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7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4      字数:4690
  私饽隳芄刍N颐侵涝谡飧鼋锥危绾稳グ镏庑┮丫闹谏跹镏跷颍跹镏赝贰N颐峭敕直鹬粗环畔拢趺茨艹晒Γ克哉嫱⑿罢⑹欠牵颐且心芰Ρ姹穑蛱旄钗凰倒颐堑男扪Р呕嵊姓媸档氖苡茫挪恢领堵淇铡?br />
  真妄,实在讲并不难辨别,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太粗心、太大意了,佛法标准太多,随便拈一个就能够判断。「净业三福」里面那十一句是很好的标准,「十善业道」也是很好的标准,标准太多太多了,不要找很高的,很低的标准去量一量,就量出他是真的还是假的。佛不教我们量别人,教我们量自己。我们量别人,错了,别人与我们不相干,最重要的是量自己,这就善修了。看到人家的善行与佛法相应的,回过头来想想我有没有?如果有,这个善法要叫它增长,如果没有,一定要发心学习,这是「四正勤法」;看到别人的所作所为与性德不相应,我们看了之后想一想我自己有没有?如果有,马上要改正,如果没有,要自己勉励自己不要发生,这不是佛四正勤的标准列在此地吗?所以标准太多了。《华严》里面所讲的标准高,几乎全是大乘菩萨的标准,但是我们初学的人也适用。这一首偈我们就介绍到此地,再看第二首:
  【佛身普现於十方。无著无碍不可取。种种色像世咸见。此喜髻天之所入。】
  喜髻天王他得的是「尽虚空界清净光明身解脱门」,这首偈是他的赞颂,也是他的心得报告,也是他教化众生的依据。他教人什么?他自己学的法门,学得有成就了,他教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意思都很深,他们都是明心见性,都是诸佛如来化现的身相,不是真正的欲界天的天王,不是凡夫,诸佛如来示现的。第一句说『佛身普现於十方』,普是普遍,无时不现,无处不现,才叫普。如果我们这个地方,没有佛现身,那就不叫普。普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处没漏,一刹那也没漏,这叫普。是真的吗?真的,一点都不假。底下一句就讲清楚了,佛是什么身?无著身,没有执著、没有障碍;换句话说,决定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那就是佛身,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色相全是。我们想一想,我们现在这个身,一切众生的身,这个身它有没有分别、它有没有执著、它有没有妄想?没有。没有,这个身不是佛身是什么身?分别执著妄想是谁?意识,染污意。意附在这个身上,身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意有,所以身是个佛身,意不是佛身。我们今天佛身被意害了,它附在我们身上,被它害了。所以这个身里头有真有妄,真妄和合。诸位晓得,八识是真妄和合的,我们现在这个身是真妄和合的,你能够认真的这一边,不要认妄的那一边,一切众生岂不都成佛了吗?《华严经》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就是这个意思,真的本来成佛。身是佛身,性是佛性,佛身、佛性里头加了一个染污意,麻烦在此地。但是那个染污意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对於一切众生的看法就不一样,为什么?尊重的心会生起来,普贤十种修学的纲领,我们真的就能做到。礼敬的心,称赞的心,供养的心,忏悔的心,我们都能够生起来。忏悔什么?过去错了,过去没看清楚,对他有分别、有执著、有怨恨、有过不去,应当忏悔,现在晓得原来芸芸众生都是佛身普现世间。
  法性『无著无碍不可取』,身相也是无著无碍不可取。身相何以无著无碍不可取?我们前面曾经跟诸位细说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不可取。我们有取著的心,那个心是意,那不是真心,不是佛性,佛性也就是佛心。我们要晓得,意识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妄心。「妄」这个字就用得很好,妄就告诉你它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你就别当真,就没事,真妄无碍。你不认识它,不了解它,它就起作用,就产生障碍。如果你认识它,了解它,它是虚妄的,不要去理会它,就无事。你要问,它从哪里来的?也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只要无著就无碍,你著相就有碍,你取相就有碍,不著不取哪有障碍?於一切法都要学无著无碍不可取,不管是顺境、是逆境,是善人、是恶人,是佛法、是世法,是一真法界、是十法界,都不可以执著,都不可以取,你就入无碍法界。无障碍的法界是诸佛菩萨的生活环境,他们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为什么过这种生活?就是他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他不执著,他不取。
