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3 节
作者:北方刷刷      更新:2021-03-27 21:05      字数:4940
  郭开话音未落就遭到众多大臣的反对,颜聚斥责道:
  “胜败乃兵家常事,赵国虽然新败几仗,但赵国仍有千里之地,数十万雄兵,怎能就此向秦称臣?秦兵曾数次兵围邯郸,数月而不得解,最终不也化险为夷吗?何况如今秦兵距邯郸仍有百里之遥,若不战而降,传至天下,岂不令三岁孩童耻笑,大王也愧对赵氏列祖列宗!”郭开狡辩说:“我所谓的称臣并非举国投降,而是缓兵之计,骗取秦兵退出赵境。”
  “哼,你以为秦王政是三岁毛童就那么好骗,只要向他称臣,他会马上派兵占领邯郸,任意割取赵国的土地作为秦的郡县。到那时,再想筹措兵马抗秦都来不及了。”
  颜聚扫了一眼郭开又讥讽道:“降秦后,凭郭相国的八面玲珑与经营之术,很快也会当上大夫乃至相国,而大王呢,秦王政会把王位拱手让给大王吗?”
  郭开一听颜聚挖苦自己,气急败坏地说:
  “如此说来,颜大夫有退兵之策了,是颜大夫亲自领兵迎战秦军,还是颜大夫已经知道何人能够打败来犯之敌?”
  颜聚毫不退让地说:“赵国地大物博,人才倍出,能够迎战秦军的将才大有人在,只不过被奸佞专权之人驱赶出境了。”
  众人都明白颜聚所说的人是老将廉颇,赵王迁也似乎眼睛一亮,犹如一个即将溺死的人见到了稻草,忙问道:“廉将军现在魏国怎样,是否愿意回国领兵?”
  郭开一听赵王迁要派人去魏国迎请廉颇,着实吓了一跳,他知道廉颇对自己恨之入骨,只要廉颇回国领兵,一定会大权在握,那他将死无葬身之地。
  郭开暗下决心,宁可让赵国亡国也不能让廉颇回国掌权,赵国亡国是赵国之事,廉颇回国却牵系着他的身家性命,是他私人的事。郭开于是说道:“常言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廉颇虽是一员虎将,但年过六旬,如今闲居大梁多年一直没有重上战场带过兵,如何能与秦国这些如狼似虎的猛将抗衡呢,我看还是从朝中选派大将,臣以为已故名将赵奢之后人赵葱可以与秦将杨端和、冯无泽比拳量力。”司马尚立即反对说:“赵氏一门除赵奢之外,其余之人皆不中用,赵葱也是赵括一样的草包,只懂纸上谈兵,真正打起仗来还不如一般将领呢,臣保举一直驻守在代郡雁门关的李牧前来迎敌,也许能够抵挡秦兵的凶猛之势。”
  赵王迁也曾听说过李牧的名声,他驻守雁门关抗击匈奴,几次大败勇猛剽悍的匈奴兵,使匈奴人十多年不敢窥伺代郡一草一木,李牧也曾率军进攻燕国,攻占了武遂与方城等地,曾配合庞将军打败燕兵杀死燕国名将剧辛。纵观国内名将胜过李牧的人实在寥寥无几,赵王迁决定两路行动。一面派人去大梁探寻廉颇近况,问他是否愿意回国,若愿意领兵抗秦,官封原职,爵赐原位。赵王迁觉得,廉颇虽老,但威名尚在,人的名树的影,影响不可低估。另一方面,赵王迁又派人去雁门关调遣李牧回邯郸。郭开见赵王迁不听他的建议,坚决与秦军对抗到底,又气又恼,心里骂道:没有我郭开为你谋划,你小子如何能当上赵王,如今敢不听从我的主意,老子让你一件事也做不成!
