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作者:左思右想      更新:2021-03-27 20:55      字数:5087
  各安诸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
  吏勿贪暴安吾民。’民大喜过望。改集庆路为应天府,
  辟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葬御史大夫福寿,以
  旌其忠”。 设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
  ·48·
  统军元帅。以赵忠为兴国翼元帅,镇守太平。
  小明王得到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
  久又升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李善长为左
  右司郎中,以下诸将都升元帅。这一年朱元璋29岁。
  从25岁投军仅仅4年时间,就已成为独挡一面的地
  方长官和指挥十万大军的红军统帅。攻占集庆,初步
  实现了当年冯国用为其谋划的成就霸业的战略构想。
  ·49·
  第三章 谋就帝业
  一 秣马厉兵 养精蓄锐缓称王
  朱元璋据有应天后,他的疆域以应天为中心,西
  起滁州,划一直线到芜湖,东起句容到溧阳。四面形
  势是:正东是元将定定扼守镇江;东南张士城已据平
  江(今江苏吴县), 破常州,转掠浙西;东北面有青
  衣军张明监据扬州(今江苏江都); 南面是元将八思
  尔不花驻徽州(今安徽歙县), 另一军屯宁国(今安
  徽宣城);西面池州(今安徽贵池)已为徐寿辉所据。
  东南外围则有元将石抹宜孙守处州 (今浙江丽水),
  石抹厚孙守婺州(今浙江金华), 宋伯颜不花守衢州。
  可以说朱元璋处于各种军事矛盾的漩涡中心——强敌
  环伺,敌友难分;天下大乱,形势不明;弹丸之地,
  举步维艰;军力单弱,进退无据。要在如此险恶的环
  境中,谋就帝业,决非易事!
  然而,事物的存在总有其两重性,此处此时并非
  一团漆黑,否则那些个为朱元璋谋就帝业者也太迂腐
  无能了。地方小,目标小,便于修养,不易招致打击;
  强敌环伺,然而他们各自为战,号令不一,利益无共,
  ·50·
  元军与红军、红军与红军、元军与元军彼此之间矛盾
  重重。只要小心行动、谨慎决策、巧为周旋,充分利
  用他们相互之间的矛盾,远交近伐,使其互相牵制,
  不愁不为我用。只要争取到几年的和平环境,休生养
  息,一侍时机成熟,即可四面出击,一举扫灭群雄,
  定鼎天下,霸业可成矣!
  老天爷又一次关照朱元璋。这时元朝大军正全力
  与小明王周旋,根本无暇顾及这个新崛起的集团;各
  红军割据政权也正在竭力对付元军的进攻,还没有觉
  察到这个潜在的最大威胁。朱元璋得以不声不响地坐
  收鱼翁之利。从至正十五年到至正二十年,红军长驱
  深入,来回绕弯子死死拖住元军主力,使其疲于奔命,
  为朱元璋赢得了极其宝贵的发展机会。
  至正十六年秋天,红军经过休整,从去年的失败
  中恢复了元气,补充了兵力,实施了新的战略决策,
  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向元兵大举进攻:一路破武关,陷
  商州,逼进关中;一路攻取了山东北部。第二年,刘
  福通又兵分三路:一路趋晋冀;一路攻关中;一路由
  山东北犯。第一路军又分两路:一路出绛州,一路出
  沁州,过太行山,破辽潞,陷冀宁,攻保定,下完州,
  掠大同兴和塞外部落,攻下上都,转掠辽阳,直到高
  丽。从西北折回到东北,兜了一大圈。第二路军陷凤
  翔,兴元,南进四川;别部又陷宁夏,掠灵武诸边地。
  ·51·
  第三路军尽占山东西北部河北南部,北取蓟州,犯郭
  州,略柳林,逼大都。福通自统大军占领山东西南角
  和河南北部。至正十八年五月,红军攻下汴梁,建作
  都城,接小明王来此定都。红军所到之处,攻无不胜,
  战无不克。
  朱元璋之所以在这几年中没有招致元军的攻击,
  最主要的还是应天所处的有利的地理位置:东边是张
  士诚,北边是小明王,西边是徐寿辉。南边是长江天
  堑,元兵不敢轻举妄动;东西北三面有三个政权替他
  抵挡元军,朱元璋坐享太平,安然无恙。朱元璋充分
