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节
作者:雨帆      更新:2021-04-24 09:35      字数:5374
  片例:《现代启示录》
  影片《现代启示录》以大门乐队(the Doors)的歌《结束》(The End)开场。歌词建立了主题、冲突和作品的情绪(mood)。由于大门乐队是一支越战时期的乐队,他们的音乐有助于赋予影片历史感。虚无主义的歌词立时给观众设定了基调。这将是一部批判战争的影片。这部影片将给我们展示战争肮脏而不是光彩的一面。在影片的开场处,通过一首以“这就是结束”(This is the end)为第一句歌词的歌曲,暗示了一种疯狂世界里是非颠倒、好恶不分的感觉。这个最初的“颠倒”在影片里以其他方式多次重复。例如,我们第一眼看到主角,是一个他的特写,上下颠倒的这是对已经由歌词建立的主题的图像化阐释。
  戏剧价值
  由于歌词是一首诗,歌词可以设立任何思想。鉴于主题歌的使用比较保守,观众会期望其歌词是有意义的。当主题歌被放在开场影片中“最昂贵的黄金地段”时更是如此。
  剧本注释
  歌词并没有包含在约翰·米利厄斯和弗朗西斯·科波拉所写的剧本初稿中。编剧们应该注意有很多电影剧本写作会涉及某一首歌曲。然而,很重要的一步是首先要获得授权。没有得到任何授权就把受版权保护的材料用到剧本里是一个冒险。如果只想用音乐来做背景环境声(ambience),那么最好说明音乐的类型(如爵士乐或美国西部音乐等)。
  “电影元素”章节字幕:
  “电影元素”章节字幕:
  39。 《现代启示录》(1979年)
  作者:约翰·米利厄斯(编剧)、弗朗西斯·科波拉(编剧)、约瑟夫·康拉德(未上字幕)
  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
  制片公司:西洋镜
  发行商:联美
  40。 《肖申克的救赎》(1994年)
  作者:弗兰克·达拉邦特(编剧)、史蒂芬·金(短篇小说:《丽塔·海华斯和肖申克的救赎》)
  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
  制片公司:城堡石娱乐公司、哥伦比亚影业公司
  发行商: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哥伦比亚三星(美国)
  41。 《走出非洲》(1985年)
  作者:库尔特·吕特克(编剧)、伊萨克·迪内森(Isak Dinesen,传记)、A。E。豪斯曼(A。E。Houseman,诗:《给一位英年早逝的运动员》'To an Athlete; Dying Young',未上字幕)、埃罗尔·泽宾斯基(Errol Trzebinski,书:《寂静会说话》'Silence will Speak')
  导演:西德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
  制片公司:幻影娱乐公司(Mirage Entertainment)
  发行商:美国音乐公司/环球影业公司(MCA/Universal Pictures)
  电影元素:音乐作为可移动的道具
  电影元素:音乐作为可移动的道具
  在前一例子中,音乐被用作故事元素。在影片《走出非洲》里,音乐和《肖申克的救赎》中一样,被用来表达与特定人物相关的思想(自由)。由于影片《走出非洲》里音乐通过实体的、可移动的道具表现出来并重复出现,音乐也可以用来追踪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和价值观。
  片例:《走出非洲》
  卡伦·迪内森(Karen Dinesen),一个年轻的丹麦姑娘(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饰演)来到了1913年的肯尼亚,嫁给了一个赤贫的贵族,只为了他的头衔。虽然旅途艰辛地形复杂,她还是带了成箱的瓷器和银器来充实她的新家。
  卡伦和布罗·布利克森(Bror Blixen)的婚姻很快便告终结。卡伦爱上了一个美国人丹尼斯(Denys,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饰演)。丹尼斯给了她一架留声机,象征他们的友谊及他所代表的自由。
  第一次使用
