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节
作者:北方刷刷      更新:2021-03-27 21:03      字数:4977
  鲁仲连这才开口说道:“我不有求于平原君,却有求于阁下。”新垣衍本来畏惧鲁仲连的大名,见他一开口就说出这番话,心里放松多了。人的名树的影,而实际上多是传闻超过现实,浪得虚名之士比比皆是,鲁仲连也不过如此。于是自负地说:“先生是闻名天下的辩士,所到之处人人敬仰,奉为上宾,做起事来雷厉风行,怎会有求于我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使者呢?只怕传扬出去辱没了先生英名。”
  鲁仲连猛然站了起来,连珠炮似地问道:
  “我求先生不要在此扰乱赵国抗秦的决心!我求先生不要让平原君做出有损他美名的蠢事!我求先生立即返回魏国规劝大王放弃事秦之心!我求先生劝说魏王尽快联赵抗秦!”
  新垣衍狡黠地一笑,“倘若我不答应先生的请求呢?”
  “那你必将自食其果,死无葬身之地,最终成为千古罪人,遭后世子孙唾骂!”
  新垣衍哈哈一笑,“如果赵国不接受我的建议立即交出魏齐并向秦称臣,只怕不久以后死无葬身之地的不是我,而是先生及各位。”鲁仲连立即反驳道:“先生真是目光短浅,就如一个盲人已经走到悬崖边却不知停步,再向前迈出一步就将跌入万丈深渊。秦是一个抛弃礼义而恣肆对外争战的国家,又惯用欺骗的手段谋取他国利益,昭王以十五城交换和氏璧的事就是最好明证。他恃强挟诈,残害生灵,做个诸侯国都如此残忍,一旦称帝后自然更加暴虐,生杀予夺,为所欲为,想做一个安份守己的臣民都不能够,我宁可跳海而死,也不愿做暴秦的臣民!真想不到先生和魏王都是如此毫无骨气之人,愧对魏国臣民的一片爱戴之心。”鲁仲连话锋一转,指着新垣衍说:
  “特别是你,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不好好在家中反省自己的过失,却不顾廉耻四处招摇撞骗,真羞煞人了。”新垣衍见鲁仲连当众污辱他的人格,十分恼火:
  “请先生把话说得明白些,不然,就是血口喷人,造谣中伤,猪狗不如!”
  鲁仲连不慌不忙地说:“魏齐与你同乡,你曾经在他手下任职,在他危难之际不出手相助反而落井下石,这为不仁不义。身为魏国大臣,在魏国需要你为国尽责为主分忧时,你不给魏王出良谋设妙计打败秦国入侵,反而听信秦国使臣一派胡言乱语,劝魏王西行事秦称臣,这叫不忠不孝。”
  新垣衍立即争辩说:“秦强而魏弱,魏国不向秦称臣犹如用鸡蛋碰石头,其结果是魏亡。与其亡国,孰若称臣呢?亡国,宗庙社稷都失却了;称臣,至少可保住祖先留下的祭祀和封地,何况魏王能够保全一个完整的国家呢?当然,魏王也非出自本心臣服秦国,是别无选择呀。就好比当仆人,十个仆人侍奉一个主子,难道十个人的智慧力量抵不上一个人吗?只不过畏惧主人罢了。”鲁仲连立即驳斥道:“世上的仆人只存在三种人,一是生而为仆人的人;二是由主人沦落为仆人的人;三是连仆人也做不得的人。请问先生应该是哪种人?”
  不等新垣衍回答,鲁仲连又说道:
  “以我之见,魏王是由主人沦落为仆人的人,而先生则是连仆人也做不得的人。”
  新垣衍气得脸色发青,十分恼火地说:
  “先生说得太过分,我怎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呢?只怕先生才是连仆人也做不得的人。”
  鲁仲连并不恼,仍面含微笑地说:
  “我这话决非信口开河,都是有事实根据的。从前纣王有三公,就是鬼侯、鄂侯和文王。鬼侯把自己最漂亮的女儿献给了纣王却仍不能讨纣王的欢心,结果鬼侯被纣王治成了肉酱吃了。鄂侯仅仅为了这事讲了几句公正的话又被做成肉干吃了。文王呢?为老朋友的惨死暗暗抹几滴眼泪,纣王又把他囚禁起来。他们如此讨好纣王,妄图博得纣王的欢心,却落得悲惨的下场。秦王凶残胜纣王十倍,而魏王和先生讨秦王欢心的本领却不如三公,魏王和先生的下场能比三公更好吗?”新垣衍默然不语。鲁仲连舒缓一下语气说:“先生细想:秦王一旦称帝后,各诸侯都将成为他的臣民,生性多疑的秦王难道不怕某一诸侯强大起来将他取而代之,或有人重步他的后尘吗?因此,秦王会派遣他的亲信到各国监视诸侯的行动,被当作熊豸被人看管起来的味道,一定不好受吧?难道魏王和先生就有一种被人管制的习性?更甚之,秦王会把所有的侯王除去换上他自己的亲族。”
  新垣衍已经被鲁仲连说动,碍于情面仍然不肯认输,故意寻找一个台阶说:
  “即使魏王不事秦,凭赵魏的兵力也难以打败秦国,先生如此善辩,能凭三寸不烂之舌两片不僵之唇说服楚燕韩齐四国合力抗秦吗?”
