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7 节
作者:辣椒王      更新:2021-04-24 09:49      字数:4731
  本篇文章由tianxin录入
  南禅七日第二十三盘
  南禅七日文本——23
  在上午我们介绍了见思惑,这个小乘法门的最基本。现在我们需要了解,见思惑是佛法修证最根本的道理,这十个思惑是根本烦恼,基本无明所在之处,见惑,也就是无明的现状。如果我们拿现在学术观念的分类,完全属于心理的、精神的,这五个见惑同思惑连在一起,是见解上的根本困扰,同有生命以来,根本的困扰,两个合在一起,就是十个结使,所谓“结使”,我们古代两种翻译的,就是十个“结”,打在那里的结,很难解脱所以修行,学佛就是解脱这个结,又怎么叫“使”呢,就是说我们生命在轮回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转到每一个部份去,所谓六道轮回,它的根本的动力,就是这十个东西,十个作用,在使我们向团圆的路上旋转,所以合起来就叫做“结使”,我们修持解脱是解脱这个东西。在佛学里,配合三界天人,其实不止配合三界天人,就是上自这个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这个层次,下至十八层地狱这个层次,那么总合起来,就是九十八个结使,一层一层的配合。所谓普通讲八十八结使,因为这十个是根本的,以这个来计算,道理在哪里?
  我们做一个比方,等于一个人生下来这个脾气,我们现在讲这个人的脾气,这个人的个性,他从娘胎出来,由婴儿变成幼童,由童子变成成人变大人,他的脾气个性,天生的,所以我们现在在教育上特别注重孩子的性向问题,孩子有这个天才,有这个个性,他有画画的天才,结果呢,你硬想他学物理,或者学电子、工程,这就要了命,不行的。如果这个孩子生下来有文学的天才,你硬要他学运动,学科学,违反他的性向,他的本身……这个现在教育非常注重这个,所谓性向教育,这完全是准确的。我常常说世界上一般人做家长的,一个教育,文化教育,基本在家庭教育。自己做父母的,对于孩子基本的教育,没有弄好,要求学校,这是不可能的。学校教的是知识,基本的教育在父母。由一个婴儿到幼童,到十几岁的一个孩子,父母两个人的一举一动的生活就是教育。假使父母两个人天天吵架,这个孩子受的教育,已经非常高明了,甚至孩子对父母是反感,下意识里头已经种下了种子,
  所以我说今天我们的国家最严重,我所担心,忧心忡忡是下一代。一家生一个孩子,然后两家配来宠爱他。等于一个婴儿生下来两方面,五六个人在爱他,宠爱得比皇帝比太子还厉害,下一代不晓得怎么办,我所忧心的是这个,而我们做家长的人呢,做父母的,老实讲,自己的教育还成了问题,如何把这个模式教给下面。同时做父母的还有个错误呢,自己一辈子没有做到的希望,都寄托在后代身上。因为自己读书笨,希望儿子读书啊,要读书啊,实际上你都不会读呢,读个屁,就是要严厉的管他读,因为自己做不到,要他来做,下意识的,他不是有意的。自己想发财,做不到,叫孩子赶快啊,拼命发财呀,做不到的。性向问题,我们现在不谈教育,谈的太多了。
  就是说我们根根上带来,这个小孩的性向、个性、脾气,这是基本了,如果这个孩子将来到了中年,长大了,成人了,或者他发了财,做个大老板的,非常伟大的公司的董事长,或者他到了政府机关做了伟大的首长,身份不同,形象不同,你说他那个个性、脾气一样不一样?一样,不过稍稍两样一点,那个两样一点,是外形的改变,脾气大的一样大,脾气好的一样好,甚至于说他到了六十多岁退休了,回来做老太爷了,那个脾气、个性还是一样,教育对他有没有改变?没有改变。我一辈子各种教育,都做过学生,军事教育、普通的教育,甚至大学里到大学研究所教育,在我手里毕业的硕士、博士也一大堆,我始终的感叹,我的结论,教育对人一点办法都没有,改变不了他,只是增加他的知识,他的个性。所谓改变不了,他原始是个什么本质,就是什么本质。这个佛学呢,在《楞严经》来讲根性,就是根性,根根来的,本性,几乎是改变不了。所谓教育读到由小学到硕士、博士了,甚至在外面很多经验了,他那个本质是这个东西就是这个东西,教育等于在这个本质上加了油漆层,你把它油成什么顔色,就是,他本质还是这个。现在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了解了自己从生命带来的,这个个性、性向,对了,进一步就了解佛学了,
