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节
作者:冬儿      更新:2021-04-24 09:47      字数:4737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十七岁的法刚读完了初中。本来以他的优异成绩,可以顺利地在梅州蕉岭县高中继续求学,可严峻的现实与此同时也摆在了他面前。
  阿姆只是普通乡间农妇,在当时的艰难时世中,凭一己之力养活一个老人和两个孩子,实属不易。阿姆整日在山间打柴和在田里劳作,即便如此,也只能糊口而已。为了给法刚赚取学费,阿姆还得想方设法抢收些山货,拿到集市去卖;这本来都是男劳力的活,可怜阿姆命苦,惟有咬紧牙关拼。法刚日日见阿姆归家时,人已累得东倒西斜,再细看,阿姆头上的灰丝白发已比黑发还多,额头眼角也呈现沟壑纵横状。法刚不忍再看,转过头时,已满眼是泪。
  再者当时南洋同样是二战战场,法刚的生父生母也难于自保,根本无暇顾及远在大陆家乡的法刚。法刚思谋再三,决定放弃蕉岭县高中的求学机会,这样即减轻了阿姆的负担,自己也能在家帮忙。
  就这样,法刚告别了校园,回到了家乡。善良的阿姆如何能不知法刚心头所想,可自己又有何办法,也只有背着法刚伤心垂泪。
  人回到了贫瘠的家乡,可法刚的理想依然飘荡在山外更广阔的世界里,他清醒地知道要想他日出人头地,就不能轻言放弃。
  2
  早春的阳光映在稻田的时候,一种生长的气息和阳光的味道被掠过乡野的风搅拌着、混合着,在阡陌和村庄里弥漫,在山涧和河流上弥漫……
  弯腰割禾许久的法刚,从密密匝匝的稻田里站起身来,用胳膊擦了擦额头的汗。他手中握着一把割禾的镰刀,那光亮的刀刃映照出法刚英俊的脸。法刚迎着风,微微抬着头遥望远方的天空,他眉宇间的神情,让人不由得想起了荆蓁中的野草,石板下的苗芽,总有着不被任何困境磨灭的不屈。
  “法刚,又想什么呢,是偷懒还是想媳妇?。”
  法刚听了,扭头一看是佛华兄,笑了笑说道:“偷懒还皱着眉头啊,再说从来都是别人想我,我倒不用费这个心思。”
  “你这小子,样样事情都能做好,又招女孩子喜欢,你生来就是为了气我们这些笨人的。”壮实的佛华兄装作生气的样子,拿着手里的农具作势要扔过去。
  “佛华兄,你别这么说,未来的佛华嫂子一定很好看,你肯定是有福的。”
  “法刚,我知道你心大,这里留不住你。”
  法刚没有说话,不再仰头看天,继续弯腰割禾。
  “法刚,你父母在南洋,未来总会有希望,你往后成功之日,可不要忘记我啦?”佛华若有所思地接着说道。
  正在割禾的法刚,听到此话,猛地停了下来,却将手中的镰刀握得更紧了。佛华兄道出了自己的心曲,是啊,好男儿志在四方,困在此毫无出息的穷困环境中,如何能平息自己内心升腾的理想。李白曾有诗云:“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颇有同感的法刚不由得暗叹口气,继续割禾。
  夜渐渐深了,法刚屋里的油灯还亮着。小屋很简陋,暗处的木板椅、水盆,斑驳脱色,在灯影下仿佛染了一层油画般的颜色。在窗边,一张木头的小书桌上整齐地摆着书,这些书的书角残破卷曲,一看便知是几经周折借来的;书边摆着的一支笔,笔头附近微有些凹陷,那是法刚食指的印痕。
  法刚虽因家境贫寒,而无法继续去高中求学,可他借回了高中的课本,打算自修完高中的所有课程。因此,每天深夜,法刚会独自枯坐于孤灯前,研读课本中的知识要点,对其中的疑难之处,反复思索。
  第30节:乱世胸怀千里志梅屏国小育桃李(2)
  不知过了多久,法刚的练习薄上,字迹早写得密密麻麻,他感觉也有些疲惫了。不由得停下笔来。打开窗子,迎面而来的一股清新的风,夹着泥土和新草的味道;远处此起彼伏的蛙叫声和间或的犬吠声,声声入耳。
  在熟稔而温暖的乡间气息中,法刚慢慢地静下来了,闭上双目,把自己溶入淡淡的月光中,不禁遐想联翩。这就是自己的故乡,虽然是僻壤凄寒,可是她毕竟在艰苦患难中,穷困绝望中,孕育了古圣先贤,自己也永远是她的儿子呀。有朝一日,自己如能成就事业,必当全力回报家乡的至亲厚土。
  当法刚在窗口涤荡了一番心境之后,转过身时,发现屋中的长板椅上不知何时躺了一个人。呵呵,是佛海二叔,他一定是深夜蒸酒解乏,酒酣时悄悄醉卧于此。
  “二叔,快醒醒了,小心着凉。”法刚摇着佛海二叔的肩膀,轻声呼喊道。