  当丹尼斯最初给卡伦留声机时,她嘲弄地看着这个架势,暗示她认为丹尼斯企图勾引她。丹尼斯觉得有些被侮辱,表示恰好相反,这是朋友间的礼物(第74页)。
  第二次使用
  十页之后,当卡伦向朋友诉说她的新生活里诸事不如意时,丹尼斯在她的婚姻生活里的存在,通过他们身后放着轻柔音乐的留声机表现出来。
  第三次使用
  在影片的最后几个场景里,我们看见卡伦已经变化了。这个保守的、具有阶级意识的丹麦姑娘,在夜空下和她的爱人在草地上赤脚跳舞。她已经失去了她所有的物质财富。这一次留声机的作用是为他们的舞蹈伴奏,而非强调她未解决的麻烦(第126页)。
  戏剧价值
  一旦设立了象征,随后每一次提到都能暗示变化。
  《走出非洲》(1985年)
  编剧:库尔特·吕特克(Kurt Luedtke),1983年8月 参见“章节字幕”
  第一次使用(第74…75页)
  外景 在森林里 日
  她骑着马回家,伊斯迈尔(Ismail)带着她的来复枪走在她边上。突然隐隐约约听到莫扎特的交响曲(画外)。她露出疑惑的神色,策马想听个清楚,把伊斯迈尔撇在后头。
  外景 斜坡 日
  丹尼斯的旅行车,还有卡努西亚(Kanuthia)和瓦西里(Wasili)。他在斜坡上,拿着香槟,边上留声机放着音乐。
  丹尼斯(压低了音量):“我认为你想要音乐。我自己还有一架。”
  第二次使用(第85页)
  内景 会餐室 夜
  留声机音乐,声音比较低。他们穿着晚装。他的脸有点红,出汗了。朱马(Juma)在收拾盘子。
  卡伦(兴奋地):“我现在处于最糟的麻烦中。”
  伯克利:“丹尼斯?……”
  第三次使用(第126页)
  外景 斜坡 夜
  丹尼斯把留声机放到老旧的石磨桌上。他们旋紧留声机,开始放唱片,是一曲华尔兹,为18世纪的舞厅而作。她脱掉鞋子。
  场景转换(声音和画面)
  场景转换(声音和画面)
  在一个场景结束而另一个场景开始之间的时刻叫做转换。每个场景转换都给编剧和导演提供了利用场景组接的特性来传达故事信息的机会。场景可以在没有明确意图的情况下简单地接在一起,也可以通过建构增加故事元素。
  匹配转场(matching transition)是利用这个时机的方法之一,可以通过无限种方式来实现匹配转场。一般来说,匹配转场是把即将过去的镜头与即将到来的镜头“匹配”。这也可以通过声音来完成。
  画面匹配剪辑
  匹配剪辑一般是指画面。两个镜头画面在内容相似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匹配剪辑,例如画面中图形、形状、动作、大小或色彩等相似。看一下第343页,你可以看到影片《热泪伤痕》中建立在形状相似基础上的精彩匹配剪辑。匹配剪辑被用来推进故事往前发展,在两个画面并置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思想。两个镜头画面之间可以用叠化来替代硬切(hard cut)。
  匹配的声音延续
  虽然“匹配的声音延续”(matching audio segue)不是一个标准的声音术语,但为简便起见,在意指与画面匹配剪辑类似的音响效果时,我们会采用这个词语。那么对于声音来讲,“匹配的声音延续”是指当两个相似或匹配的声音相继出现时形成一种新的含义。对于声音部分,即将消失的声音会被铺在即将出现的声音之上。在刚出现的声音响起来时,即将消失的声音会淡出,很像匹配的画面叠化。
  声音连接
  声音连接(audio bridge)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声音连接是指场景中即将消失的声音延续到下一个画面或镜头中。在使用声音连接的时候,用来连接的声音在两个镜头或场景中都是可听的。
  推荐读物
  在玛格丽特·梅林的《电影剧本创作》(Screenwriting)一书中,对场景转换进行了非常好的探讨。
  电影元素
  声音
  42。匹配的声音延续《电话惊魂》,《致命的吸引力》(Fatal Attraction)
  43。声音连接(语言)《公民凯恩》
  44。声音连接(音响)《巴顿·芬克》
  画面
  45。画面匹配剪辑图形相似《单身白人女性》
  46。画面匹配剪辑图案和色彩《公民凯恩》
  47。画面匹配剪辑动作《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48。画面匹配剪辑思想《梦之安魂曲》
