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节
作者:死磕      更新:2021-02-26 22:47      字数:4872
  数人,形成古人出世则济天下,入世则隐山林的处世观。
  一四三、静现本体水清影明
  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观澄潭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
  【译文】
  夜阑人静听到远远传来钟声,可以惊醒人们虚妄中的梦幻,从清澈的潭
  水中观察明亮的朋夜倒影。可以发现我们肉身以外的灵性。
  【注解】
  梦中之梦:是比喻人生就是一场大梦,一切吉凶祸福更是梦中之梦。
  澄潭月影:虚幻之月,由此可悟一切事物皆虚幻
  身外之身:肉身以外涅般之身,前身为虚幻,后身为真身,此指人的品
  德、灵性。
  【评语】
  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有“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
  代之过客,而浮生苦梦为欢几何”的感叹。有的人,在人生苦短的感叹中今
  朝有酒今朝醉,春宵苦短日高起。有的人则有志在短短的人生之旅中做出一
  番事业。对于一个人来讲,静夜悟道,月夜观影,万赖俱寂中忽然传来悠扬
  的钟声,可能豁然顿悟。心静之中,许多苦思冥想的东西可能会一下子彻悟。
  灵感被触发,而看清本我。
  一四四、极端空寂过犹不及
  寒灯无焰,敝裘无温,总是播弄光景;身如槁木,心似死灰,不免堕在
  顽空。
  【译文】
  微弱的灯光燃不起火焰,破旧的大衣不产生温暖,这都是造化玩弄人的
  景象;肉身像是干枯的树木,心灵犹如燃尽的死灰,这种人等于是一具僵尸
  必然会陷入冥顽空虚中。
  【注解】
  播弄:颠倒翻弄。《元曲·梧桐雨》中有:“如今明皇已昏盹,杨国忠、
  李林甫播弄朝政。”
  【评语】
  佛家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空并非指任何东西都没有的顽空。
  虽然断绝了固执和物欲,实际上只是不自我作恶罢了。如果不进一步济世渡
  人就毫无善果可言,如此活着也就等于死亡,一无可取之处。用这段话来谈
  人生也有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身如槁木,心似死灰,如寒灯无焰,似敝裘无
  温,于外界无知无觉,于内心空虚至极,与活死人何异?以此待人,只是别
  人为他服务,他却无益于别人,这种极端的安寂是不足取的。
  一四五、栽花种竹心境无我
  损之又损,栽花种竹,尽交还乌有先主;忘无可忘,焚香煮茗,总不问
  白衣童子。
  【译文】
  物质的欲望要减少到最低限度,每天种些花栽些竹,把世间烦恼者交还
  乌有先生;脑海中了无烦恼没有什么可以忘记的东西,每天都面对着佛坛烧
  香提水烹茶,不问白衣童子为谁送酒而进入忘我境界。
  【注解】
  损之又损:减少。老子《道德经》中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
  又损,以至无为。”
  乌有先生:典出《史记·司马相如》中的“乌有先生乌有此事齐之为难”,
  司马相如《子虚赋》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虚构人物为主角,这就是
  通常所说的“子虚乌有”。
  不问白衣童子:据《续晋阳秋》“陶潜常于九月九无酒于宅东篱之下,
  菊丛之中摘菊盈把,坐于其侧,未几,望见白衣人至,乃为王弘送酒,即便
  就酌,醉而后归。”所谓“不问白衣童子”是说并不问送酒的白衣人是何许
  人,比喻已经进入完全忘我状态。
  【评语】
  无为、修省并不是和世事绝缘。做事不宜提倡形式主义,关键是思想上
  要达到忘我之境。栽花种竹、焚香煮若、闲云野鹤的生活可以忘我,可以隔
  去人世间许多烦恼;谈书论道潜心研究学问,也可使一个人完全进入忘我状
  态,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人之忘我境界,不
  能以形式而论,要从本质上看。
  一四六、消些幻业增长道心色欲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名
  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蜡。故人常忧死虑病,亦可消幻业而长道
  心。
  【译文】
  色欲像烈火一样燃烧起来时,只要想一想生病的痛苦,烈火就会变得像
