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44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6      字数:4683
  敲扛鋈说闹腔鄹鹌降龋飧鲆∥裁捶鸬闹腔巯智埃颐堑闹腔酆孟癫患耍挥辛耍糠鸶颐墙舱饷炊嗑ǎ驳猛吠肥堑溃馐瞧辗殴饷鳌K氖拍晁档囊磺蟹ǎ雷鹈鸲戎螅茏用墙峒晌洹A鞔街泄巧俜郑皇嵌喾执街泄俜执街泄4街泄吹恼庑┑浼阉芍泄模膊皇谴吹木淙慷挤挥校故欠徊糠郑獠糠志媸Υ蟮碌纳蠛耍现泄缁幔现泄诵枰獠欧础N颐墙裉炜吹健洞蟛鼐罚醯靡丫浅7岣涣耍鞘鞘雷鹚氖拍晁档纳俜郑悴趴纯础钙辗殴饷鳌刮按螅孕岳锩娴闹腔哿髀冻隼吹摹?br />
  我们的智慧为什么透不出来?二障,这是「如山重障」。「如山」是比喻,这个「山」是须弥山,不是普通的山,严重的障碍把我们的智慧障碍住了,你说可怜不可怜?佛眼睛看我们大众都是佛,佛知道我们的智慧德相,德是能力,相是相好,像经上常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乘经上所说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我们的智慧、能力、相好,都被这两种障碍给障住了,你说麻烦不麻烦!佛教导我们没有别的,除二障而已矣!只要这两种障碍除掉,问题解决了,智慧开了。智慧开了,是你自己本具的智慧,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所以学佛,诸位一定要记住,除障而已。
  功夫在哪里?功夫就在除障。除障用什么方法除?放下,你不肯放下怎么办?你放下一分,给诸位说,你就透一分智慧。譬如你们诸位看到我们现在讲堂这个灯,这个地方三盏灯,我们看到灯上蒙了一层纸,这纸就是障,它透出来的光就弱,纸要拿掉,那光就更亮了。这一层纸,如果再加一层,光就更弱一点;再加一层,又弱一点;加个十层、二十层,光就透不出来了。你把它去掉一层,那个光就透一分出来,就像这个道理一样。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千千万万层都不止,所以一定要放下。你能放下一点,你的智慧就透出一些;你放得比别人多,你的智慧就比别人大;你不肯放下,你就永远不能开智慧。所以我们讲的,这是老师教导我们看破、放下,看破就是普放光明。看破是慧,慧从哪里来的?从放下来的。放下帮助你开智慧,智慧又帮助你放下,这两重功夫相辅相成。所以我们一定要肯做,肯在放下上用功夫,放不下也得要放下。
  世尊当年在世一生的教学,我们学教的人懂得,佛教学的中心是什么?「般若」。四十九年讲《般若》二十二年,差不多用一半的时间。《般若》教什么?《般若》就是教人看破、放下。现在在中文经典里面,也是《般若》的部头最大,《华严》诸位看到八十卷,这很了不起了,分量这么多,比《般若》差远了,《般若》六百卷。可是我们总结《般若经》里面,世尊教导我们什么?我《大般若经》浏览了一遍,我的总结是六个字:「无所有,不可得」,我的总结是这六个字。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所有、不可得,试问问你要不要放下?自然就放下了。世间人所追求、所羡慕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那是什么东西?《金刚经》上说得好,「梦幻泡影」。事真的是无所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确确实实不可得。无所有,你认为它有,你看错了;不可得,你一定要想得,你想错了。
  了解世出世间事实真相,彻底放下,圆满菩提你就证得了;换句话说,自性本具的智慧现前了,你的能力也现前了,德相也现前了。能力是什么?大乘经上常讲的随类化身,应机说法,这是能力。相好,《楞严经》上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应以佛身得度就现佛身,应以声闻身得度就现声闻身,应以长者、居士身得度,就现长者、居士身,那是相好。再跟诸位说,应以畜生身得度,佛菩萨现畜生身;应以饿鬼身得度,佛菩萨就现饿鬼身。你们看到放焰口,焰口台的对面用纸扎的一个鬼王,焦面大士,那是什么人?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鬼道里,应以鬼身度众生,他就现鬼身。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随类化身;没有一定的法可说,随机说法。