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5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1      字数:4683
  吃担迩宄⒚髅靼装祝饨姓媸档睦妗C髁酥竽悴哦眯抟蛑す飧雒啪蹲匀磺宄恕U馐钦嬲朐谡庖簧敝校诜鸱ɡ锬艿玫绞馐さ墓Φ吕妫荒懿恢赖摹5谖遄穑?br />
  【无尽光髻主火神。】
  『无尽』,无量的意思,也有无止境的意思。『光』是智慧,自性里面所含藏的智慧,真正是无尽的。不但智慧无尽,德能也是无尽,色相也是无尽。他能够在十法界随类现身,色相无尽;有能力示现,德能无尽;又有能力随机说法,显示出智慧光明的无尽,帮助一切众生开发他自性的智慧德能。他证果,他成佛了,佛菩萨不居功,为什么?他的一切成就是他自性里头本具的,不是外来的。绝不是佛菩萨给他的、佛菩萨帮助他得到的,不是的,他自性本具的。我们现在晓得众生很苦恼,众生的烦恼也是无尽的,这一点也没错。众生的苦难也是无尽的,为什么?迷了,把你无尽的智慧德能变成了烦恼灾难。一下觉悟了,就把无尽的烦恼灾难转化为智慧德相,转变。
  所以学佛,特别是大乘法中,一定要懂得做一个大转变。从哪里转起?从念头上转起。我们现在种种忧虑、种种烦恼、种种分别、种种执著,如何把它转变成清净平等觉?你就成功了。上上根人闻法,哪里要天天听经?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永嘉大师,到达黄梅向六祖请教,几句话之下很投机,佛家讲很投缘,言下大彻大悟,他老人家掉头就走。六祖就问他,你怎么走得这么快?没事了,没事没有在此地住的必要。六祖留他住一晚上,明天再走好了,所以他在曹溪道场有名的叫「一宿觉」。他亲近师父一天,还是师父留他;不留他,一天他都不待,哪里像我们这样天天听经,听上几年都还迷迷糊糊的。
  所以听经要会听,会听是转境界。读经的时候,即使是在一些法会当中,乃至於超度法会,放焰口、蒙山施食这些佛事,古大德都教给我们随文入观,那就有真受用。什么叫随文入观?随著经文把我们的观念改正过来,他就入境界。你读《华严》,你读「十住品」,你能随文入观,你就是十住菩萨;你读「十行品」,你就是十行菩萨;你读「十地品」,你就是十地菩萨;随著经文就入境界,一部《华严经》念完,成佛了,确实如此。天天念,天天入境界,入了你要问还会退转吗?会退,退得很快。为什么会退转?烦恼习气太重,看看外面花花世界、五欲六尘又动心,又生烦恼,这就退转了。明天再念又入境界,进进退退,到什么时候不退了,你就成功了。到不退就叫证果,这里面有位不退、有行不退、有念不退,最低的是位不退,位不退是绝对不会再退堕凡夫地。
  我们要问,这个时候烦恼有没有?见惑没有了。见惑,用现在的话来说,错误的见解决定没有了;可是错误的思想还有,错误的见解没有了。错误的思想是什么?贪瞋痴慢,还有这些念头,这些念头是无始劫来的习气没断。所以你见解正确,在这个境界你就证小乘初果,就证得位不退,小乘须陀洹果。烦恼虽然有,起不起作用?给诸位说,不起作用。为什么不起作用?他有定功,他有定慧,能把烦恼控制住,不让它发作,他有这个能力。所以初果以上,还没有证得四果罗汉之前,有微细的贪瞋痴慢,决定没有贪瞋痴慢的事,可是偶尔也有贪瞋痴慢的习气,绝对没有这个事情,这就是说他的定慧能够控制。一直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习气没有了,完全转过来,就刚才讲那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盘。当然转业报身成如《无量寿经》上讲的金刚不坏身、无量相好身,转秽土为净土,这是一个大的转变。转变在心,心里一转变之后,外面所有境界都转变。
