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6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3      字数:4693
  右蛏辖玻咽谴庸辖病D惆淹敕直鹬粗馊鼋獬缌懒街稚谰屯牙搿?彰沤ィ帐枪垡磺兄罘ǎ褪乔懊娼驳墓鄯ㄊ迪啵栋闳艟飞暇褪墙涛颐谴诱飧雒沤搿O嘧冢佑邢嗳胛尴唷7鹚档奈蘖课薇叻牛阶詈蠊槟勺懿煌夂跽馊唷?br />
  你能够观一切法空,万法皆空,无我、无我所。我所是什么?我所有。「我」尚且不可得,哪来的我所有?凡夫不晓得诸法皆空,诸法皆空是实相、真相,把虚幻的相认作真实,这是迷惑。以为这些幻相是真实,他就起了控制的念头、占有的念头,这就造业了。既造业,这个业会变现出果报,果报也是幻有,也都不是真的,变现出六道三途,虽然是幻法,可是你真的有感受。譬如人作梦,作恶梦,醒来梦是假的,可是正在作梦的时候,不晓得是在作梦,真在那里受苦受乐,他真受。我们今天迷在六道里头,不了解事实真相,种种造作就感受种种果报,不知道这些东西一场空。如果知道是空寂的,纵然是乐受天堂,你也不会生一念贪爱之心,也不会感觉得乐受。你入阿鼻地狱,你也不会感觉得有苦受,为什么?晓得是假的、是空的,你的心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你得的是正受。正受叫三昧,常住三昧之中,你就入空解脱门,你从这个门进去了。
  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给我们种种示现,我们在这里头要能体会。我们比不上佛菩萨,佛菩萨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度化众生那一套智慧方法都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我们没法子,凡夫。我们今天自己修行、帮助别人还要依靠经典,离不开三藏十二部,我们居住的所在还要摆著一大堆的书放在那里,不自在,大包袱。佛菩萨多自在,真的除了三衣一钵之外,他什么都没有,实在讲他什么都不需要。我们今天没有办法,这个包袱放不下,放下这个包袱我们没依靠了,所以还要建个小道场,还要堆放这些资料。但是我们一定要能够记住体会到,佛菩萨、祖师大德给我们示现,什么时候我们能像他一样。世出世间法都从自性流露出来,不必要背这些包袱,不必要找这些麻烦。诸位要晓得,道场再庄严,你图书馆再丰富,不值得骄傲。说明什么?说明你没入境界,入境界哪有这么多东西?
  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从来没有写过讲稿来讲,讲《华严经》也没有先编个讲义来讲,那才叫没有包袱,没有负担,完全放下了,自性圆满显露,才真正令人羡慕。他的道场是什么?虚空法界。虚空法界是他的道场,虚空法界是他的家园,一切众生是他教化的对象。我们说「教化」这两个字,凡夫知见,实际上应该要怎样说?一切众生是他服务的对象,是他诚敬供养的对象,这个说法接近普贤菩萨的精神。如果讲教化,还有老师、学生,还有高下;服务、诚敬供养的对象,那是真正契入境界了。我们能常常向这些地方体会,这个世缘才能够摆脱得了,才不会再受它的干扰。不会看到高大的建筑物,生羡慕之心,错了!错得很离谱。为什么?这里面起了贪爱,贪爱一定就连著贪瞋痴慢,都起来了。所以祖师大德们住小茅蓬,示现给我们看,决定没有贪瞋痴慢,住得非常自在,法喜充满,完全是真实智慧的流露。心地真正是清净、无为,从空入门。
  第二从「无相」。空入不了,这个门入不了,就走无相。无相,你必须要真正透彻了解世界是一合相。佛在经上给我们说,凡是相对的相都不可得,经上给我们举的例子:男女、一异;一是同,异是不同,这都是相对的。因为你著相,相就有相对的;离相,相对的就没有了,平等的相就现前。凡是相对的相,不可得。诸位要知道,基本的概念是一合相,懂得诸法因缘生,世界一合相,平等性智现前。这是从无相这个门入。
  第三从「无愿」,也叫做无作。这个理也很深,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我们讲到无作或者无愿,千万不要发生误会,佛天天叫我们发愿,诸佛都发四弘誓愿,我们不发愿怎么行?还劝我们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所以无愿很容易让我们产生误会。愿决定是有,无愿怎么讲?无执著你那个愿,无分别;你这个愿心里离开妄想分别执著,那个愿行就叫无作,就叫无愿、无作。我们知道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他有没有愿?无愿;有没有作?无作,只要有感,立刻就有应。我们从这些地方去体会,无作、无愿的意思能体会到一些,才不至於把这个名词术语解错了。
