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9 节
作者:莫再讲      更新:2021-02-27 01:11      字数:4785
  在喂养,养活牛、马、猪、狗、人。在死的那一夜,她还背着养活别人和畜牲的食物,她死后还在养活畜牲。
  这个小说的角色有老妇人、杰克、儿子、狗、屠夫等,但主角(Hero)只有一个,是老妇人。她没有名字,外貌有描写,肩与腰,衣衫破烂,品行,奉献,与世无争,她的行为便是为别的生命准备食品。她的性格是忍耐,从不反抗。她来到这个世界便是为别人带来食品的,她是一个受苦受难的天使。她是塑造的一个角色,非真人。生活中的人有许多和生存方式与基本欲望相连的行为,老妇人没有,例如她的吃喝拉撒与睡眠。便是哑巴也有喜怒哀乐,老妇人都没有,她是一个极端。生平两个特点:从不说话,给别的生命准备食品。这种极致使她成为一个类型或理念的代表。在小说中她是个表演者,因而她是一个角色。在小说中有什么用呢。
  第一,摹仿者表现的是行动中的人。这是亚里斯多德最重要的艺术观:摹仿论。情节是对行为过程的摹仿,显然一切行为过程都是人发出的。人物作为角色她是个摹仿者,她显示一系列动作过程。小说的老妇人摹仿现实生活的老妇人,用假人表现真人。老妇人让读者想念的是真人,这个摹仿成功了。既便动作具荒唐性,但它是合乎语境的。摹仿行动中的人,人展示全部的行为过程,为读者提供发现之旅,行为的发现,生活的发现,理念的发现。
  第二,角色一定是性格化的。也就是说小说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他得有特征,性格上的,这个性格便是人的本质。一般问,他是什么,均做性格的回答,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性格是千差万别的,在小说中的性格却是被类化了的,可以抽象概括,例如男人勇猛,女人温柔,都是类型上。角色的不同,便提供不同类型的性格。对性格的塑造,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提出四点要求:1、性格应该是好的。这个好指在同类型中优秀者。2、性格应该是适宜的。这是说性格与真实人物类型相适应,男人有男人性格,不要出现此类人物不可能出现的性格。3、性格应该相似。这是说角色性格源于生活真人,应该相似,即使想象的人物也应该让他的性格和现实发生的相似。4、性格应该前后一致,特别在中短篇小说中,长篇才写出角色性格的发展。性格一致性是提供人物动机分析的基础。前后性格是统一的,才能知道人物行为展开是相互连贯的,这样才有整体性。这四点要求也不是机械的,从人物塑造的历史看,这四个要求有时互相融合,或者有一个要求是强化的,或者刚好相反。性格化是类化,例如格赖姆斯老太便代表了一批逆来顺受的人物性格。如何使类化的性格彼此区别开来,主要靠每个人物各自独特的生活细节来表明人物之间的差异性。从这里看来,个性化,并非完全是性格化,而是性格中的差异细节。属于这一个的行为方式和处理事件与问题的方式不同。表层看来这个老太是没个性的人,我们因而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其实不然,她的个性在于把这种忍耐做到极致,贯穿生活的一切细节,最让人震惊的忍耐是到了死亡最后一刻,又冷又饿也没动口袋食品。死亡对老妇人作了最好的裁决,一场狗的祭礼多么惊人心魂。
  第三,角色是一定时代和社会的镜子。古往今来小说均已类型化,但不同的历史阶段,角色存在大量属于社会学的意识。例如价值观、行为方式都和特定时代生产关系相连,包括生产与消费形式也有关。老妇人的生存方式只可能发生在美国早期社会,是农业经济的反映,农庄是一种主要剥削形式。老妇人的物质处于最低需求。而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郎台》便是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资本在原始积累,人的异化日趋严重.葛郎台对金钱态度均是那种价值观点的典型反映。吕西安·戈尔德曼在《小说社会学》中有一个意见说,小说形式实际上是在市场生产所产生的个人主义社会里,日常生活在文学方面的搬移。