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节
作者:片片      更新:2021-04-26 12:47      字数:4770
  苑诺酶桑莸酶校且蛭抢锍3J歉鼍憷植浚蝗说木憷植浚υ谀歉鋈ψ永铮懈嗟男畔⒖梢怨低ǎ嗟母星榭梢粤纭W砦讨獠辉诰瓢。?br />
  富人的休闲往往并不是真正的休闲,穷人向富人学习,休而不闲,折腾的结果,只是更累。
  穷人的名片
  穷人的名片不是太繁就是太简。
  太繁可以理解,因为职务来之不易,一点一滴都要珍惜。处长、科长、班组长,都要写上,甚至注明“相当于某级”,“实事求是”嘛,级别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有些职务虽然来自民间,但管的也是人头,办的也是实事,比如钓鱼协会秘书长,和好几个鱼塘都有联系,那可不是吹的。
  有人就笑了,全世界哪个不知道布什?他还需要印个名片吗?还需要注明“美国总统”几个字?简单才是规格,越复杂越没档次!
  先前那印了一串头衔的就很惭愧,再看这高见哥们的名片,除了名字上面什么都没有。他就拿了仔细看。初看肃然起敬,越看越不对劲,地址也没有,电话也没有,你以为你是谁呀?酒好不怕巷子深?你卖打药呐?不要故弄玄虚好不好?你这名片就是隔壁王老五那里印的嘛,十块钱一盒,瞧这油墨都不均匀,还想和布什比?!
  穷人想学富人,总是欠点火候,一不小心,马脚就从细节处露出来了。法国女人为什么风情万种?因为她是法国的。你以为你会讲几句法语,就能以假乱真?
  富人怎么做都像富人,穷人怎么做都像穷人。因为你穷,你就想招商引资,见人就想递上名片。不过你心里也清楚,富人接了去,只是出于礼节。穷人也并没有指望富人会主动与他联系——那反而有问题了。
  递自己的名片,是为了有个借口要他的名片。只要讨了他的名片,线索有了,希望也就有了。
  简单的东西看上去很美。但没有一个好身段,敢去穿三点式吗?
  这样看来,穷人的名片还是内容多一点好。
  穷人吃补品
  穷人去拜访富人,常爱提一大堆花花绿绿的保健品,富人是笑眯眯地收下了,但一转身就放进了柜子,要么等它发霉扔掉,要么回赠给别的穷人。
  他自己是绝不会吃的。谁知道那金灿灿的包装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玩意儿!富人最爱惜自己的身体,爱惜身体就不能乱吃。想吃鳖,买一个活的回来炖,那鳖精算什么事儿啊!
  穷人也想买鳖,可是鳖贵呀。想一想,“鳖精”者,鳖之精华也,何况说明书上说,里面还加得有其他名贵中药,每天补一点,又均匀又便宜,还不上火,哪里去找这等好事!
  这种价廉物美的东西,正是为穷人量身定制的!
  穷人衡量是否物美,首先要看它是否价廉。而价廉的东西必定是批量生产的,很难精致。
  穷人身上穿的是化纤织物,客厅挂的是印刷油画,吃加工食品,看电视节目——看一场歌剧3000块钱,就像买一只正宗野生的鳖一样,一顿就吃完了,简直是浪费。
  有鳖精可吃就已经很不错了,想想旧社会……唉呀!都什么时代了,还提它做甚!能吃补品,说明温饱问题已经不成问题,新的问题是提高档次的问题。你别说,服了鳖精,真的还管用,吃饭倍儿香,睡觉倍儿沉,走路也精神了,说话也利索了,敢情!万物源于心,一切的病都是心病,心病好了,身体也就好了。
  反正花钱不多,有这么个意思就行了。
  穷人看电视
  电视是穷人的宝贝,穷人没有电视,就像世界没有色彩。
  有人说,如果你没有在华灯初上的时候,到上海的大剧院看一场演出,管它是越剧《红楼梦》还是歌剧《茶花女》,你就不能说是了解上海。
  如此看来,99%的上海人,哪怕已经在上海生活了几十年,其实都是不了解上海的。对于几百元一张的票价来说,不了解也就不了解吧,反正是上海户口,谁也不能说你不是阿拉。
  哪怕是上海这样的城市,穷人还是占绝大多数。穷人看电视,天经地义,在一个工业的时代、科技的时代,只有大量复制的、批量生产的,才是廉价的。对穷人来说,廉价是一切消费的前提。
  一场歌剧,或者任何其他的艺术表演,都是一次性的,只有现场有限的观众可以欣赏,因而它很昂贵。据媒体报道,某著名导演在北京紫禁城导演的一场歌剧,票价就高达3000元。穷人别说买不起票,就是买得起,也进不去,人家要求你西装革履。就算你行头都准备妥了,坐在那里也未见得舒服,因为你听不懂,人家唱的不是汉语。
