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71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5      字数:4685
  豢铡U飧霰湎殖鍪裁聪窒螅苛缆只氐南窒螅ń绲南窒缶褪谴诱庋湎殖隼吹摹K晕颐堑男纳啤⒛钔飞啤⑿猩疲馐巧埔颍涑錾乒颂旄1ǎ蝗绻颐堑男亩瘛⒛钔范瘛⑿形瘢涞墓侨竦馈;龈4幽睦锢吹模炕龈J且蚬媳湎殖隼吹模皇潜鹑烁颐堑模皇欠鹌腥颐堑模膊皇巧系酃砩窀颐堑模胨峭惩巢幌喔桑宰髯允堋D阕艿靡靼渍庑┐蟮览恚闱宄⒏忝靼琢耍胖雷约河Ω迷跹鋈耍Ω迷跹ぷ鳎Ω迷跹κ麓私游铮透罘鹌腥嘤Α2涣私馐率嫡嫦啵嫠匙约旱姆衬障捌簿褪撬嫠匙约旱耐敕直鹬粗蔷驮煲盗恕!兜夭鼐飞纤档模秆指√嶂谏鹦亩钗薏皇亲铩梗褪撬档恼庾虑椤C曰蟮叩沟姆卜颍嫠匙约旱姆衬障捌睢⒐ぷ鳌⒋κ麓私游锼鲋鳎客敕直鹬粗鲋鳎斓氖遣簧埔担械亩龉怼⒌赜⑿笊姓庵止ǎ馐且桓龊芸杀南窒螅芸膳碌南窒蟆?br />
  佛帮助众生,第一步就是希望一切众生断恶修善,不堕三途,首先叫你保住人天身分,然后慢慢帮助你向上提升。你能在这些大经大论彻底省悟过来,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这个经是圆顿大法,你圆满超越了。如果自己烦恼习气实在太重,如古人所说的,悟是明白了,可是境界转不过来。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说,你的境界为什么转不过来?实在说,理没有透彻,理要真正悟到透彻,转境界很容易。凡圣是一念之差,就在迷悟,转迷成悟这个人就超凡成圣,就在那一念之差。那个一念转是行门,悟是解门,你转不过来,你解得不够透彻,解得不够深。宗门常说大彻大悟,那是解得够深、够透彻,所以就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转境界。话再说回来,如何能做到大彻大悟?一定要依戒得定、依定开慧,你不从这一条路子走,没有第二条路子。所以整个佛法的教学,世尊留下这么多典籍,我们后人分类,则分成戒定慧三类:律藏是戒学,经藏是定学,论藏是慧学。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教的,「戒定慧」三个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也是这三个字,所以佛佛道同,没有例外的。这三个字用在我们现前,我们现在这个阶段,遵守古大德的方法,这是戒学;选择一个法门、一部经论,一门深入,这是定学,慧就在其中了。你一门,心容易得定,同时要想学很多法门,你决定不能得定,这是修学的秘诀,成败的关键。
  往年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老师教导学生,学生只可以选择一部经,你选择两部经他不教你,他很不客气告诉你,你没有能力。除非这部经学成,你才可以再选学一部。顶多你跟他的时候,你学个三部经就了不起,绝大多数的人学一部,少数可以学两部。为什么?教你修定。从定开慧,慧开了之后,所有一切经教都通了,这是古人讲的一经通一切经通。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在他老人家会下就是得这个恩惠,《华严》我没学过,他老人家讲《华严经》,我只听一卷,听第一卷,第一卷听完之后,这八十卷我都会讲了,所以问题要通;《法华经》我从来没有听他讲过,我也会讲了。不但佛经没有障碍,所有一切宗教经典我来看统统没有障碍。所以这个通,不但是出世间的佛法通了,世间所有法法都通了。什么道理?不离自性,所有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个根生的,只要把根找到,你就全部都得到了。所以这个叫深解义趣,好像一棵树一样,你只找到树叶,那个面太小;找到一个小树枝,那就深一层,知道这个树枝有好几片树叶;再往深处找,找到树杈,知道这个杈有好多枝;逐渐逐渐找到根,你就全部都通达,全部都了解。佛法这个通,通达自性,宗门讲的明心见性,教下讲的大开圆解,净土念佛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佛法教学的目标在此地。我们要懂得,一定要依照方法,依照这些古老的方法,古老的方法好,绝对不会欺骗我们。今天我们就把这一段,第八句就讲到此地,正好现在时间也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三二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32
  请掀开经本,月天子长行第九句看起:
