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节
作者:冬儿      更新:2021-04-24 09:47      字数:4746
  踝雍螅还嗍保惴虻牡艿芫捅环懦隼戳恕?br />
  在回家的路上。满脸憔悴的姐夫的弟弟抱着法刚哭着说:
  “法刚你真厉害,真的把我救出来了。”
  法刚拍拍他的肩膀,说道:
  “你知道救一个人有多不容易吗?我流了多少冷汗啊,你以后千万不要再沾毒品的事了,做人要懂得救别人,而不能去害别人。”
  5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法刚经了这一件事,懂得了很多处世道理,也学会了很多处事的经验。同时,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的胆量。比如他再看到背枪的警察时,就不再像以往一样总感到害怕了。
  有一次考试,法刚早早地交卷后,闲得无聊,就独自到校门外散步。校门外常有很多卖点心等小商品的小贩,往往是警察一来就赶他们走,说是他们防碍交通。可是警察一走,小商贩们又蜂拥而至,继续他们的生意。这天法刚出来时,看到警察正在驱赶那些商贩,一时气愤,就大声对其中一商贩说:
  “老板,你别理他!这些警察,你一人给他们两块豆腐就没事了!”
  这句话恰好给一个警察听到了,转身斥责法刚说:
  “你在说什么?什么叫给两块豆腐就没事了?我们是在执行公务你懂不懂?”
  刚好林亦峰校长也来到校门口,听见法刚如此讥讽警察,就笑着对法刚说:
  “法刚啊,又是你,你小小年纪,老爱抱打不平。”
  法刚说:
  “林校长,我真是恼火这些警察,要么你就禁止了不让任何人来卖,你要不禁止就让人家好好卖;你既不禁止,又不让人家卖,这没道理嘛。所以我才说一人给他两块豆腐的。其实,我想要是真是每人给他们两块豆腐,他们就肯定不会干涉的。”
  一点没想到,多年之后,法刚竟然在台湾岳母家附近见到了那个小商贩。他不知什么时候也去了台湾,还是在卖豆腐。那天,法刚在岳母家外面也是散步,忽见有一个卖豆腐的人在盯自己,他感到奇怪,就朝小贩走过去,原来竟是那个被法刚救过的人。
  “你是当年那个骂警察的中学生吧?”
  “你是那个卖豆腐的吧?”
  卖豆腐的小贩就住在法刚岳母家后面的空房子里。也是因为是大陆老乡的缘故,岳母才让那人住下来的。
  法刚由此认识到,这个世界说大它很大,说小也真小,谁也别把任何事情看死了。
  第24节:风华少年显才识执掌祭奠惊乡里(1)
  第五章
  风华少年显才识执掌祭奠惊乡里
  ——遥想当年十七岁的法刚一表人才,一身学生服显托得他儒雅异常,当礼仪生当得比那些穿长衫大褂的老秀才和乡绅都出彩,真可谓是当时名副其实的“青春知识型偶像”。不少少女也顾不得羞赧,纷纷问询法刚姓甚名谁,家住那里……
  1
  抗战在持续,法刚和远在新加坡的父亲仍处在茫茫相隔的状态。这使得法刚在新铺中学读书的时日异常艰难。他既要面对贫穷,又要面对疾病,还不能放弃学习。然而就在如此重大考验之下,少年法刚不仅仍能保持一种坦然心态,而且还常常表现出他一贯的调皮诙谐的风格。
  班上有三个女生,一个叫陈掌珠,一个叫陈园招,一个叫陈佛珠,长得都很漂亮,她们常开玩笑骂法刚“山猴子”。法刚总想找机会“整”她们一下。有一次考国文,法刚第一个交卷出来,看看时间还早,就一个人去到食堂厨房。当时,大家仍然是用草编的饭包,仍然是在饭煲上面恰当的地方打个结,挂个牌子,写上各自的名字。法刚看有一层蒸笼还没盖上去,就在里边翻找起来。
  厨师问:
  “小鬼,你在那里搞什么鬼?”
  法刚说:
  “我找我的饭包看看。”
  厨师就不再理会法刚。法刚翻啊找啊,总算找到了那三个女生的饭包。他分别将每一个饭包上系的细绳子解开,往高处挪个位置再绑好,完了后,又将冒着热气的饭包放在凉水里浸泡一下,放回原处。
  等到开饭时,有趣的故事就发生了。
  先是陈掌珠打开自己饭包后,惊奇地说:
  “怪事,我的饭怎么是半生的?”
