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0      字数:4683
  吹贸龊玫氖洹U饩褪撬得魉哪芰σ浪亩Γ挥卸Σ换嵊懈杏Γ簿褪悄愕貌坏搅楦小?杉昧楦校阋玫缴疃龋肽愕男挠忻芮泄叵怠6ㄐ模谑兰淙瞬唤察ǎㄐ模ㄐ慕咏ǎ淖兑幻牛ツ慷模陀辛楦胁J婪ǘ家ǎ慰龇鸱ǖ男扪В∷苑鸺医捕ā⒔不郏际钦庑┲枪夤庥跋衷谛牡亍Q艄庹罩鞯挠埃μ趸ü埃谡飧龅孛嫔希扔髁韭湫坏挠白釉谖颐堑男牡厣希拍艽ザ庞懈杏Α1揪毒恍衅贰匪担骸溉艏痹钢谏裢ǖ确ǎ缁蟆!狗鹪凇毒恍衅贰方谈颐牵绾卧谌粘I畹敝行耷寰恍摹W酆先返囊迦ぃ颐侨绻钅钗谏寰恍娜菀壮删停环垂矗钅钗约海寰恍木龆ú荒芟智啊U馐恰毒恍衅贰氛龅囊迦ぁ⒋笠狻?br />
  「花」,表法表得很多很多,深广无尽。花开之后一定会结果,果表受用,表果报。果皆如意,这是真实的果报,自在如意。它表无边的行海,海比喻广大,比喻数量无尽。菩萨的行门无量无边,六度万行,那个「万」不是数字,六度是六个纲领,每一个纲领里面细行都说之不尽,无量无边,所以把行比喻作海。菩萨行,菩萨觉悟了,觉悟的人,他的生活行持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趣向於大菩提。这个话我们还得要用白话来讲,只求究竟圆满的智慧,不求其他,一个方向一个目标。
  我们学佛,学什么?求什么?求究竟圆满的智慧,那你就对了。如果你要是求世间,求福、求名、求利、求长寿、求儿女,都错了。我们要问,世间人求的这些东西,能不能求得到?能求得到。你只要懂得这个道理,如理如法的去求,「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哪有求不到的道理?我们读袁了凡居士的家书《了凡四训》,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世间像了凡居士这样的人很多,像了凡居士这样成就的人也很多,不过是没有把它写成书而已,很多。这种求,这个心依旧是轮回心,你虽然求到了,真实智慧不开,三昧正受你不能够获得,这一生依旧是空过,非常可惜。
  所以学佛的人要有智慧,一定要把目标定在无上菩提,也就是一般人讲的成佛。我们学佛,要学得跟诸佛如来一模一样,这一生当中决定要成就佛果。成佛难!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没有比这个更难。这么难的事情,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办得成吗?行!《华严》在末后普贤菩萨教给我们,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我们念佛往生净土就成就了。但是要记住,前面讲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十大愿王我们虽然不能像诸菩萨那种的修学,最低限度也要有几分相应,相似的相应,我们念佛往生才有把握。这是这一次在此地跟诸位同修报告《无量寿经》,这一句经文我们特别多说一些,用意就在此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人人有分。既然能够到这个讲堂来,就可以证明你善根、福德、因缘深厚,你跟阿弥陀佛过去生中有深厚的因缘,只要这一生能真正发愿,决定得生。所以这个果一定是菩提涅盘的大果。
  自利就如同经上讲的含辉,没有发出来,他的光色还没能够发出来,可是内里面确确实实已经在这个地方做修养的功夫,修心养性,养性就是养道。怎么养法?一定要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彻底放下,才能得到感应道交。我们求感应,天天在佛菩萨面前祷告、礼拜、供养,能不能得到感应?也可能得一点,小!为什么小?能感的力量小,佛菩萨所应的当然也就不大。感应道交,要用现在数学的名词,它决定是成正比例。我们有一分感,佛就有一分应;有两分感,决定就有两分应。怎样才能获得圆满的感应?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只有一个心,只有一个愿,为佛法为一切众生。像清凉大师在这部经里所说,「为续佛慧命,为普利一切众生」,其他的什么念头都没有,这个感应的力量太大太大,不必求佛也不必求菩萨,什么都不求,为什么?你这个心正是佛心,你这个愿就是佛愿,你的心愿跟佛完全相同,那个感应力量是圆满的。求佛菩萨保佑我,可不行,「我」这是烦恼,这是妄想,这是分别执著,纵得到感应,那个感应很微薄。决定没有为我,为正法久住,为续佛慧命,为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只要发这个愿,行愿相资,必定能得到诸佛如来满分的加持,满分的感应。
