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3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6      字数:4701
  椒āK苑鸷闼持谏庋拍芄黄斩纫磺兄谏欢系陌盐颐窍蛏咸嵘颐且话闼谆八堤岚挝颐恰R桓鼋锥巍⒁桓鼋锥危颐窃谀囊桓鼋锥卧蛴媚骋恢址绞剑孕忻啪臀蘖课薇摺N颐钦馐蔷偌父隼樱钗淮诱饧父隼泳湍芄惶寤岬剑鹜佣砸磺兄谏庵执缺模展说恼庵中男校椒ㄉ魄傻郊Γ苁遣欢显谔嵘颐牵镏颐浅删汀N颐亲约涸谡饫锩妫眯娜ヌ寤幔孟砬甯!J兰淙讼淼模颐撬谆敖邢砗旄#斐局#逵镜母1ā7鸺沂窍砬甯#寰坏母1ǎ盐逵就惩成崞簦饨星甯!?br />
  典籍古大德有收藏,不是为自己,是为佛法久住世间,是为后人著想的,这是大慈大悲。典籍是开智慧的明灯,六道众生要不依经典,他怎么会晓得事实真相?怎么会知道修因证果?佛法能不能常住在世间,完全靠典籍、靠经典。古人真的是用尽了苦心,唯恐经典失传,我们在中国大陆,在北京附近的房山看到,古德把《大藏经》刻在石头上,全部《大藏经》刻在石头上。用了多少时间?用了一千年的时间。参与这个工作的人有四百多人,用一千年的时间把经藏刻出来,现在被发现了。他为的是什么?为了后代。印出来的经本容易散失、容易失传,刻在石头上,埋在洞穴里头,这是从前人用的办法。我们现在想想,现在技术发达、科技发达,我看了这个样子发了个心,希望把石刻《大藏经》印一千套,从石版上拓下来,印一千套,分送给全世界每一个国家图书馆、大学图书馆,这样子保存下来不会散失。世间纵有战乱,这个地区有乱,那个地区可以保存,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永久保存。现在中国宗教局也同意让我们来做,希望今年能够落实。
  这都是为众生做的、为佛法做的,不是为自己。为自己,要学印光大师,要学慧远大师,决定成就。我们先要为众生多修一点福,然后为自己。我过去常常想,六十岁以前全部为众生,六十岁以后要兼顾自己,这到晚年了。修福修慧,成就众生,成就佛法,也要成就自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六一卷)  2000/2/11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61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鸠盘茶王长行,第三句:
  【庄严幢鸠盘茶王,得知一切众生心所乐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只说了八个字,「知其现欲,如应化伏」,这八个字虽然很简单,非常重要。佛菩萨教化众生,不仅是佛菩萨,世出世间的圣贤,乃至於我们讲一位擅於教学的老师,都懂得应机说法。所以教化众生,第一个条件就是对於众生要了解,知道他的根性,知道他的愿望,然后这个教导才能契机。佛法里面常讲契机契理,理机双契这是佛菩萨的教诲,理指的是什么?《般若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这是理;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定要与事实真相相应,决定不能够违背,然后又要契合众生现前的需要。此地讲『得知一切众生心所乐』,「乐」就是爱好,他欢喜的,知道这一切众生,现前心里面想的是什么,希求的是什么。
  佛法之所以殊胜,是真实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的大事,永脱轮回,成无上道;这个事情虽然好、虽然大,但是决不是现前大多数众生心里面所希求的。现在众生心求什么?求名,求利,求五欲六尘的享受。我们可以说,迷恋在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之中,不肯回头。现在我们要推展佛陀的教学,如果佛所讲的跟他们心之所欲完全相违背,佛法再殊胜,也不会被他们接受。这就是所谓契理而不契机,我们所用的功夫、所用的心血,不能达成效果;换句话说,白费心机。如果是契机,帮助这些众生获得名利,满足他的欲望,不能帮助他了生死、出三界,这是契机不契理;佛经里面讲,那是魔说。什么是魔?魔是折磨的意思。现前可以得名利,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里面决定不能够避免造作种种恶业,将来恶的果报现前,这不就是折磨吗?所以那是魔说。