  一堆冷灰;功名利禄像蜂蜜一般甘美时,只要想一想死地的情景,名位财富
  就会像嚼蜡一般无味。所以一个人要经常思虑疾病和死亡,这样也可以消除
  些罪恶而增长一些进德修业之心。
  【注解】
  幻业:为佛家术语,是梵语“羯魔”的意译,本指造作的意思,凡造作
  的行为,不论善恶皆称业,但是一股般都以恶因为业。
  道心:指发于义理之心。据《朱子全书·尚书》篇:“人心,人欲也;
  道心,天理也。所谓人心者是血气和合做成;道心者是本来票受仁义礼智之
  心。”
  【评语】
  人在病中,会感到人生之虚幻与可悲,到了死地大概只剩求生一念了。
  所以人平时做事应朝事物的对立面想想,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胡为。孔子
  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戒色可保寿,戒斗可免祸,
  戒得可全名。朱子说:“圣人同于人者血气也,异于人者志气也,。。君子
  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是以年弥高而德弥助也。”人生在世,宜控制
  自己的欲望而修些德性,做事勿为欲望迷失本性,终会有所作为的。
  一四七、出世涉世了心尽心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
  必绝欲以灰心。
  【译文】
  超脱凡尘俗世的方法,应在人世间的磨练中,根本不必离君索居与世隔
  绝;要想完全明了智慧的功用,应在贡献智慧的时刻去领悟,根本不必断绝
  一切欲望,使心情犹如死灰一般寂然不动。
  【注解】
  了心:了当觉悟、明白解。了心是懂得心的道理。据《淮南子·原道训》
  “夫心者,五岁之主也,所以制使四肢、流行血气,驰骋于是非之境,而出
  入于百事之门户者也。”故心为智力的源泉地。
  尽心:拿出智慧扩张善良本心:《孟子·尽心章上》“尽其心者知其性
  也。”
  【评语】
  不要以为穿上袈裟就能成佛,不要以为披上道氅就能全真,同理,披上
  件蓑衣、戴上项斗笠未必是渔夫,支根山藤坐在松竹边饮酒吟诗也未必一定
  是隐士高人。追求形式的本身未必不是在沽名钓誉。就像想明白自己的心性
  灵智不在于自己苦思冥想或者如死灰槁木般时才知道。最能说明“不必绝人
  以逃世,不必绝欲以灰心”之理的,就是《孟子·膝文公下》所载匡章曰:
  “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于陵,于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
  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孟子曰:
  “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
  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
  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是未可知
  也。”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履,妻辟鹃,以易之也。”曰:“仲子,齐
  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信之禄而下食也,以兄之室为不
  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戚
  曰:‘恶用是鞘妒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
  曰:“是鹊妒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
  弗居,以于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一四八、云中世界静里乾坤
  竹篱下,忽闻犬吠鸡鸣,恍似云中世界;芸窗中,雅听蝉吟鸦噪,方知
  静里乾坤。
  【译文】
  当你正在竹篱笆外面欣赏林泉之胜,忽然传来一声鸡鸣狗叫,就宛如置
  身于一个虚无缥渺的快乐神话世界之中,当你正静坐在书房里面读书,忽然
  听到蝉鸣鸦啼,你就全体会到宁静中别有一番超凡脱俗的天地。
  【注解】
  云中世界:形容自由自在的快乐世界。
  芸窗:芸是古人藏书避毒常用的一种香草,故借芸窗以称书房。
  【评语】
  这段话表明了文人雅士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境界,从另一个角度来理