凡是东西要定了,定是死的,「死水不藏龙」,你们想想这个话的意思。佛法是活的,活活泼泼的,它不是死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刚才台北杨老师打个电话来,她现在在那里整理《弟子规》,把《弟子规》做成白话的讲解,好事情!她告诉我,现在在台湾《弟子规》有好几种不同的版本,到底哪一个版本正确,她没有办法确定。我就告诉她,佛法不是定法,古人写的这些东西是当时那一个时代社会背景,我们要依据他的精神、原理原则,至於文字条目我们要斟酌,要适合现代人的生活环境,这个东西才有用处;如果墨守成规,那是死路一条,走不通的。所以我告诉她,你可以几个本子合起来看,哪个本子里面写的东西适合於现代生活环境,你就采取它,哪几句不适合可以把它删掉;现代环境所必须的,但是原来本子没有的,你可以给它增加上去。我提示她,国家的宪法过几年还要修订一次,为什么要修订?时代不一样。佛法教学亦复如是,原本依旧有保持,保存那个时代,今天是这个时代的,我们要做怎样的修订,这个叫佛法,这个叫「普放光明」,不是说一个字不能变更。
  在佛教经典里面,经典一个字不能变更,原始的依据。每一个朝代有注疏、有讲解,那就是原来经典的现代化,经典的本土化,适合於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原文、原理原则没有变,讲法、思惟的方法,我们落实在生活上的作法,每一个朝代不一样,每一个地区不一样,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我们今天来讲解、研究、探讨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所说的跟清凉大师注解的原理原则绝不相违背,可是说法、思路、落实、作法跟他不一样,我们学了才管用,才能真正得到佛法殊胜功德利益。如果照著他那个一成不变,这一边我们也给你,他这里「身智放光」,给你讲十种身、十种智,给你讲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没讲错,把一些参考书搬来,《佛学大辞典》翻来给你讲,讲了有什么用?没用处!不能落实在生活上,讲得没错。所以佛经在今天,为什么很多法师、大德讲法,不受大众欢迎,听众寥寥无几?病就病在此地,走到死胡同里头去了,不知道佛法是活活泼泼的。
  古德里面所讲的见惑、思惑,现在用这种名词大家听不懂,按照古人的解释,古来注疏的解释,佛学辞典的解释,愈讲人家愈听不懂,这有什么作用?所以我们想想他究竟讲的什么意思,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大家一听就懂了。见惑,错误的见解,这大家好懂;思惑,错误的思想;换句话说,你看错了,你想错了,这大家好懂。然后再问,哪里看错了,怎么想错了,再一条一条来分析,纠正他错误的看法、错误的想法,佛法教学我们就真得利益了。
  所以智慧一定要开,开智慧才晓得通权达变,佛跟我们讲的只是原理原则,祖师大德所说的,那都是权变。时代不一样,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有每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佛法为什么要讲求契机,你要懂得「契机」这两个字的意思。契理是佛讲的原理原则,这个要遵守,不变的;但是契机,这里头就有权变,通权达变。你懂得这个道理,你看古人的注疏,你就会有心得,会有领悟、体会之处。看唐朝人的注疏,就懂得唐朝那个时代状况,祖师为什么这么解释,一定是针对那个时代见思烦恼的通病。宋朝讲法,我们再去跟唐朝比一比,又有许多不同。宋朝人对於社会、对於自然环境一些想法看法,跟唐朝人又有不同之处,所以祖师大德讲经必须要另一种方式。这一部经朝朝代代留下来许多注解,我们从这里头去观察,这才能开智慧。决不能照他那个一字一句去讲,那就坏了,那就叫我们现代人回去作唐朝人、作宋朝人,那怎么能行得通?这就是古人所讲「死在教下」,这是错误的。
  经典帮助我们开智慧,古来祖师大德的注疏,也是帮助我们开悟。真正悟入了,那你现在就有现在的讲法,我们还是一脉相承,没有离开。就像一棵千年的古树一样,年年发新枝,年年有新叶、新花、新果,我们今天在树梢,树的顶端,没有离开这棵大树。根是经典,每一层的树枝,那就是每一个朝代讲解的方法,所谓是推陈出新,我们从旧的基础上领悟出来新的东西,才能解决现代的问题,才能帮助现代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这个目标就达到了。我们知道这桩事情重要,那你不断烦恼怎么行?