  『种种色像世咸见』。并不是没有色相,色相有,无量无边的色相存在,用一个「见」,用这一个字代表。代表什么?六根能接触到的,六根接触到的六尘境界确实是有,六根也有、六尘也有,只要你不执著,只要你不取,这个境界就是无障碍的境界,就是如来果地上的生活境界。入这个境界,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的生活清净光明。身清净光明,种种色相也是清净光明,我们如果能契入这个境界,给诸位说,华藏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你就见到了。由此可知,华藏、极乐还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识是什么?净识,相宗讲的庵摩罗识,八识再建个第九识庵摩罗识。有些祖师大德不承认,八识就是八识,第九就是自性了,庵摩罗识就是清净的自性。有些祖师建立第九识,他也有个道理,因为八识是染净两分,纯讲净的这一分,不讲染的这一分,称为庵摩罗识,也行,也讲得通。
  由此可知,净土、华藏,我们可以说唯心所现、净识所变,清净就非常重要。无著无取就清净,心清净则身清净,身心清净则境界清净,这是真正离苦得乐达到究竟处,佛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个话不是空话,真正能做得到。佛怎么帮助我们?佛并没有给我们一分钱,没有给我们任何物质上的帮助、援助,佛是把这些道理、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明白,我们觉悟了,回头。什么回头?念头转过来了,错误的念头完全转过来为纯正的念头。念头一转,境界就转,为什么?境界是从心想生的。佛法常讲境随心转,境里面有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随心转。所以诸位想想,我们讲的舜王,舜王那个人事环境很恶劣,他用心能转过来。
  有情、无情统统都转,问题就是你明不明了事实真相,你相不相信这个事实真相。你要是明了,肯定相信佛的教诲,相信佛的教诲是有理由的,不是盲从。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我相信了,不是随便听听我就信你的,我们要通过思惟,要通过实践,就是要通过印证。佛法讲信解行证,到你自己印证,真的证实了,那个信才完全肯定。我们自己没有证实,这个信还有疑在里头,还有疑惑。亲证这个境界,疑惑才完全断除,才完全没有了。所以信解行证是一法,不是四法,《华严》所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四个字任何一个字同时具足其他三个字;说信,信里头有解、有行、有证;说证,证里头有信、有行、有解,绝不是独立的。如果四个字独立,那是迷而不觉;四个字融会一体,是觉而不迷。我们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然后才知道,佛家的经典是其味无穷。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八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68
  请掀开经本,看知足天王偈颂的第三首:
  【如来往昔修诸行。清净大愿深如海。一切佛法皆令满。胜德能知此方便。】
  胜德天王,前面长行我们见到最胜功德幢天王,他得的法门是「消灭世间苦净愿海解脱门」。天王明显的告诉我们,「消灭世间苦」是需要净愿。而我们现前,正是遭遇到世间众生最极苦难的这种世纪,不但我们要消自己的业障,还要帮助一切众生度过苦难,方法就在这一大段的经文。所以知足天王这一段,我们说得格外的详细,几乎每一位天王我们都用了一个半小时,甚至於超过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来介绍。他们的赞颂、修学的报告,同时也是教导我们。每一首偈颂,我们也不厌其烦的与诸位做出报告,这个报告还是很简略,因为每一首偈它的意思都非常的深广,实在讲都说之不尽。我们能说的,也无非是一个纲要而已,希望我们从这些纲要当中,真正能够得到殊胜的学习,我们才能得受用。这个受用是消灾免难。