这个意见说,在市场生产社会里,我们自觉接受消费,受使用价值的支配,人与人,与物都受一种交换价值所控制,因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堕落关系。文学形式的变迁也受制于这种关系,文学大众化,成为日常消费,文学媚俗化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也表明角色受当下日常的价值观支配,因而小说与现实存在保持着一种同源性。从小说与角色去看社会,我们看到了受控的一面,但也有与社会不妥协的一面。那就是人的反抗。小说在一个堕落的世界里的真实追求,一种对真实价值进行堕落的追求经历,当然也有与这种社会毫不妥协斗争而对理想价值的追求经历。这二者的主人公都是一个有疑问的主体。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从角色,角色行为,价值及一切生存方式来分析,便能更清楚地看到那个社会的真实。如此,格赖姆斯妇人也是绝不改变的对一种真实的追求,并以死亡作为代价,她引发的正是我们对社会时代的反思。任何小说中的角色,都可以在他那个时代社会找到同源性。也因此可以提供给我们社会的批判。
  第四,角色是窥视人性的锁孔。一个角色的性格必定是他本性的外显。例如冰山的白色山尖只是人生外部的一点点。那人生最深刻的部分 ,最隐秘的部分一定是藏在海水里。那浮现的白色冰山是性格,性格作为人性表露的一个塔尖。格赖姆斯妇人的性格是忍耐,是逆来顺受。这个性格表露的是妇人极大的善良,极端的奉献。杰克和儿子所表露的是自私,贪婪,还包括邪恶。
  另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何塞·塞拉的《帕斯瓜尔·杜阿尔特一家》,这是一个把苦难写到极致的小说,是以主角帕斯瓜尔在牢中回忆口吻写的。父亲粗暴,母亲刚烈,父母每天吵架。妹妹罗莎里奥,从小学会偷,喝酒,14岁一个人跑到妓院里去,一场寒热病差点死了,后来委身于洛佩斯浪子。后来我又有了一个弟弟马里奥,是个野种,弟弟出世父亲死了。弟弟十岁与鸡狗和垃圾为伍,被拉法埃尔踢伤坠在油缸而死。母亲竟没哭。我娶了罗拉,在结婚时我捅了别人三刀,杀母马20多刀。我的第一个儿子活了十个月死了。妻子变得疯癫狂躁,我杀了人跑到外乡去了。两年后回家。我被关押三年。墓地里有我父亲,弟弟,妻子,浪子和我两个儿子,我一生伴着死亡和苦难。再回家妹妹给介绍埃斯佩兰莎结婚,母亲对妻子不好,我们准备流浪。我要离开罪恶的泥潭,但没法,这是我的宿命,我决定2月10日杀我的母亲。杀死母亲我跑到旷野上才觉得松了一口气。这些故事是帕斯瓜尔在牢里的一堆材料。
  这里有一个问题是苦难到底产生什么,产生麻木,复仇,产生奋斗,勤劳,产生恶毒与杀人。苦难无可奈何时它把人性深处所有的东西都逼出来了。帕斯瓜尔原本对一切邪恶与苦难都不习惯,但环境改变了他,杀人以毁灭的方式除掉了苦难与邪恶。最后竟在杀人的发泄中有了些许的快意。人性居然是这么不可估评与测量。
  第五,角色是人生命运的历史。他具有象征,隐喻的性质。说到人,人的关键形式是人生,从人生才能看到人的各个侧面,才能清楚地看到一些属于人本质的东西。而人生呢,是一个相对长度的,完整的,统一的历史过程。因而这一角色特征适合长篇,短篇一般截取片断,看人生的一个点;长篇是对人一生的综合观察。人生无论是辉煌还是悲惨都是一个历史的总结。针对人生,一个人总不能如意地把握自己,有成功与失败,有遗憾与欣慰。是谁左右了个人的一生呢,无论谁都会这么反思地追问,因而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用命运来归结人生,用人生来阐释人。每一个人的人生命运总结反思时都可以归于一定的模式,分成不同类型,智者便在其中看到了象征或隐喻。人生是那么一个看不到结局的奋斗过程,任何人都如此,表明了人不能自我把握一生。人有社会的,性格的,个人潜意识的诸多复杂的因素影响他的人生命运。凡进入人生命运的叙述他便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古往今来,中外东西的小说都提供了这种范例。《红与黑》的于连,《复活》中的玛丝洛娃,《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水浒》中的宋江、武松、林冲,《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上文提到的《帕斯瓜尔·杜阿尔特一家》中的帕斯瓜尔,这些角色都有人生命运的一条线索,展示了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一个历史过程。凡长篇有人生命运感的角色均是有意义的,是一个代表。于连是一个有野心的资产阶级,玛丝洛娃是一个被欺侮的弱者,宝玉是一个对自己营垒的反抗者,帕斯瓜尔是苦难中一个邪恶的反抗者。从这一点来看,角色是整个人类生活一个浓缩的投影,是那个社会性质隐在的折射。