  那么一个人的生下来的个性,性向,他又怎么来的,依我们佛学来讲呢,三世因果来的。一个精虫、一个卵藏,配上我们那个中阴身,拿普通话,灵魂,三个东西结合来变成一个人投胎来。这个,所以每个孩子带来的个性,十分之三是父母个性的遗传,母亲同父亲,甚至他的相貌也是两边遗传作用,这个遗传是因缘里头的,增上缘,是加工的,不是根本,根本这个个性是前生的业力带来。所以你们学了唯识晓得了,佛学里头,种子生现行,现行,前生带来的种性,变成这一生的,所有的现象,行为,所以我们生出来你看,同一个母亲生七、八个孩子,每一个孩子相貌,相同中间又有不同,不同里头相同,而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是绝对不同,不是完全遗传的。它的种子生现行生出来,现在这一生的行为,这一生的行为,做好做坏,这个习惯,又是新的肥料加进去了,现行呢?累积起来,做来生的种子,所以,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
  所以,以佛法来讲,一般人经常问我,老师啊,你告诉我,老师啊,慈悲一点,不要给人家听到嘛,没有关系,你告诉我,我前生什么变的?我说,我也不知道谁什么变的。佛法有四句话,欲知前生事,你想知道自己前生是个什么人,今生受者是,你这一辈子的,生出来,父母、家庭、社会、时代,乃至所遭遇的、所经过的就是你前生的,业力果报的一个反影,种子生现行。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事,你问,自己这一辈子修行来生会怎样,今生作者是,看你这一生所作所为,行为做到什么程度了,这就说明了业力结使的关系,所以三界天人,我们修持,佛法的修持就是了这个业力的结使,不是了,你把它转化过来,已经是非常大的功德了,这个东西都没有动摇,打坐,坐得好就是佛啦,所以昨天,讲到禅宗方面,南岳怀让禅师接引马祖的话,你在这干什么?打坐呀。老和尚你干什么?他说,我磨砖啊,我做镜,没有镜子啊,把砖头磨好了做个镜子照。马祖不是讲他,磨砖豈能作镜吗,那个砖头能够做镜子啊,不行的啊。他说,那你干什么?我打坐啊,打坐干什么?要成佛啊。那么磨砖豈能做镜,打坐焉能成佛啊。
  打坐是修定法,身心修养的一个境界,即使你定得很好,就在定中转化前生、今生,甚至来生的习气转变,这个就是佛法的中心,搞清楚。所以初禅是离生喜乐,什么叫禅呢,这个禅定的禅,禅者,拿中国的字,严格的讲起,就是静态到极点的静,静,动静这个静。也可以讲三点水净土这个“净”(繁体净是三点水边,我以为如此),等于把我们一杯水一个东西摆在那里,把他冷却、晾干、洗干净这个作用,所以叫做静,静字下面叫禅,古代翻译讲的。在这个境界里头,你检查自己心理习气的状态,慢慢……转化,这个是佛法,不然呢,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不是你学佛的人才有哦,再三给大家……这不是我说的噢,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是定,是共法,甚至于其他的外道什么都会呀,这个关键要弄清楚,这个关键弄不清楚,以为这个就是佛法,太差远了,要了解这个道理,至于八十八结使,九十八个结使与三界天人的,这个关系,我没有时间给大家多讲了,我们这里闽南佛学院的这几位老师,都是会的,不需要我多讲,而且我也没有时间,我讲的比他们不会高明,一样的,大家去留意,自己去研究,我来不及,所以把禅定的道理这样交代清楚了,不过我也不知道我交代清楚没有,这个关键应该是了解了,所以上午也告诉过你们,定境,四禅八定非修不可,是佛法同一切外道的共法,反过来讲,外道都会,你佛法更应该会。