  利用这几年的和平环境,内修外治,逐渐发展壮大。
  具体来说:
  一是武力进击,先打孤力的弱小的元军据点,逐
  步扫清外围敌人,开疆辟土,不断巩固和扩大根据地,
  确保应天的军事地位不受威胁。
  当至正十六年二月,朱元璋攻下应天时,张士诚
  风头正劲。这时东边的元军守将定定镇守镇江,孤立
  无援,若被士诚得手,将直接威胁应天;南边的宁国,
  也处于同样境地,若被徐寿辉据有,不止在朱元璋的
  背上插上一把尖刀。先下手为强,朱元璋派徐达抢先
  攻占镇江,分兵占领金陵丹阳等县,向东远远地伸出
  一个触角。六月,猛将邓愈攻克广德路,堵住了后门。
  第二年春二月,耿炳文攻克长兴,徐达接着攻陷常州。
  ·52·
  四月,元璋自领大军攻占宁国,元将别不华请降。接
  着,朱元璋相继占领江阴常熟池州徽州扬州等地。时
  在至正十七年,朱元璋几乎把应天周围的军略据点全
  数攻占,取得了向外扩张的前哨基地。这样,以应天
  为中心的战略防御体系也就彻底形成:东线北起江阴,
  沿太湖南到长兴,划成一条直线,堵死了张士城西犯
  的门路;北面暂时是小明王的红巾友军,不必担心;
  南面在宁国徽州屯聚重兵,随时可以进击浙东;西线
  和徐寿辉天完政权接壤,可以以守为攻。朱元璋看准
  形势,先伸出南面铁钳,吃掉了孤立固守的浙东元军,
  形势和一年前已经大大不同了。
  二是确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决
  策,抓紧时机,积极营建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积
  极练兵,扩充实力;同时尽量减小目标,团结一切可
  以团结的力量,避免树敌太多,为逐鹿中原做好各方
  面的准备。
  三是礼贤下士,广纳人才。朱元璋深深懂得人才
  的作用和价值,治国安邦没有人才不行,人才少了也
  不行,即使打下天下也守不住。所以每到一处,每获
  一座城池,朱元璋必定多方访求名士,软硬兼施,千
  方百计把他们罗致到幕府作秘书、作顾问、作参谋。
  这些人虽不能冲锋陷阵,但常给朱元璋指点迷津,拨
  开乌云,运筹帏幄,实在比十万大军还管用。他常说:
  ·53·
  “躬怀甲胄, 决胜负于两阵之间,此武夫之事,非儒
  生所能。至若流宣化,绥辑一方之灾,此儒生之事,
  非武夫所能也 。”在朱元璋平定浙东后,刘基叶琛章
  溢等几个当地豪族名士,躲进深山不肯投效朱元璋。
  这些人曾经在元将石抹宜孙幕府做过事,产业大,学
  问好,计谋多,在地方上颇具号召力。他们遵奉传统
  的儒家道德思想,极端仇视红军,自动组织民兵结砦
  自保。他们在旧政府中并不被重用,也实在看不惯旧
  政府那腐败透顶的官僚政治,刘基就曾多次愤而辞官。
  然而他们也不愿与红军同流合污,认为造反是大逆不
  道。朱元璋多次派代表诚挚礼请,他们也用好话婉言
  辞谢。处州总制孙炎再三威逼,刘基等人才于至正二
  十年三月去到应天。朱元璋好不喜欢,大闹排场,盖
  了一所礼贤馆,专供贤士居住。
  四是尊崇儒学,大兴教育。在积极以武力讨伐群
  雄的时候,朱元璋也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要治
  理天下,必须教化民众,使百姓有一个普遍遵守的行
  为道德准则。由于身边诸多儒生的影响,朱元璋选定
  了儒家的传统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理论基础。他自身
  也在如饥似渴地吸取其传统营养,并逐步与自己的过
  去决裂,刻意把自己打扮成儒家传统道义的化身。在
  进驻婺州后,朱元璋立刻聘请当地著名学者范祖斡、
  叶仪、许元等十三人替他分别讲解经史子集,建立郡
  ·54·
  学,请学者当五经师和学正训导。内中最著名的就是
  宋濂了,以后他还教过皇帝的儿子,是有明一代鸿儒。
  朱元璋时常告诫将士 :“今居间无事,勇力无所施。
  当与儒生讲求古之名将成功立业之后,事君之道、持
  身之礼、谦恭不伐,能保全其功名者 。”
  五是整顿军备,严明纪律。朱元璋深知提高军队
  战斗力的重要性,对练兵抓得很紧,经常督令将帅率
  领军士作实战练习,并亲临检阅,三令五申严明号令,
  告诫将士要严守纪律,不得抢劫民财,扰乱民情,违
  者一概军法从事,不徇私情。在徐达攻克镇江时,元
  璋怕士兵奸淫抢劫,杀人放火,号令不禁,乃说通徐
