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作者:北方网      更新:2021-04-17 18:49      字数:4704
  央视国际2005年04月18日10:00
  主讲人简介:毛佩琦: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
  主要著作:《明成祖史论》、《永乐皇帝大传》、《郑成功评传》、《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合著)、《中国明代军事史》(合著);主编有:《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岁月风情—中国社会生活史》、《十大后妃》、《百卷本中国通史明史10卷》、《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中国状元大典》、《四库全书大辞典史部》等。
  内容简介:朱元璋是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最奇之处在于他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一个游方僧成为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彻头彻尾出身底层的皇帝。是什么成就了朱元璋,他又是怎样开创了一个延续277年的大明王朝?他有着怎样过人的韬略?
  朱元璋基业的开创、人生的成功几乎都与九个字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这九个字是什么?它有何魔力,成就了大明王朝277年的江山社稷?
  朱元璋正是凭着这九字方针,在韬光养晦与运筹帷幄中,成就了他一番事业。他的谋略,他的眼光,使得其后的历史几乎完全按照他的计划在进展,在九字方针的背后,浸透着朱元璋的远见以及政治家的手腕。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将与我们一同开始一段新的历史之旅,拨开大明的历史迷雾,寻找事实真相。《百家讲坛》4月13日播出《明十七帝疑案》(二)之朱元璋成功之谜,敬请关注!
  (全文)
  我们这一讲,讲朱元璋为什么会成功。朱元璋成功之谜。
  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都在争夺天下,为什么只有朱元璋最后成功了呢?大家都知道,一个广泛流传的是,就是有一位著名的学士叫做朱升,他曾经给朱元璋献过九字令,叫做“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得到这个九字箴言,最后取得了成功。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要从朱元璋和书生,就是儒者之间的关系谈起。
  朱元璋打下定远之后,最先来到朱元璋队伍的读书人是冯国用。朱元璋的起义,这个红巾军最初就是乱民,他们没有什么很远大的政治理想。老百姓只要当了红巾军,有饭吃,改变自身命运就可以了。但是,冯国用兄弟来到朱元璋队伍,他说,“有势者强,有德者昌”,说你有了力量了,你强,但是你还要有德,“有德者昌”,你做到有势者强以后,你必须做到有德才能够发达。什么是有德呢?就是不要乱杀人,不要乱抢财物,要有自己远大的目标。行仁义,收人心,对于你成就事业是最重要的。朱元璋听到这里豁然开朗,这和以前我们乱打、乱反是不一样的。
  李善长,刚才讲,在朱元璋出生的时候,他已经19岁了,他比朱元璋大19岁,他来到朱元璋的军中。李善长号称是“里中长者”,他给朱元璋也是出主意,说朱元璋你生在濠州,濠州离刘邦老家沛县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说你得到了山川王气。实际上我们看,什么是山川王气?就是形势,就是人心。说这个地方离刘邦起家的地方不远,你也应该像刘邦学习。刘邦以不嗜杀得天下,不以子女玉帛为意,就是不是说我抢人口,抢东西。你要树立远大理想,你是能够成功的。当年刘邦五载成立业,你也可以。
