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28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6      字数:4684
  谜飧鼍髑稀N颐窃诶飞峡吹剑敢幻派钊耄な鞭剐蕖梗峥颍嶂すU飧鲆行判摹⒁心托摹⒁幸懔Γüヒ幻拧O瘛短尘防锩婕窃氐模蘧〔乇惹鹉崾艹帧洞竽叹罚徊烤龅侥艽笫Γ艽笫Ω步猓突砣淮笪颉J艹忠徊烤奔涑ち耍钗灰茫ɑ鄣霓剐蓿歉龌凼歉局牵杂龅缴浦兑坏阈眩途跷颉7ù镬δ睢斗ɑ啡П椋斗ɑ贩至肯嗟背ぃ颐撬闼惶炷钜徊浚П橐辏晷亩ㄔ凇斗ɑ飞希馐撬墓αΓ菽艽笫Ω步饩械囊迦ぃ不砣淮笪蛄恕?br />
  我们今天遇到善知识跟我们讲经说法,为什么不能开悟?没有这个基础。为什么古大德教学,一定要讲求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有个道理在。道理没有别的,就是叫你心定在一桩事情上,把你妄想分别执著减少到最低的程度。我们东西学多了、学杂了,心是乱的,心不是定的,永远不会开悟,心定在一门上就容易开悟,道理在此地。宗门教下、显教密教,这个原理原则是相同的,没有例外。一句「阿弥陀佛」,要把妄想分别执著念掉了,也能够大彻大悟。这个例子有,《净土圣贤录》里头有,《往生传》里头有,近代笔记里面记载的,民国初年也有。他们到这个境界,许多人就往生了。
  我们要问,他为什么不出来讲经说法?讲经说法要法缘,他没有法缘,没有法缘他就走了,他走得很快。过去曾经有人问过我,他们仔细去读《净土圣贤录》、读《往生传》,发现里面很多人都是学佛三年就走了,来问我这些人是不是刚刚好寿命都到了?我给他的解释是不尽然,一个、两个也许巧合,哪有那么多巧合的?为什么念佛念了三年他都走了?他功夫成就了,此地没有法缘,虽有寿命不要了,功夫成就就走,能走就走了,对这个世间决定没有留恋,这才能讲得通。功夫成就还不走的,决定在这个世间还有化缘,他有教化众生的缘分,那他就不应该走。如果在这个世间没有缘分,就赶快走,决定没有留恋。
  凡夫得的身相是业报身,这无可奈何的,你过去生造的业,你必须要受果报,人生酬业。可是破迷开悟之后,转凡成圣,转凡成圣这个身体住在世间是愿力,不是业力,愿力自在,他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这个想不是感情的;换句话说,身体住在这个世间有没有必要,有必要多住几天,没有必要少住几天,这叫生死自在,决定没有障碍。转业力成愿力,就是佛法里头常说的「乘愿再来」。你真的把业力转成愿力,就入这个境界,就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怎么个转法?我们在讲席里讲得很多很多。什么是业力?为自己是业力,自私自利是业力;什么是愿力?为众生是愿力。六道众生,包括非想非非想天人在内,全是业力,哪个人不为自己?六道众生都认为,「为自己」这个观念是正确的,无可厚非。现在在外国,还正式定为法律,隐私权,怎样保护自己。可是在佛法里面,这一念就大错特错了,这一念是业力,业力的根源。转业力成愿力就在这个地方转,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就转过来了。起心动念为社会、为众生,为正法久住世间,这就转过来了。
  你们大家在此地亲眼看到,李木源居士转过来了,最近你们看到一百零一岁的许居士,她转过来了。转过来了,那一种殊胜的利益功德,你们也都看到了。李木源居士现在是居士林的代林长,他在社会上有地位,也有他的权势,得到广大群众的尊敬。可是许哲居士没有,一介平民,没有地位,没有权力,同样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默默无闻做她那一份菩萨事业,这是我们现前亲眼所看到的。所以学佛一定要知道有一个大的转变,转迷为悟,转凡为圣,我们的修学就没有白学了。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我们在六道当凡夫,真的是如经所说「头出头没,生死疲劳」,世间的耻辱没有比这个更大了。得人身、闻佛法,实在是太不容易,难能可贵!贵在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之后,立刻转过来,那才是贵;转不过来,贵在何处?这些事实真相,我们要多想想。
