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作者:做男人挺好的      更新:2021-04-17 18:26      字数:4746
  雷胜平抬头一看已经到了女研究生们的宿舍楼下,今天能够有这样的进展已经算是不错了,于是道别之后掉头准备往回走。
  “对了,胜平,明天下午我们一起自习吧?我要准备些论文资料,你给我提些意见吧。你的歪理邪说比较多。”临别时于淑云回敬了雷胜平一个邀约。
  “好吧,两点钟,图书馆门口。”雷胜平乐得差点儿没笑出声来,但还是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
  其实雷胜平这个人是既潇洒又传统,骨子里还充斥着一些“顽固不化”的传统观念。当晚,雷胜平写了一首貌似七绝的小诗,斗胆通过短信发给于淑云,现代的年轻人爱好古诗词的实在是少而又少,雷胜平算是另类。诗云:
  漫步校园送君归
  今宵幸有佳人随
  依依作别终不舍
  但留倩影入心扉
  于淑云读了淡淡一笑,聪明的她当然懂得雷胜平的心思。不过,虽然于淑云功课无敌,但以她的想象力怎么也不可能预见在接下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A股市场将上涨百分之百以上。的确,在市场一片悲观之时,基金经理大都在收缩战线,以求活命,一些研究报告把上证指数看到了七八百点。对于2006年的行情,最乐观的策略报告看到了一千四,却已经被其他的机构嗤之以鼻了。然而,还是学生的雷胜平已经表现出敏锐的眼光,他认为股权分置改革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能给A股市场带来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这轮行情的涨幅将十分巨大,而此后一年市场的走势惊人地应验了雷胜平的预言。
  (五)
  突然响起的电话铃让雷胜平的思绪从浪漫的大学校园回归到现实。从前的日子已经远去,曾经拥有的激情岁月早已不再,雷胜平叹了一口气,拿起了桌上的电话。
  “喂,您好,我是雷胜平。”
  “胜平啊,我陈智辉啊。”电话里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哦,陈总,你好!”雷胜平脑海里浮现出当年共事过的这位基金经理的形象。
  “胜平,0048好像不大妙啊,这么大的抛压。”陈智辉的声音颇有些关切的味道。
  “是啊,陈总,我也觉得很奇怪,从近一段时期的成交量来看,这只股票的持股集中度并不算高,应该没有大的机构在里面啊。会是基金干的吗?我看不大像吧?”
  “应该不是,据我的了解,没有基金重仓这只股票,个别基金介入也是少量参与,而且这手法和基金完全两样儿。”陈智辉也觉得十分蹊跷。
  “唉,我正为这个事情发愁,这回踩在地雷上了。”
  “你先别着急,我再问问交易所的朋友,看看能不能发现是哪个机构,你也要做点准备,如果需要支持的话尽管讲。”
  “好的,陈总,我也不和你客气,搞不好明天真需要你出手相助了。”
  “义不容辞!”