  我们凡夫有感有应,众生有感我们真的有心去应,就有愿有作。有愿、有作,诸位要知道,如果有愿有作,妄想分别执著统统相应,你有愿有作出不了六道。纵然你积功累德,断恶修善,依照佛法去修行,你没有摆脱妄想分别执著,你还是在六道,离不开六道。如果这里面执著没有了,但是还有妄想分别,你不能脱离十法界。纵然证到一真法界,妄想还没有断尽,但是我们已经说那些人无愿无作了。为什么?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要晓得,真正到无愿、无作是什么人?法身大士。我们虽然没有契入这个境界,要懂得他们在六道,甚至於在三途应化,真的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所以他们才是真正能够和光同尘,相上他跟凡夫没有两样,实际上他一尘不染。一尘不染,那就是无作;与众生和光同尘,他就是作。
  释迦牟尼佛示现在世间当年也穿衣吃饭,天天也讲经说法,作;但是心地上确实一尘不染,确实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就是无愿无作。所以这些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否则搞错了,无愿你也不发愿,无作什么都不干了,全搞错了,现代人断章取义的很多。听说在大陆,听我讲经讲这些,他错会了意思;无愿无作好,他工作也不要,辞掉了,什么事都不干,念几天佛,没饭吃了,写信说怎么办?这是把意思搞错了。无愿还是要有愿帮助一切众生,无作还是要用行动去帮助一切众生,不是叫你工作放下,不是叫你家都不顾,哪有这种佛法?由此可知,开经偈里面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重要,千万不能把这个意思,佛所讲的意思错会了,有疑惑一定要问。我们在这个教室里面讲演,人数虽然不多,张德声给我一个传真来提醒我,在网路上同时听众,他的估计有几十万人之多。所以他提醒我,每一次讲演你要想到面对的观众是几十万人,不是现场这几个人,他的提醒非常好。所以诸位如果有疑问,可以用电子邮件传递给我,我会在讲经的时候提出来答覆,给大家解答。断疑生信,我们的功夫才能够得力。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0卷)  1999/6/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40
  请掀开经本,继续看偈颂的第六首:
  【一切众生慢高山。十力摧殄悉无余。此是如来大悲用。妙光幢王所行道。】
  偈颂里面讲到十力,我们将如来果地上的十力,菩萨因地上修学的十力,给诸位都做了介绍。菩萨修行十力最后一个是「无碍智」,如何才能达到无碍?碍是障碍,你要离开障碍,才能够让无碍智现前。无碍智是对漏尽的,妄想分别执著完全断尽,无碍智才能够现前。在菩萨地上,见思、尘沙,也就是分别、执著确实是断尽了,可是无明并没有破尽,也就是妄想还没尽;但是四十一品无明,菩萨确确实实分分在断。这种断的形式,我们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我们凡夫用功,总在分别执著这个范围之内,说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这怎么个修行法?这个境界怎么提升?佛在经上所说的「无功用道」,这是形容法身大士他们修学的方式。而无功用道很难懂,我们没法子体会。为什么?我们能够体会的,都没有离开分别执著;离开分别执著,怎么个体会法?从前李炳南老居士讲经讲到这个地方,他做了个比喻,我们从这个比喻当中,能够体会到几分意思。中国古时候,河流里面行船,在现代还看得到,中国还能看到帆船。船在行驶当中,有风的时候利用风力,没有风力的时候我们就划橹。我说划橹,恐怕这里很多人听不懂,从中国来的人能听得懂。橹是在后面,这就是有功力,看到船的时候,我们用力来划橹、来划船,船就前进。