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6 节
作者:北方刷刷      更新:2021-03-27 21:07      字数:4967
  始皇接到陨石降落地东郡郡守的紧急奏报后,又惊又怒。一惯迷信鬼神的他,却丝毫不相信这是上天降下的异兆,断定是有人故意在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样,借天意以惑乱人心。这些人一定是那些仇恨秦帝国的六国残余势力,他们在诅咒他立刻死去。
  始皇于是派御史赴陨石降落地点追查在巨石上刻字的人,一经查出即处以极刑,也就是灭族之刑。御史去后,不过月余便回咸阳禀报说当地黔首反映,他们看到陨石时,就看见上面刻画着字,只是没有认得,一直到官兵上山才认出所刻的字。御史与郡守一起审问了最早发现陨石的黔首和部分官兵,甚至动用了大刑也没人承认是自己往上面刻字,也没人举报他人刻字。调查毫无结果。始皇更加愤怒,当即下令东郡郡守将陨石降落地周围二十里地的百姓全部诛杀,并将陨石焚烧销毁。
  当年睿智英明的嬴政竟变得如此愚蠢疯狂。他的这些作法不但不能消除别有用心的政治谣言,反而使“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刻辞在更广大的范围迅速传播开来。
  谣言的制造者项梁,与项羽逃出山林后,便踏上了通往关中的驿道。楚国败亡后项梁及家眷族人作为亡国之民被秦强迫迁移关中居住。项梁叔侄一路上听到人们关于陨石刻字的传言,高兴万分。回到关中,便秘密串连族人及楚国旧部,静待天下大乱便相机起事。
  黥布、魏貌、彭越三人分手后,黥布悄悄潜往鄱阳湖,与同来入伙的湖上盗匪一起藏身在水天相连的江湖草泽之中,逍遥自在地等待“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时刻的到来。
  魏貌、彭越则是北上。魏貌潜往大梁,秘密联络魏地反秦组织,伺机而动。彭越回到原先的栖身之地巨野泽,与湖区的逃亡刑徒结为一伙,日夜出没于巨野泽上,静待天下大变。
  “始皇帝死而地分”的传言还使砀郡沛县的一名泗水亭长释放了他押解之下的刑徒,他就是后来的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刘邦当时虽然只是一名县中小吏,却也生计不愁。
  刘邦多次为县里押解刑徒去骊山工地服苦役。他最后一次押送刑徒时,看到百姓在严法重刑之下失去了生路,民怨沸腾。押解的队伍刚出沛县,刑徒已逃去小半,骊山路远迢迢,照此下去,到不了关中,刑徒就逃光了。作为押解的小吏,也得依法问斩。刘邦愁肠百结,无计可施。
  当他们赶到丰西大泽旁的一个村镇时,当地的百姓正在议论“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陨石刻辞。刑徒们听到后,人心更加不安,私下串连,准备暴动。刘邦也动开了心思,嬴秦将亡,自己不过一名小吏,何必非得为暴秦陪葬?识时务者为俊杰,该自谋出路了。于是,当夜幕降临后,刘邦倾尽身上之财,买来酒肉,与他所押送的刑徒喝得酩酊大醉。乘着酒醉,刘邦亲自为刑徒一个个打开梏链枷锁,说道:
  “诸位请各奔东西吧,我也该逃走了,祝你们好运!”