  雷胜平微微喘了口气,又点上了一支烟,心中暗想这陈智辉总算是够朋友。
  陈智辉是元丰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总监。起初,雷胜平并没有加盟宏达基金管理公司,而是在经过校园面试后被元丰基金管理公司招至麾下,成为一名研究员。当时,元丰基金的规模、实力和员工待遇都在宏达基金之上。对于一个应届硕士生来说,进入元丰基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元丰基金担任研究员期间,雷胜平因为与公司的研究总监黄毅发生冲突,被调到投资部作了一名普通的交易员。调到投资部后,他和时任公司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经理陈智辉的联系多了起来。和黄毅不同,陈智辉很欣赏雷胜平的才华,而雷胜平也感谢陈智辉对他的指点,尽管他们曾发生过激烈的冲突。放下电话,雷胜平回想起两个人的关系,从上下级到朋友、竞争对手再到朋友,这段风雨历程的确令人难忘……
  第二回
  战群儒 雷胜平慧眼识明主
  困浅滩 黄总监怒目斥轻狂
  (六)
  研究生生涯短暂而又忙碌,2005年11月之后,陆续有公司到学校里面开招聘会。财经专业的学生盯着的都是外企,清华、北大的高材生普遍盯着摩根、高盛、麦肯锡;稍逊一些的高校毕业生则削尖脑袋瞄准了普华永道、毕马威等所谓的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这些外企在无情地消磨着他们的青春,也消耗着他们的才华。有识之士不禁担心,苦苦培养的人才纷纷流失,中国企业难道只能将一流人才拱手相让吗?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却也不尽准确,人才始终是相对的、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仅凭外企的一些面试所能决定的。外企选拔人才的最大弊端就是程序的套路化,翻来覆去就是这点儿招数,结果搞得大量的“面经”横空出世,擅长考试的中国学生通过阅读“面经”有针对性的准备已经完全适应了外企的面试流程,搞得这些“一根筋”的老外莫名其妙却不知道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雷胜平倒不是不屑于这些外企,只不过QFII刚刚放开,尚没有开始大面积的网罗人才,而摩根、高盛之类的公司固执而又短浅的把招聘范围局限于清华、北大等个别高校,仿佛偌大的中国只有这两个高校一般。因此,想涉足资产管理业务的他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本土机构。而2005年又是券商最困难的时候,先后有几十家券商被托管、关闭、清算,有幸存活着的券商忙着降薪、裁员,偶有一些招聘信息也是着眼于那些能够带来客户的在职人员,很少有招聘应届生的。相对而言,基金虽然也是靠天吃饭,但日子相对好过一些,尽管股票型基金首发规模只能达到十几个亿甚至几个亿,但货币市场基金和短债基金却颇受欢迎,除了一些新成立的基金公司有一些亏损外,那些老牌的基金管理公司基本还保持着不错的盈利水平。也有一些基金看好未来的证券市场,选择在这个时候招兵买马。于是,陆续也有几家基金管理公司前往珠江财经大学招聘,雷胜平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基金公司的招聘,不论职位,他一概投简历,功夫不负有心人,12月初,他终于接到了元丰基金管理公司的面试通知。
  虽然不是行业的领头羊,但地处深圳的元丰基金管理公司在业界仍有一定的声望,管理的资产规模接近90个亿。这次前来主持面试的是公司的研究总监黄毅,公司招聘的是行业研究员。虽然基金的研究力量逊色于券商,但基金的研究着眼于内部服务,而券商多半是对外,因此还是有一些差别。
  本土企业的面试不像外企那么死板,相对灵活得多,自我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雷胜平师从吴汉通的身份给他增色不少,也吸引了黄毅的注意。对雷胜平的提问,黄毅也显得格外认真。
  “你是金融专业硕士,为什么没有继续读博士呢?我们好几位研究员都是博士学历。”黄毅问道。
  “我觉得面对投资的研究有硕士的功底已经比较充分了,学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雷胜平颇为自信。
  黄毅点点头,“可你们都是应届生,没有什么实践经验的。”
  “我在本科的时候就开始做股票了,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嗯,一般你们金融系的学生都会自己炒股票吧。”黄毅像是提问,也像是自言自语,“现在就业形势怎么样?”
  “应该说一般吧,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雷胜平实话实说。
  “哦,你怎么证明你能够把所学的东西用到实践之中呢?”
  “比如现在的就业形势吧,就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解释。所谓菲利普斯曲线,指的就是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现在我们国家每个月的CPI涨幅那么低,也就是通货膨胀率在下降,因此失业率上升,我们找工作自然困难。”
  “嗯,这个例子举得不怎么样。虽然很有新意,但并不规范啊。”虽然黄毅撇撇嘴,一副不太欣赏雷胜平的模样,但一同面试的学生还是慷慨地给予了雷胜平一阵掌声,连一直在旁边整理资料的黄毅的助手也鼓起掌来。
  “那除了专业之外,你还有什么优势呢?”黄毅继续提问。
  “我觉得我的观察力比较敏锐,我想作为一个证券研究员这也是很重要的。”
  “哦?你这回怎么证明你的观察能力很强呢?”