  鲁仲连还没有来得及开口,宾客席位的角落里站出一人大声说道:“只要新垣衍先生回到魏国劝说魏王联赵抗秦,说服其余各国出兵的事就不劳鲁仲连先生这样的高士了,我毛遂就可完成。”平原君见站在角落里这个自告奋勇的人面孔很陌生,他府中的门客实在太多,有些人不认识是常有的事,大凡他不认识的人多是才学一般的人,可这个自称叫毛遂的人却当着众人的面大言不惭地说出这番过头的话,实在是太想出人头地了。
  平原君见其门客都在窃窃私语,正要发话制止毛遂,新垣衍却转向他拱手说道:
  “君侯府中是藏龙卧虎之地,能人辈出,我新垣衍不枉此行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真是这个道理。我立即赶回魏国说服魏王发兵救赵,君侯也立即派人去楚燕齐韩等国劝说他们也出兵救赵。”
  新垣衍说完,深施一躬转身离去。
  魏齐考虑再三认为自己难逃厄运,不想因为一个人的生命给赵国带来血腥之灾,更不愿连累平原君,让平原君为难。于是刎颈自杀。平原君听说魏齐自杀,十分有愧,但人死不能复生,能用魏齐的尸首换取秦军的退却也值得。赵王命人将魏齐的人头送给秦军统兵将军郑安平,让他转交范睢。
  可是,魏齐的死并没有让秦军后退半步,对赵国的围攻反而加紧了,邯郸陷于秦军的包围之中。
  赵王终于认清了秦国的狼子野心,决心倾赵国之兵与秦军决战到底。平原君一面积极布置邯郸的防御事宜,一面派门客到韩魏齐燕楚五国请求救兵。这五国之中以齐楚较强,只要这两国有一个国家能够派来援军,邯郸之围都有希望化解。
  平原君挑选二十名颇负胜名的辩士,以鲁仲连为首前去临淄游说齐王,然后再选二十人随自己去楚国,他要亲自拜见楚王,恳求楚国发兵救赵。
  平原君精选了十九人,这些都是他平日交往较多的人,自认为智勇双全,文武兼备。但在选定第二十人时作难了,连续选了多人都觉得不合适。
  这时,从门外进来一人说道:
  “听说君侯要亲自赴楚求援,正在挑选随从人?”
  平原君见是毛遂,那日他当着新垣衍、鲁仲连等众多人的面曾大言不惭地说自己能说服列国前来救赵,当时众人都在偷偷嘲笑他,平原君认为他是故意那么说来压倒新垣衍的,并没有责备他。毛遂当时虽然说了句大话,却也把新垣衍唬住了,结果新垣衍接受了鲁仲连的建议回大梁劝说魏王去了。平原君弄不清毛遂的用意,便点头说:
  “已经挑选了十九人,还差最后一个,先生准备推荐一人吗?”“我正是为此事而来。”
  “那么先生准备推荐何人,怎么不让他一起来呢?”
  毛遂坦然说道:“那人已经来了,就是我毛遂自己,君侯以为如何?”
  “这……”
  平原君大出意料之外,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毛遂却略显愧疚地说:“我来到君侯门下做食客已三年有余,却没有为君侯做出任何贡献,很是惭愧,如今君侯有难,正是用人之际,就让我为君侯尽微薄之力吧!”
  平原君不了解毛遂的才识,担心他不能胜任这次赴楚之行,却又不便当面点破,委婉地说:
  “我听说有贤才的人就像放在布囊中的锥子,很快就锋芒外露。而先生来到我门下已经三年却默默无闻,是先生一无所长根本就不是千里马,还是这里没有伯乐呢?”
