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节
作者:恐龙王      更新:2021-04-17 18:43      字数:4750
  薛立齐本人,医道既博且精,医家分十三科,而薛立齐无所不通,尤以骨科为最擅长。朱宁跟他是好朋友,排闼直入,将薛立齐从他姨太太床上唤了起来,拖着就走。
  见到蕙娘,朱宁吓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就这一夜工夫,蕙娘已经“落形”了!躺在床上气息奄奄至不能说话,但神志却还清楚,看到朱宁,热泪滚滚而下,形状实在凄惨。
  薛立齐不须把脉,拿蕙娘的手抓起一看,又静静地望了一下,悄然回身。朱宁赶紧跟在后面,到客厅方始交谈。
  “请准备后事吧!”
  “怎么?”朱宁大惊失色,“什么要命的病?”
  “十指螺纹皆瘪,俗名‘瘪螺痧’,已经无法可治了。”
  “昨天还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变得成了不治之症?老薛,你再看看!病人是个极要紧的人物。”
  “我知道,我知道!但凡有一分生机,我没有不尽心的。这个病,最快!《伤寒论》说:”呕吐而痢、名曰霍乱。‘意思是挥霍之间,便致撩乱。初起急救,或许还有希望,如今,是神仙都救不活她的了!“
  “老薛!老薛!”朱宁几乎要哭出来了,“无论如何请你想法子,救她多活几个时辰,好让万岁爷见她一面。”
  “万万不可,万万不可!”薛立齐神色严重地大摇其手,“这个病要传染的,万岁爷怎么好来?两三个月都来不得。”
  朱宁又吓了一大跳,“怎么?”他有些不信,“又不是瘟疫!”
  “传染开来,就是瘟疫。你我都要当心!”
  朱宁毛骨悚然,“好家伙!”他耸耸肩说,“这么厉害。”
  “我不吓你。确有这么厉害!对不起,我要告辞了。”
  “不行!你要走,就不要再认我作朋友。”朱宁一把拉住他说,“还是那句话,请你无论如何要下药!下了药不中用,多少也还有个交代。”
  “不中用你不怪我?”
  “不怪你。”
  “那好!且试一试看,不过这服汤头炮制起来要工夫,看她的命了!”
  薛立齐开了一张方子,名为“解毒活血汤”,以蚕沙为主。方子很普通,煎药却很麻烦,要用“地浆水”,这个名目,朱宁连听都没有听过,少不得还要薛立齐指点。
  “找块黄土地,掘一个三尺深的坑,灌上新打的井水,找根木棍把水搅浑。浑了再让它沉淀澄清,那就是地浆水。”
  一说明白了,倒也不难,只是要找黄土地,就很费事。黄土地要到山里才有,九陌红尘,又近水边,哪里来的黄土地?好不容易在两里之外找到了,掘坑灌水,搅浑候清。用磁坛子装了回来,只听哭声大起,蕙娘已经香消玉殒了!
  ※        ※         ※
  皇帝眼都哭肿了,不管朱宁如何谏劝,一定要在蕙娘入殓以前,看一看她的遗容。
  “万岁爷,去不得!”朱宁无法,跪下来抱住皇帝的腿。
  “放手!”皇帝厉声大喝,同时挥手夹头夹脑地打了去。
  “万岁爷打死奴才,奴才也不能放手。”
  皇帝还是不依不饶,多少人拦不住他,正在不得开交的当儿,只听内监递相传呼:“老娘娘驾到!”
  明朝宫中沿用宋朝的称呼,后妃皆称“娘娘”,“老娘娘”就是太后。这一下,皇帝无可奈何了,暂收涕泪,降阶去迎太后的软轿。
  皇太后当然有一番责备,为了一个妇人,这样不自爱其身,何以上对祖宗付托之重,下慰臣民仰望之殷?接着,更有一番殷切的劝慰,百般譬解,冲淡了皇帝的悲痛。不过,见蕙娘最后一面之议,虽已作罢,得病之由,致死之因,却不能不问,要问,自然是问薛文齐。
  “回万岁爷的话,‘病从口入’。”薛立齐答说:“蕙华夫人的病,是饮食不慎所致。”
  “饮食不慎?”皇帝虎起脸对朱宁说:“把厨子抓起来拷问。”
  “这不怪厨子。”薛立齐急忙说道:“是时鱼不好。进贡的时鱼,历经长途,自出水到入口相隔一个多月之久,哪里会不腐败的?”
  “这话就不对了,时鱼分赐大臣,为什么别人吃了不要紧,偏偏她吃了就会得病?”
