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9 节
作者:      更新:2021-04-30 16:02      字数:4739
  试金石,试出的成色是要落到谁眼睛里?南杨、东杨本为同年,按说关系是最亲密的,但东杨得意得早,南杨还在坐监牢的时候,他已是天子近臣,出入得意,傲岸中不知得罪几人。看来,南杨也在被得罪的人之中。
  西杨没有说话,只是一笑——他实在是有点困了。
  当天下午,王瑾果然再度奉诏而来,重提废后一事,这一次,东杨大人来劲了,手抚袖袋,口称“臣有本奏”,遂将一本奏章,递给了王瑾。——众人都斜着眼睛看,只见上头一行规整的馆阁体,皇后、廿条等字是触目惊心。
  才一中午,就酝酿了二十条皇后的过错,东杨大人真不愧是倚马千言的捷才,西杨大人和南杨大人对视了一眼,均都默然无语。连王瑾好像都被东杨的无耻给震惊了,接过奏章不发一语,转身离去。
  大家继续办公。金大人时不时瞅东杨一眼,又看看西杨,有点纳闷。
  没过多久,王瑾回来了。
  “陛下有言,曰:”他神色木然,看不出喜怒。“尔等速商议出一个章程来,杨荣不要再胡说八道了,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些话朕看了都替你羞。”
  皇帝传话,当然都有很多口语,不过这么不客气的那还是很少见的。东杨大人面上阵红阵白,站起身还要请罪。王瑾却摆手止住,道,“陛下有言:不要再玩虚的了,好聚好散,皇后多病,让她好生调养,如何处置,章程出来。”
  皇帝的态度现在已经是很明白了,西杨大人犹豫片刻,语气有所松动,“既如此……”
  王瑾便看了他一眼,见西杨大人不说话了,又转身而去,往文华殿回话。
  不片晌,上召西杨独对。后日,又召内阁诸臣与顾命重臣入,唯东杨称病,未能与会。
  后三日,以皇后多病,上表自辞为由,准其退居长安宫,号为静慈仙师,饮食起居,一如常法。
  胡后无过被废,朝野震动,朝中多有上折为胡后分说者,皆留中不发。坊间亦有谤内阁言语,种种怪象,不一而足。
  不过,东杨大人却也是渐渐地回复了元气,他在等着一个合适的信号回归内阁,就像是朝中几乎所有称得上分量的大臣们一样,手里都攥着一本奏折,就等着往上递了。
  皇帝废了胡后以后,的确也是动作不断,他又封赏了胡、孙、何、徐、罗、吴等诸内宫妃嫔的家人,其中孙贵妃家所得,略厚于余下诸妃。东杨大人的信心也越来越足,就等着那预料中的烟花一放,他便可以恰到好处地借此表复出。——被皇帝那样不客气地训斥了一番,虽然东杨大人没动情绪,但怎么说也得稍微顾忌一下面子,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嘛。
  只是,左等右等,东杨大人都等得奇怪,等得着急了,还没有等到那一封预料中的奏章。
  ——英国公张辅,毫无疑问,是如今朝中的第一号勋臣权贵了,别的不说,只说他的家世、资历、功勋、能力,朝中还有谁能和他相比?不论是拥立嗣皇帝,还是请立太子,都得由他当先上表,那才叫做名正言顺。现在皇后废了,若要继立贵妃——在大部分朝臣看来,贵妃生了太子,素来宠厚,此时不立贵妃,又立谁来?——他不上表,谁敢和他争先?
  但英国公他就是不上表,他上朝、视事,身体非常健壮,看起来精神也没有什么问题,但仿佛和大部分人不是活在一个世界似的,当整个世界都期盼他的时候,英国公他老人家……他老人家就是不上表。
  反正他就这样事了,你能把他怎么地吧?你说说你能把他怎么地?
  东杨大人关在家里苦思冥想了半天,手里的奏章就这样被憋回去了,他找了个合适的黄道吉日,悄没声息地痊愈了,滚回去当值。
  西杨大人若无其事,继续做他的首辅,时不时过问一下长安宫的修建进度。
  南杨大人继续当他的隐形人。
  金大人在去宁夏出差的路上,风花雪月,无比惬意。
  太后嘛,太后坐在清宁宫里抱点点——几个月下来,点点大了不少,她已经会走路了,也会咿咿呀呀地说很多不成调子的话。
  “点点,想不想娘啊?”太后捏着点点藕节一样的手臂,爱得撒不开手——一只猫带久了都会有感情,太后已经很久都没有带小孩了,除了皇帝以外,后头的几个孩子,多数时间都是给养娘照看的。她是直到成为太后以后,才真正有时间来带小孩,才真正有心力来享受这个过程。点点很幸运,她赶上了太后的第一波情感真空。
  点点咿咿呀呀,“娘!娘!”