  “就拿我们的面试来说吧,虽然一直是您在主持、您在提问,但我观察到,真正的考官是您旁边这位一直在帮您整理资料的先生。”周围的学生听到雷胜平这番话之后惊讶不已,黄毅也有一些尴尬和不知所措。
  “很好,你的观察的确很敏锐。”黄毅旁边的那个人终于开口说话了,连黄毅也开始毕恭毕敬地聆听,“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元丰基金管理公司的副总经理,我叫肖荣。久闻咱们珠江财大是人才济济,今日一见,果然是名不虚传。本来我是想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看大家的表现,既然小雷同学已经把我点出来了,我就不得不和大家先认识一下了。我们元丰基金这一次招聘的职位是研究员。有句话叫做‘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想套用一下,不想当基金经理的研究员不是一个合格的研究员。研究最终是为决策服务的,你们都是高材生,理论功底很扎实,刚才黄毅说希望你们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我呢,也是这个意思。研究一定要面向市场、从投资决策这个中心出发。过去,基金行业的研究力量一直比较薄弱,普遍是从券商购买研究报告,但这类报告普遍大众化、比较雷同,没什么新意。而投资需要的不是和别人一样的,而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们元丰就比较注重培养自己的研究团队,目前元丰的研究实力在业界嘛,我不敢说第一,但也是名列前茅。希望大家能够有机会加盟元丰,我们元丰会提供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给大家。那好,下面请黄总继续主持面试。小雷,来。”说到最后,肖荣指了指雷胜平,然后走出门外。
  雷胜平心想自己的机会可能来了,连忙整了整西装领带,跟随肖荣径直走了出去。
  “小伙子,你很机灵,我最喜欢这样的人才。”肖荣开门见山,“虽然张扬了点,但看得出来,你的确是有点真才实学。不过我要提醒你,虽然我欣赏你,未必周围的人都欣赏你,该收敛的时候还是要收敛一些。”
  “是,肖总。”雷胜平谦逊地点了点头,刚才的那股霸气似乎已经烟消云散。
  “能不能谈谈你对基金行业的一些印象和看法?”
  “哦,这些年证券投资基金发展挺快的,特别是2003年以来,在管理层的扶持下,基金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哦?都暴露了什么问题呢?”
  “比如说利益输送。当年那篇《基金黑幕》就曾经掀起过轩然大波,并遭到当时十大基金管理公司的联名反对。此后,市场上仍然断断续续地传出关联基金之间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的报道。”
  “这个事情的确在部分基金公司存在过,但随着信息披露的逐步规范,已经好多了。还有什么问题?”
  “我觉得基金行业在营销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雷胜平知道,身为基金行业高管的肖荣并不希望自己过多地指出基金行业的内幕,他更多的是想听听关于基金行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于是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产品营销。
  “嗯,营销方面有什么问题啊?”
  “我觉得基金产品营销普遍存在着重认购、轻申购的现象。无论是基金管理公司还是代销机构更多地追求首发规模,而忽视持续营销。原因也不奇怪,国内投资者有着购买新产品的偏好,很多投资者宁愿认购新基金也不愿意申购老基金;另外,基金管理公司和代销机构都把首发规模作为衡量营销人员业绩的主要标准。这都是造成基金产品营销重认购、轻申购的原因。”
  “你说得很对,但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基金销售渠道的限制。受制于银行和券商的渠道限制,这两个代销机构都不可能把最优质的客户拱手让给我们。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肖荣很欣赏雷胜平对基金行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尽管不够全面,但已经接近了要害。“小伙子,不错,你已经通过面试了,希望你毕业之后能够到元丰来。”
  “谢谢肖总,我一定珍惜这个机会。”雷胜平按捺住心中的兴奋,平静地回答。
  就这样,毕业之后,雷胜平如愿进入了元丰基金管理公司。
  (七)
  初到元丰基金的时候,雷胜平时时刻刻小心翼翼,经常想起长辈们的教导,特别是导师吴汉通与他的一席畅谈。毕业前夕,吴汉通对雷胜平说,随着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