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4-06 04:14      字数:4779
  隙ㄔ诠疽豢楣潭ǖ睦呵虺∩洗蚯颉:罄次一毓群笤谏虾N⑷砗捅本┑奈⑷碇泄竟ぷ鳎苍谏虾:捅本┓直鹱橹饲蚨印4哟耍蚶呵虺晌业囊幌畛栋茫彩俏乙涤嗌钪械闹餍伞L乇鹗窃谖⑷淼?0年中,只要一到打球的时间,什么事都放在一边。
  迈克尔?乔丹是我在罗纳德?里根之外的第二偶像。我特别喜欢看他的比赛。在美国时,只要是乔丹打球的现场直播,我都会把它的优先级排得很高。我甚至一度认为,只要乔丹上场,球队就不可能输球。但事实上乔丹也经常输球。打球是个5个人的运动,配合非常重要。职业队和职业队抗衡,实力悬殊并不大,这时比的就是团队协作。
  在这个意义上,篮球和乔丹也对我的管理实践大有启发。在这个社会里做任何事情,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包打天下的。特别是一家公司,只靠一个人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要让机器的每一个零件都顺畅地运转起来,这台机器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因此,后来回国创建上海微软,以及在北京领导微软中国公司时,我对员工讲得最多的就是怎么加强团队管理、增进团队人气、创造团队氛围。
  给比尔?盖茨讲我的人生故事
  1997年,微软公司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一个崭新的互联网时代的门槛儿上。那时,正值新兴的互联网概念被热捧之际,甲骨文公司推出了一款名叫NC(Net puter,意即网络计算机)的新概念个人电脑,立即获得了很强烈的市场反响。媒体纷纷炒作说NC将是全球个人电脑的未来,甲骨文公司将是未来电脑业的旗手,而微软将让出行业领导者的宝座。
  为对抗红火一时的NC,微软决定在最短时间内推出一款新产品NetPC(Net Personal puter,意即网络个人计算机)。总部的Windows部门让我组建一个团队来负责这款新产品的设计工作。由于我和日本的渊源,我找到日本的几大电脑厂商NEC、日立、东芝、富士通、索尼等,和它们签约,由它们负责NetPC的硬件部分。三个月后,匆匆上马的NetPC完成设计,总部选择在日本东京的帝国饭店进行全球首发仪式,由比尔?盖茨亲自出席产品发布会并作发布演讲。作为主设计师,我和微软日本分公司的负责人一起参与了接待盖茨的整个过程。
  盖茨应我们的要求提前一个小时到发布现场。为盖茨的演讲,我事先准备了9张幻灯片,内容包括NetPC的概念和应用上的优点。在帝国饭店的一个会议室里,我花了半个小时向盖茨复述和解释幻灯片上的内容,过一会儿他就将按我讲述的内容发表新产品发布的公开演说。
  盖茨不作声地听我讲完,立刻犀利地指出:“你这个系统就是个假PC。从技术层面上看,你的电脑存储根本没有好好利用起来。NC火暴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做得简单又便宜。你把简单做出来了,但便宜没有做到。这款电脑根本不实用,性价比太低。硬件厂商可以做,但消费者没人会因此买单。如果只是为了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对抗一下NC,这个产品是可以的,你们已经做得相当好,但是你们回去要重新考虑一下,这不是计算机的未来。如果这款电脑是计算机的未来,计算机就没有未来了。”
  听了他的一番话,我暗自叹服。心想这个家伙果然厉害,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在我的设计中,NetPC的主要特点是可以迅捷上网,用户界面非常简单。打开电脑就只有个网页浏览器,以及Word和Excel这两种办公软件,除此以外的功能都被屏蔽处理掉了。之前我把这款电脑的设计和很多人讲过,大家都说不错,非常新潮。
  我回答说:“比尔,你一下找到了我们的痛苦之处。NetPC只是台网络电脑,功能就这么简单。时间紧迫,我们也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来对抗甲骨文,有很多设计不周之处。我们会回去改正,这已经在我们的计划当中了。”
  盖茨对我的话显然相当满意(和领导交流时,当他指出你的错误,你一定要说他讲得很对)。他觉得我们不但知道了问题所在,而且也找到了解决方案且正在进行。
