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作者:铲除不公      更新:2021-02-17 09:14      字数:5047
  平涑杀┱!   ?br />
  所谓“政治”由吾人观之,不外命令与服从的强制关系,一方有命令的人,他方有服从的人,命令的人得依自己的意志,强制服从的人作为或不作为,这种强制关系何以发生?人类生存于社会之内,固然有连带关系,而同时又互相对立。由于连带关系,便发生了“众人的事”;由于互相对立,又使人们关于众人的事,发生了各种不同的意见。怎样综合各种不同的意见而统一之,乃是维持社会和平的前提。这种统一的意见就是国家的意见,而可以强制人民服从。固然统一的方法随社会的势力关系而不同:或由一人统一,而强制千万人服从;或由少数人统一,而强制多数人服从;或由多数人统一,而强制少数人服从。统一的人虽有多寡之别,而其对于异议的人,能够强制其服从,则为古今政治的共通性质。
  要强制别人服从,“权力”是必要的,所以政治乃以权力为基础,而政府亦不外权力的组织。政府的权力必须委托自然人行使。这个自然人既然掌握权力,难免不滥用权力,以他个人的事宣布为众人的事,租税、徭役,不是用以增进众人的福利,而是用以满足个人的享乐。个人的福利与众人的福利同视,其结果也,便发生了“朕即国家”的观念。
  如何控制政府滥用权力,更切实言之,如何控制组织政府的自然人滥用权力,那就需要“紧箍儿”了。孙行者戴上紧箍儿之后,不敢不听唐僧的教诲,不敢再对唐僧无礼,“死心塌地”,随他而去,“再无退悔之意”(第十四回)。紧箍儿是佛老如来交给观世音菩萨(第八回),再由观世音菩萨交给唐僧,最后才由唐僧授予孙行者的。孙行者戴在头上之后,见肉生根,不能取下。他若不遵教诲,唐僧只将咒语一念,他就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第十四回,参阅第八回)。孙行者神通广大,可以借以成事。而“性泼凶顽”,往往“不伏使唤”,若能加以拘束,则一方可以使唤,他方不敢行凶(第八回及第十四回)。观世音菩萨对孙行者说:“你不遵教令,不受正果,若不如此拘束,你又诳上欺天,知甚好歹。须得这个魔头,你才肯入我瑜珈之门。”(第十五回)这是紧箍儿的效用。
  自古迄今,人君如尧、舜者少,人臣如皋、契、稷、夔者亦少。韩非说:“今贞信之士不盈于十,而境内之官以百数;必任贞信之士,则人不足官。人不足官,则治者寡,而乱者众矣。”(《韩非子》第四十九篇《五蠹》)贞信之士既然不可多得,则为预防政府不会滥用其权力,亦有紧箍儿的必要。这个紧箍儿就是法律。法律不但拘束服从者,且又拘束命令者。韩非说:“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韩非子》第六篇《有度》。案此语亦见于《管子》第四十六篇《明法》及第六十七篇《明法解》)又说:“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韩非子》第四十九篇《五蠹》。案此语亦见于《管子》第四十六篇《明法》及第六十七篇《明法解》)人主群臣均受法律的拘束,于是政治上便发生了一种变化,命令的人本来可依自己的意欲,能(knnen)为其所欲为;现在须受法律的限制,惟依法律之规定,得(dürfen)为其所能为。换言之,不是权力不足,不能为(Nichtknnen),而是法律限制,不得为(Nichtdürfen)参阅G。 Jellinek; System der Subjektiven ffentlichen Rechts; 2 Aufl。; 1919; S。 46 ff。尤其S。 48。。这样,命令的人本来只有权利,现在便负一种依法行使权利的义务。服从的人本来只负义务,现在也有一种无须服从违法的命令的权利。权力受了法律的限制,变为“权限”,从而个人之服从权力,亦由权力之发动局限于法律所允许,而变成服从法律G。 Jellinek; a。 a。 O。 S。 194 ff。 S。 197。。法律为命令者及服从者共同遵守的规范,因之,“以罪受诛,人不怨上,以功受赏,臣不德君”(《韩非子》第三十三篇《外储说左下》)。此即慎子所谓:“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则诛赏予夺从君心出矣。然则受赏者虽当,望多无穷;受罚者虽当,望轻无已,君舍法,而以心裁轻重,则同功殊赏,同罪殊罚矣,怨之所由生也。是以分马者之用策,分田者之用钩,非以钩策为过于人智也,所以去私塞怨也。故曰大君任法而弗穷,则事断于法矣。法之所加,各以其分,蒙其赏罚而无怨于君也。是以怨不生而上下和矣。”(《慎子·君人》)