  解,却是一番参禅悟道的功夫。几声“大吠鸡鸣”惊醒了静坐在书斋中的主
  人,这就是从“无我”境界进入“有我”境界的契机;然而“蟑吟鸦噪”影
  响不了静坐中的道人,这是从“有我”境界回到无我境界的玄机。因为不论
  就佛道那一教的思想而言,凡是正在参禅静坐中的人,他那种在宁静中所培
  养出的灵智,足可以和蝉鸦交谈作心灵感应。在有我到无我,到有我的反复
  过程中,静生悟道的人通过心灵的感应来体现本我。
  一四九、像由心生像随心灭
  机动的,弓影疑为蛇蝎,寝石视为伏虎,此中浑是杀气;念息的,石虎
  可作海鸥,蛙声可当鼓吹,触处俱见真机。
  【译文】
  一个好用心机的人容易产生猜忌,会把杯中的弓影误会成蛇蝎,甚至远
  远看见石头都会看成是臣虎,结果内心充满了杀气;一个心平气和的人即使
  遇见凶残的石虎一类的人也能把他感化得像海鸥一般温顺,把聒噪的蛙声当
  作悦耳的乐曲,结果到处都是一片祥和之气,从中可以看到人生真谛。
  【注解】
  机动:工于心机,狡诈多虑。
  弓影疑为蛇蝎:由于心有所猜疑而迷乱了神经,误把杯中映出的弓影当
  作蛇蝎。
  寝石视为伏虎:寝石,卧石,《汉诗外传》“昔者楚之熊渠子,夜行见
  寝石,以为伏虎,弯弓射之,没矢饮羽之下。”
  浑:都,全部。
  念息:心中没有非分的欲望。
  石虎:十六国时后赵高祖石勒的弟弟,生性凶暴。据《辞海》:“晋后
  赵言石勒从弟,字季龙,骁勇绝伦,酷虐嗜杀,勒卒,子弘立,以虎为丞相,
  封魏王,旋虎杀弘自立,称大赵天王,复称帝,徒居邺,赋重役繁,民不堪
  命,立十五年卒。”
  真机:真理,真谛。
  【评语】
  胸怀坦荡的人不会去管身边的是是非非,志向远大的人无暇思索悄小之
  事。唯小人与小人在一起便常生是非,相互猜忌,推波助澜,弄得人际关系
  紧张起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个人假如凡事都疑神疑鬼,就会造
  成俗活所说的“疑心生暗鬼”,本来毫无疑问的事也会弄出风波来。反之假
  如你居心坦荡对周围事物不存疑心,才能显露人类本性中的真迹。从这个意
  义来说,天地万物是善是恶,存乎我们的一念之间,一个人总是杯弓蛇影,
  粑人优天地生活,哪还有人生的乐趣可言。故“一念”可以豁达开朗,也可
  能狭隘善妒,从中足见一个人修养的高低。
  一五○、梦幻空华真如之月
  发落齿疏,任幻形之凋谢;鸟吟花开,识自性之真如。
  【译文】
  老年人头发掉落牙齿稀疏是生理上的自然现象,大可任其自然退化而不
  必悲伤;从小鸟唱歌鲜花盛开中,我们认识了人类本性永恒不变的真理。
  【注解】
  幻形:佛教认为人的躯体是地、水、火、风假合而成,无实如幻,所以
  叫幻形或幻身。《圆沉经》有“幻身灭故幻心亦灭。”
  真如:佛家语,指永恒不变的真理,《唯识论》中有“真为真实,显非
  虚妄:如谓如常,表面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评语】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小鸟要歌唱,花儿要开放,人也要从新生
  走向衰老而至死亡。但是,一个从的真正衰老,并非单纯生理上的衰老,心
  理上的衰者最为严重,所以庄子才说“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到四五十岁
  只能算中年人,而中年才开始创造事业的人比比皆是。中年可说是人生的顶
  峰时代,已经有事业基础的正是发挥潜力的阶段,没有事业基础的也可创造。
  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关键是保持精神上的不断追求。即使是到了老年只要精
  神不死又何妨追求?像书画家、作家、医生,越老经验越多,越老精神弥健,
  一个人活到老学到,以至童心不混,青春常在,而不知老之将至,忘却生理
  的衰弱。就会心宽地阔,永远年轻。
  一五一、烦恼由我嗜好自心
  世人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
  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
  【译文】
  只因世人把自我看得太重,所以才会产生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古人说:
  “假如已经不再知道有我的存在,又如何能知道物的可贵呢?”又说“能明
  白连身体也在幻化中,一切都不是我所能掌握所能拥有,那世间还有什么烦
  恼能侵害我呢?”这真是至理名言。
  【注解】
  烦恼:佛家语,原指阻碍菩提正党的一切欲情。
  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