  此后,盖茨一个人在会议室角落里看我准备的幻灯片。我和微软日本区的总裁、副总裁三个人在另一边的角落里聊一些轻松的话题,虽然声音压得很低,但盖茨应该还是听得见。过了一会儿,大概盖茨已经把幻灯片看完了,他走到我面前说:“Jun Tang不像一个日本名字啊。”旁边的日本区总裁说:“他何止只是会讲日语,他讲得比我还好。”盖茨很惊讶地问我为什么,我告诉他我在日本留学过5年。盖茨说:“怪不得。我小时候学外语也学得特别好。外语学得好的人通常第六感也特别好。我要是在日本待5年,肯定比你还要好。”
  在此之前,盖茨除了知道我的名字,以及我是Windows开发部门的一个经理外,对我一无所知。见他对我的经历颇感兴趣,我便“大胆地”给盖茨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如何在日本公派留学,如何因向往自由而转赴美国留学,如何以学生身份发明广为人知的卡拉OK计分器,如何放弃自己的公司进微软打工,如何喜爱微软以至于让太太也进微软来工作。
  这个故事也许是在5分钟,甚至更可能是在3分钟里说完的。尽管遗漏了很多更为传奇的细节,比如去日本留学的机会是在教育部门口站岗得到的,从日本到美国是和导师吵翻后“暗度陈仓”去的,因为一年多拿不到美国签证妻子每周在越洋电话里以泪洗面,因为不懂商业规律而错过了以卡拉OK计分器成为“盖茨第二”的机会,创办的3家公司跨游戏软件、影视娱乐、律师事务三大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等等,但这个故事已足以让盖茨心生好奇又让他感动(因为故事的落脚点在微软)。
  最后我总结道:“微软是个好公司,把我这样优秀的人才都招过来了,这说明微软好,您更好。”
  盖茨笑着回应:“我告诉你,你这是在夸自己呢,不是夸公司。”
  聊天时我还告诉盖茨,我创办软件公司时给自己起的名号是“首席架构师”。说来有趣,2000年盖茨也使用了这个名词。为了更好地把握微软公司的技术方向,比尔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史蒂夫?鲍尔默,自己做微软的“董事长兼首席架构师”。他是全世界软件公司里第一个称自己为首席架构师的人。
  说了一会儿后,为了不影响盖茨准备演讲,我们从会议室里退了出来。他们两人去远处的走廊上抽烟,我担心盖茨万一有什么事,一个人站在门口附近的走廊。果然没几分钟后,盖茨就出来了。他叫过来一个服务生说了几句,服务生似乎英语不太好,没有听懂。我上前去问,原来盖茨想去洗手间。我用日语向服务生问好洗手间的位置,然后带盖茨过去。洗手间离会议室比较远,我就在离洗手间门口十来米的地方等着,他出来以后我再领着他回到会议室。进到房间,盖茨说:“没想到你是这么注重细节的人。”
  接下来我在演讲安排中的一个细节,也给他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为了达到演说的最佳效果,我在舞台上画好了一排脚印,盖茨上台时只要沿着脚印就可以准确无误地走到台前的某一个位置。在那个位置离观众的距离更近,显得更亲切,演讲的效果也更好。
  发布会顺利结束之后,比尔?盖茨对我们开玩笑说:“你们画脚印的方式我很喜欢,但是这么安排太不信任我了。这是谁的想法?”我对他说这是我的主意,因为之前我曾多次在加州看过老布什参加总统竞选的演讲,老布什的随行都是按照这种方式对演讲进行非常细致的安排。听罢我的话,盖茨说:“这种方式的确很好,定好位置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Jun,你这件事做得很职业。”
  这次发布会,我给盖茨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和盖茨的交流
  永不知足的好奇心:和盖茨的交流中他给我的最大启示
  在微软,大家都把比尔?盖茨当做神,平时极少有人敢跟他开玩笑。盖茨一般也会给人一种冷漠、高傲的印象。他从不爱客套、寒暄,如果你第一次和他见面,他可能根本不会理你,因为他觉得和陌生人谈什么都谈不深,那就根本不用浪费时间和你说话。他总是希望每一次谈话都是有意义的,他都能从中获取很多信息。