  身心湛寂,外面就放光了。接触外面的境界,当然最明显的是接触到一切众生。如果缘没成熟,这个缘是两方面,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大众。自己的缘没成熟,自己还没有能够悟入境界。我们讲《华严经》,这是华严境界,没入这个境界,没熟。可是我们的确每天在认真的修学,在充实自己,这就好比果里面含辉,逐渐在长成。如果已熟,光色发现出来了,自己契入境界,智慧现前,德能也现前,就像果成熟一样,可以利益一切众生。我们看这个果,果成熟之后,果自己没有享受它自己,果都是供给别人享受。我们几个人看到花果,有这种感受?花开了,我们可以说它自己也可以欣赏,很美!果成熟都被别人吃掉,它自己没享受。成果一定要奉献给大众,奉献给大众是真正的成就,因果就不虚。果要是自己来享受,给诸位说,没有那个道理。可是世间迷惑的人就很多,多生多劫修积的福报,这一生开花结果,得大的财富,得很高的地位。得大财富,得大的果位,他能享受多少?每天还是吃三顿饭,顶多吃五顿;晚上睡觉还是六尺床,就算他那个床做一丈,一丈,他身体就那么大,他也不能把身体放大跟床一样,他做不到。中国古人讲「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你还能享受什么?累世修积的福报,在这一生当中真的叫空过了。
  无论你用什么样的心机,细细想想都是给别人糟蹋掉,家亲眷属糟蹋掉了,旁边这些近人糟蹋掉了,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布施给一切众生?将福报与一切众生共享,你才叫真正有福报,你生生世世永远享不尽的福报。这个要是明白人他才懂得,糊涂人你给他讲他不相信;你给他讲,他说这个人不怀好意,要来骗我钱了;给他讲真话,他还说我们去骗他,说我们不怀好意。最可怜的人是什么?我们一般讲的,得老人痴呆症。他有钱,又有地位又有钱,他一口气不断,躺在床上慢慢享受,一天三班护士来照顾他,往往一躺躺十几二十年,你看他花掉多少钱?这个花得很辛苦。这种情形,佛法里有没有救的?有,但是他不相信。那是他命里有福报,有那么大的福报,福必须享完他才会走,他没享完他不走。如果真正是明白人,他自己能同意,家亲眷属明白,把他这个财富拿去布施,去做这些慈善救济的事业,帮助那些苦难的众生。他就两个现象∶如果他寿命还有,他病就好了;如果他寿命没有了,他很快就离开这个世间,不再受病苦,都是好事。但是我们看到这些现象,不好意思说,说了是什么?这个和尚不怀好心来骗我们。我们是真明白,真能够帮助他解决,看到他必须要躺在床上受罪。
  我们明白之后,果决定是给大众享受,这是真实的果报,这个有意义、有价值。在花报里面,自己可以欣赏,当然也供给别人欣赏。尤其是菩萨们,菩萨就是觉悟的人。说这部大经,总希望每一位同修都觉悟,人人都做菩萨。菩萨的生活,菩萨的工作,菩萨的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与「如」相应,与真如自性相应,或者说我们讲的与「大方广」相应。「大方广」还难懂,我们再换一句话,与清净、平等、觉相应,这就行。或者我们落实在事相上,与六度、四摄相应。我们所得的这个果就是菩提之果,就是佛果。所以果跟花间列在一起。
  本经经文里有说,「菩萨妙法树,生於直心地。」大地生长许许多多的树木,我们心地里面有妙法树。清凉大师为我们说明这妙法树,「信是种」,树的种子。桃树,桃核种子能长成树。菩提树,种子是什么?信,信心。《华严》一展开:信、解、行、证;净土三个往生的条件∶信、愿、行;信是种,是佛种。菩提树就是讲成佛,成佛的种子,信心。「慈悲是根」,一个人没有清净信心,没有慈悲心,他怎么会成就?好像植物,没有种子、没有根,再好看也不过像我们现在台上摆的假花、假树,不是真的。虽然有几盆真的,盆栽长不大,几天不照顾它就枯死了。由此可知,我们在菩提道上要一帆风顺,要真正有成就,你要有根,你要有种子。你没有信心怎么行?没有慈悲怎么行?佛法里面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就是博爱。大慈悲心,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平等心里面生出来的,对一切众生没有任何条件。这个对我有利益我就喜欢他,那个伤害我我就讨厌他,这个不可以。恭敬你的,爱护你的,帮助你的,你对他有慈悲心;毁谤你的,侮辱你的,陷害你的,你对他还是有慈悲心,你这个慈悲才叫有根。如果慈悲有分别、有差距,这个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