  第一句,清凉大师说得很好,前面两句是「以行净愿」,第三句是给我们讲「杂染本空」,是从理上讲,前面两句是从事上讲。事上一个是行、一个是愿,以行践愿,以愿导行,所以行愿始终不能够离开,决定是相辅相成的。第一句是讲『如来往昔修诸行』。经上讲「如来」,都是从性德上说,也是从我们真如自性上讲。唯有与自性相应,这个行才叫净行;与自性相违背,这个行就不清净。佛在大乘经论上讲得很多,心性之体是清净寂灭。《仁王经》上跟我们说明菩萨修学五个阶段,这是从大分来区别,称为「五忍」,五个阶段都用「忍」字来表法,符合《金刚经》上佛所讲的「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仁王般若经》上,用五忍来说明菩萨修行的阶段。最后一个阶段叫「寂灭忍」,那就是如来地;「无生法忍」还是菩萨地。我们知道无生法忍有上中下三品,下品是七地菩萨,中品是八地菩萨,上品是九地菩萨。寂灭忍的下品是法云地菩萨,中品是等觉菩萨,上品是佛的果地。这个地方讲「如来往昔修诸行」,我们在五忍说法当中,就知道是寂灭忍,寂灭才称性。「行」,是生活行为,是处事待人接物。诸佛如来,我们在这个地方称诸佛如来,意思很狭窄,也就是称法云地、等觉、佛的果地,我们只称这三个位次。《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如来,讲的范围大,他是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菩萨就称之为诸佛如来;我们这个地方讲的范围没有那么宽,只讲法云地、等觉、佛果这三个位次。
  他们这些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所表现的,这是「诸行」,这些行为都与清净寂灭相应,也就是说与性德相应、与性体相应,这叫净行,不是清净寂灭里面什么都没有了。清净寂灭里头什么都没有了,诸位想想它还有什么作用?对於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点好处都没有了。我们要这样去体会,那就完全错了,就是佛法讲的豁达空,完全落在空的那一边去了,自利利他的功德都没有了。佛法讲中道、讲用中,这个意思才殊胜。事有、相有,性空、体空,空有是一不是二,这叫中道,也就是说事上有。现在人有一个很严重的顾虑,事要不放弃,好像我们修行功夫就不得力,他把心性跟事修看作两桩事情,所以在一些工作上决定妨害自己的修行。修行必须要放下世间一切事务,这个说法有没有错?也不能说他有错,对於初级的是要这样做法,要放下一切事务。为什么?事务扰乱他的情绪,妨碍他的清净心,不能不放下。
  连隋朝智者大师都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智者大师因为领众,要管理寺院行政事务,所以往生的品位很低,五品位往生,那是做出样子给我们看的。他告诉学生,如果他不领众,不管这些闲杂事务,他的品位会很高,牺牲自己的品位来护持佛法。但是他有一个底限,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到,那就是决定得生净土,品位低一点无所谓,一定能往生,这是他的底限。如果为了护持佛法,照顾别人,管理这些事务,自己不能往生,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智者示现一个底限,决定有把握往生,可以牺牲品位。这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舍己为人,舍己有个底限。传说里面,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智者大师的示现,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末法初期表演一个样子给我们看,所以我们自己一定要有底限。
  如果真正功夫成就的人,这个成就就是讲,宗门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净土宗讲的「理一心不乱」,如果到这个境界,给诸位说,理事就没有妨碍。不但理事没有妨碍,事事都没妨碍,这个境界高,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人家穿衣吃饭、工作应酬,点点滴滴全是佛法;要是用念佛法门来讲,全是念佛;如果说参禅,那全是禅定。禅宗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要换成念佛法门,无非是念佛。念佛不是挂在口头上,口不念心念,也未必心里念念是阿弥陀佛。那是怎么个念法?念念与清净寂灭相应,就是真念佛。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