  接着陈圆招也发现自己的饭是半生的。
  陈佛珠也说自己的饭也是半生的。
  法刚看着三个女生面对自己的饭煲无可奈何,走近她们,“此地无银三百两”地假装关心地问她们怎么了,并“表示”如不嫌弃,愿把自己的饭送她们吃。三个女生明明知道肯定是法刚“报复”她们的杰作,“气”得无可奈何。
  法刚总是习惯于苦中作乐,习惯于用诙谐的方式缓解自己和周围人们的苦难。
  然而也还是有人能够敏锐地看出法刚的鸿鹄之志。与法刚同村的学兄钟佛华有一次就对法刚说:
  “法刚,你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而且又有父母在南洋,你的未来肯定是不可限量的。”
  又说:
  “法刚,你将来成功之日,可不要忘记我这个同窗好友啊!”
  佛华的话,给了法刚一种点燃或激励。他想,吾辈都应该有这个志向,可是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呢?
  2
  法刚尚在弱冠之年,就常在负笈求学之余,帮阿姆干许多农活,诸如犁田、耙田、打滚、种菜、卖菜、割稻子、种地瓜。对于此等繁杂而艰巨的农活,法刚不仅努力去做,而且追求完美的他总是力求要做到最好。虽然法刚身体虚弱,比如中午在田里暴晒过久就会流鼻血,可不论是犁田还是种地瓜,他总是把地平得很整齐,把阡陌间的线拉直,就连田边也修整得分外干净清爽。法刚犁过的田像是用尺子比出来的,如同铅印的笔划般整齐,是当时徐溪最漂亮最平坦的田。
  求学和生存的压力占去法刚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他自少年时代始,就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独有情钟。正如古语所云:“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法刚从十五岁开始,就熟读《幼学琼林》和《易经》等古籍经典。无论是在农忙时节的田埂溪头,亦或是夜深人静的校园月夜下,总会有本页面发黄且页角残破的古书,如同黏在法刚手里一般,牢牢地吸引着他的视线,使他沉浸于书中无限广阔的世界里。
  《幼学琼林》集天文地理、古今岁时、朝廷体制、婚丧嫁娶、伦理关系、花鸟兽木、饮食起居等与人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知识于一体,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是中国较完整的知识性读物。法刚认为书中的句子以骄韵为主,两两相对,读起来琅琅上口,道理讲得明了简洁,却又体现着亘古不变的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真称得上以《幼学琼林》为处世方略,“走遍天下都不怕”。
  对于所读书籍的选择,法刚精而不杂,他没看《水浒》、《红楼梦》,却精度细览了《三国志》,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典故中,法刚的思绪激荡澎湃,如同险风恶浪不可扼之飞舟。掩卷之余,法刚微微锁紧眉头,唏嘘着遥望远方,仿佛那遥远的历史正在天际尽头重演。能长留青史之英雄智者,无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而此等宏图伟志也需“天时、地利、人和”,揉天地人三采合一,才能实现。
  法刚一直以为,真正的哲学是智慧的经典,是能真正彻悟通透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提升。中国人曾是最富于思想的民族,直到清末以前,一直领先世界,实皆拜读《易经》之助。《易经》是中国古代辨证法哲学的经典,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的智慧性的提示,作为一本哲学著作,它充满了辨证思想和系统性的思维,充分展示了事物之间的变化。
  第25节:风华少年显才识执掌祭奠惊乡里(2)
  少年法刚初接触《易经》是缘起自《薛仁贵演义》里皇帝梦到的一首诗:“日落西山一点红,漂漂四海影无踪,三岁孩童千两价,保主跨海去征东。”经术士用《易经》点破,皇帝方明白诗中所说之人是薛仁贵。
  这当然是演义,可由此法刚接触到了抽象思维的鼻祖——《易经》。经过反复的研读并将之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融会贯通,法刚始觉《易经》的见解是如此高明,然而又如此平实,千载过后,读来仍然不禁令人悚然动容。《易经》将事物的变化分析成基本因素,再利用基因排列组合的象征,得到了由表象到实象的双向认知。尤其是阴阳和合的正中有负、负中有正的相对观念,从而发挥到见一知万,见万得一的统一思想。