  穷人还是看电视好。
  电视很廉价,只需要有一个电视机,就可以无限地看下去。穷人甚至会误以为看电视不要钱,好像占了谁的便宜。其实不然,在这个消费时代,没有谁可以享受免费午餐,你必须为眼球付款。看电视的代价就是接受广告,接受了广告,没准你就会为广告上的那种商品付钱,从这种意义看,电视也不是廉价的。
  电视是给穷人看的,电视的内容也很符合穷人的口味。比如让富人出丑的反腐剧,穷人就喜欢得很,看见腐败分子落网,觉得出了大大一口恶气;还有越来越神的武侠剧,穷人明明手无寸铁,也可以在白日梦中陶醉,把自己想成飞檐走壁的大侠,对准心中的恶霸,一抓一坨肉,一戳五个洞;穷人的老婆是最喜欢看言情剧的,一旦进入角色,她那被生活压得干瘪的浪漫,又可以在横飞的眼泪中滋长了。
  穷人是虾米,是比虾米还要渺小的泥巴,穷人想出名,比骆驼穿针眼还难。只有电视舍得把露脸的机会慷慨地送给穷人。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在速配节目里妙语连珠,也可以在娱乐节目中大展才华,表现得好,还可以得一堆奖品,大摇大摆抱回家。
  不要觉得过意不去,你当了一次免费演员,免费提供了一次节目,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找了一次乐子,给你一点奖品,应该,你们双赢。
  公平是相对的
  “富人害怕失去既得的利益,因而鼓吹效率,反对平等”和“穷人想不劳而获,因此支持平等,批评效率”,这是穷富两大阵营的辩论基调。在平等和效率的关系上,一般人普遍认为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提高了效率必然会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而强调了平等又会影响效率。
  但是实际情形并不尽然。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与人之间有差异是正常的,由此而造成的财富差异也是正常的。
  要让西施和东施获得同样的注目,这种公平恰恰最不公平,既浪费了西施的姿本资源,助长了东施的个人膨胀,还强暴了男士的选择自由。将“公平”放在“公众平均”这个意义上使用,是一种认识的过错。
  其实,穷人的愤怒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是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合理的机会。如果一些特殊人群,可以不凭个人能力,而是凭借自己对机会的特殊占有来获取社会财富,那对更多的没有这种机会的人来说,就是极大的不公。
  公平不是绝对的。一件事如果只追求结果的公平,必然导致平均主义,那对经济效率的损害就太大了。干好干坏一个样,谁还会努力去干呢?惟有规则的公平才能保证竞争中机会的平等。体育比赛中运动员都必须遵守相同的规则,然而规则公平必然导致结果的不平等,因为每个运动员的能力不一样,竞争就有输有赢,就不可能平均。而结果不公平反过来又可能导致起点不公平,富家子弟与贫苦孩子就因为家庭的不同背景,因为上一代人竞争的胜负不同,而面临不同的人生起点。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姑且叫做禀赋吧,比如家族、健康、聪明等。每个人的禀赋是不同的,因此起点公平几乎不可能真正存在。
  我们所需要的公平只能是规则的公平,机会的公平。
  常常看见“反腐”报道,一个海关关长,一个厅长、局长,凡是带“长”字号的,一旦翻船,涉及的财产数量都令一般百姓目瞪口呆。为什么大都是些“长”字号的人呢?因为他们才有腐败的机会。权力阶层的腐败,就是机会不公的表现。
  据说,在上海,扫马路的工人多劳多得,月收入可以超过5000元,比西部的硕士挣得还多。是上海的清洁工特别优秀吗?不是,换了西部的人去扫马路,给他500元,他可以扫得一样干净,可问题是不允许他去扫!