  达,故意找出徐达的错处,绑了请求处死。李善长等
  人再三求情,朱元璋才准其带兵攻取镇江,并许以不
  烧不杀不抢,才能将功折罪,徐达叩头谢恩。大军攻
  破镇江时“市井晏然 ”, “市不易肆”。这为朱元璋
  取得了很好的政治宣传效果。别城守军听说朱元璋军
  纪严明,不妄杀人;据说还优待俘虏,对投降将官,
  愿降的授职任用,不降的礼遣纵归,所以当大军来攻
  时, 敌人往往并不死战。“不战而屈人之兵 ”,此乃
  “攻心为上”。 史载朱元璋得元朝故官“尽用之 ”,
  得元室子孙“悉皆放归 ”,因而瓦解元军斗志,争取
  了许多敌军将士的归附。
  六是积极垦荒屯田,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55·
  由于连年战争,加上灾荒病疫,百姓十室九空。从渡
  江以后,朱元璋就一直面临着兵食不足的严重问题。
  各处军队的给养,形式上是召令乡村百姓缴纳粮草,
  叫作寨粮,其实与抢劫无二。因为老百姓早已自身难
  保,饿死者不少,扬州的青衣军甚至有人吃人的现象。
  在行军时,出征军士概不支粮,按照朱元璋的军令:
  “凡入敌境,听从稍粮。若攻城而彼抗拒,任从将士
  检括,据为己物。若降,即令安民,一无所取。如此
  则人人奋力向前,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所谓稍粮
  实质上就是征粮抢粮。如此不是长远之计,归根结底
  还是害了百姓,最后必然危及自己的政权建设。
  能不能仿效古人的做法,开荒屯田,自给自足;
  以兵养战,以战养兵呢?至正十八年二月,朱元璋任
  命康茂才为营田使,专门负责修筑河堤,兴建水利基
  础工程,恢复农田生产,供给军事需要;同时分派诸
  将在各处垦荒屯田,立下规矩,用生产量的多少来决
  定赏罚。让武官“开垦荒田,以为己业 ”,为文官“
  拨典职田,召佃耕种, 送纳子粒,以代俸禄”。要求
  大小将帅“宜督军士, 及时开垦,以收地利”。至正
  十八年十一月又设立管领民兵万户府,下令抽点农村
  壮丁,编为“民兵 ”,且耕且战,使“民无坐食之弊,
  国无不练之兵”。 这样军民合一,全民皆兵,不断保
  证了兵源质量和兵员补给,同时也加强了生产力的发
  ·56·
  展,保证了军事给养的可靠供应。
  除了直接屯垦外,朱元璋还令儒士、官吏劝课农
  桑,“各安其生”。 并立茶盐课,制钱法, 开铁冶,
  定鱼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同时注意开支节流,尽量
  减少财政支出。这样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人民富足,
  军需库存充盈,遂于至正二十年闰五月,正式下令取
  消寨粮,使百姓从这项沉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不久,
  又指示部属,凡是征派税粮、军需、差役等,均“务
  从宽减 ”,并多次下令蠲免税粮、徭役。对工商税的
  征收,也“斟酌元制,去其弊政 ”,较过去减轻许多。
  真正地与民休养生息,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拥护。
  经过数年的努力,朱元璋辖区内的农业生产,逐
  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至正十八年,吴祯守江阴时即专
  赖屯田以给军饷。朱元璋的兵力也随之不断壮大。这
  就为削平群雄,推翻元朝统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
  础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良好的政治形象。
  在扫清了应天外围之敌后,元璋把目光转向浙东
  谷仓。他采取如下策略:先取皖南诸县,巩固后方基
  础;再由徽州进取建德路,改为严州府,先头部队东
  达浦江,构成侧面包围婺州的形势。至正十八年十二
  月, 朱元璋亲率十万大军进击婺州。“石抹宜孙遣将
  率车师由松溪来援,太祖曰:‘道狭,车战适取败耳。’
  命胡德济迎战于梅花门, 大破之”。婺州遂降,石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