  佛要用什么方法帮助众生?这方法叫正法。佛家有两句话说,「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就是正法。先满足你的欲望,这个满足是少许的满足,不是给你充分的满足,那就做错了。给你少许的满足,帮助你觉悟,这叫后令入佛智,这个样子契机契理。你去接引众生,你不用这个手段,他不会入佛门来。所以可以用它做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让他觉悟,让他接受大乘佛法。於是佛教化众生就用「四摄法」,摄是摄受,我们今天讲的引诱。四摄法里,第一个是「布施」。
  我这一次在洛杉矶讲演的时候,同学们逐渐也意识到多元文化的重要,要跟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多多的接触,多多的了解,化解误会,化解纷争,这样才能够真正得到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唯有安定与和平,我们才能够有发展。二次大战之后,我们看到许多开发的国家,工商业的兴起,高科技的发展,诸位要晓得,都是得助於安定的社会;如果社会不安定,人心惶惶,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所以安定、和平,是一切发展、幸福的第一个基础,我们要知道。怎么样与不同的宗教、族群往来?很多人来问我,我说了两句很简单的话,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我说,多请客,多送礼,就行了,礼尚往来!这是我们在许多宗教典籍里面看到,馈赠礼物,接受礼物,宗教经典里面都有记载。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礼物,你以很恭敬虔诚的心赠送给别人,别人都有感激,受的人都会有感恩之心,他知道你没有忘记他,你还常常照顾他,人与人之间感情从这个地方建立了。所以要发出真诚的心、清净心,真诚是决定没有虚假,清净是决定没有染污,决不求回报。
  我们今天帮助人,有人目的在哪里?目的是要希求许多新闻记者知道,给我在报纸上表扬,那你的心被污染了。你为什么做这个好事?为名利,你被名利污染了。没有条件的,无私无条件的帮助别人,清净心;平等心,没有高下。我们对待别人一定要非常尊重,尊重的心布施就是佛家讲的供养,布施是对平辈、对晚辈的,供养是对长辈。我们要把所有一切的对象都看作尊长,这就是广修供养,比布施的功德还要殊胜。所以供养里面,决定具足清净、平等、真诚,具足这三种心布施就是供养,普贤菩萨心。佛教给我们跟一切众生往来,第一个你就要修布施供养。
  第二个「爱语」。爱语不是说些好听的话,那个不是爱语。爱语是真诚爱护他,甚至於责备他,仍是真诚爱护。爱语,关心他,照顾他,爱护他。第三「利行」;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表现的行为对他是有利益的,这叫利行。这里面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北师大所提倡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两句话就是利行。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表现的,工作里面所表现的,处事待人接物,都足以为社会大众的榜样,为社会大众的模范,这叫利行。换句话说,我们的思想言行必定对社会有利益,对一切众生有利益,你才能够摄受一切众生。中国古人所谓感化一切众生,你自己不能做个好样子,如何能感化众生?第四个方法是「同事」,同事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同甘苦、共患难。佛是用这四个原则,接触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原则佛教导我们,我们要能够体会佛教导的义趣,要认真努力的修学,学佛、学菩萨。
  佛菩萨住世是为什么?前面我们讲过,六道凡夫到这个世间来,我们一般讲投胎来作人是为什么?佛给我们说明,「人生酬业」;六道众生所受的果报,都是酬偿他过去生中造的业因。《法华经》上说,「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我们是受报来的。诸佛菩萨不造业了,不但不造恶业,善业也不造,他到六道轮回来干什么?他不是业力来的,他没有造轮回业;他们来,我们称他作乘愿再来,他不是业力而来的,他是愿力来的。什么愿力?诸佛菩萨在因地里头都发过这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是来还愿的;换句话说,他是来度众生的,他不是来受报的。受报而来,我们不自在;换句话说,我们在一生当中,不但一生,生生世世,过去、未来,都受业力的支配,一丝毫的自在都没有。我们心里想一个事情能成就吗?绝不可能心想事成;愿力才能够心想事成,业力不能够。古人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为什么?受业力的拘束,决定不能自在。