  原打算暴动的刑徒喜出望外,立即四散离去。但是,没多久,又有十余名强壮的刑徒回转身来,感动地说:“大人为什么这么做?难道不怕被问罪处斩吗?”刘邦笑道:
  “你们没听说‘始皇帝死而地分’的传言吗?天下将有大乱。我释放你们,犯法当死;不放你们,会被你们暴动打死。身处乱世,大丈夫当看明时势,顺时而动,虽死犹荣。”
  十多名刑徒见刘邦言行不凡,便一齐跪地说道:
  “小人逃走,也难免一死。愿跟随大人左右,共图大事。”
  刘邦满心欢喜,便带领刑徒乘着夜色向芒砀山进发。在芒砀山,一条横路而卧的大蛇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刑徒吓得四散奔逃。刘邦却毫无惧色,立即举剑将大蛇斩为数段。刑徒聚拢来,看见僵死的大蛇,都把刘邦视为神人。
  骊山陵墓在嬴政初为秦王时就已开工修建,虽然当中时停时建,但在赵高接手前,总体结构已经完成,赵高接手后,按照自己的构想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建议,只是将墓室的内部布置作了更改。但是,这一更动却多花费了近五年的时间才完成内部布置。此后,大量的覆土和扫尾工作还需三年才能完成。骊山陵墓从开工到完全竣工,竟用了三十年的时间。
  始皇虽然没有看到各地的百姓正在酝酿着反秦的暴动,但是,散布各地的各种政治谣言使他意识到大秦天下的不安定。他要用自己的权威再次安抚动荡的人心。
  自四年前巡行北方边境回到咸阳,始皇的车驾再也没有出巡外地。这一次,他决定巡视最不安定的东南各郡。
  他把赵高从骊山和阿房宫两处工程总管的任上调回,重任郎中令之职。骊山工地的覆土和扫尾工作用不着他的亲信臣子去做,交给少封完全可以放心了。
  赵高风风光光地回到咸阳宫。见过始皇之后,才知道始皇巡视东南之意。便建议说:
  “眼下正值深秋,寒冬将至,陛下选择江南作为巡视之地,一路南行,正好避过北方寒冷的冬天。”始皇高兴地说:
  “到底是赵卿最知朕意,咸阳到底不如南方温暖,这里若不是秦之根本,朕恐怕早已迁都江南了。你下去准备准备,朕近日就择日动身。”
  赵高遵命,立即吩咐卫尉、太仆等有关官员作好始皇出巡的准备,随后便去后宫找胡亥。
  胡亥如今已长成十七八岁的翩翩少年了,但依旧吃喝玩乐、逗逐猎奇、不学无术,典型的花花公子的德性。那么多的师傅都被他气走了,唯独赵高变着法儿逗他玩,很对他的心思才没被赶走。赵高巴结他固然因为他是始皇最喜爱的少子,但是以胡亥的智力,根本看不出赵高更深的用意,那就是凭借与胡亥的亲密关系,伺机控制始皇和大秦的天下。
  公子扶苏离开咸阳去北部蒙恬军监军后,赵高喜出望外,便唆使胡亥时常进宫讨好始皇,始皇见这个不肖之徒变得知礼懂事了,高兴得不得了。以为是赵高教导之功,更对赵高加倍宠信。赵高见到胡亥,说明始皇出巡之意。胡亥高兴地说:“父皇要出巡,那太好了,我正可以玩个痛快。”
  赵高一听,哭笑不得。这种不成气的东西除了玩乐,什么也不知道。不过,这样更好,赵高正巴不得嬴政的儿子都这副样子呢。于是,谄媚地说道:
  “小公子在宫里还没玩腻吗?何不跟随陛下一起出去巡游天下,那是何等的风光。”
  “不,我不去。”胡亥连连摇头说,“在父皇身边,时刻要挨骂,我乐不起来。”
  “公子之言差矣。陛下出巡,不单单是游山玩水,还要处理很多国事,哪有功夫顾着公子。公子放心,有老臣在,一定让您玩得开心,还不会挨骂。”
  胡亥最相信赵高,他有的是办法糊弄皇帝,于是,高兴地说道:“好吧,我去向父皇请求。”
  赵高在他身边又交待了几句,才放心离去。
  始皇见胡亥请求随父出行,颇为奇怪。因为他每次出巡都没带公子们同行,即使年龄最长、卓有政绩的扶苏也没跟随。其他的公子也不愿意跟随他这样严厉的父亲出巡。始皇亲切地问道:“胡亥,你不留在宫中读书,为什么要随父皇出巡呢?”胡亥按照赵高所授回答说:
  “儿臣已长大,是该为父皇分忧的时候了。可是,儿臣不知天下之事,何以替父分忧。儿臣便想出去,一则陪伴父皇,二则熟悉一下天下之事。”
  始皇一听,又惊又喜,说道:
  “皇儿真的长大了、懂事了、快去给你母亲告个别,准备一下,随父皇动身。”
  十月癸丑日,咸阳城内一片深秋的景色,始皇巡行的车队再次驶离咸阳。陪同巡行的有丞相李斯、郎中令赵高、公子胡亥和一批文武官员。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
