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0 节
作者:理性的思索      更新:2021-04-06 04:11      字数:4767
  李东阳的这个办法确实有效。表面上好像是把柳乘风高高的架了起来。可是离开了京师的柳乘风就如落了平阳的老虎,不足为虑。
  可是……
  刘健显得有些不太甘心,不过现在显然也只有这个办法比较有效,刘健要么放任这柳乘风继续膨胀,要嘛就是把他支使开来,显然后者最符合内阁的利益。
  不过又一个问题出现了,柳乘风不是宗室,就算他平叛成功,可是封王……按照大明朝的规矩,他的功劳就算再显赫。这个程序也走不了。
  刘健见李东阳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便道:“宾之,平叛固然是大功于朝,可是要封王。只怕还欠缺了一些。”
  李东阳微微一笑:“刘公错了,其实这封王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封不封王,不在于祖宗的成法如何,而是皇上有没有这个念头。若是宫里不愿意,又有祖宗成法摆在那里,这事儿自然难如登天,可要是皇上有这个念头呢?规矩是死的,人却是活的嘛。所以以我的愚见,此事最大的问题便是皇上有没有这个念头。”
  刘健颌首点头,祖宗的成法这么多,也没见几个遵守了的,皇上怎么想才是最重要的。刘健不由道:“那你来说说看,皇上可有这个念头吗?”
  “有。”李东阳毫不犹豫的道:“皇上想要的就是柳家世代富贵,现在皇上和太子在,柳家的富贵虽然能保证,可是三世、四世之后呢?到时候皇家与柳家的情分已经淡薄了,这世上没有长久的富贵。在这京师里头,多少人家曾经显赫一时,最后还不是败落了下来?而若是敕封为王,这柳家才能富贵始终,只要大明还在。柳家便可富贵万代,而太康公主的子嗣。自然也就再无后顾之忧了。不过皇上虽然有这个念头,可是这件事实在太大,因此也只能埋在心里而已,假若是这个时候,柳乘风立下了大功,再有人推波助澜,上书请封柳乘风为王,这件事就成了一半。”
  刘健深吸了一口气,暗暗点头,可随即又是皱眉:“本朝似是没有这个先例吧,虽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可假若没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只怕……”
  李东阳微微一笑道:“理由倒不是没有,按照成法,异姓生前不可封王,可若是藩王呢?”
  “藩王?”刘健皱眉道:“你的意思是说?”
  李东阳正色道:“不错,我听说,廉州那边,兼并了安南国数个县,近来又因安南国赊欠廉州那边大量的贷款,安南国无力偿还,不得不又将数县并入廉州,如今这廉州虽然为府,其实其地域已经比从前的廉州扩充了两倍不止,其中有七成的土地都归属于安南,这些土地,自然不是我大明的,可现在又暂属廉州,说句实在话,这事儿对朝廷来说也是烫手山芋,那柳乘风利欲熏心,一心兼并安南人的土地,可是在外人看来,不知道的还当咱们朝廷对这些土地垂涎已久,这种蛮荒之地,朝廷才没多大的兴趣,因此这廉州按道理来说,其实早已和我大明朝没有多大关系了,至少朝廷是不承认这些疆土的。”
  刘健默默点头。
  这倒是没有错,大明朝没兴趣要安南这点地,因为这些土地而导致各国以为大明朝侵吞藩国土地未免也太不值当,所以一直以来,虽然廉州府一直都在扩张,可是朝廷对廉州府一直都是采取无视的态度,也就是说,你侵吞了人家一个县,朝廷只当作不知道,既不将它纳入版图,也不设立任何衙门,全当作这件事根本没有发生,这事儿你柳乘风要管就管,反正朝廷是不管的。
  李东阳笑道:“刘公想想看,现在柳乘风虽然封地是在廉州,可是按理来说,其实他的疆土已经并非我大明的版图了,按理说,他是个外藩的国主,和安南王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缺少朝廷的承认而已。当然,柳乘风另一个身份也是我大明朝的臣子,不过不管怎么说,他柳乘风有两重身份,他既是藩也是臣,若他只是个外姓的臣子,按照我大明朝的规矩,自然不能封王,可要是外藩的藩主,既是藩主,即为国主,只要朝廷承认,颁发金册,敕封为王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这一番解释似乎很复杂,可是真要运作起来其实也很简单,那便是抓住柳乘风在大明之外有疆土这一点把事情弄大,如此,再推波助澜一番,那么也就名正言顺了。
