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8 节
作者:北方刷刷      更新:2021-03-27 21:05      字数:4898
  “只要能让娘高兴,封赏也是应该的,不知娘想给他封个什么爵位?”
  赵姬想起临行前的再三嘱托,故作轻松地说:“吕不韦当年被封文信侯,干脆封为长信侯吧。”嬴政吓了一跳,忙说道:
  “娘,这怎么使得呢,在我大秦的祖制上,宦官封侯还没有这个先例,无法和吕不韦相比,吕不韦有大功于秦,他算是凭军功封侯,可却无丝毫军功,怎能直接封侯呢,传扬出去岂不让天下人讥笑,军中将士对纳捐取爵一直耿耿于怀,如今再把一个无丝毫战功的封为君侯,谁还心甘情愿拼死疆场,都甘心入宫为宦了。”赵姬立即拉下脸,生气地说:
  “你一口一个没有军功,假如当初不入宫服侍娘,像其他年轻人一样从军入伍,凭他的聪明才智,如今距离封侯也差不多少啦,他服侍娘不是功劳?在你眼中娘是一文不值,刚才还口口声声关心我,现在娘求一件事都不答应,还说什么疼爱娘,都是骗娘的谎话。你如今长大了,也当上了王,翅膀硬了,可以不要娘了,也不管娘的死活,你能有今天娘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没有娘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与人争,怎会有你今天的王位——”
  赵姬说着,呜呜地哭了起来,边哭边说道:
  “什么事都有个先儿,前人的先例总要被后人打破,怎么能死抱着祖宗定下的规矩不变呢。纳捐取爵不也是祖制下没有的么,如今实行起来不也是很好,解决了国库因连年征战的空虚问题,也促进农商发展。没有军功,但凭着纳捐已是大上造,比侯爵也仅差那么几个等次,他一个男人家,为了服侍娘,弄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这付出的东西还少吗?比战场上的那些将领又逊色多少?”
  赵姬见嬴政仍然无动于衷,索性站起身说道:
  “我已经向许下诺言,人不能言而无信,一般百姓都讲究诚信,何况娘是一国太后,我现在就请人算一算,从大上造到君侯需要纳捐多少钱粮,这所有费用从我的衣食用度里克扣,我宁可不吃不穿也给买个君侯的封爵,从此以后你我之间的母子情谊恩断义绝!”赵姬说完,理一下散乱的发鬓,走出大殿。
  嬴政急忙站起身喊道:“娘,娘。您听儿臣解释。”赵姬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嬴政知道娘的脾气,认准的事一定要做到底,追出去硬拦也没有用,颓丧地一屁股跌坐在御椅上。
  昌平君入宫奏事,正好遇到赵姬负气而走,急忙入宫询问缘故,嬴政把事情经过简单介绍一遍,最后说道:
  “太监封侯这是亘古没有的事,寡人怕吕不韦以此为借口发出责难。为了《吕氏春秋》一书寡人让吕不韦当众出丑,他对寡人已经恨之入骨,如今再加封为侯,吕不韦一定认为我是故意这么做的,目的是排斥他文信侯的特权,吕不韦一定会拿祖制要挟我,逼迫我废除对的封爵,再次显示他的权威,可母后怎么了解我的苦衷呢?”
  昌平君认真想了想说道:“大王与吕不韦之间的矛盾已经公开,即使不是因为封侯这件事,也会找其他借口与大王为难的。既然如此,大王何不再用封侯一事树立王权的威信,向国人表明,只要大王乐意,谁都可以封侯,丞相根本无权过问。再说,大王把封侯,他一定对大王感恩戴德,从此死心塌地效命大王,大王便可以借助对抗文信侯,这也是制权的一个策略。吕不韦是侯,也是侯,二人半斤八两互相牵制,大王便于从中坐收渔人之利。对于太后,大王也就可以交待了。为了避免吕不韦责难,大王可向华阳太后说明原因,有华阳太后与赵太后鼎力支持,大王还怕吕不韦责难吗?”
