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节
作者:蝴蝶的出走      更新:2021-04-28 08:12      字数:4960
  憾隆贰ⅰ赌韭砣恕贰ⅰ冻悄暇墒隆肪秃芎谩!?br />
  很喜欢《早春二月》。阴雨天的石板路,很有江南的情调,中国的诗、绘画全国哪儿的都有风格不同,南方特别能代表中国。很多词、画特别有中国的感觉,这些东西是很有魅力的。拍《暖》的时候为什么从莫言的老家甩到徽州婺源,代表一种情调和文化。早春二月雨天的石板路,那时候对我的影响,潜移默化在《暖》这里面也想这样表达。
  《星》:最喜欢的导演是谁?
  霍:很多,我很喜欢谢晋导演,在那样一个时代拍出那么多优秀影片,《木马人》、《芙蓉镇》、《红色娘子军》等等,拍那么多我真是挺敬佩他的。那么多影片那么多碟可以看,做得成功一点就是应该的好像没什么,但是在那样的条件下拍出这么好的影片,我觉得特别有才华。要论当时你在那个背景下至少是英雄,谢晋真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导演。包括水华的《林家铺子》,为什么在电影史上留下一笔,其实就是人性魅力。
  《星》:生活中的霍导是一个很浪漫的人吗?
  霍:生活中比较平淡,比较常规很闲散,除了拍戏比较紧张,生活里比较随意,没有什么特别的计划。内心还是有浪漫的情怀在里面,希望自己拍的影片有这样的气息。
  关于霍建起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家开始习惯用“代”这个词来划分导演。一直搞不清,这所谓的“代”到底是按导演的年龄来区分还是由他们作品的思想领域来规类。只是一边感受张艺谋、陈凯歌作品中厚重而深刻的历史感,一边看贾樟柯、王小帅讲述城市变迁中人们不同的生活状态,然后就迷迷糊糊地随大流,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这样叫着。但对于霍建起导演,却一直不知该怎么称呼,他与第五代导演是同期的,但作品却不像
  “第五代”那样气势凌厉,他与第六代导演一起崛起,但作品却也不似“第六代”那般现代前卫,不过他电影中营造的行云流水般的意境,却无论是
  “第五代”还是“第六代”,都鲜有人可以超越,唯美与现实间的碰撞,不经意间透出的淡淡的温情撩拨着观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有时觉得霍建起的电影更像是一首静静的、淡淡的低吟浅唱,而他就是那写着抒情诗歌与世无争的优雅诗人。
  那部堪称唯美艺术电影典范的《那山,那人,那狗》。影片的故事情节想当简单,描写的就是一位老山乡邮员陪伴即将接替他工作的儿子第一次送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子对这份起初并不情愿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对父亲的人生态度也经历了一个由拒斥到认可的转变。这是一个看上去没有任何新鲜感的故事,但却被霍建起描绘得如诗如画。透过干净的画面、舒缓的音乐、缓慢渐进的的叙事风格,霍建起将父与子之间的温情回归表现得清新而温暖。这部投资仅210万元的“小制作”影片,在1999年第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评选中,横扫六项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故事片奖。同时还在该年的第二十三届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上拿下观众最喜欢的影片大奖。2000年又在第三十一届印度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银孔雀奖并获得上海影评人十佳影片奖,业界给予了该片极大的肯定。不过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却由于发行方的某些原因,并没有在国内公映,只是在电影频道播出。这对霍建起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但好在该片在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家公映时都受到影迷的热烈追捧。特别是在日本,五个月时间创下了3。5亿日元的票房记录,年度累积票房更是高达8亿多日元。霍建起这部诗一般的田野童话在感动观众的同时也奠定了他独特而唯美的电影风格。