  佛海二叔含混地嘟囔了几声,用力挤挤眼睛,伸手干搓了几下脸,说:
  “法刚,谁告诉你我睡着了,我只不过把眼睛闭上一下,好图个凉快舒服,你大呼小叫好不吵人。”
  二叔是个爱说笑的人,法刚反诘道:
  “二叔,你这么与众不同,下次记得把耳朵也闭上,就省得别人误会了。”
  叔侄二人会心一笑,佛海怕打扰法刚学习,便打算起身离开,临出门时回头说道:
  “法刚别总呆在家里看书,有空也要出去转转,散散心。”
  “也是,我这就找锦华表弟他们,去河堤转转。”二叔的话,真让法刚有了出去兜风的欲望。
  “你这小子,说你咳嗽你就喘,脑子快,行动也快,让人受不了。”二叔晃着脑袋出去了。
  河堤之上,长风吹拂在河岸上空,暗涌的流水如同一种由古远年代传来的琴声,宽广的韵味绵长深沉。与玩伴们站立这河堤之上,法刚敞开衣襟,仿佛要将这风声水起,纳入己胸。法刚突然想到那些良知未泯的爱国爱民志士,他们不愿做铁蹄下的顺民,不愿对横暴的处境逆来顺受,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去捍卫自由和追求理想。
  法刚想自己与那些爱国志士一样,为了实现理想愿意付出血与火的代价,可自己如何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毕竟英雄只有在用武之地才能成为英雄,自己的舞台肯定不在家乡。要能去南洋就好了,那里的天地更为广阔。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高粱美酒……”壮怀激烈的法刚对着黑沉沉的大河,迎着风,引亢高歌。
  在同游的锦华表弟们听来,法刚歌声中抒发出胸臆,如同插上翅膀一般,乘着风飞到离家乡很远很远的地方。
  3
  在三年的时间里,法刚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自学完所有的高中课程。在他二十岁那年,经人介绍,法刚有机会去梅屏国小教书。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在清澈的小溪边。路边零零星星的长着一丛丛芦苇,伸着一枝枝毛茸茸的脑袋在风中摇曳。法刚便是沿着这条小路,拎着自己那简易的行囊,来到梅屏国小。
  法刚入校之后,被指派担任国文老师。当法刚第一次站在三尺讲台上,捏着粉笔,在台下无数双清澈、闪亮眼眸的注视中,经历过无数祭奠大场面的法刚没有丝毫的紧张,只是一种要对这群孩子负责的信念,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
  法刚最先教孩子们的是《七言及五言杂字》和《增广贤文》,“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将心比心……”这些句子很整齐,且四声清楚,平仄互对,孩子们读起来琅琅上口,那种随之而来的古雅韵味,仿佛真的余音绕梁,传递着古老的知识智慧结晶。
  法刚让孩子学这些经典的启蒙学课本,有着深远的用意。首先法刚知道,这些音节易读的短句,即使不很聪明的儿童,也很容易读熟。句子读熟了,字自然就记牢了。可以说是,充分发挥了孩子们记忆力强的特点。突出记忆力的发挥和锻炼,是我国两千多年以来汉字启蒙教育最有效、最成功的特点。另一方面,书中的句子如:“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这样的内容不仅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百姓生活哲理,像儒家学说、佛教思想、道教思想的内容均有体现,简单中透着横贯古今的大智慧。
  第31节:乱世胸怀千里志梅屏国小育桃李(3)
  法刚教孩子们读七言、五言、增广贤文,很快得到了家长和学校的一致认同,大家都觉得法刚人虽年轻,可想法对路,教的东西对孩子们的一生都大有裨益。做学生自己是最好的学生,做老师自己也要力求做最好的老师,这是法刚当时的想法,也是他的性格。
  为了进一步搞好自己的教学工作,法刚就在课余时间,到每一个学生家去家访。在家长们的记忆里,萧法刚老师(法刚在到梅州之后,就将自己的姓改回本姓,即萧)走路的样子洒脱儒雅,说话做事张弛有度,甚至有家长说,萧老师就连敲门声也透着不一样。