  嬴政认为昌平君分析得有理,便起身去长乐宫奏请华阳太后,华阳太后感伤地说道:
  “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事终于发生了,不曾想你与文信侯竟然闹到了这种地步,他在咸阳城门千金一字悬赏做得实在过分,可你也不应该让他当众出丑。最近,《吕氏春秋》上的部分篇章我也读过了,许多论述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怎能一概将它否定呢?常言说开卷有益,对于不接受的观点可以放在心中,未必当众表达出来。政儿,你年轻气盛,对于君王之道还欠火候呀,得人心者得天下,作为君王应学会拢络臣子之心,让他为你卖命。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之至天下信之,寡助之至天下叛之,以天下之所助攻天下之所叛,能弗胜乎?得一人之心可能得众人之心,失一人之心可能失众人之心,一个普通人都能影响一片人,何况吕不韦这样的权臣呢?政儿,你不要太锋芒毕露,那样会引起众叛亲离。人们不是说‘主圆臣方’么,你理解其中的含义吗?”
  嬴政说道:“‘主圆臣方’和人们常说的‘虚君实臣’是一个道理,为君要圆滑,虚实一定让臣子琢磨不透。而做臣子的却必须实诚,刚正不阿,不阿谀不谄媚,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华阳太后连连摇头,“这恐怕是你一家之言吧,‘主圆臣方’与‘虚君实臣’有近似之意,但不是你所曲解的那样。其意是:君臣要职责明确,各司其职,不能越俎代庖。臣子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管不该管之事,则是有二心之举;君主什么事都包揽起来,做了臣子当做之事也不是好君主,君主好比驾车之人,臣子则是拉车的马,君主做了臣子所做的事,就等于驾车的人不坐车跳下车来跟马跑,车一定会走上歧路的。为君者应当把智慧和精力放在管理好臣子上,谐调臣子之间关系,保证车子的方向,让臣子把自己的聪明智慧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这样,你就可做到‘无为而治’,‘无为无不为’,实在是精妙之论呀!”
  嬴政看看华阳太后的脸色说:“孙儿不赞成祖母提倡老聃的‘无为而治’,他的‘无为无不为’只是一种诡辩,是一种文字游戏,真正用到治理国家上却行不通,我只赞成李悝、商鞅、管仲的做法,严明法度,富国强兵。”
  华阳太后叹口气说:“多年来祖母给你讲了那么多大道理,就是想把你培养成一位英明的君主,想不到你还没有悟出为君之道来。你所崇尚的做法与实际上的言行仍然是一名有为之臣的举动,说白了不过是一匹拉车的良马,这也许与你的悟性有关,不是所能教会的,‘悟’出自‘吾心’,你要认真领会‘吾心’二字,否则你永远不会成为一位明君。”
  嬴政不服气地说:“一匹能拉车的良马本来就能把握住车的方向,何必再要一个多余的赶车人呢?没有驾车的,良马照样可以保证车的运行,可是只有驾车的,没有良马,车子却寸步难行!”“孩子,你得出的这些观点多是心胜使然,我不再同你争辩了,也许祖母对你要求得太高了,你还年轻,今后路很长,仅靠说教是不行的,慢慢你会悟出其中的道理,就如一只池塘的鱼虾,只有到大海才会改变自己往日的看法。”
  我永远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见解!嬴政嘴里没说,心中却是这样想的。华阳太后继续说道:“治国犹如奏乐,《礼记·乐记》中有这样几句话: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道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忄占滞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宫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吕氏春秋》中也谈到了治国与音乐的关系:‘太乐,君臣,父子,长少之所欢欣而说也’。《侈乐》中这样写道:乐愈侈,而民愈郁,国愈乱,主愈卑,则亦失乐之情也。失乐之情,其乐不乐。乐不乐者,其民必怨,其生必伤,其生之与乐也,若冰之于炎日。《和乐》一文中又有这样的语句:太巨,太小,太清,太浊,皆非适也。衷,音之适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大小轻重之衷也。黄钟之宫,音之本也,清浊之衷也。”
  “政儿若想体悟为君之道,不妨多听一些圣贤之乐,用音乐陶冶性情之外,也可从乐曲的章法结构与演奏技巧中领略治国之妙,倘若乐能奏好,则国也必然能治好,三皇五帝都是精通音律之人,一个人喜欢什么样的音乐也可以看出他治国的方式。”
  嬴政听祖母大谈音乐与治国的关系,并且谈得玄玄乎乎,禁不住问道:
  “以祖母之见孙儿喜欢什么样的音乐?”