  朱元璋取得太平以后,一个当涂的儒者,他像朱元璋进言,说你要行仁义,争取人心,说天下不足平。就是说这些人来到朱元璋的身边,都是以传统的儒家观念,以仁义之说,来指导朱元璋走上夺取帝王道路的正路。那么我们说,如果朱元璋在开始投奔红巾军的时候,仅仅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能够有地方吃饭,但是他当有了一定的地位,有了一定的实力的时候,他的心胸,他的眼光就变了。特别是这些儒者来到他的身边以后,他就渐渐地改变了原来红巾军的做法。以不杀人,以行仁义号召天下。当时红巾军在各地造成的破坏非常严重,杀人,掳掠,焚荡城郭。这是朱元璋后来回忆以前红巾军的一些做法,他改变了这个做法。
  朱元璋见到刚才我们说的朱升,是在元至正十七年。朱升是当地有名的一个学者。据说,朱元璋听到他的名字,然后就亲自到朱升家去拜访他。朱升就给他提了三句话,叫做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三个字包含了一整套的策略。是什么策略我们一会儿再说。
  现在我们要说刘伯温出山,刘伯温怎么出来。在传说当中,刘伯温是能掐会算,下知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差不多就是一个阴阳风水先生。不是阴阳风水先生,也是一个有神有道的一个神人。是不是这样呢?传说当中,说刘伯温和朱元璋怎么结合的呢?说刘伯温往西南一看,西湖五色云起,说这个方向有王气,说我要找这个王者究竟是谁?他先找到会稽的王冕的家。王冕,元朝末年一个著名的画家。走到竹林里头,突然放炮一响,这个王冕心惊、害怕。这个人气量很小,做不了皇上,不是他。又到了海昌的贾铭家,也是当地的名士。贾铭刚刚盖了新房,他把贾铭家的地板弄得很脏,贾铭赶快叫人去收拾,说这个人也不行,这个人气量小,也做不了皇上,不是他。再找,就走到了临淮,这个临淮是什么?就是朱元璋老家的附近。一看这个地方,人人这么豪爽,很仗义,你买东西,说饶一块肉吧,他一下子一刀下去,给你饶一大块肉,人人都豪爽,说看他们的面相都是从龙之相,说这个地方这么多人都是从龙之相,肯定这皇上离这儿不远了。于是他后来找到朱元璋,这是传说。实际上不是。实际上是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的时候,朱元璋知道有四学士之名,他请四学士出山,就包括刘伯温。一再动员之下,刘伯温才出山,实际情况是这样。四学士是谁呢?就是青田的刘伯温,刘基,龙泉的章溢,丽水的叶琛,还有浦江的宋濂。他们出山的时候,朱元璋说了一句话,他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这时候朱元璋已经有大志了,什么大志?就是要夺取天下,要改变老百姓最贫苦的命运,我为天下人,求你们四位给我帮忙。这时候刘基出山了。说刘基能掐会算,他小的时候隐居山中,在山中忽然看见山里面开了一个门,上面有四个字,说“山为基开”。说这个山就是为刘基打开的。他拿石头再一敲,又开一个门,看见一个道人在那儿躺着,枕着一部兵书,这个道人说,如果你明天能够把这兵书都背下来,我就教给你兵法。他经过一宿,明天他背下来了,兵法就传给他了,从此他就是料事如神,所向无敌。是不是这样呢?不是,关于刘基的传说很多。《明史》有一段话,说刘基以儒者有用之学,帮助朱元璋夺取了天下,但是世上的人多以阴阳风角来附会,说这些东西是不足取的。也就是说,刘基帮助朱元璋在打天下当中出谋划策,用的是儒者有用之学,不是那些阴阳风水。《明史》的编修者不相信阴阳风水,我们当然也不相信。实际上,刘基在很多朱元璋面临关键的时刻,他给他出过主意,因此,他的事情被越传越神。
  比如说,朱元璋有一个强敌在他的西边,据长江中游,叫陈友谅,陈友谅势力曾经一度非常强盛,他攻打了朱元璋控制的太平这个地方,打下了以后,想进一步往朱元璋所占领的南京,就是应天,当时叫做“应天”,最早叫做集庆这地方。很多人很害怕,有的人说投降吧,有的人说是咱们跑回钟山吧,说“天道后举者制人”,后发制人,后举者胜。说咱们打败他这一仗,你夺取天下就不在话下。像这样关键的时刻,在大家有的想投降,有的想逃跑的时候。刘基成了他的主心骨,给他出主意,使他坚定信心,打败了陈友谅,他就胜利了,所以把这些叫做“儒者有用之学”。实际上是根据当时的双方的形势,根据两军的气势做分析,他得出了结论,根据他的结论来指导战争就取胜了。后人把他说得很神。就是朱元璋身边有了很多的读书人,他们都是用儒家有用之学指导朱元璋的战略,帮助朱元璋取得胜利。