  第二点要了解,没有禅定,你想转化习气是非常困难。不可能,因为身心的宁定下来,等于说把无始以来这个习气,慢慢慢……把它软化了,慢慢的修,这叫做修行。你譬如说,我的老朋友,这一次因为我到了这儿,我在国内的老朋友五十年不见的,都特别赶来看我了,大家又碰面,八十岁的那么多,对不住,老朋友们不要见怪,我看来他们都是,我当年我一、二十岁跟他们是朋友,那个毛病啊,一点都没有改变,但没有改变,还加四个字,变本加厉,他生来世不晓得如何得了噢,这是真话。老朋友们来看我,不能说假话,一定送他一个真话。好话是难听的,假话是好听的。这是世界上的大原则。这是讲到习气的问题,修行就在这里。这个先要交代。我们继续下去讲三禅。
  三,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里讲,三、离喜静虑,浓缩了只变四个字,离喜静虑。离喜静虑,实际上我们一般的人讲,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是离喜得乐。还是古代翻的更清楚一点,玄奘法师翻得很仔细,没有他的……怎么叫离喜得乐,我们已经交代过,喜悦是心理上的境界,乐,生理上的境界,所谓乐感是触受上面的境界,触受、乐感,触与受。喜是心理上的境界,它所以进一步到第三禅的时候呢,心理上平静了,离喜,只有生理上的快感,触受的境界非常快感,心理上平静了,如果一个,不管他学佛不学佛,到了三禅这个境界,这个身体的障碍呀,没有现在我们这个障碍了,这里腰酸、那里背痛,这里头昏、那里牙齿难过,两个腿发麻又发胀,没有了,变成什么呢,全身都在快感中,那个快感,舒服无比哦,是真的哦,不骗你,那不是别的,不是菩萨给你,你本身……那所谓密宗、道家,什么性命双修、气脉通了,那是小儿科的话,小儿科,那已经不算数了,舒服得很。这是佛法同外道同样到达这个境界,换句话我们人体的生命的功能自然,你真的修养到这一步,就会这样,所以佛在这个大乘戒律上在这里有一条严重的戒,注意哦,戒律,菩萨耽著禅定,犯戒了,犯菩萨戒了。你定力那么高,或者是心……盘腿很好,像我们年轻菩萨注意,想清净,现在我也不教书了,什么都不管,我要修行了,菩萨耽著禅定,贪恋清净,自私到极点,不能利世利人,对社会没有贡献,对众生不作贡献,犯大菩萨戒。你们讲戒律,戒律不要拿来嚇唬人,你可是不要嚇唬我,嚇唬不住的,我要嚇唬嚇唬你啦,菩萨不能耽著禅乐,这个地方严重的,如来的板子就下了,就打你了,菩萨耽著禅乐不可以,我个叫做“外道”了,心外求法,当然,你们诸位听尽管听,你现在不要干事,来耽著禅乐,给我坐在那里,十天、八天不下来,我们还少一点米消耗,也不需要请你吃东西,绝对不犯戒,我还赞成呢,这个不是禅定啊。贪著禅定之乐,是菩萨内触妙乐,内触妙乐,已经写过的,那……捨不得的,那个比鸦片的瘾呀,比喝酒上瘾的还严重,所以三禅的境界是离喜得乐这样。
  到了四禅,第四禅,第四个阶段很高了,捨念清净,这个快感的、乐感的也空了,这真的得清净了,可你说这样是佛法吗?注意哟,佛法和外道是共法,佛法在般若,就是上面讲智慧的成就,转变习气与结使,这叫四步四禅,四禅天到达这个境界,譬如这要翻过来,你们要想了,就叫做研究,我们这一次所谓研究,就是研究啰,你就要仔细,反复三思研究。我们上面讲过,无想定的人,修到了无想定,这个初禅、三禅、三禅、四禅,它的情况境界是不是一样呢?一样,还是一样。不管你无想定呢,什么的,修到了四禅就很高了,你们翻翻查这个天人境界,三界到四禅的境界是色界天的天顶,佛法的宇宙观是非常科学的,色界天,你以为还是我们禅堂一样啊,下一层是地狱,再下一层是狱地,再下一层上一层是什么不知道,佛法的宇宙观严谨讲就是周圆的,周圆的,这个大家要想清楚哦,有然你那个佛法讲的,我就看到有一位非常大,大大的法师,三、四十年以前在台湾的时候,著作,佛法的宇宙观,他说啊,一般都是那么讲,他也没有错,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