  中国的事情,很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是不正常的,但它就是存在。地方保护政策,客观地造成了不同区域间的不平等。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处于分割状态,如果任何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没有城乡户口的差别,那么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就少了一些人为因素。
  机会不公,表现在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各种不同的情况当中。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发达地区与相对落后地区,在收入的分配上差距都非常大。一个社会分配差距的扩大并不可怕,但是如果这种差距很大一部分是由机会分配不均造成的,就十分危险。穷人并不是一定要向富人看齐,他们更需要公平竞争的机会,如劳动机会、投资机会、政治机会、对权力的监督机会,等等。
  只要大家是在公平的规则下竞赛,输赢都是自己的事,谁也无话可说。
  向机会不均开火
  中国向来就有追求大同的传统,平均主义是深入人心的,有人太穷,有人太富,必然就会有人站出来打抱不平,替天行道。
  然而历来的农民起义,从来就没有真正解决过贫富问题,哪怕打出“杀富济贫”的旗号,以战争的手段重新分配财富,也只是造就了少数新贵,这些农民出身的皇帝,并没有使人民过得更好。
  现在的国人喜欢打麻将,麻将的最佳境界是一铲三,赢家通吃,把桌子上所有的筹码都扫到自己一方,所有赢家都是以对方的惨败为前提的。
  以这种麻将思维去看待贫富问题,穷人们就很容易把自己穷的原因归结为被富人掠夺了。于是抱怨自己的剩余价值被剥削,对富人充满仇恨。
  然而社会经济的推进和赌博并不是一回事。赌本身不会使赌金增值,无非是怎么分一个蛋糕的问题,蛋糕的大小是恒定不变的,不赢即输,没有共同富裕的可能。换一种思维,如果把蛋糕做大,让社会总体的财富增加,即使在分配的时候,切去一块给做蛋糕的人,穷人的盘子里可能反而更多。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的英籍学者阿玛依·森(AmartyaSen)这样说:“对于改善贫穷人民情况的第一件事,是为他们争取平等权(Equity)。如果贫穷阶层收入改善10%,富裕的人生活上升15%,这对贫民便是大事,纵使这会使贫富更为悬殊。改善贫富悬殊是重要,但并非首要。最迫切的是到头来会不会提高穷人的生活素质。”
  阿玛依·森是一个被誉为“把良心和道德引入经济学”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他之所以认为改善贫富悬殊并非首要问题,是基于一种理性的认识:在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富人更富,就有了投资的财富来源;如果富人肯投资,穷人就会通过就业改善现有的贫困。
  富人多了不是坏事,富人的财富可能正是穷人生活来源的一部分。让富人先富一些,可以使富人有带动穷人摆脱贫困的资本,而穷人和财富不太多的“小富者”,是很难使更穷的人受惠的。我们过去曾经提倡自力更生,实际上是穷人的自救。贫困者当然可以自救,但自救的路很漫长,说不定自己还没走到终点就已经倒下了。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个高明的策略,然而剩下那一部分人能否也跟着富起来,却要由很多因素决定。
  俄罗斯算不上是个穷国,但也不算富国,这原本没什么特别可说的地方,但当2002年福布斯的财富榜统计出莫斯科的亿万富翁竟然比纽约还多,位居世界第一时,我们就不能不为一种畸形而心痛了。
  在一个不算富的国家,出现了世界上最顶尖的富人群体,那必然的原因就是,这个地方的穷人被剥夺的程度比别的地方更甚。
  俄罗斯在一次性私有化后,很多富有者都是前权力阶层的人士,他们从中夺得先机,瓜分了大量原本属于社会的资源。但资本市场又没发展起来,致使那些转为私有的财富,又大量地外流,成为很多欧美大银行的“黑色户口”。有人统计,俄国现有5000亿美元的私人现金存在这些户头中,是该国财库的500倍!有人认为还不止于此数,至少应该再加10倍!虽然没有准确的数据,仍然可以说明一点,俄罗斯是从绝对平均到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