  当人们期待着霍建起再次带来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渴望继续感受他作品中那股暖流时,霍建起却开始了他在电影路上的新探索。之后的几年,霍建起相继拍摄了《九九艳阳天》、《蓝色爱情》和《生活秀》三部影片,与之前让他享誉国际的《那山,那人,那狗》相比,霍建起在这几部影片的处理上都做了新的尝试。而《蓝色爱情》、《生活秀》这两部影片也依然让霍建起奖拿到手软。但人们提到他时,首先想到的还是《那山,那人,那狗》,他原本那超脱世俗的唯美主义还是观众心底最渴望看到的。也许是听到了观众的呼唤,又可能唯美本来就是霍建起无法割舍的电影元素,2003年,他带着他的《暖》再次回归。这部获得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最佳故事片奖的影片讲述的是男主角井河偶然回乡,遇到自己的初恋情人暖,从而引出一段感伤的情感往事。这部影片可说是《那山,那人,那狗》的延续,同样是农村题材,同样的视觉感受。但《暖》所具有的那份经得起沉淀的纯朴,更凸显出一种难得而怀旧的情怀。它正像我们远离了多年的故乡,在经历过都市的喧嚣之后,你突然发现内心深处无法被遗忘的记忆。如果说《那山那人那狗》是霍建起对山里人一次温柔而近乎怜悯的注视,那《暖》就是经历了一次近于忏悔之后对人生的重新认识。诗化的镜头绵延悠长,过去、现实与未来优雅地穿梭中似乎可以看到霍建起对生活更加从容、平和的态度。所以即使他的最近期的那部作品《情人结》因为首次起用了大牌偶像明星,而被媒体称为艺术导演向商业的又一次低头。但他并不在意。因为他依旧让自己的电影散发着浓郁的怀旧美感,也许你可以否定影片中的爱情,但决不可能忽视电影的纯和电影的美。而他要的带给大家的就是这份纯美所营造出来的淡淡温暖。在这样一个冬天,霍建起正静静地挑选着下一部作品的剧本。而我们所期待的就是看到他用电影写出又一首温暖人心的抒情诗。
  擦出光芒的平淡
  马俪文,曾用名马晓颖。电影导演、编剧。1971年生于江西,在哈尔滨长大。天津人,生于江西,在哈尔滨长大。高中毕业后进了当地一家中药厂的艺术团,唱过歌跳过舞敲过鼓,写过随笔,开过专栏;1996年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进了一家广告公司,主要工作是给猪饲料广告写策划;后来干过场记,干过副导演,干副导演的时候因为人家说“不能胜任”被撵出了剧组。
  2001年,自编自导第一部小成本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斩获2002年第6届长春电影节优秀华语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三项大奖,海内外先后获奖项15个。
  2005年推出第二部电影《我们俩》。自编自导。片中出演的84岁老演员金雅琴在第18届东京电影节上捧回最佳女演员奖。并获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两项大奖。
  由她执导的20集电视剧《你在微笑,我却哭了》,2005年11月16日起每天晚上11点,在北京四套播出。
  11月12日晚,第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百花电影节在三亚落幕,34岁的马俪文捧得第25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再加上84岁的金雅琴斩获“最佳女主角”,电影《我们俩》大胜而还。
  马俪文对话录
  时间:2006 年3月
  地点:北京陶然亭马俪文工作室
  《星库》(以下简称《星》):人们认为《无极》走的每一步都优先考虑市场,的确,它换回了过亿的票房和很多衍生品的收入,但却得到众口一词的不良口碑。陈凯歌导演有他的道理,他说如果要与好来坞大片抗衡必须以市场为中心。而你的电影即使看过的人没有那么多,口碑却一直上非常好。在目前的状况下,尽管大家都意识到“个性与市场”结合是一条必须的道路,在你看来为什么顶尖的导演都无法达到平衡?