  太后又轻轻地捏了捏她的小鼻子,禁不住有点儿心疼,她在点点脸上香了一口,半带了埋怨,“可惜我们点点娘不争气,母慈女孝,这还没母慈呢,就要尽孝了,我们点点才多大呀?”
  她和点点额头顶着额头玩了一会,才悠悠地叹了口气,“可不管再怎么样,那也是我们点点的娘啊,是不是?娘不出来,点点也想得慌,是不是?”
  直到把点点逗得失去耐心,挣扎着要下地自己去玩了,太后方才半伸了个懒腰,恢复了正常的语气。
  “去安排一下吧。”她示意南医婆,语调略微转冷。“——也到了该回来的时候了,瞧瞧她不在的时候,这永安宫都乱成什么样了。”
  南医婆心中一跳:看来,太后娘娘对庄妃娘娘,也是有了几分恨铁不成钢……
  “奴这就去寻药。”面上,她确实丝毫异状没有,很正常地就应允了下来。“必会安排得妥妥当当,请老娘娘放心。”
  于是,三月里,皇四女点点染了时疫,‘病’了。
  作者有话要说:小徐和太后比,还是天真了啊……
  161、回宫
  “点点病了?”皇帝的语气有几分愕然;“太医院那里是怎么说的?”
  虽说已经有了四女一儿,还有一个在肚子里;但父亲对孩子们的爱却显然不会因此被分薄,尤其点点,因为之后紧跟着就是个弟弟;所以特别得他钟爱;皇帝在这件事上多少有点迷信的:徐循曾被文皇帝夸奖过有福运,没准,这份福运也被带到了她女儿身上呢。
  不过;这几个月他见点点的次数是不多,皇帝本来去太后那里请安的次数就不是非常频繁——反正不会比他去永安宫更频繁。再加上每次过去也不会呆太久;和点点相处的时间的确大幅减少。现在听说点点病了,当家长的心里除了着急以外;多少还有些愧疚,总觉得自己对女儿是有点关心不够。
  “请了刘太医看过。”来报信的宫女回答得中规中矩,“说是似乎没有大碍,不过是长牙时常见的低烧罢了,只是点点这一回可能本来火气也重,又有点伤寒,反应特别大,老哭,老娘娘有些慌了。”
  徐循进南内也就是三个月多一点的时间,点点在太后手上可能还是第一次得病,不过在徐循那里,因为长牙而生病了好几次了。有几次皇帝也在的,这孩子身体健壮,哭起来声音也大,他对太后的担心是心有戚戚焉。“既然太医说了无碍,那就暂且先这样好了。”
  那宫女没动,“老娘娘问,此事是否该向南内那边报个信儿。”
  皇帝顿时就明白了太后的用意:老人家这是有点等得不耐烦了。
  说实话,立后这件事该怎么处理,皇帝还没有想好。现在反正立太子、废后两件大事都办妥了,余下到底立不立后,立谁,何时立,除了太后以外谁也没有资格催促皇帝。而太后毕竟又是发过话的,这件事凭他自己处理,所以现在虽然不耐烦了,但也不好直接催问,只能是这样委婉地把点点的病小题大做一番,来试探皇帝的口风。不然,小病而已,又无大碍,一般来说这样的事都不会特地遣人来告诉皇帝的,顶多就是和皇帝身边的宦官打声招呼,让他提点着皇帝,有空了多去看看生病的子女。
  一眨眼已经进去三个月了,虽然现在待遇是大为改善,但毕竟还是没有从南内出来么,老人家对庄妃一直都是深有好感的,就算不说继后的事吧,想要帮一把,助她从南内出来,也是很正常的事。——老人家如此行动,倒是越发证明了徐循和她完全不是一条心,不然,她都根本不会派人到乾清宫来。
  虽说徐循想要躲清静的心思并没有改变,自己几次过去探望的时候,她在南内貌似也过得挺开心的。但现在点点病了,不说徐循自己,皇帝的想法都发生了变化:孩子毕竟还是跟着亲妈最好,不然,连皇帝都是放心不下。太后虽好,但毕竟年岁大了,再怎么照看,还能比亲妈更上心吗?