  我们要学如佛一样的大慈悲心,对於九法界众生一律平等,没有差别。佛在经上,我们也看到,举的故事让我们在这里面领悟平等的境界。施主供养一钵饭,很好的一钵饭,菩萨把它分成两份:一份供养佛,一份喂狗。我们想到,这什么意思?生佛平等。他来做这个样子给我们看,对佛的那种恭敬心,对畜生这个恭敬无二无别。我们在境界里应当如是学,所以慈悲非常非常重要。
  从慈悲里面生出智慧,「智慧以为身,方便为枝干,五度为繁密,定叶神通华。」他教我们看树,这树教我们,树表法,树教我们,智慧是身体,方便是枝条、枝干。这棵树长得非常茂盛,茂盛是讲事上面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个五是事,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六度少个般若,般若是身。五度都离不开般若,枝干没有离开根本。那个本,将树身比成般若,枝干比成其他的五度,枝干没有离开树身。将禅定比喻作树叶,将德能比喻作花,将一切智比喻作果。「果是一切智」,这个一切智是后得智,权智;前面那个树身叫根本智。《般若经》上讲得很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果表无所不知,身表无知。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根本智起作用,无所不知。
  后面还有两句,「最上力为鸟,垂阴覆三界。」树上有鸟,鸟是什么?鸟是最上力,如来果地上十力,十种特殊的能力。其实那个十也是表法的,真正的意思是如来果地上圆满的能力。这就好比是鸟。树荫垂覆下来庇佑三界,三界是指六道,六道里面一切苦难的众生,这是佛法教化的对象。由此可知,佛门里面所讲种种表法的艺术,确实达到艺术里面最高的境界,不是祖师随便说的,都有经文作依据。这些文句在《华严经》第五十九卷,往下我们都会读到。可见得祖师大德给我们讲解经文,不是随随便便自己说出来的,不是的,都有经文作依据。
  再看底下第三段,『其树周圆,咸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这是第三小段,第三小段有三句,说明「妙用自在,利益无边」。第一句,依真实智慧教化一切众生,这就是佛家常讲「放光」的意思。佛家迎宾接客,请你到我们这个道场来普照,普照就是放光普照,意思就是以智慧来开导大众,智慧来开导大众就是放光普照的意思。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目标就是智慧。智从哪里来?智从定中来,换句话说,你心要不清净、要不定,哪来的智慧?再告诉诸位,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学来的。你所学习的东西不是智慧,我们现在一般人讲常识。你所学得来的,佛学常识,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清净心就是禅定。
  「禅定」两个字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什么叫禅?外不著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我们再说得白一点,外面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这叫禅。外面境界,现在这花花世界,五欲六尘天天在诱惑你,不为它诱惑,不被它诱惑,这是禅。内里面不起心动念是定;内心不起贪瞋痴慢,这是定。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不著相不是对於外面境界相一无所知,不是的;样样都清楚,样样都明了,那是慧,那是真智慧。所以智里面要有禅、要有定,定里面要有智,定慧相资,定慧等学,这是佛法,决定不能够偏在一边。
  第二句,「於光明中,雨摩尼宝。」这是依智慧的教学,惠以众生真实的利益。这个真实的利益就好比圆明的法宝一样,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