  刘健茅塞顿开,不由呵呵笑道:“若是外藩的藩王,倒也不错,他柳乘风反正在廉州胡搅,朝廷也没兴致去管,让他做个外藩的国主,往后他在廉州如何滋事,咱们也可省心……这其二嘛,既是外藩国主,除了每年朝贺之外,其余的时候他也不能入京,这个办法好,那么,就让他去做个安南王吧。只是这件事,又该如何起头?总要先有个名目才行。”
  李东阳笑道:“其实这个也简单,得一步步的来,这起先嘛,自然是先把这个势造起来,比如说廉州非我大明疆土的事,必须要让天下人知道,这年头报纸使消息刘通变快,何不如利用报纸,介绍一番这廉州的概况,就说柳乘风封地虽为廉州,可其藩地却遍布安南,名不正言不顺……”
  刘健也明白了李东阳的意思,笑道:“这个消息传出来,学而报定会为柳乘风辩解,想必会说,这是安南国赠送的土地,并无不妥。”
  李东阳点头,接着刘健的话道:“而后咱们再给它们一个台阶下,就说固然是安南赠送,可并非是赠送朝廷,所以仍旧不是我大明的疆土,既非大明疆土,现在又非安南国所有,那么……”
  刘健听罢,不禁呵呵笑了起来,道:“那么这个时候,若是有人上书,要给柳乘风一个名分,只要皇上心念一动,到时这廉州说不定便成了越国亦或是滇国,而这柳乘风自然也就是越王或是滇王了,如此一来,他与安南王的地位便没有什么区别,自然也就没有继续留驻京师的道理,固然他和皇上和太子关系匪浅,又是皇亲国戚,也非要就藩不可,只要离了京师,将来就算太子登基,只怕也左右不了太子殿下了。”
  李东阳颌首点头:“刘公高论。”
  刘健压压手:“老夫有什么高论,这主意都是你想出来的,说实在的,咱们和柳乘风现在剑拔弩张,却是怂恿着去给柳乘风头上顶个王冠,老夫这心里头很不好受,可是话又说回来,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太子殿下,眼下也只能这么做了,宾之,这件事交给你去处置,那些报馆,你寻几个可靠的先把消息散布出去,一步步的来。”
  李东阳正色道:“刘公放心,这件事包在我的身上。”
  李东阳此时的心情也算不错,其实刘健和柳乘风已经反目成仇,可是他李东阳却没有,毕竟他的族弟还在柳乘风那边,虽说大家各为其主,可是能避免冲突还是避免冲突的好,现在好了,这件事只要能做成,他柳乘风自然去做他的土皇帝,而内阁照旧还是内阁,大家以后井水不犯河水,至于自己的族弟,现在深得柳乘风信任,只怕也免不了要去廉州做柳乘风的左膀右臂,成为藩王的左膀右臂,这个结局似乎也不算太坏……
  第八百三十七章:风口浪尖
  京师里头,有不少报纸突然将话题转到了廉州,其实报纸到了现在早已成了传声筒和工具,除了那些毫无影响的小报,几乎每份报纸的背后,都有实权人物。
  而这些报纸突然挑起了廉州的话题,于是一时之间,各大报纸纷纷跟进,展开讨论。
  突然出了这么一件事,自然引起一些人的警惕,在北镇府司这边,学而报的总编被请了过来,现在京师里头,对廉州尚未进行大规模报道的也只有学而报了,可是现在这廉州渐渐成为热议的话题,就算学而报能耐住性子,迟早也得追随到这个潮流中去,不过摆在这总编面前的,是如何进行报导的问题。
  事实上,这件事猫腻太大了,廉州虽然也曾是热议的话题,可是现在报纸的风向并非是廉州的富饶和它的人口增加,而是廉州的土地扩张,现在廉国公并没有在京师,所以这件事引起了李东栋的警惕,李东栋觉得这件事绝对有猫腻。
  总编彭文落座,喝了一口茶之后便朝李东栋笑道:“事情太蹊跷了,而且这几份报纸一开始也还算安份,一向都是萧规曹随,别人报道什么它们就跟进什么,可是这一次突然把风向转到廉州,李先生,说句不太好听的话,这背后肯定有人捣鬼,学而报这边觉得蹊跷,所以才来问问李先生的意见。”
  彭文和李东栋也算是老相识,所以两个人说话之间也没什么遮遮掩掩的。李东栋此时其实也很费解,不过锦衣卫已经查过,那几份报纸和朝中的一些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李东栋几乎可以断定,这并非只是空穴来风,定是朝中有人突然想借廉州滋事。
  这些报纸说什么廉州侵吞安南国的土地,说是现在廉州有七成的土地归属安南。而且朝廷并没有承认这些土地,李东栋似乎感觉自己抓到了一些东西,廉州有七成的土地不属于朝廷。可柳乘风封地就是廉州,也就是说,廉国公名正言顺的封地只有现在廉州的三成。莫非有人想借机退还土地,将这廉州一分为二?