  “这有两个缘故,一是各人的体气不同。蕙华夫人的禀赋较为纤弱,容易得病;一是时鱼腐败的程度不等,毒性各有轻重,想来蕙华夫人适逢其会,吃的是毒性最重的一条。而且,”薛立齐提高声音,特别强调。“据臣所知,大臣中亦颇有吃时鱼坏了肚子的。”
  皇帝想了想,叹口气说:“罢了,罢了,从此不必进这种臭时鱼了。”
  不想蕙华夫人之死,换来了一大德政,从此运河所经的州县,免了时鲜贡船传呼索冰的骚扰,只是又有一句话,却为江南带来了隐忧。
  “要吃时鱼,自己到江南吃去。”
  薛立齐不敢赞一词,怕皇帝果真动了下江南的兴致,自己的老家苏州,一定也在巡幸之列,那就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因为“办皇差”而倾家荡产。
  ※        ※         ※
  由于思念蕙娘,皇帝一直郁郁不乐,兴致大减。这一来,宫中倒显得安静了。但静极思动,而又适当“豹房”完工,到了重阳时节,皇帝已不大想得起蕙娘,在豹房中玩得很起劲了。
  豹房中实在好玩。首先是马大隆大献长才,将公开的太素殿、天鹅池等处,秘密的复室夹道,布置得新奇灵巧,情趣各各不同,而又无一处不舒适自然,随处皆可流连。
  其次是教坊司增添了好些各擅一艺的乐工,皆体态轻盈,能歌善舞的伎女。由于远隔大内,不须顾忌,皇帝特命教坊司常驻豹房,不论深夜清晨,兴到传召,所以笙歌之声,昼夜不绝。中宵好风传送民间,真有“仙乐风飘处处闻”之概。
  教坊司日夜待命,一声传召,片刻不得迟延,尤其是几个顶儿尖儿的脚色,眠食不安,更以为苦。先是私下发发牢骚,到后来便约齐了向朱宁去请命,要求轮班承应,诉说苦况时,声泪俱下,令人侧然。
  “罢,罢!”朱宁无奈,只得这样答说:“这事我作不得主,等我得便跟万岁爷回奏了,再作道理。”
  “不!”有个叫阿柔的歌伎恃着与朱宁有过一夕之缘,硬逼着说:“干殿下一定得替我们作主,好歹帮个忙,免得累死。如或不然,倒不如此刻就死在干殿下面前!”
  说到这样的话,朱宁不能不硬着头皮应承:“好了,好了!我总替你们想法子就是。”
  话虽如此,这个法子却真不好想,那就只好找马大隆来商量了。
  马大隆已成了朱宁的智囊,凡有疑难,每每向他问计。这件事当然难不倒足智多谋的马大隆,略想一想答说:“帮了这几个的忙,别人少不得也会来求干殿下,那时怎么办?”
  “是啊!善门难开,如之奈何?”
  “有条一劳永逸之计。”马大隆答说,“干殿下这样奏明万岁爷,光是京里的教坊司伺候豹房,不但劳逸不均,且怕万岁爷日久生厌;可否传召近畿各地的教坊司,轮番来京,豹房抵候?”
  “啊!啊!此计大炒。”朱宁很高兴地说,“准定照此面奏,”他又问:“马先生今天可得闲?”
  “恰好无事。”
  “那就在这里喝酒。我另外还有件事要请教。”
  这件事很重要。原来刘瑾过于跋扈,动辄假传圣旨,作威作福,朝中正人,无不痛心疾首,有那骨头硬的,或者公然反抗,或者上疏抨击,无奈皇帝只顾沉迷在豹房,根本不理,所以将刘瑾的胆子,纵容得越来越大了。
  “外头反对他还不要紧,如今有一桩隐忧,内里也有人反对他,尤其是张、谷二位,一直在找机会动他的手!”