  不过我对他倒从无畏惧之心。随着我进入微软管理层后,我得到了更多次和盖茨深谈的机会。别人看我们的谈话气氛,会觉得我们彼此很熟,甚至就像一对哥们儿,我相信这在微软管理层中是不多见的。其实,我只是投其所好,尽量只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中国消费者的心态,中国市场的特点,也包括一些技术问题。这时候他就会全心投入,非常认真。同时,他也经常问我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Jun,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搞不懂,为什么短信息在中国会那么发达?而美国人几乎是不发短信的。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的事,为什么偏偏要花时间去发几条短信呢?”有一次在和我的谈话中,他就饶有兴致地问起这个问题,脸上写满疑惑。
  “比尔,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比口头语言更加丰富、含蓄、富有魅力。这一点是美国无法比的。所以在中国,使用短信息正在成为一种人际交流的文化……”我清楚地记得,当我详细地回答完他的问题后,他脸上的表情,就像一个总喜欢问“为什么”的孩子,又得到了对于一个疑问的满意答案。
  罗娜特女士的推荐,回国做真正的“中国通”
  进入微软的第三个年头,我迎来了到那时为止的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契机。
  微软总部里大部分的员工是美国当地人。美国人通常把自己的家布置得非常漂亮,家庭观念很重,而只是把工作看做赚钱的方式。他们极少和同事交朋友,相互之间除了工作几乎没有任何往来。在东方文化背景下长大的我,对于这种方式却感到有些难以接受。我决定按自己的风格处理与同事的关系。对于那些曾经在工作上帮助过自己的同事,逢年过节,我都会发邮件给他们表示感谢和祝福。这样的方式看上去很简单,却在人际关系比较淡漠的微软里给别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劳丽?罗娜特是总部的一位部门经理,我们级别相同,不过她的团队有100多人,我的团队只有20人。有一段时间,我们两人的团队在工作上有很多合作,她给予我的部门相当大的人力支持。我发现罗娜特女士工作十分努力,也十分能干,于是向公司上级提交了一封表扬信,使罗娜特女士得到了应有的提升。而且,每过一段时间,我都会给她发邮件问候:“我的部门之所以会有今天的成就,要感谢你对我们的帮助……”
  后来,在公司内部的所谓政治斗争中,她一下子从经理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员工。在微软公司里,有太多这样的案例。周围的人也都非常现实,去她办公室的人没有了,只有她去别人办公室的份儿。午餐时也变成了她孤零零一个人,往日众人簇拥的场面消失得无影无踪。中国的老话谓之人走茶凉,她人没有走,茶却已经凉了。
  但是我没有忘记她。我还是跟以前一样,逢年过节时继续给她发去问候的卡片,不断地和她进行交流。我的心思很单一,因为在过去的工作当中她曾帮助过我。我没有任何目的,在我的人生信条里,做人就是要简单。
  过了一段时间,事态发生了有趣的变化。当初她是从IBM跳槽来的。她原来在IBM时的顶头上司此时也被微软挖过来了,并做上了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她因此一下子升任高级副总监,管理一个300多人的大团队。围着她转的人顿时又多了起来。可我还是跟以前一样,对她保持同样的问候密度。我不会因为职位的升与降来决定彼此关系的近和疏。
  1997年夏,微软决定在上海建立全球第5个“技术支持中心”,为包括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在内的大中华区微软产品用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总部为此张榜在公司内外公开招聘总经理。招录总经理的告示发布后,全球有1。8万人报了名。我对此没有过多的兴趣和奢望,也就没有报名应征。一圈面试下来,由于公司评委们对应聘者都不满意,作为评委之一的罗娜特女士忽然想到了我。她对于我的业务能力甚是了解,认为我是一个合适的人选,“我向各位推荐一位负责这件事的最合适人选,他就是中国人唐骏。我不是他的上司,但曾经与他共过事,我相信他有足够的能力担当这个重任,建议公司对他作一次全面的考评。”评委们一致同意给我面试机会。这就是微软的风格。无数技术人员经年累月都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