  马俪文(以下简称“马”):如开商场。商店开业,有钱,有十几层楼高,货品琳琅满目,经营商怕赔本,耗资巨款来宣传,老百姓被宣传所吸引,纷纷涌进商场,经营商赢利。
  老百姓买回货品,发现货品有问题,可又不能退,怎么办?只能埋怨。对于商场来说,老百姓怨的少,这还没什么障碍,小风引不起大船摇摆。被几个人埋怨,你可以说是误会,人和人对一件事情的看的角度不同,可以理解。被一半人埋怨,可以说是引起争议,争议是好事,可以带动言论,人人都有发言权。言论自由。被85%的人埋怨,这就需要反思。商场是需要口碑生存的。
  如果商场说:我们不加大宣传力度,不渲染,WTO一来,国外该强占我们的地盘了,我在做保护国产品牌。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但总得把好货品质量关吧?这么多的观众捧场,商场如做好自我完善,观众还是一样会捧场。但也可能有这种情况:每次失望,每次还来,就像我听说过的一个女人,被丈夫一次一次踹下床,她还美滋滋的爱她的男人,还越来越爱,人家愿意啊,没办法啊。
  一些小的投资电影,是因为他们暂没有机会获得大一点的投资。像开小店,小本生意,店个个都小,各具特色,它们利用各个方面能量,生意没赔,就算告一段落,一切都可以往下进行。
  小店也想做大,但这些小店主都是靠自己的微薄能力在经营,只能看时势行动,也要有机会。小店如要做大,和市场结合好,要看时机和自身创意,更要靠真正有眼光的伯乐发现和扶持。现在看来,中国自己本土的电影在中国市场如能成功,是一个只能用钱、用宣传、用娱乐、用猎奇、或用侥幸来搞定的市场。现在中国缺少相对小投资的中国电影赢得市场的成功案例,因为,观众喜欢被好奇或猎奇或煽风点火、引进电影院。不过有些国产电影自身也有过于文艺之嫌,但这不代表全部。大的商场靠得是雄厚的人际关系和名牌效益的运做资源,两回事情。平衡不是一个人能解决得了的问题。电影不是一个人能解决得了的事情。
  《星》:从你拍摄的《我们俩》来说,反映了你个人对故事题材的偏好,而真挚、感人的题材一般很难成为好来坞式的商业大片。从个性走向迎合观众,究竟是脱离过于狭窄的个人视角,还是有更多无奈的妥协?
  马:《我们俩》故事讲的是:由两个陌生人的勾通变化,带出感情友情及社会及现实,电影目的并不是讲个人。在三亚、深圳、东京、及柏林那么多观众对这部小电影的关注,不是关注导演个人,是关注电影传达的情感。从验证结果来看,我觉得老百姓是爱看的,可爱看这种电影的老百姓并不是买票看电影的群体,广大老百姓怎么可能花那么多钱进电影院?这次在深圳举办的慈善活动非常有价值,老百姓那么踊跃,那么喜欢,电影结束不愿意离开。如何把电影的自己特点和本身价值做一个个性化的发行和受众?而不是直接把这样的小片子电影直接抛向“市场”这片汹涌残酷的海里?这一切都值得探讨。投资不到20万元宣传的小电影《我们俩》如何在市场生存?这是谜,中国电影在中国市场对大部分投资方和导演来说还是个解不开的迷,观众真的不需要这种电影吗?观众是谁?是花钱买票的这些人,现在电影院观众的是青年人的天下,这些观众喜欢轻松娱乐及大片,广大老百姓就只能年年在家看电视。《金刚》投资几亿美金,在中国的平均票价是65元人民币。《我们俩》投资200万元人民币,平均票价是45元,这是一个很怪的现象,我为何花差不多的钱不看个热闹的而且更绚烂的电影呢?《我们俩》3月3号全国上映,2月28号才请了十几家媒体在一个小放映厅里举行了唯一的一次上映宣传记者会,如果能有好的票房,那才新鲜。很多观众并不知道《我们俩》上映。而且很多电影院连一张基本该粘贴的海报都没有,参加柏林电影节也没有《我们俩》的海报,柏林电影节所有的电影都有海报,组委会用的是一份《我们俩》宣传册、拆开拼凑贴在电影院的门口。《我们俩》如何做到组织一些慈善活动以低票价来运作?如何组织适合这种类型的电影的相应观众?观众的相对应这个很重要,这是需要动脑筋的。
  《星》:从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