  第六,角色是一个词汇符号。角色是他最集中的典型特征的反映。中国的例子《阿Q正传》成为了中国人近百年来的一个精神词汇,精神胜利法。一个角色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定词汇,这便决定了这个作品是伟大的。目前看来角色要达到这个高度必须具有几个要素:1、是典型的高度集中,是时代的某种精神现象的概括。2、角色的特征要特别鲜明,形象感强,又易于记忆,便于口头传播。3、是个性的,也更是普遍性的,即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一定语境里随时可用。4、 这类角色一般说来是反讽的,人物本身是一个问题的结症。哈姆雷特是犹豫徘徊的典型,华尔脱是白日梦的典型,阿Q是自找其乐的胜利法。5、是形象,但要充分符号化,是一种意义的指称。但在使用过程中又是非意义的。这个意思是说,他作为符号在各种场合下置换,拼贴,人们不会去多想,只有符号固定在某处,人们再去深究时,才讨论它的意义。
  一部戏剧一部小说中,它的角色是多种多样的,可分为不同类型。问题是我们以什么依据去分呢?角色数量是无限繁多的,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地位与属性,要看角色在作品中的功能和作用分类。因为角色是在行动过程中有确定意义的。我们一般从人物行为和作用去判定。俄国民俗学家普罗普把角色分为七类:、
  1、反角(Villian)
  2、捐助者(Donor)
  3、助手(Helper)
  4、被寻求者(Sought…for rerson)
  5、差遣者(Dispatcher)
  6、主角(Hero)
  7、假主角(False hero)
  这是就民间文学的分类,叙事形态比较简单。小说,特别是长篇要复杂得多,角色分类无疑是复杂多类。如果就功能性质而言,行为方式中的位置等而言,这个分类应该说是准确的,这个结论应该很好验证。我们可以把一部分复杂长篇抽象归类,按七类角色给贴标签。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怎样活动,他都会在行动过程中发挥相应的功能和作用。当然上面说的是针对20世纪以前的小说领域,如果就现当代小说而言,角色分类标准不可取了,因为现当代小说多元化,并不以行动过程为小说的惟一准则了。所以在现代和后现代小说中,角色分类就得另当别论。(待续)
  江山美人
  潘 军
  人物表
  项羽——(老生)
  虞姬——(梅派青衣)
  项母——(老旦)
  范增——(花脸或麒派老生)
  刘邦——(老生)
  宋义——(文丑)
  赵国使臣——(老生)
  艄公——(老生)
  项庄——(花脸)
  钟离昧——(花脸)
  马童——(武生)
  韩信——(小生)(如考虑行当齐全,可设)
  第一场:乌江相逢
  时间:公元前210年·秋天的一个早晨
  地点:乌江边
  '幕启,天幕上出现的是波涛汹涌的乌江。江天之上,是奔腾的乌云,仿佛一场大雨就要来了。江畔,芦花摇曳……在这样的气氛中,我们听到了一个遥远的箫声,划破了黎明的寂静……
  '箫声过后,京胡过门起……
  项羽(幕后唱):乌江上,乱云飞,白雾苍茫……
  '项羽身披斗篷,佩剑,便装打扮,手持一根斑竹箫,仿佛一介书生,上场,亮相。
  项羽(唱):杞柳衰,芦花败,雁阵哀鸣,帆影孤单,好不惨然!
  暴秦无道江山占,
  英雄干戈起四方。
  大泽风云卷,
  项字旗飘扬。
  碧血黄沙何所惧,
  马革裹尸不彷徨。
  只可叹连年征战,狼烟弥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