  【净觉月天子。得普为一切众生起大业用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这一段给我们注解的文字不多,很简单,但是意思很明显,「悲愿为物,现相好形,是大业也」,这一句意思无限的深广,特别是在《华严经》里面显示无遗。经文里面,我们特别要留意关键的字是普,『普为一切众生起大业用』。由此可知,诸佛如来,实实在在是指我们的性德,佛在经上常说,可是我们往往疏忽了,「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佛法求的是什么?明心见性而已。心性就是佛,所以明心见性的人,我们就称他作成佛了。心性是一切众生共同的,佛的心性跟我的心性是一个心性,不是两个心性,所以大乘经上佛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这是佛法里面的根本教诲,正是大根大本,让我们认识自己跟一切诸佛、一切众生的关系是一不是二。所以普为一切众生,我们要学的也就是这一句,我们也要学「普为一切众生起大业用」。大业用,清凉说得好,悲愿。像本经以普贤菩萨为代表,普贤菩萨发十大愿,愿愿都是为众生,确实为众生起大业用,就是以大慈大悲为一切众生示现,给一切众生做转迷为悟的好榜样,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看到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四十八悲愿也是普为一切众生,不是为一类,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包括在其中。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诸佛菩萨不是你信佛的他就度你,你不信佛的他就不度你,不是的,普度一切众生,没有信仰的差别,佛的慈悲、关怀、照顾是平等的;不但对人,对物亦复如是。《华严经》上说,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桌椅板凳你说它信佛不信佛?佛菩萨是以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对待一切万物,物尚且如此,何况一切有情众生?这是真正觉悟,真正明白。
  真觉悟,真明白,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自体,所以「共同一法身」,包括尽了。法身没有相,法身能现一切相,一切相是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如古德所说,用比喻所说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这哪里有差别?迷了,不晓得事实真相,这个人称之为凡夫;明白了,知道事实真相,这个人就称他作佛,称他作菩萨。在这一句里头我们要觉悟,觉悟的人在这个世间为什么?不是为自己活著的,为一切众生。六道凡夫起心动念是为自己,什么都是为自己,这是迷,这是不觉。诸佛菩萨觉悟之后,一切是为众生,为一切众生,决定没有一个念头为自己,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普为一切众生,要常常记住!实在讲,我们每天早晚功课,做完了都念回向偈,回向偈的意思就是「普为一切众生起大业用」。你们想想回向偈的内容,「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就包括尽了。四重恩里面:第一个父母恩;第二个佛菩萨恩,这里面包含著老师的恩,佛菩萨是老师;第三个是国主恩,现在讲国家之恩;第四个是众生恩,一切众生於我们有恩惠,互助合作,我们的生活才能过得美满。三途,他们的见解、他们的行为违背性德,所以受这些果报,迷而不觉,他们现在在受苦报。我们知道起惑造业受报是暂时的,不是永恒的,苦受完之后,他还会觉悟,还会省悟过来。好像喝酒,酒喝醉了,说疯话,胡言乱语,我们可以原谅他,暂时的;待一会儿,他酒醒他就恢复正常。我们看恶道众生,就是他暂时迷了、暂时醉了、暂时在受痛苦。苦报从哪里来的?是他错误的业因感召现前的,不是别人造作这个苦境去折磨他,让他受,不是的。自作自受,决定没有人惩罚他,这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人天之乐,欲界天、色界天,也不是别人造作这个环境让你去享受,不是的,都是自己善业变现的善果。所以种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恶因一定要受恶报,这是业因果报,自作自受。