  毛遂立即答道:“君侯说得很好,锥在囊中锋芒必露,如果锥子没有被放在囊中怎么会脱颖而出呢?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却不这样认为。如果千里马不能驰骋疆场,而让他套上驭盐的车辕,也许还不如驽马,就是伯乐经过它身旁也未必能发现它就是千里马,有才能的人必须给他一个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他才能如锥处囊中脱颖而出。君侯以为我的话有理吗?”平原君沉默片刻说道:“那好吧,我给先生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希望先生不负众望。”
  毛遂自信地答道:“请君侯放心,我不会令你失望的!”
  毛遂随平原君来到楚国的国都寿春,通过几日的洽谈毫无进展,毛遂对平原君说道:
  “尽管君侯反复陈述联赵抗秦的好处,无奈楚考烈王怯于强秦的威势,只从道义上对赵国表示同情,却不愿派出一兵一卒,依我之见单凭言辞恐怕达不到我们此行的目的。”“先生认为应该用什么办法?”
  毛遂并不说出所需的办法,只淡淡地说道:
  “明日让我再去试试吧。”第二天,毛遂暗中携带佩剑随平原君面见楚考烈王。平原君再次提出“合纵”抗秦的主张,考烈王反驳说:
  “当年苏秦倡导的合纵一事最早就是由你们赵国为盟主的,后来听了张仪的游说,合纵之事便松动了。我先祖怀王也被推举为‘纵约长’,曾多次联合列国伐秦并没有打败秦国,最后落个身死异地。齐王再次出任‘纵约长’又怎样呢?还不是诸侯纷纷背叛了他?如今列国一盘散沙,合纵之事已经不可能了,请君回邯郸另想别的办法吧,如果别无良策就向秦国称臣,也许能免除赵国的灭顶之灾。”
  考烈王话音刚落,毛遂就从平原君背后走出,面带怒色地斥道:“大王之言差矣!赵国是先王用生命与鲜血一寸寸累积而来的,经过几代人的艰辛治理才有今天,赵之先王与秦之始祖相比起来贵于秦,如今赵王与昭王相比平起平坐,赵王怎能向秦王称臣呢?莫非大王你心甘情愿向秦王称臣不成?”楚王气得脸色发青,拍案斥道:
  “你是何人在此胡言乱语,本王同你的主人谈话,你有什么资格上前插嘴?还不下去!”
  平原君怕毛遂激怒了考烈王把事情弄僵,慌忙解释道:“这是我的门客毛遂,请大王多多海涵。”
  平原君边说边向毛遂使眼色,示意他退下。毛遂只装作没有看见,继续说道:
  “合纵抗秦这是天下人的事,人人都可以谈论它,参与它,我为什么不能说说呢?”
  楚王冷哼一声:“我就听你说几句,看你能说出什么名堂来!”毛遂侃侃而谈:
  “自从苏秦倡导‘合纵’以来,六国相约犹如兄弟一般,曾在洹水岸边誓盟,那以后有五十年之久秦兵不敢轻举妄动,一兵一卒也不敢走出函谷关。后来,齐魏两国受犀首的欺骗,背约伐赵,怀王受张仪那小子的蒙蔽,想讨伐齐国,从而使得六国心存异端,合纵之约也就烟消云散。齐王为‘纵约长’时,他哪里是想合纵抗秦,分明心存兼并他国之意,盟约自然不能存在下去。”
  楚王反问道:“形势发展到今天更是长河日下,秦愈来愈强,而六国则一天天削弱,能够保全自己平安无事都是万幸,谁还敢提出合纵抗秦呢?”
  “秦强六国弱已成事实,六国虽各自弱于秦,合六国之力则强于秦,秦虽强,却弱于六国的合力,六国合力抗秦绰绰有余。如果六国都想各图自保,恐怕谁也保不住。”
  楚考烈王虽认为毛遂的话有道理,却十分忧虑地说:
  “秦兵一出就夺下上党十七城,坑杀赵国四十多万人,合韩赵两国的力量都敌不过一个武安君,如今秦兵压境赵国更无人可挡。即使他国派上一支人马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最后只能落个陪葬邯郸城下的下场。”
  毛遂立即驳斥说:“长平之败并不能说赵国不能抗秦,那是赵王误中秦人的反间计错换主帅所造成的。赵括虽是赵奢之子,出自名门,但他是纸上谈兵的庸才,他的父亲母亲都认为他不懂领兵打仗,赵王却让他代替能征惯战的廉颇将军与白起对抗,就像一个小孩子和大人摔跤一样,不败才不合情理呢。正是长平惨败才激怒了赵国将士,国人团结一致对敌,军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