,生化有形,允为温补少火之驯剂,而无食气之虞。真《
  千金》之功臣也。
  x一味鹿茸酒x
  注云∶缘鹿茸生于头,头晕而主鹿茸,盖以类相从也。
  鹿茸(半两)酒煎去滓,入麝香少许服。
  x一味大黄散x
  丹溪云∶眩晕不可当者,此方主之。
  大黄酒制三次,为末,茶调下,每服一钱至二三钱。
  x加味左归饮x
  治肾虚头痛如神,并治眩晕目痛。
  熟地(七钱) 山茱萸 怀山药 茯苓 枸杞(各三钱) 肉苁蓉(酒洗,切片,四钱 细辛) 炙
  草(各一钱) 川芎(二钱)
  水三杯,煎八分,温服。
  卷四
  头痛
  属性:景岳云∶头痛一证,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痛者必因元气。但暂病者,有外感头痛,有火
  邪头痛。久病者,有阴虚头痛,有阳虚头痛。然亦有暂病而虚者,久病而实者,又当因脉因
  证而详察之,不可执也。或寒热,脉紧,清涕,咳嗽,脊背疼痛者,此寒邪在表而然,治宜
  疏散,九味羌活汤及茶调散、清空膏主之。或内热脉洪,头脑振振,痛而兼胀者,此火邪在里
  而然,治宜清降,玉女煎及一味大黄散主之。或因水亏而火动,蒸热脉弦,痛兼烦躁者,此
  阴虚血虚而然,治宜补阴,以六味汤、左归饮,加肉苁蓉、细辛、川芎主之。或因遇阴则痛,遇
  寒亦痛,倦怠脉微者,此阳虚气虚而然,治宜扶阳,以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川芎、八味汤
  、右归丸主之。或外感头痛,当察三阳厥阴。盖三阳之脉俱上头,厥阴之脉亦会巅,太阳在
  后,阳明在前,少阳在侧,此又当有所主,亦外感所当辨也。但内伤头痛,则不得以三阳为
  拘耳。至真头痛者,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或灸百壮,吞黑锡丹,可救十中之一。
  卷四头痛
  脉息
  属性:宜浮滑,忌短涩。
  x九味羌活汤x(方见《时方》)
  治太阳轻症。
  x葛根汤x(方见《伤寒》)
  治阳明。
  x小柴胡汤x(方见《伤寒》)
  治少阳。
  x麻黄附子细辛汤x(方见《伤寒》)
  治少阴。
  x当归四逆汤x(方见《伤寒》)
  治厥阴。
  x川芎茶调散x(《局方》)
  治久风化火,头痛及偏正头风。
  川芎 白芷 羌活 防风 荆芥 薄荷 甘草(炙,各一两) 香附(童便浸,炒,二两)为末,
  食后清茶调服二两,日三服,妇人产后,黑豆淋酒服,轻者三服,重者五七服效。一本无
  香附,有细辛五钱。
  x清空膏x
  治头风湿热上盛,遇风即发。
  羌活 黄芩(各一钱,酒炒) 甘草(炙,七分) 防风(一钱) 黄连(五分,酒炒) 柴胡(四分) 川
  芎(三分)
  水煎,入清茶一匙服。
  x玉液汤x(《济生》)
  治眉棱骨痛。
  半夏(六钱,汤泡七次,切片,作一服) 生姜(十片)
  水煎,去渣。纳沉香末少许服。
  x玉女煎x(《景岳》)
  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大,头痛,牙疼,失血等症。
  生石膏(三五钱) 熟地(三五钱或一两) 麦冬(二钱) 知母 牛膝(各一钱五分)水煎服
  x玉真丸x(《本事》)
  治肾气不足,气逆上行,头痛不可忍,调之肾厥。其脉举之则弦,按之石坚。
  硫黄(二两) 石膏( ) 半夏(汤洗) 硝石(各一钱五分)
  为末,生姜汁糊丸,如梧子大,阴干。每服二十丸。或姜汤或米饮下,更灸关元穴百壮。
  x补中益气汤x(方见《时方》)
  x当归补血汤x(方见《时方》)
  治血虚头痛。
  按∶加鹿茸三钱,沙参五钱,黄酒半杯煎,更效。
  又方,只用当归二两,黄酒四杯,煎一杯半,分两服效。
  x加味左归饮x(方见《时方》)
  治肾虚头痛如神,此余乡前辈胡先生新定方也。
  x清震汤x(《保命》)
  治雷头风,头面疙瘩,憎寒拘急发热,状如伤寒。疙瘩宜刺出血。
  升麻(二钱) 苍术(四钱) 荷叶(一个)
  水煎,食后服。
  x头风摩散x(方见《金匮》)
  治大寒犯脑头痛。
  x止痛太阳丹x(《奇效》)
  天南星 川芎(等分)
  为末,同莲须、葱白作饼,贴太阳痛处。
  x秘方贴头痛风热病大黄x
  朴硝(等分)
  为末,用井底泥捏饼,贴两太阳穴。
  x气攻头痛方x(《奇效》)
  蓖麻子、乳香各等分,捣成饼,贴太阳穴。如痛止,急于顶上解开头发出气,即去药。
  x透顶散x(《本事》)
  治偏正头风,远年近日皆效。并治鼻塞,不闻香臭。