  我们通明这个事实真相,觉了这个大道理,我们这一生无论是遭遇到什么样的环境,绝对不会怨天尤人,而有非常好的心态来接受这些事实,认真反省,改过自新,我们的业障就消除,我们的境界会转变。转变境界要从心里面转,为什么?心是能现能变,外面境界是所现所变。你从所现所变上转,转不过来的,那是错误的;要从能现能变上转,就正确,这是真实智慧。诸佛菩萨非常慈悲,为一切众生示现善因善果,让你在这里头觉悟到,我们要想得善的果报,一定要修善因;又给你示现恶因恶报,让你看到了,我不想受这个果报,我就不应该造这个业因。於是我们在这个地方就深深体会到,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诸佛如来给我们示现的。说诸佛如来给我们示现,就怕你著相,但是教诫初学离相又不是初学能办得到的。佛教诫中下根性的人,就叫你从事相上去转变你的思想。转恶为善,把恶念转成善念,把恶的行为转变成善的行为,转恶为善,这是教初学。再向上提升,转迷为悟,这是佛法教学的中心,教学的核心是转迷成悟,让你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时候可以说,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性变现的,这是从理上说;诸佛应化的,是从事上说,理事是一不是二,所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的化现。
  正因为这个事实真相,普贤菩萨教我们发愿,教我们怎样转过来;这一转,转凡成圣,我们得会转。第一个大毛病,我们对一切众生不恭敬;不但对一切众生不恭敬,对父母不恭敬,养育我们大恩大德的人,我们对他不敬;对师长不恭敬,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师长,孔老夫子是我们的师长,苦口婆心教导我们,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这恩德大了,我们对他也不恭敬,何况其他的人。这是凡夫的病根,所以普贤菩萨帮助我们从根救起,怎么救法?教我们要发愿,「礼敬诸佛」。这真叫对症下药,礼敬是我们的性德,我们不懂得礼敬,性德迷了,失掉了,用这一愿恢复我们的性德。「诸佛」怎么讲法?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有过去佛,有现在佛,有未来佛,佛家有《三世佛名经》,这是佛举例说,过去千佛,现在千佛,未来千佛。有不少道场在过年的时候拜千佛,拜三千佛,这是佛举例说。「千」不是数字,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数字,你就著相。千是表法的,表无尽。《华严》用十表法,千是大十,十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大十,表无量无边,无有穷尽。过去无量无边,现在无量无边,未来无量无边,都是诸佛如来。这里头特别要说明的是未来佛,哪些是未来佛?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华严》上佛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我们这个礼敬才圆满;换句话说,性德才圆满的流露。你有一分不恭敬,你的性德就缺了一分,世间人常讲缺德,你的性德里头欠缺了一分,不圆满。性德圆满的流露,是对於一切众生生起礼敬之心。礼是落实在事相上,敬是在心里;心里面真正敬爱,表现在外面是有礼。佛法一切讲求契机契理,敬是契理,礼是契机,我们要知道怎样去修学。儒家教人,《礼记》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跟普贤菩萨「礼敬诸佛」的意思完全相同。一切时、一切处,礼敬不可以中断,因为我们二六时中面对一切境界,人事物从来没有中断过,我们礼敬的心愿怎么可以中断?这是普贤行,要给一切众生做榜样。一切众生里头有我们能看得见的,有我们看不见的,我们今天讲有有形的、有无形的,实在上他不是无形,他也有形,我们看不到。人我们能看见,畜生我们能看见,鬼神我们看不见,他在不在?在,鬼神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道教里面讲的三尸神,佛在经上常给我们讲,有两个神一生跟著我们,一个同名,一个同生,这是最贴近的;其他的多,太多太多了,比我们每天接触的人要多很多倍,我们能知道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为一切众生做好榜样,做好模范,这就是「起大业用解脱门」。
  第二愿「称赞如来」。我们介绍十愿的时候常常说,礼敬是平等的,决定没有分别,但是称赞里面就有差别,我们只称赞善的。为什么?一定要知道对於众生的影响,如果这个影响是善的、是好的、是正面的,我们要赞叹。赞叹不一定是口,口里也许没有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