  但是紧箍儿不是孙行者自己制造,而是如来制成之后,经过观世音菩萨交给唐僧,而戴在孙行者头上的。韩非慎子固然主张法治,现在试问此种法律由谁制定呢?照韩非说:“人之情性,贤者寡而不肖者多。”(《韩非子》第四十篇《难势》)而人类又有利己之心,“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韩非子》第十七篇《备内》)。人之情性如此,人主自亦不能例外。倘法律是由人主制定,则人主将依自己的利害,随时改变法律。“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韩非子》第四十三篇《定法》)。此乃必然之势,无可避免。商鞅说:“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商君书》第十八篇《画策》)但是法之不行,往往是自上犯之,如何防止人主不至犯法,吾国法家对这问题,常避而不说,所以他们虽然主张法治,而他们所谓的法治乃无法使之实现。
  欧洲的政治思想对这问题,确比吾国进步。孟德斯鸠说:“依吾人日常经验,凡有权力的人往往滥用其权力。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只有用权力以制止权力。”F。 W。 Coker; Readings in Petitical Philosophy; 1938; p。 618。孟氏对于人性既同吾国法家一样,不予信任,故其结果,亦主张法治而反对人治。美国制定宪法之时,受了孟氏思想的影响,分权主义成为当时政治家的信条。他们也同孟氏一样,对于人性有不信任之心。哲斐孙(T。 Jefferson)说:“信任我们的代表,忘记了我们权利的安全问题,这是危险的事。信任(confidence)是专制之母。自由政府绝不是建设于信任之上,而是建设于猜疑(jealousy)之上。我们用限制政权(Limited constitution)以拘束我们托其行使权力的人,这不是由于信任,而是由于猜疑。我们宪法不过确定我们信任的限界。是故关于权力之行使,我们对人不要表示信任。我们须用宪法之锁,拘束人们,使其不能做违法的事。”引自B。 F。 Wright; A Source Book of American Political Theory; 1929; p。 227。马的逊(J。 Madison)亦说:“人类若是天使,不需要政府。天使若统治人类,没有控制政府的必要。组织政府是令人类统治人类,一方需要政府能够统治人民,他方又要求政府能够控制自己,困难就在这里。政府隶属于国民,这是控制政府的初步方法。但经验告诉吾人,除此之外,尚有再加警戒的必要。吾人分配权力之时,须使各种机关互相牵制。”The Federalist; Modern Library; 1937; No。 51; p。 337。Virginia一七七六年六月十二日的《权利宣言》(Declaration of Rights)第五条说:“三种权力必须分离而分属于三个机关,任何权力均不得行使别个权力的职务,任谁均不得同时行使一个权力以上的权力”,这个规定又成为同年六月二十九日宪法条文的一部引自C。 Schmitt; Verfassungslehre; 1928; S。 127。并见于The Federalist; No。 47; p。 319。。Massachusetts一七八○年六月十六日《宪法》第一篇《权利宣言》第三○条云:“本国政府乃法治政府,不是人治政府(a government of laws and not of men),故立法部绝不行使行政权与司法权或二者之一;行政部绝不行使立法权与司法权或二者之一;司法部绝不行使立法权与行政权或二者之一。”引自H。 Fin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odern Government; Vol。 I; 1932; p。 162; n。 1。美国联邦宪法也本此宗旨,采用三权分立之制,立法权属于国会(宪法第一条第一项),行政权属于总统(第二条第一项第一目),司法权属于法院(第三条第一项)。
  第三部分 孙行者与紧箍儿第10节 孙行者与紧箍儿(2)
  制衡原理比之唐僧之控制孙行者似更进步。何以说呢?唐僧能够控制孙行者,孙行者不能控制唐僧。孙行者神通广大,识皂白,辨邪正,唐僧西行求经,一路遇到魔障,理应接受孙行者的意见,不宜自作主张,犹如“汉典故事,丞相所请,靡有不听”(《后汉书》卷七十六《陈忠传》)一样。但是汉时皇帝有任免丞相的权,丞相无拘束皇帝之力。丞相所请求的,皇帝不予批准,丞相所反对的,皇帝必欲施行,丞相亦莫如之何。汉在武帝以前,丞相确有牵制皇帝之力。
