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0 节
作者:九十八度      更新:2021-04-17 17:42      字数:4721
  鸪雒鸥钪聿荩乇鹗窃谌辈莸亩荆负趺考业男『⒍加懈钪聿莸娜挝瘛N颐敲咳思缟峡娓隼鹤樱蝗喝嗽诳跻吧献咦咄M#穸煲蝗好偈车穆槿浮D呛襞蠡桨榈慕猩蚕褚蝗哼催催丛穆槿浮T对短桓鲎忠蔡磺澹挥幸煌旁右粼诳跻捌吹慈ァ?br />
  没草时,大家漫散着步子,东瞧西望;找到草时,大家就争先恐后,镰刀嚯嚯。别看大家都差不多大小,又都在一起割草,可就是有敏捷和笨拙之分,有的孩子用猪草把篮子灌得满满的了,可有的孩子的篮子才刚刚及半。我呢,当然是那些敏捷孩子中的一个,所以事隔多年,我还依然记得最初的那一点点满足和虚荣的感觉。要不然我可能没那么好的心境来重叙这些破事。噫嘻。
  先把猪草割好的孩子会留在山坡上玩游戏,等黄昏大家的猪草都都割好了,再“声势浩大”地进村。也有实在笨得要死的家伙,夜已合围山村,他还一个人懒在田野里不肯走,说猪草不够,回去了怕遭大人的责骂,我们就忿忿然一人分给他一把。哎,结果他倒比所有人的猪草都多。我现在都记得他父母夸他时,他笑得一脸稀松的傻样。那时的冬天比可现在要冷多了,我们那些割草小手每年都会冻得开裂,有的则肿得像个包子。白天割草时倒没什么,只是晚上睡下了,却又痒又疼,受不了了就裂开嘴哭。白天醒来,该做的事还得做。溃若艳花的小手要等第二年风暖花落时才好。……只是我不知道,对这些事残存的记忆为什么还这样温馨?
  一年割事最辛苦的要数割禾了。我记得有句谚语,说是“春插不怕雨打蓑,夏割不怕火烧天”,我已记不真切,个别用字可能错了?意思就是春天插秧雨水多,夏季割稻天气热,但大家既属农民,只能咬牙顶住了。这两件农事在我的记忆里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春插时,雨说来就来,几片乌云一聚,一声炸雷一响,就噼哩叭啦地乱了整个天地。也有风,一阵一阵地来,来时雨急一些,停时雨疏一些。风雨齐来,就把天地间那点乍暖全给还寒了。这时赤脚站在水田里身子骨就会冷得直打哆嗦。一会儿手冻木了,连把秧插下去的那点力气都没有了。每每这时,我就央母亲先回去避避,等雨停了再来。母亲叹一口气说:谁知道雨什么时候停呢?来来去去,一天做得了什么事?做农民就这个命,忍忍吧。我不能再说什么了,只能低下头继续插秧。一会儿父亲就在后面骂:你这个吃冤枉死的!插的什么鬼秧?!全是些浮蔸!!风雨把父亲的骂声弄得起起伏伏,飘飘摇摇,我大颗大颗的泪珠以雨水相同的份量,砸在脚下的水面上。我记得最冷的那一年,我从寒水里上来的当夜就高烧不退,差一点给病死了。病好后出门一看,发现那天勉强插下去的秧全给冻死了。复插的那天,我边插边一个人偷偷抹泪,我觉得父母亏待了我和小妹,也亏待了他们自个儿。现在想来,仍有些情何以堪的意味。唉。
  每年的春插可真够受罪的,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事实上,夏割的滋味一点也不比这好受。还是那个天气,要么就把人给冻僵,要么就把人给晒融。在没有一丝风的垅里,太阳当头暴晒,万物以一副默哀的姿态肃立着,看着农人起起伏伏,把身子隐了又闪,闪了又隐。
  那样的热天,只有早晨能做一段好事,早晨太阳还没出来,夜里被月光吸上来的地气还没消散,空气湿润,露珠闪烁。这时割禾也多少算是享受。但太阳一出来就不成了。太阳一出来,露珠很快消失,四周弥漫一种火燎似的燥气,脸颊马上会有一种缩水般的拉痛。这种拉痛一会儿就波及了背部,虽然隔了一件衣服,但你依然感觉背部像一张黄牛皮那样被太阳暴晒。汗被蒸发后,只有白花花的粉盐像把衣衫给浆了一遍。盐分从人身体内逃出来后,却不与人合作了,反而配合太阳,想把人腌成咸烤肉。皮肤整天就一直这样痛辣辣的。