  诸佛菩萨来示现,就像《普门品》里头所说的,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他是这么来的,他是应化而来的。众生之感,如果不是佛给我们说明,我们没法子了解。众生感有显感、有冥感,显感是显著的,我们自己知道,我心里想求佛,想求佛菩萨帮助;冥感,有这个感应,但是自己连个念头都没有生起来,佛菩萨知道了。怎么念头没有生起来,佛菩萨知道?其实念头是有,念头非常微细,我们自己还没发现,佛菩萨发现了,发现他也来了。譬如我们在经典上读到,释迦牟尼佛应化到我们这个世间来,那个时候众生是冥感,佛是显应。众生确实有求解脱的愿望,因为在当时印度许许多多的宗教他们修定,有甚深的禅定,在定中突破了时空的维次,他们见到六道,甚至於有不少人生四禅天、生非想非非想处天,就是没有办法突破六道轮回。希望突破六道轮回,但是没有方法,这一念就是冥感,诸佛菩萨看到了,你有这个意思,他就来帮助大家。
  可是佛陀示现成道,没有人启请,在这种状况之下,释迦牟尼佛就要示现入般涅盘。到这儿来怎么样?来了没人请;虽示现,依旧达不到示现的目的。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诸佛菩萨无尽的慈悲,真正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我们在这个地方体会到了。世间人,许许多多修行人,不认识释迦牟尼佛,不知道他有智慧,他有解脱的方法,没人向他请教,於是感动净居天人,净居天就是佛经里面讲的四禅五不还天,这个天里面是圣人,不是凡人,都是修行人,他们看到了,世尊成佛,没有人启请,佛马上要入般涅盘,赶紧下来请法,「请转法轮」,於是佛就留在这个世间,就不走了。所以他不是业力身,他是愿力身,愿力身生死自在,来去自如。这里面一些错综复杂的情形,我们要很冷静的去观察、去体会,然后在这里面才学到东西。佛在鹿野苑展开教学,最初度五比丘,传记里面诸位都曾经读过,这就是所谓同事,示现同样的身、同样的生活方式、同样的生活习惯,跟你完全打成一片。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楞严经》上说的。所以诸佛菩萨慈悲到极处,随类现身,随机说法,这样才能够广度众生。众生喜乐不一样,嗜好不相同,一定要懂得随顺。
  我在这边几天,Greame会长,每一餐吃饭我们两个坐在一起,我看到他餐盘里面拿一点点,我看了很难过,他的饮食生活习惯跟我们不相同。我们有时候应酬当中,遇到别的不同的族群,他们摆的这些饭菜,我们也只拿一点点。所以我就想到他,偶尔一次没有关系,天天这个吃法可不得了!我就想一定要想到,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的喜爱,所以这两天他们买了些PIZZA,我看他吃得很多,那一片很厚,他吃两、三片。这些地方不能疏忽,我们爱护人家、尊重人家,一定要尊重人家的饮食生活习惯,让他生欢喜心,也感觉到我们是真心接待他。
  在这种情形之下,有些同学就又问,有些人喜欢吃肉的怎么办?我们招待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他们的饮食都不一样,我们千禧年大会当中,如果诸位到我们会场去看,我们每个桌上的菜不一样,确实有肉。他喜欢吃什么,我们照样供养他什么,不能说我们吃素,请他们来统统都吃素,下次再也不来了。伊斯兰回教徒吃的东西还非常讲究,他们吃牛羊肉,牛羊如果没有经过阿訇做法的,这个牛羊肉他们不敢吃,一定有他们的阿訇去祝福祭祀,这个牛羊肉他们才可以吃。我们招待他,一定要请清真的馆子,他们回教的馆子,如他们宗教的方法宰杀的这些牛羊,我们请他们来做,他吃得就安心了。
  我们的素食,人家觉得也很奇怪,我们是养成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所以要随顺众生的习性,随顺他们的生活习惯,千万不要说吃肉是有罪过,你开头讲这些,他下次再不来了。换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