  法刚由此推导出,人生前行的策略何尝不是一种通变达变的手段,并努力以此求得最大利益。兹假定易爻之爻位为吉凶之定义,各卦即可视为吉凶变化之可能组合。当人应用卦象与变化的事实作比较时,可以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过程,一览无遗地检视吉凶。学习《易经》之人,特别精于策略的应用。
  从更为宽广的境界看,法刚想人生的策略固然重要,可如将《易经》读透,就会明白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应当承受命运的磨难而不怨天尤人。因为,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或事情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最终都会以某种方式变得于人有益。
  因此做人应在宽容的基础之上,快乐着他人的快乐,痛苦着他人的痛苦,常有喜悦、快慰、幸福和爱心,保持对所有人的真实关注和真正爱护,达到一种挚爱境界。
  除此之外,法刚还饱读四书五经,其中不少篇章的确浓缩了古代先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镌刻了圣贤先哲对道德修养、伦理教化的价值规范,对法刚影响深远。正如古籍中的名言所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法刚对未来理想的守望又何尝不是如此;“穷而弥坚”如同现实境遇对法刚意志的锤炼;“明德知耻、尚礼守信”规范着人的道德操守;“格物致知”教导人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济天下”表达了合理的处世原则;“学不可以已”更与现代“终生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与建构着法刚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
  3
  人类有着努力发展和发挥自身记忆的天性,中国的民俗礼仪不仅仅记载着不断轮回数列中的历史画面,更是蕴涵了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凝结着民族的集体记忆,闪烁着知识和精神的光芒。
  在客家人的文化礼俗中,丧祭之礼是生者对死者无尽悠久之情谊的表达。正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事死送死的丧祭之礼象征着亡者虽达于幽冥,其精神却与生者有着不渝的情谊;还意味着亡者生命得以安顿,家族得以繁衍,人生得以有所归宿。
  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正如圣人所言,丧祭之礼与孝乃同源同体,而客家人素重孝道,故对于慎终追远的丧葬礼俗,务求做得十分周到细致,且数百年来都是遵循古礼,哀戚严肃。
  村中凡有婚丧喜庆都要找有学问的长者,因为只有他们才懂礼俗,且会唱、会念、会写。尤其是丧葬之时,既要行祭奠之礼,又要作祭文,如果稍有差驰,难免会被人闲话为不懂礼数。
  法刚的外婆是二房,家境又贫苦,难免会被人看不起。因此一旦外婆这一族里有人去世,去找那些懂得丧葬之礼的长者来主持祭奠,是件很困难的事,往往会被人借故推脱。少年法刚往往目睹外婆族里的人丧失至亲时的种种艰难,大家本已悲戚万分,还要因请礼生到处奔波,而且动辄被人左右刁难,甚至“婉言”拒绝,那种景况真可谓是:寒天饮雪水,点滴在心头。
  善良而要强的法刚于是暗下决心,要自学行书写贴、祭典礼仪,从而让自己的乡亲族人告别丧葬时的求人之难。为此,法刚遍访了村子里有学问的长者,收集了所有关于丧葬礼俗的文章典籍,悉心研究学习。通过与自己以往古文化知识的融会,法刚了解到所谓丧葬之礼俗很多内容传承自周公。比如人死后某某公之牌位之确立,又称作“点主”,即在开吊前,孝子背了木主,跪在柩前,由主祭者手执新毛笔沾了朱砂高唱:“天地开张,日吉时良,点王为主”,在“王”字之上加一点使成“主”字,再唱:“一点为主,万古流芳,世代永昌。”遂将朱笔一丢,便算礼成。
  第26节:风华少年显才识执掌祭奠惊乡里(3)
  相传点主之笔有无尽之毒,丢到哪里,哪里遭殃,哪里甚至草都不长。
  由于客家人对丧葬之礼俗异常看重,法刚深知自己不但要知道礼仪写什么,挽联写什么,祭文是什么,还不能有错。为了将礼仪祭奠中的疑难字句弄通读懂,法刚还用辛苦挤出来的钱买了一本字典,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从字典里追根溯源,把字词的根本意和推导意都理解清楚。疑难字句读懂还不算,因为这些字句都用在客家人的礼俗中,因此还要知道这在客家话里怎么念。
  法刚先把祭文和各种繁琐的仪规都背下来,做到知其然;再努力琢磨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