  郭开听说赵王迁内侍大臣唐玖去魏国迎取廉颇,在唐玖临行前悄悄派人把唐玖请到府中,设宴为他饯行,并令家人赠送黄金千两,唐玖受宠若惊,推辞说:
  “相国厚爱设宴饯行已令唐某感激涕零,怎能再收受丞相如此厚礼呢?丞相有什么吩咐尽管说,唐某一定尽力而为,不让丞相失望。”
  在郭开的一再坚持下,唐玖只好收下郭开赠送的厚礼:“恭敬不如从命,再谢丞相慷慨相赠,从此以后唐玖惟丞相马首是瞻,只要丞相一句话,我愿以身家老小性命交给丞相驱驶。”
  郭开笑道:“我郭某向来知人善任,结交可相交之人为知己,我请你来既是有事相托,也是看重你这个人值得信赖,让你去魏国诚聘廉颇之事就是我向大王推荐的,我告诉大王你诚实可信,能够委以重用。”
  郭开说到这里才转换话题说:“廉颇之所以被驱逐出赵国,是因为他得罪了一大批权贵之人,众人听说大王有心召他回国都十分反感,但又不便当面扫大王的兴,只好把此重任委托给你,你是明白事理之人,该不会为了一个行将入土的廉颇而拂逆众多权贵之人的心意吧。”
  唐玖当然明白郭开的意思,他早就听说郭开与廉颇之间的恩怨,于是拱手说道:
  “请郭相国放心,唐某还不至于傻到为了一个不中用的廉颇得罪众人的地步,如何行事请相国指教?”
  郭开故作谦虚地说:“指教谈不上,廉颇虽勇也只是一只掉牙的猛虎,已经不能伤人,因此我郭开也不想对他赶尽杀绝,只要不让他回赵国令我眼见心烦就可以了,如何做你自己看着办就行。”唐玖心中有了数。
  廉颇漂泊大梁一晃十年了。
  十年,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过是白驹过隙,沧海一粟,然而对一位背井离乡的老人真是度日如年。十年前,因为交换一名风尘女子的缘故,自己成为这场交易的牺牲品,堂堂一位威震诸侯列国的名将成为风尘女子的等价物,确切地说在某些人眼中还不如一名风尘女子,这在廉颇看来真是奇耻大辱。
  古人云:士可杀不可辱!廉颇想到了死,但他很快否定了自己,他要坚持活下去,哪怕苟活着,他要让时间证明自己的价值。门前的小树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小树一天天长大了,他却一天天衰老了,头发更白,连胡须也白了。据说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廉颇也觉得自己的毛发变白不是因为年老,更多地是愁白了头急白了胡须。怎能不愁不急呢?
  一位纵横战场的将军一旦离开他心爱的战车战马和手中的兵器,这种滋味是寂寞难耐的,更何况有虎狼之心的秦国一刻也没有停止对东方的入侵,每当听到赵国的一座座城池沦陷的消息,廉颇都彻夜难眠,痛哭流涕,也时常在梦中与秦兵进行血战,又在梦中的杀喊声中惊醒,醒来满脸都是泪。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天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咸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廉颇,这位曾经最讨厌诗文的武将如今也喜欢上了诗文,并且对屈原的诗文熟能成诵,这其中包含多少辛酸啊!
  自从廉颇得知秦兵攻占平阳、武城后,十万赵兵被杀的消息,他心如刀搅肺如剑击,先后上书三次要求魏王派兵救赵,再次喊出唇亡齿寒的呼声,可廉颇不过是一个有其名无其实的空头客卿,魏王根本不愿意重用他,又怎么会听从他的见解出兵救赵呢?更多人嘲弄他迂腐不识时务。
  这天,廉颇正在斗室里阅读兵书,忽然听说赵国使臣前来相见,心喜若狂,趿着一只鞋就走出书房与客人相见,后来,还是书童给他取来另一只鞋。
  唐玖一面命人献上犭唐猊甲一副、良马四匹,一面施礼说道:“廉将军别来无恙,将军离赵一别十年,人事已非,不知将军是否仍恨赵王?”
  廉颇摇摇头:“往事已如过眼烟云,何况先王早已不在人世,新主年幼,我怎会把仇恨转到无辜的少主身上呢。廉某本是赵臣,纵然君主有过,事过境迁,臣也不能耿耿于怀。倘若说有恨,我廉颇只恨秦兵践踏我赵国疆土,掠杀我家邦亲人,我也恨自己不能驰骋疆场与秦兵决一死战,捍卫家邦。”
  唐玖只好说明来意:“赵王让在下向将军致歉,并恳请将军回国御敌,不知将军可否重上战场统兵陷阵?”廉颇手捻胡须,显示出精神矍铄的样子说:
  “廉某虽然年近七旬,这多年来一直在潜心精研兵法,闲时练武强身从来没有间断,人虽老,宝刀未老,武功未老。”
  廉颇说着,在客厅门前踢踢腿,伸伸腰,打一趟虎拳,然后穿上唐玖献上的犭唐猊甲,接过佣人递上来的长戟,跃上战马急驰几圈,舞弄一下长戟,这才跳下马来。
  唐玖见廉颇折腾半晌,面不改色,心不跳,暗暗佩服,连连赞叹道:“廉将军勇武不减当年,唐某回赵后一定如实奏报赵王,请将军复出领兵抗秦。”
  廉颇说道:“全靠唐先生美言,只要赵王复用廉某,我愿把这身老骨头献给赵国,誓死夺回秦兵抢占的城邑!”
