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81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5      字数:4687
  焓奔涞搅耍庖欢挝颐蔷徒驳酱说亍?br />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三七卷)  香港  档名:12…17…0237
  请掀开经本,月天子偈颂第七首看起:
  【佛为一切福所依。譬如大地持宫室。巧示离忧安稳道。不动能知此方便。】
  这是普游不动光天子,他修学的法门是「能持清净月普现十方解脱门」。我们看他的赞颂,这首报告对我们来讲,特别是我们现前的环境,很有帮助。清凉大师注解里面也注得很好,第一句『佛为一切福所依』,大师说「月为凉本」,这从比喻上说的,月亮是清凉之根本。用月来比喻佛,佛是佛性,佛性是一切福的根本依,而佛身,证得佛的这个人,他的教诲是一切福的增上依,如果没有诸佛如来的教诲,我们虽有自性,但是隐埋在烦恼之中,不能现前,福还是没有,把福就变成祸。「祸福」两个字形象非常接近,我们中国古老的祖宗造字就很有学问,就很有智慧,告诉我们祸福相差无几,实在讲在一念之间。一念觉,祸就变成福;一念迷,福就变成祸。祸跟福,体是一个,作用大大的不相同。
  佛是代表觉悟,觉悟就是一切福;不是佛就是迷,迷了就是一切祸。一切祸是依迷,一切福是依觉,这个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什么叫觉?不迷就是觉。什么叫迷?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就是迷。为什么要这样说法?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觉心不动,所以觉悟的人心是定的,觉悟的人心是静的,迷才妄动,一个人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是迷。佛菩萨绝对不胡思乱想,不但胡思乱想没有,我们讲正当的想法、利益众生的想法佛也没有,那个才叫做正念分明。经典里面常常比喻,那个比喻都非常有意义、有智慧,觉悟的人用心像一面镜子一样,你看觉悟了,觉悟的心叫大圆镜智。我们想想,镜子它的作用是照见,它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执著?有没有妄想?什么都没有,真的是一念不生,不分别,不执著,没有妄想,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照见。照见是觉,才有一个念头起来就不觉,那就是无明。
  无明是个动相,觉心是个静相。我们要问自己,到底是迷是觉?你就看心,古人讲观心,你看你自己的心是静的还是动的,如果自己心在动就是不觉。大经大论里面讲得太清楚了,「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动相。相宗讲得好,「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相就出来了,「境界为缘长六粗」,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这么样变现出来的。变现出来的相,相是幻相,《金刚经》上面讲「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是十法界的真相,十法界的事实真相,它不是实在的,它没有存在。换句话说,十法界依正庄严根本就不存在,刹那刹那在那里转变,转变的速度太快了。什么原因叫它转变?就是无明,就是妄想,叫它转变,它是虚幻的,它不是真实的。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体会得之后你心就安了。道理明白,事实真相清楚,心就安了,理得心安,心安理得。心安是定,定能开智慧,理得是智慧开了。定帮助你开慧,慧帮助你更深一层的定功,我们讲理得心安、心安理得,就这个意思,定跟慧相辅相成。与定慧相应的是一切福,与定慧相反的是一切灾难。