  浩浩荡荡的队伍出咸阳,经蓝田、商县、商南,过武关、沿丹水、汉水一路前进,十一月抵达云梦湖边的九疑山。
  一路上,始皇不忘国事,每到驻驿地,便召见当地官员乡老,询问地方的乡情民意。可是,有李斯和赵高两个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高手在旁,他听到的只是一片歌功颂德之声。
  始皇已经习惯于这种颂德的声音,丝毫没产生怀疑,心情也显得非常愉快,抵达九疑山时,他游兴大发,吩咐停车。
  “陛下,您想看看九疑山?”以往出巡,总是李斯跟随始皇左右,但是这一次却变成了赵高,他已不再驾车,专门陪伴皇帝。李斯则是跟在他们左右转悠。始皇点点头说:
  “朕听说虞舜死后就葬在此山,成为九疑山的山神。有些腐儒诽谤诋毁朕躬,动辄以虞舜为贤,好像只有他们敬重虞舜。朕今天不只是要游山,还要在山上祭祀,以示对虞舜的敬重。吩咐下去做好准备。”
  赵高遵命,传下旨意,便与内侍一起搀扶始皇登山。九疑山并不太高,但是,因为这里的气候比西北偏暖,所以虽近秋冬,山上仍有苍翠之意。尤其是成片成片的苍松,山谷野花更让人感觉不到秋尽冬来。始皇到了山顶,却只看到两座土丘,不见祠庙。笑道:“都说楚对虞舜尊崇之至,怎么连座祠庙也舍不得修建?”赵高陪笑说:
  “是啊,这些人只是嘴巴说得好听,却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回头臣让少府拨款,让地方上修座祠庙,不知圣意如何?”始皇正要点头同意,李斯忙近前说道:
  “郎中令何必画蛇添足,楚人不修祠庙,那是因为虞舜不尚奢华,所谓,茅顶竹椽,泥土三防。虞舜的茅屋以竹作椽,屋前的三阶台阶用土筑成。楚人因此只留虞舜坟葬不修祠庙。”
  始皇一听,毕竟还是李斯有学问,说得在理,便命内侍们在土丘前摆正祭祀,赵高却暗恨李斯卖弄。
  始皇对着土丘躬身稽首,算是行了祭祀之礼,李斯、赵高等人则是跪拜叩首,以示敬重之意,祭祀完毕,始皇下山。
  巡行队伍由云梦湖乘船顺江而下,途中始皇又弃船登陆,游览庐山。庐山有大禹治水时留下的石刻记功,始皇亦命李斯刻石颂功,以与大禹媲美。
  从庐山上下来,继续顺江而下,至会稽郡始皇登陆,巡视会稽郡郡治吴中。会稽郡守与属下官员百姓出城十里跪迎,争相称颂始皇帝功德。始皇下车,接见地方乡老,细心询问郡情,得到的答复自然又是百姓归心、安定太平之类的颂德之声。
  吴中百姓一半被官府所迫,一半出于好奇都在沿街跪迎,观看始皇的车队。项梁和项羽叔侄也夹在人群中。当车队仪仗经过时,他们都看傻眼了。始皇的出行,车马如梭、戟甲如林、宫监如云,这种气势、规模是任何诸侯无法相比的。项羽情不自禁,脱口而出说道:
  “原来嬴政做皇帝这么有派。日后,我一定取而代之,过过做皇帝的瘾。”项梁吓得赶紧捂上他的嘴巴,把他拉出人群,说道:
  “侄儿有此大志,固然可喜,可是,当着那么多人说这种大逆的话,你不要命了。”项羽却挣开他说道:
  “怕什么,侄儿也是条真龙,这就去联络吴中子弟,准备起事。”项梁慌忙劝阻道:
  “时机未到,不可莽撞。你要做出头鸟,只会身首异处,成不了大业。”
  项羽才罢休,叔侄结伴而去,做着起事前的准备。
  始皇驻驿吴中城内会稽郡衙。已任南海尉尉佗奉诏已来多日,准备向皇帝述职。
  始皇当晚召见尉佗,尉佗禀奏多年经略南海的情况。经过多年的努力,尉佗的计划一步步得以实现,秦军没费一兵一卒,终于把势力渗透诸越之地。尤其是始皇发刑徒五十万戍边,同越人杂居而处,尉佗推行同化通婚政策,短短几年,使中原文化遍及关中、南海、桂林等三郡。照此下去,用不了几十年,诸越与中原便会融合为一体,再也没有中原人和南越人、西瓯人之分。始皇对尉佗的政绩非常满意,正欲褒奖,尉佗却跪地请罪说:“臣在南海执行陛下的《焚书令》不力,请皇上降罪!”始皇一怔,旋即恍然大悟,笑道:
  “你不说,朕差点忘了。的确有人上奏朕说南海地区没有如实执行《焚书令》。当时,朕被《焚书令》引发的各种风潮搅得头昏脑胀,唯独南海是一片平静之地,甚至在执行《焚书令》之前,也没有发生以文乱法的事,尉卿不说,朕也知道其中的原因。”尉佗倾然道:
  “陛下圣明。的确,南海与中原之地不同。在中原,诗书礼条诸经和百家之说被尊奉至圣,或为不可质疑的圣人之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