  午饭时,廉颇与唐玖对饮,廉颇连饮三坛老酒,吃一斗米饭和十余斤肉。廉颇狼吞虎咽,再次显示出当年叱咤风云时一员武将的神威。
  唐玖回到邯郸,先去拜见了郭开,把赴魏的经过向郭开细说一遍,在郭开的授意下,唐玖向赵王迁奏报说:
  “廉将军虽然年老,但饭量尚可,一顿饭能食一斗米和十斤肉,只是肠胃不太好,与臣坐谈一个时辰去了三次厕所。”
  赵王迁听后忧伤地说:“廉颇果然老了,一个时辰竟去了三次厕所,如何经受征战时的辛苦呢?”
  廉颇在渴望中焦灼地等待了数月,终于没有接到重新起用的诏书,他伤心失望至极,人突然苍老了,饭量也一天天减少了。恰在这时,楚国派使臣来魏诚聘廉颇,廉颇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随使臣来到楚国都邑寿春,当他站在阅兵台上,看到满眼楚衣帽的楚国士兵时,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伤痛,禁不住老泪纵横,一遍又一遍地在心中喊道:
  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不久,廉颇在郁闷中死去。
  赵王迁听信唐玖之言没有起用廉颇时,李牧奉命从雁门来到邯郸。赵王迁询问李牧御敌之策,李牧答道:
  “秦兵乘胜而来尚未遇挫,气焰嚣张,士气正旺,不可正面迎击,只能以守为上策,等待敌势削减,锐气已钝,然后采用迂回麻痹战术可破来犯之敌。”
  赵王迁听李牧分析得有理,便说道:“本王决定拜你为上将军,领兵二十万迎战秦兵,不知将军是否同意?”
  李牧躬身回答:“多谢大王厚爱,但臣有一个要求。”“李将军但说无妨?”
  “将在外征战时,往往根据天时地利及双方军情的变化而灵活多样地行军布阵,确定战略与战术,倘若君王处处掣肘领兵之将,势必造成将不能按其所思指挥将士攻与守、战与退,这往往是打败仗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等李牧说下去,赵王迁笑道:
  “寡人明白李将军的意思,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寡人既然重用将军御敌,岂有掣肘之意,请李将军放心去吧,本王决不会干涉你在前线的指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寡人也是理解的。”
  李牧接受赵王的任命,从代郡发兵五万,又从邯郸领兵十万,用颜聚与司马尚为左右将军,在肥累修筑营垒阻挡秦军。
  李牧效法廉颇当年在长平关对抗秦将司马梗、王齿乞的战术,连营坚壁,坚守不出,并在营垒前深掘壕沟注满水。
  秦将杨端、冯无泽每天派人叫阵,李牧令士兵不理不睬,秦兵前来攻打营寨又不能取胜。一晃数月,李牧令将士轮换操练,每天都是好酒好菜供应着,士兵养精蓄锐,磨拳擦掌,纷纷要求出战。李牧派出暗探了解到秦兵锐气大减,杨端和、冯无泽也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决定绕过肥累李牧营盘进攻甘泉市。李牧知道出战的机会到了,他召集众将说:
  “如今秦军锐气已尽,而我军士气正盛,彼竭我盈,正是曹刿论战时指出鲁国以少胜多取得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就士气而论我军已经胜券在握,其次就是战术的应用。秦兵决定绕过我军营垒偷袭甘泉,如果我军去救助将被敌军牵着鼻子走,这是兵家大忌。因此,我决定分兵三路,一路由颜聚率领偷袭秦军曹寨,一路由司马尚率领切断秦兵退路,我亲率大军迎击杨端和回救大军。”一切都如李牧所预料的那样,杨端和率精锐士兵偷袭甘泉,大军还没到达甘泉就接到奏报说军营遭到赵军偷袭,他急忙挥师救助,正遇到李牧伏兵,杨端和不敢恋战,仓皇而走,被李牧大军追杀,损兵折将无数。等到杨端和赶到大营,冯无泽已经败走,司马尚又领兵杀来,杨端和估计自己无法抵挡李牧三路大军冲击,急忙下令撤军,李牧又派骑兵随后追杀,杨端和大败而逃。赵军大获全胜,乘胜把秦军赶出赵国境内。
  李牧取胜的消息迅速传遍赵国,传遍东方各国,秦军天下无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