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96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4      字数:4688
  忧袄罾鲜μ岬秸飧鑫侍猓宜滴抑溃谔ㄍ宓娜瞬恢溃夷歉鍪焙蚴弧⒍辏涤姓饷匆惶醴伞?br />
  这是文化不一样,法律条文也常常在改变。伦理的观念,道德的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著时代都在产生变化。所以现在我们跟任何人相处,知道都是朋友往来,你有这种观念,跟什么人都好相处。即使是父子、夫妻、儿女、学生、老师、同参道友,全部都是朋友,就好相处,客客气气,彼此互相尊重,都没有约束力。能不能成就?完全靠他自己,我们只有真心把佛的教诲说出来,我自己认真努力修学,这个样子你见到、不见到,见不到与我不相干,我也没有这个期望。你好不好学与我也不相关,你认真学习得的利益是你自己的,不是我的,我也不会想沾你一点光,占你一点便宜,没这回事情,这个样才自在。所以住在这个世间一切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认真努力,学佛菩萨普雨法雨润众生,我们自己尽心尽力去做。这是普观察大名称天王,他从这个法门契入。这个小单元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这个单元是三十三天,忉利天,今天讲到此地。
  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五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95
  请掀开经本,第五个单元,三十三天长行第一句:
  【复次释迦因陀罗天王。得忆念三世佛出兴。乃至刹成坏皆明见大欢喜解脱门。】
  梵语称忉利,翻成华文的意思叫三十三。三十三天的来由,前面曾经跟诸位做过介绍,天王的名字都不再说了,我们单看他所修学的法门。他修的是『忆念三世佛出兴』,这是佛出世,过去、现在、未来,忆念诸佛出世。『乃至刹』,刹是刹土,依报的环境。依报环境有「成住坏空」,都能够看得清楚,看得明了。这一句的意思就是对於诸佛如来依正庄严这些道理、事相,他看清楚、看明白了。《般若经》上讲「诸法实相」,我们平常讲宇宙人生的真相,在禅宗里面讲就是明心见性,在本经里面说大方广,大是体,方是现相,广是作用,自性的体、相、作用他都『明见』,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既然「明见」,当然就契入这个境界,这是佛与法身大士他们的境界。契入这个境界,自己也就成佛,也就成为法身大士,所以『欢喜解脱』,这是这一句的大意。从这个地方看来,忉利天主不是凡夫,而是诸佛如来的化现,经文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清凉大师的注解也注得非常好,「承力故忆念,念过去佛者,曾入此天故。三世有二,一亦念未来,二过去。自互相望,亦有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示现成佛,都曾经到过忉利天讲经说法。这桩事情,在经典里面世尊多次给我们说明,忉利天主礼请世尊在天宫里面讲经说法。大家常常念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在这个地方说的。不但忉利天主礼请释迦世尊,他方诸佛、诸大菩萨他常常礼请在天宫里面宣说妙法。佛菩萨讲经说法的目的何在?都在觉悟众生,所以称之为妙法。注解说「承力故忆念」,承蒙诸佛神力加持,才能常常忆念。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天王所修的就是忆念诸佛的法门,这个地方就教导我们了。我们今天说到念佛,许多人都以为念佛的名号就是念佛,没错,执持名号是念佛法门的一法,念佛法门无量法,无量方法里头的一种方法。这一种方法念得能不能相应,那就看你老不老实,如果老实念决定相应,不老实念就比较困难了。老实相当不容易,什么叫老实?老实念就是真念,真诚的念。真诚念,除了这一句佛号之外,决定不夹杂第二个念头在里面,这才叫老实念。由此可知,老实念不简单。为什么?必须万缘放下。念佛堂的堂主常常警策大众说,「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才老实。有一个妄念存在,就不老实了。
