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节
作者:负债赌博      更新:2021-04-30 16:16      字数:4737
  都倾向于像波林早些时候所做的那样,说人们不能讲出智力是什么东西,可是,那就是智力测试可以测验出来的东西。
  尽管长期以来都有对智力测验的反对意见,可智力测试总还是在被人们广泛使用着,而且用得有其道理。
  一方面,这些测验的确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测出孩子们在学校里面会有何等的表现,哪些孩子应该给予特别的关心,或者应该施以何等样的强化教育。
  另外一方面,最近有一些对完全双胞胎和兄弟双胞胎的复杂统计研究,特别是那些出生不久即分开在不同家庭哺养的双胞胎,研究结果比古尔德所能确立的证据有力得多,即心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遗传的,因此,智力测试除开能测试后天所学外,的确还能测出天生的能力。
  (“可遗传性”是指在某一指定特征中,人们之间差异的范围有多大一部分来自基因。如果智力的可遗传性发现为零,则智商测定可变性中的任何一个从近乎零到200左右的变量都不是基因导致的;如果可遗传性为百分之百,则所有的变量都是基因来源所致。今天,持“遗传信仰”的心理学家们将智商的可遗传性定在百分之八十左右,而持后天教养说的心理学家们则认为从百分之五十到零不等。在最近的一次相当有说服力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大卫·W·富尔克、约翰·C·德富里和罗伯特·普罗明测试了245位不同年龄的继子、其生物学父母及其继父母的认知能力,结果吃惊地发现:与不在场的生身父母的相关性随时间增加,而与继父母的相关性却随时间减少。从这个数据当中,研究者计算出,心理能力的可遗传性在7岁时为约百分之三十六,而在儿童期稍后几年会变得高一些。)
  智商争议潮起潮落,反复起伏;政治蒙蔽科学,科学又为政治所用。这场争斗还在继续着,目前还看不到有终止的迹象。不过,从早期智力测试中直接传下来的正统版本,现在已经得到很大修改,比早期更贴近“文化公平”。它们还在学校、机构、军方、工业和其它地方得到广泛使用。
  不管人们管它叫做什么,也不管人们对智力测试的观点如何,事实是,心理测量是有用的,对社会(尽管不是哥达德和特曼脑海中的社会意义)是有益的,而且始终还是心理学F对现代美国生活和其它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生活作出的主要贡献之一。
  第九章  行为主义者
  老问题,新答案
  到19世纪90年代,人类在经过了约24个世纪对意识如何工作的思辩之后,好象到达了理解它的边缘。万德特和詹姆斯的信徒们以极其困难的方式对他们有意识的感觉和思想进行了内省式的检查。弗洛伊德在偷偷地察看自己和他的病人阴沉的无意识深处,而比奈也准备好测量儿童智力的成长。
  那么,为什么会有一些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在对无法说出它们内心体验的动物玩一些把戏,而且还把这种把戏称作心理学研究呢?
  给小鸡吃两种毛虫,其中一种假设苦一些,这怎么就能够提高对人类意识的理解力呢?(我们说假设,因为研究者们本人从来没有尝过这些毛虫。)或者,把一些玉米芯泡在奎林里,另一些浸在糖水里,再涂上不同的颜色,扔在小鸡的面前。小鸡啄两种玉米芯,很快知道避开苦的那一种,而大鸡们迅速学会了只吃加了糖的那一种。可这些跟人类学习有何关系呢?
  把一只饥饿的猫放在一只板条“难题箱”里,让它只有踩上可以打开门的踏板才能逃出去,这样如何就能解决心理学的一些大问题呢?研究者把这只猫放在板条箱里,再闩上门,在箱子外面挂一片鱼。这只猫看到鱼片,闻到味道后大受刺激,把鼻子挤进缝隙里,把爪子也伸进去,又折回来,在笼子里四处乱抓了2分半钟,直到它碰巧踩到踏板,使门向下滑开。猫猛地窜出来吃掉鱼——然后又被放回去重新试。第二次它干得好些(4O秒逃出来),第三次差些(90秒),而只试了20次以后,它每次就可以立即打开门了。这无疑是增长了见识——有关猫的知识。可是,这跟人类有何关系呢?