  偈颂第二句,『佛力能现无所动』,这一句的境界很深很深。我们今天也见,我们今天所见的,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都在动,没有静止的。佛跟我们讲四大,有情、无情都是四大所造,四大是讲基本的物质。现在科技发达,讲到最小的,所谓量子力学,讲基本粒子,这个东西比原子、电子还要小,世界万物都是这个基本粒子组合的,《金刚经》上讲「一合相」。能组合的物质是一个,组合不一样,所以才产生许许多多现象,叫一合相。虽然再小,这个基本粒子它有四个现象,这叫四大,四大现象:第一个它是物质,毫无疑问它是物质,物质是「地大」;它带电,带阳电,佛法里称为「火大」;带阴电,佛法里面称为「水大」;水大也就是它有湿度,火大是它有温度,它有温度,它有湿度,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讲的带阴电、带阳电;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动的就叫「风大」。地、水、火、风是形容基本的物质四个现象,叫四大,所以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
  为什么它是动的?这个东西是所现、所变。能现能变的是什么?无明。《起信论》里面讲,「无明不觉生三细」,物质是三细相里面的境界相。见相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心法,境界相就是所讲的色法,这讲到根本,见性同源,它是一不是二。那个源是什么?无明业相。从无明业相变现出转相,转相就是见分,由转相变现出境界相,就是相分,所以心法、色法是一不是二。这才懂得境随心转,境为什么从心转?它是一个根生的。所以能生的是无明,无明业相,无明业相是动的,它生出来的这些色心二法也是动的。心法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刹那生灭,色法亦复如是。
  「佛力能现无所动」,这个意思就深了。佛力所现的境界如如不动,什么原因?佛不用阿赖耶,用相宗的话来说,诸佛菩萨「转识成智」,智不动,识动。转八识成四智,四智菩提不动,所以变现出来的境界也不动。这叫一真法界,才能给众生真正的安乐;换句话说,才真正明了苦乐法。《地藏经》上,诸佛赞叹世尊「知苦乐法」,这一句话说得重。什么人知苦乐法?佛知道苦乐法。唯有知苦乐法,才能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你不知苦乐法,你怎么能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我们看看这个世间,资讯里头常常报导,世界上有多少领袖们、专家们开高峰会议,要为我们解决问题,愈解决愈乱,愈解决愈苦。他们是真想解决,为什么解决不了?不知道苦乐法。知苦乐法是真实智慧,不是世智辩聪,世智辩聪不能解决。
  这第三句,我们如何去体会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之道?乐要从哪里得到?乐要从和平里头得到。世间不和、不平,就得不到,哪里来的乐?和平,自古以来,至少喊了几千年,和平没落实,没有实现,社会总是在动乱,和平变成口号,不切实际。我们在千禧年,也在做世界和平祈祷,能有效吗?没有效,为什么没有效?总得要去找这个根,把原因找到。原因是大家虽然口里都喊和平,和平的理论基础没找到,所以和平很容易破裂,是一个不坚实的东西,太脆弱了。和平的根在哪里?平等对待。我们自己想想,我们能跟世间一切众生平等吗?总觉得我比人高一点,人家不如我,这就不平等,和平就破碎了。
  这个问题是属於教学的问题,世出世间大圣大贤真正觉悟了,他在这个世间去选择这个行业,我们现在人所说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从事於这个工作。自己生活一定是过得清贫,别人不愿意过的生活他愿意,别人不愿意穿的衣服他愿意穿,别人不愿意吃的饮食他愿意吃,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他愿意做。天主教、基督教里面称为「神贫」,我们佛法里面讲「安贫乐道」,与人无争,於世无求。从事於教学的工作,做出无争无求的榜样,与一切众生平等,这和平才有基础。理论的根他们知道,所以才能够安贫乐道。这个理论的根,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一不是二,大乘佛法里面讲的「入不二法门」,这才是和平真正的根本。契入这个境界,和平有根了,决定不会破碎。但是几个人找到这个根?毕竟是少数,太少太少了。