  (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上(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计之。”亚夫曰:“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上默然而沮。(《汉书》卷四十《周亚夫传》)
  可以视为一例。丞相有此权力,一因天子选用丞相的权受到相当限制,二因丞相自己有其社会的势力以做后盾。所以天子虽尊,亦不敢任用佞幸为丞相,并以丞相为傀儡,任意施行不合理的政策。汉高祖奋身于陇亩之中,其登帝位,是由群臣推戴,功臣宿将“心常鞅鞅”《汉书》卷一下《高祖纪》十二年,吕后曰:“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北面为臣,心常鞅鞅。”。高祖为了安慰他们,不能不剖裂疆土,封为列侯。列侯衣租食税,固然和王国不同,不足成为反抗中央的势力,但是其势亦足以迫主。诸吕作乱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列侯不与外戚合作。文帝由外藩入承大统,也是由于列侯迎立(参阅《汉书》卷四《文帝纪》)。列侯在政治上不但成为一个势力,且成为对抗天子的一个势力。汉兴,丞相必以列侯为之(《汉书》卷五十八《公孙弘传》)。这个制度继续到武帝元朔五年公孙弘为相之时才见撤销(同上)。在其尚未撤销以前,天子须于列侯之中选择丞相,而列侯之力又可以拘束天子,所以西汉初年丞相是代表列侯统百官,总百揆,借以牵制天子之专制。“丞相所请,靡有不听”,这唯在丞相有其独立的社会背景之时才能做到。丞相没有独立的社会背景,而天子若有任免丞相之权,则天子自可控制丞相,以丞相为傀儡。汉初,列侯尽是功臣,列侯衣租食税,其所食的租税称为户税,每户一岁二百(《汉书》卷九十一《货殖传》)。最初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文景之世,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侯亦倍,富厚如之(《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但是物盛必衰,农村之中乃发生了兼并的现象,土地渐次集中起来《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云:“于是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并兼,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土地兼并,农民流亡,税户当然减少,而列侯的户税也就随之锐减。他们最初因为收入增加,不免穷奢极侈。户税减少之后,他们还是奢侈,入不敷出,只有借债。他们向谁借债?向富商巨贾借债《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云:“而富商贾或墆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焉。”。但是借债只能挽救一时之急,接着而来者则为更甚的贫穷。这个时候,国内又有七国之变,中央政府为了讨伐七国,乃使列侯从军,令其赍粮而出。列侯贫穷,又须借债,其息十倍《汉书》卷九十一《货殖传》云:“吴楚兵之起,长安中列侯封君行从军旅,赍贷子钱家。子钱家以为关东成败未决,莫肯予。唯毋盐氏出捐千金贷,其息十之。三月吴楚平,一岁之中,则毋盐氏息十倍,用此富关中。”。乱事平定之后,不但藩国失去势力,便是列侯也更贫穷。列侯经济上既然破产,便不能不依靠朝廷的薪俸和赏赐,以维持自己的生活。生活既然倚靠朝廷,于是政治上又须忍受皇帝的压迫。武帝时代既发行皮币,以榨取列侯的动产《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云:“禁苑有白鹿,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缋,为皮币,直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又假酌金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