  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在理上讲是肯定的,我们哪有没有能力的道理!为什么转不过来?还是心没变得过来,很想变,变不过来。不但变不过来,怕的是愈变愈糟,原因在哪里?我很想变、很想作菩萨、很想作佛、很想往生极乐世界,那个「很想」就是个邪念,就错了。清净心里还有一个「很想」,心就不清净,你怎么能成就?要怎么样才成就?不想,他就成就了。诸位要听我这个话,要执著我这个「不想就成就了」,到哪里成就?顶多无想天成就,还是到外道去。你才晓得说法多么难,就怕大家听了产生误会。佛法里面「无想」,无想是无邪念、无错误的思想,他有正念,宗门常讲「无念为宗」。你要真的无念就变成无想定,那就错了。无念是无邪念、无恶念,他有正念。所以这些话,从前的人讲,讲得简单,大家听了能懂。现在很麻烦,往往执著名言,产生错误的见解。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说听的原则很好、很高明,他教我们听经,「离言说相」听,不执著讲经人的言说,不执著;「离名字相」听,不执著他所说的这些名相术语,不执著这些;最后是「离心缘相」听,根本不要去思想他这个话是什么意思,不要去想,离心缘相,这样听经会开悟。我们今天听经开不了悟,原因是著相,著了言说相、著了名字相、著了心缘相,我们坏在这个地方。离相才能见性,著相不能见性。
  所以要知道,一切都是无尽的,不仅仅是智慧,样样都是无尽的。为什么?一切诸法都是自性变现出来,能变的无尽,所变的也是无尽。「光髻」,光在此地是一切无尽里面用光来做代表;髻是高显之意,就是它非常明显、非常显著,都是我们六根很容易觉察到的,很容易接触到的。第六尊:
  【种种焰眼主火神。】
  『种种』是多,也是无量的意思,无量无尽的意思。『焰眼』,焰是光明,火焰光明。这两个字里面就把大乘法里面所说的「五眼圆明」,圆明就是焰眼的意思。在《华严经》上讲,佛有十种眼,到后面经文都会讲到。在此地他表法很明显,我们要用智慧就是种种慧眼,来观察一切依正庄严,你就不会看错。诸佛菩萨有这个能力,我们凡夫没有这个能力,往往我们看错,人看错、事看错、物看错,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常遇到。所以我们读菩萨的德号,我们会感到深深的惭愧,一定要认真努力去修学。如来的五眼,《华严》讲的十眼,怎么成就?它的根本还是智慧,所以他此地用焰眼。智慧从哪里生起?从禅定当中生起的。我们净宗讲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清净心就是禅定,清净心能生,无量智慧是所生。清净心从哪里来的?从持戒来的。所以,它的根本总离不开戒定慧三学。
  什么叫持戒?戒是佛菩萨对我们的教诲,对我们的教诫,所有一切经论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统统都称之为戒。我们要读诵,我们要明了,要依教奉行,这叫持戒。一切经太多了,我们这一生有限的时光,哪里能学得了?这个没关系。受持任何一部经论都行,因为佛法是圆融的,佛法是互相贯通的,所以一经通一切经就通了。我们同学在一起共修,对於持戒这一条我们看得很重,没有疏忽,这是我们修学的根本法。落实在生活当中一定要简单,如果太繁琐,条目太多,我们记不住,记不住等於是形式的句文而已,得不到利益,愈简单愈好。净宗学会当时成立,我们只提了五个科目,大家很容易记得,你一定要遵守。五个科目第一个是三福,《观无量寿佛经》佛告诉我们三条十一句,第一条里面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很好记;记住了要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违背佛的教诫。第二条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也有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好记。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决定不违背,这叫持戒。