  这些人教化一切众生从伦理上下手,像儒家讲的五伦八德,佛法里面讲的三福六和,从这里教,从小要教,「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古圣先贤多么重视教育,这样陶冶一个人出来,目的是希望他能够作君子、作贤人,根性利的帮助他成圣人,这个世间才真正有和平,真正有安乐,『等以安乐施群生』。可是现在圣贤人的教学脱节了、中断了,於是社会大乱,我们今天备受这个痛苦。如何挽救?还是要回归圣贤教学上,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凭我们自己去想方法,另外再开辟一个道路,不可能的。为什么?不管你想的是什么好方法,你都落在意识里头;换句话说,与性德相违背。这些方法、这些道路都有问题,前途美景靠不住的,是幻想,不是事实。真正的安乐一定要与性德相应,我们在佛经上常常念到「佛佛道同」,他们的想法看法一致的,谚语有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都是说这回事情。
  这一句话如果我们细细去观察,自古以来,我们看到学术界的贤哲、宗教界的圣人,每一个宗教创教的这些神圣,他们时代不相同,出生的地区也不相同,没有见过面,没有通过讯息,可是他们的言教、身教确实大略相同。由此可以证知他们的真实智慧,他们不是世智辩聪,是真实智慧,所以对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作法说法非常接近。可是社会上有许多人,对於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学派,总是认为他们水火不相容,总认为这个当中有严重的矛盾,甚至於还有冲突。这些见解我们一看就晓得,是怎样造成的?妄想分别执著,不是事实,事实上哪有不能融通的道理?《华严》法法圆融,没有一样不圆融的。所以首先我们要晓得,我们自己的想法看法错了,把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我们再跟不同的学派交往,不同的宗教交往,才知道原来是一桩事情。世法、佛法一个根生的,不相违逆,所有的一切差错是人为的。所以过失的根本就是分别执著,放弃分别执著,事实真相你就见到了。这个样子才真正能够体验到,动中有不动。
  我们的心动,所以境界就在动。六祖惠能大师,那个「风动、幡动」的故事,意义很深。确实心动,外面境界就动;心要不动,外面境界就无所动了。天王殿里面四大天王,西方天王广目手上拿的龙,龙是代表动的,龙跟蛇都是表变化,说明众生、世界变化多端,这动、变动。变动里头你能掌握著不动,不动是什么?定慧。他手上拿的珠,珠是定慧。你有定有慧,它动我不动,不动才能观察动乱,才能够掌握著动乱,能够化解动乱,所以没有定慧怎么行?那个珠是代表定慧。你有这个能力,你才能「等以安乐施群生」,「等」是平等,决定是平等。不平等的心是动的,平等是静的,平等是定慧。
  学佛,特别是修学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我们平常供佛,供具里头最重要的是供水,香花什么都没有,都不要紧,至少要供一杯水。水代表什么?平等、清净。心要像水一样的清净,所以不可以供茶,茶不清净,有颜色。平等,水是平的,不起波浪,表法。我们看到供水,就要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样清净、一样平等,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信仰,平等的布施,平等的供养。供养什么?供养安乐。「安」是无畏布施,「乐」是财施、法施,这两个字里头三种布施、三种供养,「群生」,这里头没有差别,这就是行菩萨道。学佛的人,特别是修学大乘的人,他存心就如是,就是存这个心,时时刻刻,所谓一切时、一切处,如何去修布施供养。布施供养的境界没有边际,抓到这个原则,就是这一句「等以安乐施群生」,对於这一切众生,用这三种布施供养。
  『此乐庄严之解脱』,这是普现庄严干闼婆王他所修学的法门,我们如果要会了,就知道怎样修学。长行文里面,清凉大师的注解跟大家报告过,「一多无碍,名为佛境。天王智达,故云善入」,入就是解脱。
  这一首偈总结起来讲,前面两句是我们的观境,现在讲的是人生观跟宇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