  马大隆知道,他所说的“张、谷二位”,是指“八虎”中的张永与谷大用。这两个人亦是随时可以闯到御前,什么话都说得的。果然找到机会动刘瑾的手,则冰山一倒,万事全休。这样想着不禁为朱宁捏一把汗。
  “干殿下,既有这样的情形,我奉劝,要早自为计。”
  “正是!我就是这件事要请教。马先生,你好歹得替我想个避祸的法子。”
  “兹事体大,得要从长计议。”马大隆答说,“我一定尽心竭力,为干殿下筹一善策,不过不能责我以太急。”
  “不急不行!人家已经着手在布置了。”
  所谓“人家”是指刘瑾。这个一夕之间崛起的权阉,自知作恶多端,树敌甚多,深怕一旦群起而攻,寡不敌众,因而想了个抵制的法子,嘱咐贴身小厮将朝士外官,特别是权势之士,平日投谒的名刺、馈赠的礼单,以及往还的书信,都收集在一起,以备不时之需。
  “这是防到有一天出事,如果抄家,这些名片、礼单、书信搜到了,就是跟他有勾结的证据。为了避免连累,唯有设法救他、保护他,因为保护他,就是保护自己。”
  “这一着倒很厉害!”马大隆说,“干殿下既然知道他有此深心,要防备他才好。”
  “如何防备?书信可以尽量不写,有事当面商量,礼可不能不送。送礼就得用礼单,去看他,也少不得用名片。”
  听他说完,马大隆眨着眼很用心地想了一会问说:“名片能不能不用?”
  “这,还可以办得到。”
  “那就不要紧了!”马大隆轻快地说,“不写信、不用名片,就没有什么把柄,至于送礼的礼单,不妨用泥金书写,金子的成色要足,字要写得大。这样,包干殿下没事。”
  “马先生,”朱宁困惑地问,“怎会没事呢?”
  “我说个道理给干殿下听。人都是贪小的;想那小厮有何知识,何能了解他主人有此深心?每天礼单甚多,岂能张张收藏妥善?看这张礼单是泥金所写,把字刮了下来,但可换钱。这一来,哪里还有干殿下的名字留下?”
  “啊!啊!妙极####”朱宁很高兴地干了一杯酒,又斟满相敬,“朱某何幸,得遇先生!”
  “不敢!”马大隆喝干了酒,正色说道:“彼此句心斗角,成败决于不动声色,此事干殿下要做得秘密,倘或泄漏机密,立即便有祸事。”
  “我知道,我知道。”朱宁连连点头。
  ※        ※         ※
  刘瑾遇到一件很伤脑筋的事,安化王宀真钅番起兵造反,檄文以讨刘瑾为名。这就是说,如果皇帝能杀掉刘瑾,宀真钅番就可不反。
  宀真钅番是太祖第十六子庆王的曾孙。庆王第四子秩炵,在永乐十九年封为安化王,直到弘治五年才死,由他的孙子袭爵,就是宀真钅番。安化在宁夏,地方很富庶,库藏一富,就不安分了。
  偏偏安化有两个秀才亦想造反,打算着供宀真钅番以成事,夺了正德皇帝的江山,就像当年燕王手下的谋士那样,平步青云,成了开国元勋。
  这两个秀才一个叫孙景文,一个叫孟彬,密密计议已定,买通一个王府养着的女巫,大谈祸福,说宀真钅番的八字,贵不可言,孙景文又花重金买了一只能言的鹦鹉,进呈宀真钅番,一见便“老天子、老天子”地叫个不停。奇的是,若非宀真钅番就不叫,从不弄错。这一下,宀真钅番的异心就愈炽了。
  当然,异心之起是因为皇帝似顽童,而又有弄权情势,且无恶不作的刘瑾,失尽民心之故。这样到了正德五年四月里,终于由于整顿屯田一事,激出了变故。
  明朝的屯田,分为军屯、民屯两种。军屯就是古代“兵农合一”的制度,卫军皆有一定的驻区,平时耕作操练,有事应召赴敌。它的制度是:每军受领公田五十亩,称为“一分”,应纳正粮十二石,多余的收益,便归卫所支放官兵粮饷。
  日久天长,屯法渐坏,主要的是有势力的军官明侵暗夺,以致于每亩田原可征粮二斗四升的,结果只能征到三升。为原额的八分之一。其余八分之七,都已化公为私,变成私人的产业了。
  刘瑾因为“边用不足”,慨然“修举屯田”;如果说,能够将私人侵吞的公田追出来,还给卫所,当然是件了不起的好事,事实上刘瑾不是这样做法。
  他的做法是,派出爪牙到边疆去丈量屯田,这一量只会量多,不会量少,量多了便责成领屯田的卫所军官,补缴欠租。这一来,平空增加了许多负担,自然搞得怨声载道。
  由于“黄河千里,惟富宁夏”,所以安化王府附近的卫所,受害最深。而宁夏巡抚安惟学,虽是地方官,却助桀为虐,借着朝中派来大理寺少卿周东,尽力压榨,甚至将士的妻室都被抓了来打屁股。这一下,卫所愤恨不平,益发助长了宀真钅番的不逞之心。
  起事由孙景文出面,置酒、邀请妻室被辱的军官,说宀真钅番准备为将士报仇,将所有的地方官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