  在家访过程中,法刚会和家长进行认真的沟通。法刚说话异常坦率,会问家长对孩子有什么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被教育到什么程度。问清楚之后,法刚会讲,自己作为一名老师,想教出最好的学生,但与此同时,自己又是个严格的老师,虽然不会打孩子,但肯定会采取罚站之类的手段教育孩子,你们做家长的自然心疼孩子,不要听孩子回来说被罚站就舍不得。法刚说话时的真诚,家长们自然看在眼里,哪有家长会不喜欢这样认真、负责的老师呢?大家都很庆幸自家的孩子能为法刚所教。
  正如温暖的阳光会照彻河山大地的每一寸沃土,每一粒种子都像在摇篮里沉睡的婴儿,等着春天的呼唤。法刚想,一个好的老师,就应该像一个春的使者,让种子般的孩子们获得成长需要的能量。
  法刚自工作之后,每天中午都不休息。而是利用这段时间,把成绩差的学生叫来,或者补习功课,或者聊天谈心。老师给后进生补习功课好理解,可聊天谈心又是为何呢?其实法刚很多时候是通过聊天的方式,来构筑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只有如此,自己才能十分自然地向学生传播一些做人的道理。这种育人的效果,如同春风化雨一般,润物无声。
  夜晚,法刚一般都是在批改作业和读书中度过的。如果遇到群星点点,皓月当空,法刚也会和孩子们一起在操场上捉萤火虫,并童心大发地和孩子们一起怪叫,一起游戏,捉迷藏。看着孩子们童真的笑脸,法刚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对老师给予他们的关怀,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会用自己的努力去报答这种充满爱的关怀。
  在法刚当国文老师的日子里,每一个学生在他眼里,都是一座深埋在地下的宝藏,因此不管宝藏上面覆盖着的是稀软易挖的泥土,还是坚硬的岩石,自己都会充满信心和希望,绝不能因挖掘困难而失去耐心……
  正是在师生的互相感化中,教与学水乳交融,达到了一个高度的和谐。随着时间的推移,梅屏国小的萧法刚老师成为人尽皆知的好老师,走在路上,总有家长会握着法刚的手攀谈;有时买菜,都会被人拒收菜钱,弄得法刚都有些不知所措。
  4
  梅屏国小距石扇不远,法刚便有机会常常回去。石扇已非当年,萧家血脉只有三叔母一支了。三叔母与三叔的婚姻虽也笼罩着某种传统气息,但他们肯定是十分相爱的。在三叔过世后的年代里,三叔母一直死心塌地地为抚育三叔与她生养的孩子而坚持守寡便是明证。此外,当一百天就离开石扇的法刚突然站到三叔母面前时,她的眼泪如决堤的洪水一般,哗哗淌下。她抚摸着法刚的头说:
  “老天爷,你怎么和你三叔长得好像啊!”
  岂知到了后来,在三叔母乃至很多熟悉三叔的人们的眼中,法刚不仅与从未见过面的三叔长得好像,而且头脑的聪明也好像,甚至连性格也好像。或许也正是基于此,三叔母便把法刚当成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对他知冷知热,关心备至。法刚也从三叔母身上感受到了浓厚的血脉亲情。
  第32节:惜别故乡斩情思男儿立业当自强(1)
  第七章
  惜别故乡斩情思男儿立业当自强
  ——站在村口的树下,法刚看着舜卿远去的背影,暗想或许这个与自己深爱的女人会永远地离开自己,在以后的岁月里,舜卿的形象将会不时出现在自己脑海里,自己曾是那样深情而温存地爱恋过她啊。法刚闭上眼睛,任眼泪从脸颊哗哗淌下……
  1
  法刚在梅屏国小教书期间,生活还是很艰难。当时是战乱时期,学校也不发什么薪水,只是按月分每个老师几斤酸米。老师们吃的菜都是学生送来的,学生送什么,老师就吃什么。当时学生家长们种的菜种类极少,老师们几乎天天吃同样的菜。
  一日无事,法刚感怀前途渺茫,便提笔给远在南洋的父亲写了封信,信中详细陈述了自己如今处境艰难,无法施展才华,丝毫看不到出人头地之希望,希望父亲大人能给予提携帮助。
  寄完信回来,法刚就帮学生补习功课。补习完了正想小憩一会,忽然来了一位旧识,是一位少妇。少妇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