  “让她去看看吧。”他立刻下了决定,“马十,带人去把徐氏接往清宁宫去。我这里……”
  他犹豫了一下,“我这里一会儿也过去。”
  毕竟是皇帝,还是有公务要处理的,几位重臣都在入宫的路上了,一会就要开会,这都能理解。马十带着宫女,很利索地就去了南内,一路还把轿子什么的都给备上了。可到了宜春宫前,他却不让清宁宫来的宫女进去,只说,“姐姐在这稍等一会儿,我这就去接娘娘出来。”
  这宫人稀奇地看了马十几眼,方道,“公公但去,奴就在这里候着。”
  很显然,她对庄妃在宜春宫里的待遇,动了点疑心。
  #
  正是暮春时节,宜春宫的小花园里一片芬芳,马十从甬道里一路走来,远远地就听到了庄妃娘娘和巧巧的笑声——这一大一小,是又在后花园里打上秋千了,虽然不能打得高出墙头那么嚣张,但也是翻出了许多花样,这会儿是巧巧打给庄妃看,马十才进小花园,就见到她瘦小的身躯,灵巧地在秋千上翻了个跟斗,配合着秋千晃来晃去的幅度,居然还稳稳地落脚在了木板上,没有一头栽下来。
  庄妃娘娘呢,靠在树边上笑着只是拍手,面色红润笑容满面,看起来哪里有半点冷宫禁闭的幽怨样子?马十暗暗擦了擦冷汗:还好没让清宁宫的人进来,不然,还不知回头怎么和太后娘娘回报呢。
  这边使劲把庄妃娘娘往外捞,那边却是‘此间乐,不思蜀’,太后娘娘要是知道了,那得多生气,马十都不敢想。他快步上前,向庄妃娘娘把来龙去脉叙说了一遍,“皇爷让您现在就过去清宁宫……”
  徐循当然是一下就没了玩笑的心情,恨不能插上双翅,立刻就飞到清宁宫去。
  这三个月里,要说不想女儿那是骗人的,很多次徐循都想要请皇帝把点点接到南内来。但这么一来,势必要和清宁宫那里大打交道,也就失去了继续住在南内的意义。好在以前孩子也就是一天抱来和她玩一阵子,平时衣食起居自然是有人照料,而且这个待遇也不会因为她的获罪而改变,其实少了母亲,很可能点点都是意识不到什么的。
  当然,在大人来说,理性上的认知是一回事,感性上的思念又是另一回事了。一听说点点病了,徐循心里这个煎熬啊,和皇帝一样,在担忧之外,浓重的还是愧疚:早知道,就是再麻烦也要把女儿折腾来和她一起了。能亲眼看着,心里总是好过点的……
  她身上穿的还是棉布衣裳,要去清宁宫总是要换一身的,徐循随便扯了一身袄裙套了,根本也顾不上什么搭配、首饰,匆匆和马十一道出门上了轿,根本连说话的心情都欠奉。
  三个月没来,清宁宫倒要比从前更新了——皇帝体现孝心,很大的部分就是每年给母亲翻修一下屋子,做点粉刷油漆工作,所以清宁宫的屋子,一般都是簇新的。但徐循没心思去鉴赏装饰的变化,她都没找太后请安,而是直接让人把她带去了点点的屋子。
  孩子刚睡着,倒是没看出什么不对来,就是脸色略有点红,倒是钱嬷嬷见到徐循,激动得不轻,双目含泪,唤了声‘娘娘’,虽然掌住了没哭出来,但也已经是语不成调,她的心情,可见一斑了。
  徐循却没有钱嬷嬷这种绝处逢生的心情,她的眼神更多地还是牵连在女儿身上,才是三个月不见,点点就是大了一圈,现在有点小孩儿的样子,不再是婴儿那样的感觉了。她伸出手轻轻地碰了碰女儿的额头,触手微温——本来,孩子的体温也是比较高的,这才是渐渐地放下心来,问钱嬷嬷道,“怎么忽然间就病了呢?现在已经没事了吧?”
  钱嬷嬷掀了掀唇,最终还是说道,“是老奴照顾不周……点点现在已经退烧了,就不知道晚上会不会再发作起来。”
  徐循倒也没这个意思,闻言忙道,“好了,嬷嬷,别说这话。小孩子哪有没个头疼脑热的,现在退烧了那就行了。”
  见南医婆也在一边,便向南医婆道谢,“多得医婆在旁看顾——是了,你不应该在小吴美人那里吗?”
  “分内之事,奴婢不敢当。”南医婆笑了一下,“原是在永安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