  细辛(三茎) 瓜蒂(七枚) 丁香(七粒) 粳米(七粒,一作赤小豆) 龙脑(半分) 麝香(一分)
  研末。置小口罐中,紧塞罐口,令患人口含清水,随左右,搐一豆大于鼻中,良久涎出,即安。不愈,三日后再搐。
  按∶此本《金匮》纳药鼻中取黄涎之法。酒客多湿头重者宜之。
  又法治偏正头风,以生莱菔捣汁,令患者仰卧,以汁灌鼻中。左痛灌右,右痛灌左,左右俱痛,俱灌之。
  又头风有偏正之殊,其病皆在少阳阳明之络,以毫针刺痛处数穴,立效。
  张石顽云∶外用法不若蒸法最效,方用川芎半两,晚蚕砂二两,僵蚕如患年岁之数。以
  水五碗,煎至三碗,就砂锅中以浓纸糊满,中间开钱大一孔,取药气熏蒸痛处,每日一次。虽
  年久者,三五次永不再发。
  平时置新鲜木瓜于枕边,取香气透达,引散肝风,亦良法也。
  卷四头痛
  简易方
  属性:头风脑中空痛,用川芎、当归各三钱,共研末,黄牛脑一个和匀。分三次,热酒送下。
  尽醉卧,醒即愈。
  头风诸药不效,用大附子一只切片,同绿豆一升。(今用二盏。)煮熟,去附子,但服绿豆及汁,即愈。
  x生姜贴法x(《种福堂》)
  治太阳风寒头痛,及半边头痛。
  生姜三片,将桑皮纸包好,水湿,入灰中煨热,乘热将印堂、两太阳各贴一片,以带缠之,立愈。
  x桂麝太阳膏x(《种福堂》)
  治风寒半边头痛。
  肉桂心(一分) 麝香(二厘) 人言(一厘) 细辛 辛夷(各五厘) 胡椒(十粒)
  共为末,用枣肉捣丸,如豌豆大一粒,放膏中心,贴准太阳穴内,一日见效。如壮年火
  盛者,愈后服黄芩、大黄泻火,则痛自愈。
  x白芷细辛吹鼻散x(《种福堂》)
  治半边头痛。
  白芷 细辛 石膏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上各味等,为研细末。吹入鼻中,左痛吹右,右痛吹左。
  卷五
  膈症反胃
  属性:膈者,阻隔不通,不能纳谷之谓也。又谓之隔言,病在胸膈之间也。上焦出胃上口主纳
  ,中焦并胃中主腐化,下焦别回肠主济泌。此症三焦失职,百无一生。丹溪指为胃脘干枯
  ,以四物汤入牛羊乳、竹沥、韭汁之类主之;薛氏指为怫郁伤肝,肝木克土,以左金丸、逍遥
  散、六君子汤、归脾汤、六味丸、八味丸之类,随症间服;易思兰本此法以治气膈,晨吞八
  味丸百粒,暮服畅卫汤,开导其上,滋补其下,多效;赵氏以此病多得之五旬以上,肾水既
  干,阳火偏盛,煎熬津液,三阳热结,则前后闭涩,下既不通,必反于上,直犯清道,上冲
  吸门,须以六味丸料大剂煎饮,久服可挽十中之一二。然以余观之,膈症既成,终无治法。
  问曰∶既无治法,岂真坐视其亡耶?
  修圆曰∶即欲服药,亦不过尽人事而已。吾乡老医某,只守程氏启膈饮一汤,始服颇效
  ,久亦增病。然而痰火郁气阻逆于上者,亦借为引导也。《已任篇》专取阳明,以左归饮加生地
  、当归,亦所以开贲门、(此门开则能纳食)幽门、(此门开则小便利。)阑门、(此门开则大便润。)之
  法也。此数方之意,皆仿于仲景大半夏汤用甘澜蜜水之法,而不知仲景取半夏以升降阴阳,
  借人参以重生津液,复得蜜之滋润,灌溉流通,而阻隔之患乃免。程氏以半夏耗液为禁,岂
  知仲景麦门冬汤及此方之微旨哉!
  张石顽云∶古人指噎膈为津液干枯,故水液可行,干物梗塞,为枯在上焦。余窃疑之,
  若果津液枯槁,何以食才下咽,涎随上涌乎?故知膈咽之间,交通之气不得降者,皆冲脉上
  行逆气所作也。惟气逆,故水液不得居润下之常,随气逆涌耳。若以津枯而用润下之剂,岂
  不反益其邪乎?宜六君子汤加减,挟寒,脉迟细者,加肉桂、附子;挟热脉数滑者,加枳实、
  黄连;若噎而声不出者,加五味子、竹茹;喉中有一块,食物不下者,痰气也,加海石、诃
  子;膈间作痛,多是瘀血,加归尾、桃仁、韭汁、童便,甚者加大黄微利之。《千金》五噎丸、五膈丸,亦可择用。
  按∶张石顽主于冲脉上逆,诚千古灼见。亦从仲景大半夏汤悟出。然必谓润下之剂反益
  其邪,是因其涎沫之多,而狃于见症之陋习也。冲脉不治,取之阳明。故仲景以半夏降冲脉
  之逆,即以白蜜润阳明之燥,加人参以生既亡之津液。石顽此论,得其半而遗其半也。盖人
  之胃中,叠积如膏脂者,谓之胃阴。今因冲气上逆,日呕出粘涎,即日亡其胃阴,尚得谓滋
  润之剂宜屏绝乎!余所以不敢阿好也。
  《人镜经》曰∶《内经》云∶三阳结谓之膈。盖足太阳膀胱经水道不行,手太阳小肠经
  津液枯涸,足阳明胃经燥粪结聚,所以饮食拒而不入,纵入太仓,还出喉咙,人之肠胃一日
  一便,乃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