  把一只狗关在笼子里,先用节拍器放15秒钟的节拍,然后把一些肉末放在笼子里面的碗里,再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节拍器响起来的时候,唾液会从狗嘴里滴下来,哪怕碗里面没有放肉末。这如何就能启发人类理解自身的意识呢?许多心理学家第一次听说这个实验的时候,都说它只是一种类型的联想,它可以解释一些动物简单的行为方式,可是,进行实验的研究者却不这样看,他相信自己发现的这个原理将能够解释哪怕最为高级和复杂的人类行为形式。
  这些实验和许多类似的实验是一种大胆尝试的一部分,它从上个世纪初开始,目的是要回答——实际上是要消除人们正在进行讨论的一些看法——心理学上最为复杂,也最无法追踪的问题:与思维的本质有关的那些问题。其中有:
  ——在我们的身体内部,当我们醒着的时候能够看,感觉和思考的东西是什么?当我们睡着的时候它会短暂消失(或者,如果我们做梦的话,它好像会离开身体,跑到别的地方去),而在我们死去的瞬间它又会永远地消失。它与灵魂是不是一样的?或者是不是灵魂的一部分?或者,它是不是别的某种同样不属于物质的东西?
  ——在两种情况下,一种不是物质的存在——甚至不是一阵气体,不是哪怕一个影子的存在——会对它所依存的物质的肉体产生影响呢?它怎么会感觉到身体的感觉的呢?
  — —身体死去后,它还能留存下来吗?——果真如此,它存在于什么地方?而且,因为死后缺少与感觉器官和神经的任何连接,它怎么能够感知到它自己所寄住的地方呢?
  这只是哲学家、神学家和原型心理学家们长期寻找着其答案的、有关意识、精神状态和思维过程的问题。可是,他们不但没有解决掉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还引发了更多的困惑。
  可是,对这些问题还有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答案,不过,这些答案是大部分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所厌恶的。意识是一个错觉;我们身体的内部根本就没有一个有形的自我;我们的精神经验,包括意识,对自我存在的感觉和思维,都只是一些生理事件,它们发生在神经系统内,是神经系统对一些刺激的反应。
  在若干世纪里,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曾以模糊和不能令人信服的用词提到过这一点,可是,随着物理和生理科学的发展,这个假说变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有道理了。到19世纪后半期,亥姆霍兹和其它一些生理学家已经就把一些简单的感觉与感觉神经里的电子化学现象相联系了,而万德特的门徒也开始从感觉和感知的基本构成中建构一种完整的心理学了。到上世纪末,反“心灵主义”(认为意识是一个单独的存在物的看法)已在另一个极为不同的方面获得力量——动物心理学,对这个领域的兴趣是由达尔文的理论引起的,达尔文演示了人类和其它物种之间的联系。最开始,一些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假设动物具有虽然简单一些,但与我们一样的思考过程;到19世纪80年代,一位英国生物学家乔治·罗曼通过“类比的内省法”探讨了动物心理学;他问自己在任何一个既定情形中,如果自己是一个动物会做什么。可是,1894年,动物学家西·劳埃德·摩根——就是这位把两种毛虫给小鸡吃,用两种颜色的玉米芯喂鸡的研究者——用奥克汉姆·雷扎的一句话把这个方法驳得体无完肤:
  在任何情况下,如果可以用在心理尺度上处于较低位置的某种精神功能的发挥来解释一个行动,我们就不可能把它解释成较高位置的心理功能发挥的结果。
  摩根说,哪怕宠狗玩的一些复杂把戏,也可以用反射和简单联想习知的词来解释;没有必要假定动物中存在某种更高级一些的精神功能的存在。
  出生在德国的生物学家雅克·罗艾走得更远。19世纪90年代在美国教书的时候,他通过非常广泛的证据证明,许多动物行为是由“tropisms(向性)”构成的,他用这个词来表示蠕虫、昆虫和哪怕更高级一些的动物因刺激而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所有反应。按照他的观点,许多,或者大部分动物行为都是由这样的向性构成的,这些动物只不过是由刺激驱动的自动机。