  由此可知,老实绝对不是普通人,有两种人:一种是上上根人,他一切通达明了,得清净心了。这是什么人?《华严经》上的法身大士。至少是初住菩萨,见思烦恼放下,尘沙烦恼也放下,无明也破了一品,老实了。我们哪能做得到?第二种人是下愚之人,真的是下下愚人,他虽然什么都不明白,他也不想明白,什么都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这个很难得,教他一句「阿弥陀佛」,就乖乖的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那也是老实人,决定得生,这样的老实人生凡圣同居土;一切都明了、都通达,心地清净,那种人往生净土是生实报庄严土,这两种人都决定得生。最难得度的是当中这一段人,上不上、下不下,非常困难。诸佛菩萨苦口婆心,无有疲厌的就是教这些人。上根跟下愚好教,不费事。上根是具足大善根,下愚可以说他是大福德,他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虽然什么都不明了,那是大福德的人,不是我们人间讲的福德。这种善根、福德,都保证他一生不退成佛,都是千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当中这一段人要觉悟,要发心学,学上上根人难,实在讲那是学不到的,学下愚之人比学上上根人要来得容易,换句话说,你可能学到;学上上根的人,一切通达明了,不可能学到。学下愚的人,什么都放下了,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分别、都不执著了。我们常常讲,电视也不看了,报纸也不看了,杂志也不看了,什么都不想知道,这个可不可以能学得到?能,可能学得到。保持心地的清净,这是古大德教给我们,「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这是千古名言,古大德累积的经验教训。没有必要认识的人不需要攀缘,没有需要记住的人,何必记他的名字、记他的电话,不叫自找麻烦吗?除非有联系的必要,没有必要,不干这个事。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用不著去打听,不要自寻烦恼。没有必要读的书,都不要去看它,浪费精神,看了之后阿赖耶里头落印象,总是打闲岔。说实在话,总不如清净心自在,清净心就是觉性,就是觉心。
  说实在话,我们学佛,读诵、听经,为什么不开悟?我们读《高僧传》、读《居士传》、读《善女人传》,为什么从前那些人,学佛三年五载就开悟了,很多!他们为什么能,我们为什么不能?我们要把这个原因找到,找到之后把这个原因消除,我们修学就方便了。实在说,真正的原因是他们的心清净,我们的心不清净,他们知道事情少,决定不攀缘,决定不到处打听;他们接触的人少,不会把每个人记在心上,所以他们是非少。这是他们读诵闻法容易开悟成就的因素,值得我们深深的反省。所以修道的人,做学问的人,他们选择环境都是非常幽雅清净的环境,佛经里面叫「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很寂静的处所,很安静,没有闲杂人来扰乱,这个地方好修行,好用功。如果喜欢热闹,就麻烦了,修道就难;喜欢交际应酬,道业决定不能成就。诸佛菩萨有没有应酬?有,还很多。为什么?千处祈求千处应。那是什么?已经成功之后,不是在学的时候。他已经学成功了,所有一切境缘他都看破了,《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行!决定不受干扰。所以他们契入众生的境界,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确确实实他一尘不染,人家有这个本事、有这个功夫,这才可以教化众生。他不是去凑热闹,他是去弘法利生。我们凡人看到,佛菩萨也去赶庙会、也凑热闹,那是我们的见解,我们的境界。他的境界跟我们的境界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晓得怎么去修学。
  佛出兴於世这是看到感应,刹土的成住坏空这是看到因果,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了。末后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讲,他明见,生大欢喜心,诸位想想这什么意思?如果从示现上来说,入欢喜地,初地菩萨入欢喜地,明心见性了。圆教是初住,别教是初地,初地叫欢喜地,庆幸自己契入如来的境界。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契入这个境界没有不欢喜的,这个欢喜是法喜充满;这个欢喜,《论语》里面讲「不亦说乎」。它不是从外面来的,是从自性里面生的欢喜心,不是外面境界,这是真正的欢喜。我们再看第二尊:
  【普称满音天王。得能令佛色身最清净广大世无能比解脱门。】