  大概是盐分把背上的毛孔全给堵上了吧,汗就在胸前四处纵横,人弯腰割稻的时候,下颌最低,汗就顺着脖子流到下颌,然后一滴一滴地打在禾叶上,落入田地中。落下去的汗就像水珠掉到热锅里,很快就滋滋滋地蒸发不见了。这时你才感觉脚板不像是踩在田地里,而似踩在烙铁上,脚板心那种暗痛真的不知怎么形容好。可全身都不舒服,脚板心的那点痛反倒不算什么了。没风,空气像一锅煮浓了的粥,荡都难得荡漾一下,你只能靠身子起起伏伏时扇出一丝丝风来,但禾叶尖尖,你起伏间得小心避开它们,要不然它们就划着了你的脸,戳着了你的眼。你想抬手去擦,一手脏汗就全进了眼睛,那时盐分会毫不留情,咬得你的眼睛都睁不开,你一灰心,就想哭,但两片唇一碰,才发现它们已燥得像两片烧焦了的碎木,早就没知觉了。这时你才知道哭不出是一件比哭更难受的事情。你泪眼模糊地割着稻,一不小心就把手指给划伤了,你身子一颤,丢掉镰刀和稻禾,把划伤的手指捂得紧紧的,但血还是一滴一滴,顺着手缝流出来了。母亲在一边冷眼看着,然后冷言道:算了,你回去吧!总算是上帝保佑,你终于可以回家了。在这种时候,受伤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怕只怕伤口割得不深,没掉两滴血就不掉了,那时即使母亲叫你回去,你也不好意思走。待要再割,散乱的禾叶就会时不时在你的伤口处惹一下,你就更难受了。
  还有一种让你难受的东西,是稻禾中那些诸如小蜘蛛类的虫子。它们天天在太阳底下活着,因此一直活得生龙活虎。你把它们的家园给割了,它们就“张牙舞爪”爬得你满身都是。在你的胸膛、脖项、腋窝、腰侧、阴部、大腿等等部位到处挠,到处咬,让你感觉痛也不是,痒也不是,再让汗水一泡,那滋味儿呀,嘿嘿,可就没法说了。那种难受,有时让你恨不得将自己碎尸万段。是的,就是将自己,而不是将虫子!这大概不是恼羞成怒了,而是恼羞“极”怒,比恼羞成怒更怒一分。
  我记得有一年夏天,我的几个舅舅都来帮我家割禾。仅一个上午就把一丘一亩多田的稻子割完并脱粒完。我大舅当时是一个煤矿工人,他请假回来双抢,仅这半天,把他搞得足够病了二十多天。病好后他发誓说:宁愿一辈子在矿井呆着,也不愿再回来做农民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真的还在心甘情愿做他的煤矿工人。每年双抢他连回来看一眼都不!一家亲戚现在聚在一起,还常把这事当作个笑柄传。我在很多书上看过矿工之苦,但有了我大舅的现身说法,我想矿工再苦也苦不过咱农民吧?嘿,阔人们早就在比钱比财,看谁家富可敌国!我们穷人还像王胡和阿Q一样,比身上的“虱子”谁多!我把这些家私抖露出来,父辈若是觉得丢脸,我就抽自己耳光好了。
  相对而言,夏插就稍微好些。夏插的时候,天气再怎么热,但有半截身子“栽”在水里,多少也就没那么难受了。再说夏插的时候怕太阳把秧苗晒死,所以一般是在清晨和傍晚。阳光太烈了,就爬上田埂做别的农事,比如割禾什么的。我现在才发现,农人对庄稼牲畜还珍惜些,农人最不珍惜的是他们自己,总把最苦的事留在最难做的时候做。
  相对而言,秋割也要好多了。秋割时阳光温和,也有些风,天气不冷不热。一家人说说笑笑,闲聊着就把一丘稻禾给解决了。秋割时不要赶时间,不要抢着把稻子割了再插秧,所以快点慢点也无所谓。慵散的时候,我和小妹就撇开父母,拿把镰刀跑到田头,然后像老鼠打洞般割着窄窄的几行禾在田中乱闯,半晌时间,好好的一丘稻子就被我们“画”得零七乱八。像《地道战》里的一张平面地道图。父母也不会说什么,既然这样能提高我们的割禾积极性,他们做个顺水人情,何乐而不为呢?
  精神饱满的时候,一家人就数了禾行,展开割禾大赛。我十三岁那年,家里就数我割禾最快了,我一个人“冲锋陷阵”,最先把缺口撕到最里面去了。那时我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那是我第一次战胜母亲!母亲年轻时在瑶村是出了名的割禾快手,但随着年岁的增加,她终于得“让位”给她儿子了。我想那一回,母亲一定也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因为不到几天,母亲就把我割禾比她快的消息传遍了整个瑶村。我不知道那一回是不是母亲为了满足我的虚荣心,故意让我?