  “如果奶奶没猜错,政儿一定喜欢鼓、锣、钟、锵、磬、箫、瑟、埙、笛、琴等器乐的合奏,当然,众多的乐器中必须有一种乐器为主乐器,你就喜欢听浑音掩映下主乐器奏出的曲子,博杂激昂,荡气回肠。正如对待吕不韦的关系上,你为了分解他的权力,提昌平君为副相,如今又有加封为侯的想法,再加上成,这就构成一个王权的多重奏,形成一个巨大的浑响,你只想在平衡几人的相互制约关系中奏出主弦律。倘若只有一个吕不韦存在,那就是你二人的二重奏,他会和你平分秋色的,甚至把你逼到配角的位置上,如今由二重则三重四重多重奏,反而更能发挥你的特长,也便于王权制衡。”
  华阳太后说到这里,微笑道:“政儿,奶奶分析得对吗?”
  嬴政又惊又喜,华阳太后几乎把他的全部心思都看穿了,有些话是他冥冥之中感觉到的,却没有那么明确的思路,经太后这么精辟地说出来,他顿时豁然开朗了。
  华阳太后答应了嬴政的请求,“既然你想在多重奏中响主角,也算给你母后一份情面,可以将封侯,但不能让他介入朝政,宦官不得干预王权,这是古训,你可要牢记这一点,不然后患无穷!”
  “请祖母放心,孩儿一定谨记!”
  华阳太后忽然想起一件事,又问道:
  “成要求带兵伐赵之事你答应了吗?”
  嬴政点点头,又补充说道:“可我一直拿不定主意,顾虑他年幼不懂兵法,万一战败会给吕不韦留下笑柄。”
  “不懂兵法可以去学,不上战场永远也学不会打仗,就如一个人不到河里试试怎么能学会游泳呢?领兵对阵也如走路,人总不能因为学走路时绊倒了就趴在地上不起来,没有失败的教训是不能走向成功的,任何事物都是这样。成无功受封长安君,应早一天让他上沙场立功补这个缺,他将来能够独挡一面也就是你最得力的助手,名声远扬的四君子不都是各国的王室至亲么,你给成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是对的。”
  华阳太后嘴上这么说,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听说成最近同夏太后来往密切,也时常与子伊等宗室之人接触,可成从赵国回来后,一次也没有来到她的长乐宫,就是原先没去赵国为人质时也不常来,她总觉得成对她有一种说不出口的敌对情绪,也许就是因为自己当初没有答应子楚的要求立成为太子的缘故吧。华阳太后有自己的难处啊,孝文王临终再三叮嘱她要把嬴氏先祖留下的这份基业守护好,一切按祖制办事,嬴政是嫡是长,她不能因为紫玉是自己亲侄女就废长立幼,废嫡立庶呀!哪怕成恨她,她要对得起孝文王,对得起嬴氏列祖列宗。
  华阳太后突然想起最近做一次恶梦,梦见成浑身是血,她琢磨这事可能与成领兵出征有关,莫非成首次出征就失利。华阳不愿往坏处想,但她提醒嬴政说:“你刚才不是顾虑成年幼没有领兵经验吗?你为了确保他首次领兵取胜,为王室树立个好名声,一定多派几名得力战将,再派一位懂得用兵之道的老将相佐。”
  嬴政说道:“奶奶疼爱孙子,我就不心疼弟弟么,奶奶尽管放心好啦,成出征的事我已经有了安排,确保他万无一失旗开得胜,给您老露脸。”
  华阳太后听嬴政这么说,真的放心了,她对嬴政的办事能力深信不疑,哈哈笑道:
  “好孙子,你办事奶奶放心,奶奶不图别的,只想看着你们兄弟二人平平安安,看着咱大秦国国富民强。”
  嬴政从长乐宫回去,便命令昌平君负责为封侯一事,拟封长信侯,赐山阳(今河南焦作东南)之地作为食邑,但不可像吕不韦封侯那样大肆铺张,只把封赏爵位与封地造册入籍即可,仪式只在雍城故宫举行,咸阳不举行仪式。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封侯这等大事,嬴政想减少一点影响,结果事与愿违,一时之间,封侯的事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
  雍城故都简直如同过大年一般,家家都必须张灯结彩,木或阳宫更是披红挂绿,大张旗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