  在这一点上,李东栋知道廉国公绝不会同意的,现在廉州每一寸土地都是寸土寸金,在那片原属安南的土地上,不知有多少的工坊和港口,一旦放弃,不但对廉国公损失重大,同时对大明朝来说,也有着极坏的影响。想想看,这生金蛋的母鸡分给了安南,其中占了七成的面积,如此多的工坊,如此多的港口。还有大量的工匠,其中有些工坊,更是大明朝秘而不宣的火器工坊,这安南国岂不是捡了一个大便宜。
  以廉国公只进不出的性子,这件事是断然不会同意的。
  而这些人突然从廉州下手,莫非是要对公爷不利。
  李东栋觉得自己非要小心翼翼不可了。一步踏错,就可能带来很坏的影响,他必须把事情从新梳理一遍。
  从现在种种的蛛丝马迹来看,应当是朝中对廉国公有了很大的提防之心,所以决心从廉州开始动手了,报纸只是先造声势,而接下来,想必就是幕后的人站出来弹劾。
  而弹劾的目标,自然就是那一块朝廷没有承认的土地,你柳乘风既是我大明朝的公爵,已经格外的开恩敕封了封地,可现在却侵吞安南人的土地,让人误以为天朝上邦欺压下邦,所以这些人借着这件事,必定要让柳乘风退还所有侵吞的土地,很明显,这些人当然知道柳乘风是绝不会退还的,可是……
  一个问题又出现了,难道这些人认为单凭封地的事就想把廉国公扳倒吗?
  这绝无可能,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知道,廉国公除非谋逆造反,谁也动不了他分毫,可是这些人突然搞这些名堂,到底为了什么呢?
  暗渡陈仓?
  李东栋感觉自己已经察觉出了什么,这些人借着封地说事,说不准就是先寻个借口抨击柳乘风,既然柳乘风不肯退让,为难的肯定就是宫里,而宫里夹在廉国公不肯让步和大义之间,肯定也会为难,这些人肯定是想逼迫宫里在另一件事上让步。
  这件事是什么事呢?
  李东栋越想越觉得没有头绪,仿佛总觉得千头万绪总是理不清一样。
  他叹了口气,对总编彭文苦笑道:“说句实在话吧,现在我也没理出什么头绪,只是觉得这件事太匪夷所思,彭总编,你在报馆那边可收到什么风声?”
  彭文摇摇头:“有消息就好了,方才不是说了,这事儿太蹊跷,总觉得有人想搅事,可到底想滋生什么事端,又觉得没有头绪,学而报这边压几天也就是了,可是迟早也要跟进廉州的事的,只是如何报道,却还要李先生拿个主意。”
  堵不如疏,若是学而报对这件事不闻不问,别人只会认为学而报偏袒柳乘风,所以这件事非要报道不可,现在廉州成了热议的话题,学而报若是不报道,对销量也有很大的影响,现在摆在彭文面前的,是如何报道的问题。
  李东栋沉吟片刻,只得道:“暂时先报道些边边角角的事,介绍一下廉州的风土人情,不是说廉州那些土地虽然原本是安南的土地,可是汉人也是不少吗?尤其是现在,汉人已经占到了人口的八成,至少学而报要告诉大家,这些土地如今作息的都是我大明的子民,若是退还了土地,不知多少人要失去生业。还有,这些土地是安南人承认的,虽然朝廷没有承认这些土地,可是现在安南人也没有承认这些土地归属安南,至多,这也是无主之地,这件事也要讲清楚。”
  彭文点点头,道:“现在也只能这么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