  但事实上,母亲和父亲的确是过早的衰老了,等到我十六岁那年,母亲父亲和小妹加起来,也没我一个人割得快了。一丘田分成两半,他们三人割一半,我一人割一半,往往我割的裂口还在前头一些呢。这时我突然发现,这赛比起来就再没什么意思了,我有些“持镰独寂寞”了,很多时候,我的内心空空落落的,却说不出因由。我听说邻村的青苗在她们村割禾没碰到对手,我见过青苗,挺丰满的一个妹子。我希望她能来我家,那我俩就有得一比了……
  也是从这时起,我发现在这个家,我逐渐取得了某些话语权。父母很多时候也不拿什么主意了,他们宁愿听我的。比如我说什么时候出工,什么时候散工,父母一般都依,即使不依,也会向我说明原由的。然后我就知道:我长大了。(2002。1。4)
  回谢宗玉文集'关闭本窗口'
  莽昆仑文学艺术网站
  食花时节
  作者:谢宗玉
  花是栀子花。栀子花的淡雅清香很多人都知道。但栀子花的食用价值,大概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故乡有片山野叫栀子花谷。不知什么原因,谷中聚集的栀子花丛特别多。出了谷,栀子花就东一丛西一棵,零稀得很。植物学家一定会说是山谷的土壤、气候特别适合栀子花生长。而我更乐意看作是花儿志趣相投,才走在一起来聚居。
  栀子花一般开在春末。先是一些个翠绿的苞儿慢慢、慢慢地长大。突然一个早晨,有一朵花先绽开了,在微微的晨风中怯怯地晃动着素洁的脸。第二天早晨千朵万朵的栀子花就放肆而开。仿佛是合唱,都在等着谁先发个音似的。寂静的山谷一下子因万朵攒动的花儿,热闹了。
  食花饮露本是仙人所为,我不知故乡是哪一辈的祖先把栀子花弄到自家餐桌上来了?第一个食螃蟹的人需要勇气,而第一个以花为食的人则需要诗心。听说祖辈有一个中过进士的风流才子,我怀疑就是他了?总之自从栀子花上了故乡的餐桌后,每年春末就有那么一段时间,栀子花会成为村人的主菜。而到我童年时,食花已完全不是因为雅情,而是实在没有更好吃的东西了。
  总就那么一个山谷,大家竞争采撷,花就供不应求了。何况我们不单是自己吃,还要拿到集市上去卖。好在要买的人并不多,外地人大多吃不惯,只为图个新鲜而已。先听说花能吃,就兴冲冲地买一点。但尝过之后,觉得味清寡,有余苦,就再不吃了。那时村人也是穷疯了,大凡能换点钱的,都拿到集市上去卖。要不然明知别人不喜欢,又何苦受那份罪呢,往往卖不了多少,还得自己提回来,扔又舍不得,就晒干用罐子储存着。等过年时,有了肉,拿来蒸肉。那倒是道美菜。
  栀子花的花期大约一周左右,一周之内,枝头所有的花蕾都会次第开放。所以在这段时间内,村里的孩子都起得很早,不等天亮就提着个篓子上山了。孩童时代的我,那时节老兴奋得睡不着,早上每每就要晚起,多是母亲把自己从睡梦中叫醒,一骨碌爬起来,提个东西迷迷糊糊就往外跑。微光之中,村里正是人影幢幢,狗吠声声。有时就起来晚了,别人都走了,村里已恢复了宁静。再要上山,就采不到什么花了。因为栀子花都是夜里开,再要采,只能等到明晨。垂头丧气折回家,把篓子往墙角一扔,撅着嘴,十次百次地埋怨母亲叫晚了。
  记得花期多是晴日,晚上有月亮。有时不需母亲叫,自己就醒了,见窗外亮堂堂的,以为又起晚了。穿起衣服出门一看,发现是月光骗了自己。返回屋,再要睡,却没有一点睡意了,又怕真的睡着了,一时醒不来。于是干脆就提着竹篓上山。
  月光下的山谷所有的景物都像梦幻一般,而一丛一丛的栀子花则像一片一片落了一地的月光。在这样的夜晚,我感到手中的花就更轻了,恍惚间,我不知自己是在采花,还是在拾缀月光。等篓子满了,天还没亮。我下山时,别人才上山。就有人惊呼:天!你怎么这么大胆子?就不怕狼,不怕鬼么?我心略惊:是呀,采花时我怎么就没想这么多呢?
  由于花是夜里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