  这个法门里面意思很广也很深,他得的是『能令佛色身最清净』。清凉大师注子里说得好,「能令等者,然佛身无染净大小,亦无胜劣,犹若虚空」,你怎么能令?清凉这个说法真实。先要了解什么是佛身?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佛身。佛身哪有大小、哪有染净,你怎么能令佛身清净?你怎么能令佛身广大?这个意思《般若经》里讲得最透彻,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然后才晓得我们究竟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我们修习的目的究竟何在?无非是要证得清净法身,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真正的目的。佛在经上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三世佛,三世里头有过去、有未来,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那我们就包括在其中了,我们现在是众生。十方三世佛就有我们自己在里面,我们能不能肯定,有没有怀疑?佛说共同一法身,这个话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体!所以禅宗开悟的人说,「尽虚空遍法界是沙门一只眼」,我们想想这句话的意思,如果你真的明白了,你真的肯定了,也入了这个境界,那你跟普称满音天王是一类人物,你也是法身大士,你也就超凡入圣,这真的不是假的。世尊说这些话,上根利智的人一听,他就觉悟了,他就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这一类的人,要想契入这个境界,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大乘经教天天不断的薰习,天天听,印象深了,时间久了,观念自然就改过来,不定碰到什么事情,豁然大悟,完全肯定了,真的是这个境界。这个时候你的心,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无论遇些什么人物,善人也好,恶人也好,你丝毫不沾染,你所显出来的是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我们标示这二十个字落实了,这是你转凡成圣,转迷成悟、转凡成圣。
  「能令诸佛色身最清净」,这怎么能令?都是从作用上讲的。诸佛如来跟一切众生感应道交的时候,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所现的身相不一样。每一个人见佛、见菩萨相状都不相同,为什么不相同?每一个人的业感不相同,诸佛菩萨应他怎么会一样?随感而应,佛菩萨无心,所现的身、所说的法都是随众生的感应,所以没有一定的身形,也没有定法可说。清凉在这一段注解,他用个比喻说,「犹若虚空,云屯即暗,日朗即明,色昏即劣,物隔言小」,这他用比喻说。昨天我们从香港回来,马来西亚、新加坡这一带云层很厚也很低,飞机在高空当中飞行你没有感觉,快要到的时候,大概半个小时,飞机逐渐下降,降到四、五千公尺的时候就看到这个情形,这么浓的云层,这个云层非常壮观,我们一般讲云海,非常壮观。我们一想下面地面一定是阴天,不是下雨就是阴天。所以底下这样浓厚的云层遮盖著太阳,下面就暗了。没有云层的时候这是晴天,晴空万里。清凉用这个来做比喻。色相不明显,这个相就劣,有障碍,有隔碍,现的身就小,这些全是讲我们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就好比云层一样,无明,妄想就是无明;分别就是色昏;执著就成了障碍。佛现身,现大身、现小身,现劣身、现胜身,不是佛那边的事情,是众生这边的事情。佛如果真的要想现什么样的身,那佛也有分别、也有执著、也有妄想,佛没有。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随著我们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见到佛身有大有小有胜有劣,有种种不同。如果我们什么念头都没有,所感应的是佛的法身,那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
  注子末后说,「今妄云尽而智光照故清净,性空现故广大,妙色显故无比,皆解脱力,故曰能令」。这个意思说得好,很清楚,我们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断尽了。同学们要记住,要真正能体会到,我们今天要干的、要学的,就是要破妄想分别执著,你有这个念头,你就真正发了菩提心。为什么?求觉悟的心,觉悟就是菩提,我真的求觉悟。真求觉悟,就要把所有障碍觉悟的东西舍弃。妄想障碍觉悟,不打妄想了,所有一切想都是虚妄的,想它干什么?分别障碍觉悟,不再分别了,万法皆空,了不可得,你分别它干什么?再也不执著了。为什么?不可得,你还要执著吗?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怎么过日子?随缘。普贤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