  第二个科目是六和敬。我们生活在这社会里面,决定不能够离开人群。人是社会动物,没有办法离开人群独自生活,不可能。与大众相处,佛给我们定了几个戒条,一定要遵守。第一条是见和同解,这就是要建立共识,我们大家想法看法都相同、都接近,才能够相处。如果彼此见解不相同,就决定不能在一起相处,这是很有道理的。佛法在中国为什么分成十个宗派?大家兴趣不相同。喜欢参禅,决定是参禅那一帮、那一派去了,他们思想见解相同。喜欢念佛,这些思想见解相同,大家进念佛堂。喜欢研教,有研教的道场。所以古时候中国的寺院道场,要用现代话来说,都是专科学校。譬如在隋唐时代,我们想学《华严》,《华严》到哪里学?到五台山去。五台山是华严宗,你想学这个到那边去。你想学《法华》,《法华》在浙江,在天台山。你想学法相唯识,法相唯识在长安慈恩寺。你想学戒律在终南山。都是专科大学,一点都不杂、都不乱,所以修学要懂得一门深入。为什么?你才容易得定,才容易开悟。你一定要守住这个原则,你要学多了、学杂了,你的心是乱的,你决定不能得定,你决定不能成就。
  所以佛说无量法门是度无量不同根性的众生,不是叫你统统都要学,哪有这种道理?像有的大学里面,开了很多学院,几十个学系,几百种课程,不是叫你统统都要学;你统统都要学,学四百年你也念不完,哪有这个道理?只要你学一科,一个科目就行了,你就可以拿到学位,不是叫你样样都要学。同样一个道理,佛法经论虽然众多,佛并没有要求你样样都要学,你只要在里面选修一门,你就成就了。再说同样学一门东西,譬如我们学《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中国现在有九种不同的本子。我们很喜欢夏老居士的会集本,凡是喜欢这个本子,我们可以在一起学。有些人不喜欢这个本子,喜欢康僧铠的本子,他到那边去学,都好,都能成就。这就是讲见和同解。乃至於学《阿弥陀经》,大家都是学《阿弥陀经》,可是有些人喜欢蕅益大师的注解,有些人喜欢莲池大师的《疏钞》,他们两个人就谈不来,那又要分两个道场。统统都是《弥陀经》,依据的注解不相同,跟的老师不是一个人,学《要解》的跟蕅益大师学,学《疏钞》的跟莲池大师学,也要分成两个道场。可见得见和同解重要,它是六和敬的基础,决定要建立共识,这个道场才能兴旺,这个道场才能够成就大众。所谓成就一定得戒定慧,念佛道场决定往生不退成佛,这叫成就。
  第二条是戒和同修。这个戒不是广义的,是狭义的,遵守团体的规矩。大家在一块共住一定要定一套法规,这些法规决定是依据我们现实生活所需要而制订的,而且可以时常来修改,我们在一块共同生活才有规律。这是戒和同修。第三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是完全落实在生活上,大家和睦相处,互助合作。真正做到六和敬,相当不容易。六和敬最后一条是利和同均。这是佛教给我们处众,必须要遵守的六个原则。而在同住里面,古来祖师大德提倡云水堂,现在讲睡通铺,跟军队一样。大众晚上也睡在一起,都规规矩矩的,连睡觉也是彼此互相监督,你不能不守规矩。决定不可以一个人一个房间,一个人一个房间关起门来在里面干什么没人知道,他就放逸、就懈怠;换句话说,他退转了。所以一定要像军队一样,十几二十个人睡在一个房间里面,彼此互相监督,依众靠众,不让自己懈怠、不让自己堕落,非常重要。如果说现在人物质条件比古时候富裕,每个人有一个寮房,每个人还有个套房,无论你怎么修,你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跟大众在一起像个样子,房门一关马上就变了,又是一个样子,你还能够成功吗?也许有人问,我房门关了还是规规矩矩的,你既然规规矩矩的,为什么不给别人做个好榜样,你要关起来干什么?佛祖给我们订的规矩好,都是为了利益我们的,都是为了成就我们的,绝不是给我们找麻烦的。这个我们要懂,我们要感恩戴德,他不是找麻烦的。
  第三个科目是三学,戒定慧三学,第四个科目是六度,菩萨行为的标准,第五个科目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是高级菩萨所修的。我们只取这五个科目,好记,一说出来人人都能记得住。希望在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都要与五个科目所说的相应,这才叫持戒。持戒久了,自自然然你就定下来。初学的时候用这个东西来约束我们自己,好像感到很不方便,什么原因?平时放逸惯了、随便惯了,现在一下约束你,叫你这个也不行,那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