  对人数越来越多的一批心理学家来说,所有这些话的含义是很清楚的:如果人类与动物有涉,如果动物行为可以不用心灵主义概念就能得到解释,那么,人类行为的一部分——也许所有的部分——也能如此。对意识的本质和动作方式这些无法追踪的问题的回答有可能变得异常简单:意识不存在,或者,如果存在的话,也是可以被忽略的,因为它不仅仅是无法观察到的,而且对行为的解释也不必要。行为——明显可见的、不可缺少的动作——这才是心理学真正的主题,而不是记忆、推理、意志和所有其它无法看到的、由心灵主义心理学家想象出来的一些过程。能够成为完全客观和严密科学的心理学的真正对象的,不是就不可观察的功能而进行的猜想和假设,而是一系列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中得出来的规律,比如猫渴望从笼子中逃脱出来。这是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早期的许多心理学家们在思考的问题,而这时候,“行为主义”这个词远远还没有造出来,其学说的信条也没有成形。
  行为主义法则的两位发现者:  桑代克和巴甫洛夫
  上述动物实验列举了两种不同的行为主义原理:自然学习原理(鸡在某种特定的颜色与有甜味的玉米芯回报之间产生联想,猫在踩上踏板与逃脱和食物之间产生联想)和调节形成原理(狗在听到节拍器的声音时产生唾液,这是与人工形成的唾液反射相联系的刺激)。这些原理是由两位有不同背景、不同培训和不同性格的人发现的,一位是聪明而专心致志的心理学家,另一位是生理学家,他瞧不起心理学,并怀疑它是否可以被叫做一门科学。
  第一位是爱德华·李·桑代克(1874-1949),他是位心理学家,可是,他的兴趣范围如此普通和多样,一些史学家把他列入机能心理学而不是行为主义学者,而他本人则认为他哪种都不是。除开一年之外,他一辈子都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进行漫长的心理学研究工作,他写了50本书,450篇讨论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测试和测量、工业心理学、语言获取和社会心理学的文章。作为额外的工作,他还编辑了一些非常稀罕的材料,如学生常见的2000阅读用英语词汇教师手册,按学生希望生活其中的欲望等级编定的美国城市列名,还有一本极受欢迎的字典。可是,我们对桑代克的兴趣集中在他作为一名研究生时所做的工作上,当时,他颇有行为主义者的势头,只不过后来他才产生异议罢了。
  桑代克出生于麻塞诸塞,是位循道宗牧师的儿子,作为一个孩子,他其貌不扬,孤独,很害羞,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乐处。他特别有天赋,高中的成绩一直处在前一二名,1895年从卫斯理大学毕业时,获得了50年来最高的平均成绩。他觉得基础的心理学课程很无聊,而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教程却很有趣。他去哈佛继续研究生工作,计划学习英语、哲学和心理学,可是,听了詹姆斯的两次课以后,他就完全迷住最后一门课程了。
  尽管对詹姆斯非常崇敬,他却选了一个非常没有詹姆斯特色的课题“鸡的直觉及智力行为”。在他后来的生活中,他说,当初的动机只是“主要为了满足获取学分和毕业文凭的需要……当时明显没有对动物的特别的兴趣”。也许吧,可是,确凿无疑的是,一位害羞的人(他当时就是这样一种人)会觉得与动物交往比跟人打交道容易些。詹姆斯同意了这个选题,桑代克就买了一群鸡,因为实验室太小,他就把鸡关在自己屋子里,直到愤怒的房东命令他把鸡弄走为止。当他把麻烦告诉詹姆斯时,詹姆斯就让他把鸡关在他自己家的地下室里,这远远超出了一位教授的责任。
  桑代克在那里用厚厚的书本堆成了一道迷宫,有三条死路,第四条路可以通往邻近的一个开口处,那里有一些食物、水和其它的鸡。当他把一只鸡放入迷宫时,它会在死路里转来转去,大声地吱吱叫,直到碰巧找到出口。当他一次又一次地放回去实验时,慢慢就学会较快地找到出口。很明显,这里没有什么智力行为包含在内,只有一些简单得多的东西。按桑代克的说法:
  鸡在面对孤独和封死的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