船快要接近岸,快到岸的时候,我们一定帆下来了,橹也停止,这就好像是分别执著减少了。用什么?用竹竿,用竹竿撑船,使船缓缓的往岸边靠拢。快要到岸的时候,大概一两丈的距离,竹竿也放下了,船自自然然往岸流,那一两丈就叫「无功用道」,诸位从这里去体会。真正是法身大士们用功,我们看起来是此处用不上力,用不上力而自自然然精进。一真法界破尘沙、见思之后,他们的修行方式跟我们完全不相同。我们这里还要用功努力,他一用功努力就糟了,那就有障碍了。但是他又不是不用功,又不是不努力,他是真精进。我们没有契入这个境界,说起来非常困难。经上还有两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时,都是属於这个境界,都是形容法身大士们他们修行的样子。
  菩萨十力,虽然跟诸位介绍过,但是诸位都必须要知道,前面所说的都是属於事相,自行化他的事相,但是无一不与无碍智相应,如果与无碍智不相应,他就不是菩萨。《金刚经》上说得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个即非菩萨,是指什么样的菩萨?是指法身大士菩萨,不是十法界里面。十法界里面,尤其是六道里面的菩萨,确实四相具足。四圣法界虽然是离相,离得不够彻底,他还有分别;虽没有执著,还有分别。一定到出离十法界之后,分别执著才真正断尽,那个时候真的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时,这是无明分分断,境界逐渐往上提升。但是我们要晓得,也不是一个容易事情,经上讲从圆初住到十地菩萨,修行的时间要满足三大阿僧只劫。
  这些道理、原理原则我们懂得了,就知道自己应该从哪里下手,从什么地方用功夫。四弘誓愿给我们一个指标,给我们一个方向,一定要断烦恼。断烦恼是放下,看破、放下,先从放下下手。你不能放下,你就不可能看破;你要想看破,那你一定先从放下下手。放下我们的爱欲,放下我们的情执,从这里起。爱欲、情执,要知道,不但是六道轮回的根本,还是地狱、饿鬼的根本,这两种执著不能放下,你就没有办法离开六道。过去我们不知道,不晓得这些道理,不知道事实真相,随顺自己烦恼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现在我们才搞明白、才搞清楚,搞清楚、搞明白就是脱离六道轮回的缘分到了,也就是你有这个机会。机会一定要把握住,机会不会长时间在这里等我们,没有这个道理,所谓稍纵即逝,那就没有了。机缘非常难得,开经偈里面讲「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所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这些话都是真话。武则天能够写下这首开经偈不容易,往后你说高僧大德,世出世间多少能人,就没有办法再做一首能超过她的。所以这些人,我们在迹象上看他好像是凡夫,事实上真的都是诸佛菩萨化现的。他的种种作为在那个时代别有用意,不是我们凡情能够推测的。对於佛法的护持,协助佛法的弘扬,无量功德。
  像这些事情,我们要怎样能够观察到事实真相?必须有定有慧,你才能看得到。你没有定慧,你看不到事实真相。我们生活环境当中,一些人事,诸佛菩萨化现多,妖魔鬼怪化现的也不少。可是我们今天明白了,妖魔鬼怪跟诸佛菩萨没有差别,是一不是二。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业,两种不同的果报?都在我们自己一念之中,证明蕅益大师所讲的「境缘无好丑」。无好丑,我们换句话说,境缘无佛亦无魔;佛是好,魔是丑,境缘当中无佛也无魔。如果我们一念觉,你看境缘当中是佛;一念迷,境缘当中是魔,这才能见到事实真相。这也说明佛在经上讲的话完全正确,所有一切十法界依正庄严,把境缘都说尽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我们自己的心性,心性所现的,变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你把它变成佛、变成魔,是你一念分别执著变现的。所以佛才讲「一切法从心想生」,离开心想,无有一法可得。这一些重要的开示,我们要常常记住,要常常依据这些原理原则观察事情,我们就不会迷惑,少造多少业。这个名相的含义解释之后,这首偈我们就可以讲了。
  『一切众生慢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