  这一句表面上看是「普放光明」重要,实际上是「灭障」重要,障不除决定不能成就。真实智慧,真实慈悲,就是要帮助世人除障、开慧;不但是自己,可是你要晓得,帮助别人是真正成就自己;完全说成就自己,不帮助别人,你的进展非常缓慢;你能帮助别人,那你的进步就非常快速。我们看看今天社会的障是什么?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比过去严重得太多太多。我们如何除障?要依靠佛陀的教诲,我们自己没有智慧,看不出自己的过失。为什么天天读经?读经的用意在哪里?绝对不是读给佛菩萨听的,读经是检点自己,我们自己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起心动念,跟佛的教诲相应不相应,读经真正的目的在此地。每天读经,每天对照,相应的我们要保持,不相应的要改正,这是真正读经。不是说经念了之后,念给佛菩萨听,我今天功课都做完了,自己一天到晚还是胡思乱想,贪瞋痴慢不但没有放下,还与日俱增,这就是全都搞错了。
  「净业三福」,大家都晓得,不管是哪个宗派,无论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这是真实基本的修学条件。三条十一句,念念都不能忘,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佛法,从这个地方来转变,做一个转变。十一句字字句句都是无量义,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可以说这十一句是佛法的总纲领,千经万论都是这十一句的展开、细说而已,让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不离这一个准则,这是真正修行,是真实的菩萨道。这十一句里面有「读诵大乘」,后来祖师大德依这一句,给我们制定朝暮课诵。朝暮课诵就是我们修行的准则,我们断恶修善、转迷为悟的标准。
  因各人根性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样,必须选择自己容易修学的,你就会容易成就。选择的法门不契机,就是不适合自己的根性,不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你修学就困难,成就就不容易。所以佛法在中国,宗派很多,道场很多,每一家家风不相同,道理在此地。他的家风一定适合於这个道场周边环境信众,适合於他们,他们修学这个法门,依据这些典籍容易成就。「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道理要懂,绝不可以因为我们修学产生贡高我慢,自赞毁他,那就又错了。
  不但是佛法里面所有的法门是平等的,再跟诸位说,佛法跟世间所有一切法也是平等的,这《华严经》最明显,「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如果不平等,怎么能同圆种智?我们从这个教诲、从这个原则就能够体会到,佛教跟其他所有一切宗教是平等的,佛经跟所有一切宗教经典是贯通的。你现在通不了,通不了是因为你没智慧,你智慧没开,智慧开了就贯通。智慧为什么不开?情执没放下,今天所谓是感情的包袱;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放下就圆融,放下就通了。你们昨天看到的《十善业道经》,我们看到一个本子,前面有一篇雍正皇帝的上谕,代替序文。你看看雍正皇帝对於儒、释、道三教的见解,他那个见解正确。引伸那就是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都能贯通,理是一个。迹象上有差别,原理是一个,哪有不通的道理?
  《华严》给我们做了证明,虚空法界不同的族群,我们现在读的是杂神众,前面我们读过菩萨众、声闻众、诸天众,这是杂神众,这就是代表不同的族类、不同的形色(他们身体不一样)、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信仰,在《华严经》变成一家人,大家都生活在华藏世界这个社会里,彼此都能互相尊重,互助合作。我们在《华严经》,没有听说哪个族群跟哪个族群打仗,没有,从头到尾没看到,没有看到吵架的,没有看到打仗的。什么原因?障碍去掉了,一切通达无阻。可是各个族群并没有破坏,这就是佛家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天众还是天的环境,神众还是神的环境,没有破坏;「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