  49。画面匹配剪辑思想《哈诺德与莫德》(Harold and Maude)
  50。延长的匹配叠化时间过渡《泰坦尼克号》(双重的匹配叠化)
  51。中断的匹配剪辑《捆绑》
  《巴顿·芬克》(1991年,第9…10场,第19页)
  编剧:乔尔·科恩、伊桑·科恩,1990年2月19日
  推镜头
  深夜,我们在Earle旅馆六楼的走廊里。每个房间门口都放着双鞋。我们能够听到从某个房间传出来的喀喇、喀喇、喀喇的微弱的打字声。
  随着我们的推进,打字声越来越响。
  大特写 打字机
  离打字机非常近,我们只能看清正在打的字母,看不到上下文。
  字母一个接一个地被敲出来:a?鄄u?鄄d?鄄i?鄄b?鄄l?鄄e。一个很短促的敲击之后,敲了一个句号。
  电影元素:画面匹配剪辑(动作)
  电影元素:画面匹配剪辑(动作)
  动作匹配剪辑表示一个场景的画面和下一场景的画面通过动作的相似匹配起来。在下面这个例子里,动作匹配实现了时间压缩。
  片例:《2001:太空漫游》
  《2001:太空漫游》开场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描述人类进化历程的段落。
  镜头1…2
  这个段落的最后一个画面是一个史前猿人把一根骨头抛向空中。
  镜头3…6
  转动上升的骨头(动作)和下一场景中正在飞行的太空船(动作)匹配。
  仅仅用了一个匹配剪辑,我们就从史前猿人到了太空时代。这是动作匹配剪辑的精妙运用。
  戏剧价值
  通过动作匹配剪辑获得的闪前进行时间压缩。
  其他片例
  《爵士春秋》(All That Jazz) 通过动作匹配剪辑,若干舞蹈演员好像变成了一个。每个新舞蹈演员在进行舞台试演时都被单独拍摄。每次切换都有一位新的舞蹈演员都在同一位置继续前一演员的动作。在这里,动作匹配剪辑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又表示了演员的更替。
  电影元素:画面匹配剪辑(思想)
  电影元素:画面匹配剪辑(思想)
  思想的匹配剪辑是指当两个镜头剪辑在一起时,通过两个镜头的并置暗示了第三种想法。新的思想是前两个镜头共同作用的结果。
  片例:《梦之安魂曲》
  在《梦之安魂曲》中,中年妇女萨拉(埃伦·鲍斯汀'Ellen Burstyn')的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电视。然后,有一天,她认为自己已经被邀请参加电视节目。萨拉开始服药减肥。药物让她产生了很不良的反应。她的医生太忙而帮不了她,随后她发现自己陷入无穷尽的幻觉当中。
  镜头1
  在第一个幻觉的结尾,萨拉走近成为特写。鱼眼镜头(fisheye lens)扭曲了她的脸。这个画面持续一会之后,切到匹配的瘾君子蒂龙(Tyrone)的特写,蒂龙是萨拉儿子的朋友。
  镜头2
  蒂龙的特写以标准镜头(normal lens)直接拍摄。他站在监狱牢房的铁窗后面。
  戏剧价值
  这个思想匹配剪辑暗示萨拉和蒂龙通过毒品联系在一起,每人都在各自的监狱里。我们下意识地会把监狱的铁窗加到两个人物身上。从镜头并置所暗示的思想当中,我们获得了新的意义。
  其他片例
  《克卢特》
  电影元素:中断的匹配剪辑
  电影元素:中断的匹配剪辑
  中断的匹配剪辑是指两个匹配的镜头被另一个镜头分离开来。有意思的是,中间这个镜头几乎不会造成前后两个镜头结合力的损失。当这个外来镜头的画面在视觉上合拍时,观众依然会把前后两个镜头联系起来。
  片例:《捆绑》
  考齐(Corky,吉娜·格申'Gina Gershon'),一个刚刚出狱的年轻女人,找了一份“正当”工作,在一个黑帮所有的大楼里做普通杂工。在电梯里,考齐遇见并注意上了维奥莱特(Violet,詹妮弗·蒂莉'Jeniffer Tilly'),这个女人住在隔壁,和一个黑帮分子生活在一起。
  几个小时后,当考齐正在修理管道时,男人的叫喊声从隔壁黑帮分子的房间传了过来。下面是该片里中断的匹配剪辑。
  镜头1
  考齐在隔壁的公寓里干活。她听到了男人的叫喊声。她盯着抽水马桶看。好像声音是从抽水马桶传上来的。
  镜头2
  一个简短的考齐倾听的反应镜头。考齐再次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