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什么意思?“高筑墙”就是巩固自己的根据地,不要让根据地丢掉;广积粮就是要有充分的给养,要有经济实力做支撑:“缓称王”是策略,不要过早地出头,过早地出头就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你想称王,别人还想称王呢!谁想称王先灭了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所以不到时机成熟,不要暴露自己的野心。前面讲,至正十五年,红巾军迎立韩林儿为皇帝,叫“大宋皇帝”,使用“龙凤”年号。这本来是一块招牌,朱元璋也知道它是一块招牌,但是为什么要用呢?他不到时候,他要用这块招牌,增加自己在军队当中的影响。这个招牌他用了很长时间,这一点连刘基可能都不如他,不如朱元璋想得这么透彻。因为红巾军用“龙凤”年号,遥奉韩林儿为皇帝,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过年的时候,在他的军队当中,军帐中就要设立一个座位,御座,韩林儿没来,但是这也是韩林儿的座位,大家要向韩林儿行礼。刘基说,“牧竖耳”,就是说,是一个放牛的小孩子,你们给他拜什么礼啊?可朱元璋不这么看,朱元璋一直在很长时间内,就把韩林儿的旗号摆在前头。自己的挡箭牌啊,人家是对着韩林儿来,而且韩林儿他是说他是大宋,宋徽宗的12世孙,他有号召力啊,很多人就听这个啊,他可以号召军队。
  朱元璋在郭子兴的队伍中,地位越来越高。郭子兴死了以后,当时的韩林儿派人发送文告,就要任命这支军队的都元帅、副元帅。正好这个文告来到军中的时候,郭子兴死了,因此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还有郭子兴老婆的弟弟,他妻子的弟弟,妻弟叫张天佑,就被封为都元帅,副元帅,朱元璋也做了一个副元帅。可是在这支红巾军在攻打集庆的时候,就是攻打现在的南京的时候,郭天叙、张天佑战死了,这个副元帅,朱元璋这个副元帅就成了元帅,实际的元帅,他就控制了这支军队。他控制了南京以后,就采取了高筑墙的策略,要巩固这块根据地。
  “广积粮”,刚才讲了,就是经济基础。在朱元璋经过徽州的时候有一个儒者,叫做唐仲实,来到他的军中。他说,你们打仗我也见到了,你们不杀人,行仁义,能够成大事。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你们征粮,老百姓负担太重啊。朱元璋说,我征粮完全是为了军队,一点也不为了我自己。唐仲实说那也不行,你得想办法。朱元璋于是就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司的都水营田使,就负责水利和屯田,一年下来就收了很多粮食,三年下来就有了积累,他们就有了经济实力。同时朱元璋又在自己的统治地之内,推行盐法,就是如果你要贩卖食盐,要向国家交纳税,这个税是多少呢?就是20取1,就说你卖20份盐,里面取1份这个利润给国家。当时,不是给国家,是给朱元璋的军队,作为军饷。卖茶也要凭凭证,卖茶,红巾军的政府也要抽税,而且他在自己控制的地盘里头发行货币,铸造了大中通宝钱。如果要进行商品流通必须有货币,这样他的经济就有了一定的基础,这就是“广积粮”。所以,“广积粮”不仅仅是粮,要有经济,所有综合的经济实力基础。
  刚才讲,那么“缓称王”就是韬晦之计。就是他朱元璋一直用着小明的王“龙凤”年号,同时自己不称王。可是在他的周围很多人都已经称王了。在长江的中游,刚才讲,陈友谅,先扶了徐寿辉当了皇帝,后来他把徐寿辉杀了,自己就称了王了,称了帝了。张士诚也称了吴王了,方国珍称王了,明玉珍称王了,他朱元璋不称王。再有,朱元璋在和敌军作战的时候善于保护自己。刘福通曾经派三路军北伐中原,有的从山东走,有的从河北走,打到大都以北,进了蒙古草原,烧了上都的宫殿,烧了上都的宫殿。上都,元上都。还有一路打到陕西、四川那边,后来这三路都失败了。可是朱元璋没有参加这个军队。在别人北伐的时候,他的势力发展起来了。还有,元朝末年有一个元朝倚靠的重要将领叫做察罕帖木儿。察罕帖木儿一度势力非常强,察罕帖木儿攻下济南以后,想进军往南,南下。这时候朱元璋的态度暧昧。察罕帖木儿就把情况报告给元朝,说这个朱元璋可以利用,于是元朝就派了使节从海路走到集庆这个地方,赐给他龙衣、御酒,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