  懂得这一句,我们想趋吉避凶、想离祸得福,到哪里求?要到佛门里面来求,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今天佛门在哪里?一般寺庙算不算佛门?难!世尊在楞严会上说得好,末法时期,实际上就是讲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五浊恶世。佛法讲的是五五百年之后,五个五百年就是二千五百年,照西洋人的说法正好是这个时候,依照中国历史记载说的,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几年,斗诤坚固到极处。人与人不能够容忍,人与一切万物也不能够容忍,所以引起人的反抗,物的反抗,人的反抗是人祸,物的反抗是天灾,天灾人祸一起来了。怎么来的?我们自己惹出来的,不是无缘无故来的;自己惹出来的,那就得自作自受。祸惹出来,纰漏捅出来,怎么办?后悔莫及!佛说我们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求佛到哪里求?真的难!可是佛菩萨住不住世?肯定住世,这个我们在经论里面看得很多,推理上也能想得到,所谓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佛菩萨慈悲爱护一切众生,众生愈是有灾难,那个爱心愈偏重,这是一定的道理。父母疼爱子女,子女多了,哪一个子女最辛苦的,他会特别多观照一点,这是正常的。诸佛菩萨亦复如是,今天我们这个世间众生遭遇到这样的大灾大难,佛菩萨哪有不来的道理?我们要如何辨别这个人是佛弟子、还是魔的弟子,我们从哪里辨别?佛家的经典就是标准。修行的人,传法的人,他的心行跟经典里面所说的相应,这是佛弟子,如果跟经典所说的相反是魔弟子,於是我们就很清楚的能够辨别。
  尤其在修学过程当中,要掌握佛陀教诲的原理原则,我们自然就能得受用,这些原理原则我们拿它来做修学的纲领。净宗学会成立,在佛陀教诲里面,我们采取《观经》的净业三福,六和敬,戒定慧三学,菩萨六波罗蜜,普贤十愿,我们选这五个科目。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与这五个科目相应,这是跟著佛学,一定得一切福;如果与这个科目相违背,我们就离开佛了,离开佛就跟魔走了,跟魔走,得的是一切灾祸。三福里面彻始彻终就是前面两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父母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一切众生是我们的父母,一切众生都孝养了,哪有亲生的父母不孝养,没这个道理!所以这个意思是广义不是狭义。师长就是诸佛如来,哪些是我们的师长?一切众生是我们的师长。开始学习的时候,把一切众生当作父母、佛陀来看待,以孝顺父母的心孝顺一切众生,以尊敬佛陀的心尊敬一切众生,从这里扎根。一切善人是父母、是佛菩萨,一切恶人也是父母、也是佛菩萨,孝敬的心永远不变,这是我们一生修行证果的根基。什么人能在这个地方奠定根基,他一生决定成就;像《华严经》的善财,《法华经》的龙女,一生决定圆满成佛。有这个理念的人太少了,所以修行成佛的人不多。什么人有这个理念,什么人成就,为什么他能成就?因为这是事实真相,绝不是假设的,绝不是我们应该要这样看法,不是的,事实如是。
  讲到究竟处,父母、师长是什么?是我们的真如自性,不是别的。念佛人,我相信大家都听过有这么两句话,「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总听过这两句话。我们对父母呢?自性的父母,唯心的家庭。再扩大到社会,扩大到国家,扩大到一切族类,扩大到十法界,何尝不是自性?芸芸众生是自性众生,十法界的依报是唯心法界。自性众生,唯心法界,它不是一个整体是什么?极乐世界即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我们娑婆世界又何尝不是自性释迦,唯心娑婆?一个道理!一通一切都贯通了,只是迷人不承认,迷人不相信,那就没法子;觉悟的人肯定,觉悟的人深信不疑。所以觉悟的人决定是用真诚、清净、平等、觉悟、慈悲心处事待人接物,这五种心就是真心,这五种心就是性德,就是佛心,菩萨心。佛怎么处事待人接物?菩萨怎么处事待人接物?就是这十个字,这十个字要圆满的落实。
  我们是凡夫,无量劫来烦恼习气深重,烦恼习气必须要把它消除,不消除那继续不断还搞六道轮回,你这一生不能成就。要想消除烦恼,就要认真的向佛菩萨学习,佛菩萨如何把烦恼淘汰尽?这一句话,「不见世间过」,烦恼习气统统淘汰尽了。我们看古往今来真正修行人,只见自己过,不见世间过,这样的人肯定一生成佛,他的成就之殊胜,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六祖坛经》里就是教我们这个,这是《坛经》里最重要的一句话,「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反过来,若见世间过,不是真修行人!世间没有过失。蕅益大师开示里也有说过,「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跟六祖两句话一个意思。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就是说我们面对一切人、一切物,这里头没有好丑,也就是说没有是非、没有善恶、没有邪正。而好丑、是非、邪正、善恶,是从我们自己烦恼里生起来的;换句话说,从自己妄想分别执著里面生出来的。如果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那个境界是一真法界,那个境界是佛的法界,佛华严的境界。
  所以真正会修行人,怎么修?念头才一动,马上就回过头来回光返照,「我又在打妄想了,我又起分别、又生执著了」,你这一觉悟,妄想分别执著马上就下去了,正是禅家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何以一觉,外面境界是平等的,没有过失?外面境界你就真正见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就见到了。十法界,所谓是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平等的,地狱法界跟诸佛法界完全平等,一丝毫差别都没有。古德用比喻来给我们说,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拿黄金,同样的分量、同样的成色,造十个像:佛像、菩萨像、声闻、缘觉、天人、修罗到饿鬼、畜生、地狱,摆在面前它平等的;全都是黄金,成色都一样,卖的价钱也完全相等,它平等的,完全相同,只是现的相不一样。为什么十法界会有苦乐?苦乐是从你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你本来不苦,你为什么要那么苦?你自找苦吃!不是别人给苦给你吃的,自找苦吃!不了解事实真相,还要怨天尤人,人对不起他,老天爷也对不起他,其实谁对不起他?自己对不起自己。觉悟的人知道自己对不起自己,与一切人事环境毫无交涉,这是真正修行人,真正搞清楚、真正搞明白了。所以诸佛菩萨了解事实真相,在一切境缘当中,物质环境、人事环境他永远不动心。心地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觉,一念觉就恢复了,这是「佛为一切福所依」。处事待人接物,不管是看有情众生、无情众生,真的,都是对父母那种孝敬心,对佛陀那种恭敬心来接待,决定没有丝毫差异,这个人所有一切灾难统统没有了。像白衣神咒里面说的「一切灾殃化为尘」,大水不能漂你,劫火也不能烧你,你已经证得金刚不坏身。这句经文的意思很深很深、很广很广,我们这样才认识什么是佛,理上的佛是真如自性,事上的佛是修行证果的人,理事是一,不二。我们认识不清楚,佛从哪里学起?要认识清楚,那就决定不能离开闻薰这个法门,读诵研究,听经闻法,长时间的薰习,慢慢我们就能够觉悟,就能够回头。
  下一句是比喻,『譬如大地持宫室』。清凉大师的解释我们念一念,「应言大风持宫」,清凉大师说经文上是大地,应该说大风持宫,「而今云尔,即是转喻,大地如佛,宫室如福」。这个比喻是转喻,把大地比作佛,宫殿比作福,宫殿建立在地上,宫殿是比喻福。福要依靠佛,你才有福,你要不依靠佛,这个福不是真正的福,这话说得有理。也就是依靠真正的觉性,这个福报是真的,不是依靠真正的觉性,那福报是假的,佛家里面讲有漏的福报,有漏的福报不是真的。三界有漏福报,世间人修福都是修这种福;换句话说,他不是依真心修的福,他是依妄心修的福,也就是妄想执著没有放下,这种人修福,不是大地,是大风,不能够恒久。佛经里面讲的菩提心,我们现在不讲菩提心,讲菩提心大家不懂,我们现在讲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大家好懂,其实我说的这五个就是菩提心。世尊跟古来祖师大德,讲菩提心讲三个,佛说至诚心,菩萨说直心,这是菩提心之体,我说真诚,真诚就是菩提心的本体;清净、平等就是深心,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回向发愿心是处事待人接物,他受用,我们说正觉、慈悲,正觉、慈悲是他受用。为了契现代人的根机,我们把菩提心说成五句十个字,常存此心,我们这个福就建在大地上,这个宫室就建在大地上,这是依佛,不能不知道。
  菩提心表现在外面一定是菩萨行,过菩萨的生活行为了。菩萨行的纲领是看破、放下,看破的意思是对於一切法通达明了,不迷惑;放下,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也就是不再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叫放下。表现给人看的是得大自在,与一切众生相处随缘而不攀缘,那是菩萨生活,那是佛华严的样子。释迦牟尼佛很慈悲,在《华严经》末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