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作者:蝴蝶的出走      更新:2021-02-26 21:29      字数:4758
  田联韬,男,1930年生于天津市。现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长、秘书长。从事音乐教育及少数民族音乐创作、研究等工作五十余年,培养了近五十名少数民族作曲、理论等方面专业人才。
  创作有歌曲《家家户户运粮忙》、《边疆,我可爱的家乡》等,电影音乐《火娃》、《孔雀公主》、《第三女神》、《爬满青藤的木屋》等。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电视音乐、舞剧音乐、舞蹈音乐和器乐音乐。主要专著有:《西藏传统音乐集萃》、《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等。
  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他曾多次赴欧美及香港、台湾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内容简介
  少数民族民歌分为六类:第一类是山歌。许多民族都有山歌,但是可能名称不完全一样,但是都属于山歌一类的。例如,蒙古族地区有牧歌,苗族有飞歌。
  第二类是劳动歌。例如,它,它不是像号子,它没有这么清楚的节奏、节拍的这种韵律,那么他还是在劳动,也在唱他的劳动,配合着劳动。劳动歌有很多,如纳西族栽秧歌、打麦歌,蒙古族挤奶歌、哄羊歌、哄骆驼歌,藏族的打啊呷歌、打墙歌,景颇族的舂米歌。
  第三类是风俗歌。这是在日常民俗活动和特定的民俗活动中演唱的歌,例如,情歌、酒歌、丧事歌、婚礼歌、哭嫁歌。
  第四类是叙事歌。它要讲故事,要讲传说,讲历史,许多少数民族,南方的少数民族,特别是没有文字传统的民族,叙事歌在这个民族作为教育的工具,传承历史,传承知识,传承道德、修养等等方面的重要的工具,就是叙事歌。像苗族、哈尼族、侗族、彝族、怒族、傈僳族等很多民族,特别是南方民族都有叙事歌。
  第五类是祭祀歌,也叫信仰仪式歌。祭祀歌,这种歌多半是跟宗教信仰有关系,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电视里边唱到一个唵玛尼叭咪吽,这个在佛教里面是叫“六字箴言”。信徒们认为反复持诵和思维这六个字,即可功德圆满。
  第六类是儿歌和催眠歌,或者叫摇篮歌。佤族地区有个年轻的妈妈,她唱摇篮曲,唱起来就没完没了。这不是一般的摇篮曲,和催眠曲了。她把摇篮曲、催眠曲唱成了叙事歌,是叙事的内容,唱她的身世,唱她的经历,她充满了感情,她完全忘掉别人,她就在唱她自己的身世,所以非常动人。
  《瑰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民歌》(上) (全文)
  大家好!我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师田联韬。作为一个音乐工作者,我从事少数民族音乐的创作、研究和教学,已经超过五十年,时间是已经很长了,曾经去过西藏、青海、甘肃等等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而且不止一次去,去采风。但是,我们不是像一个地质队员那样去寻找矿藏,而是寻找深藏在少数民族生活中间的民间音乐和其他类型的传统音乐。
  在我采风的过程中间呢,我是感觉到在少数民族的各种传统音乐中间,民间歌曲是所有的音乐中间最丰富的品种,也是最重要的品种,少数民族的民歌。这个在汉族地区也是一样,汉族的民歌也是汉族传统音乐中间最主要的、最基础的部分。
  民歌是产生在民间的,它是口传心授,或是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承,它经历着千百年,在群众中间,经过群众的考验和选择,群众自己创作,自己来进行加工和改编,你找不到一个具体的作者。但是,这些歌曲都是经过了很多人的传唱,最精彩的部分就会留下来,有些可能就被淘汰了。所以,我们的民歌中间,我们各民族的民歌中间,包含着许多非常精彩的成分。
  我想给大家讲一个经历,就是在一九七几年的时候,我曾经去新疆采风。我当时是从和田到喀什,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坐长途汽车,从东到西,要经历好几天的时间。当时的时间是初夏的季节,当时在沙漠的边缘,是一片沙砾,没有村庄,很多地方没有村庄,也看不见人烟,除非你到了绿洲。
  在这个时候,我正在车里坐着,在汽车里坐着,车上的旅客们都是,初夏的季节,都有点昏昏沉沉的,昏昏欲睡的,因为当时在汽车上比较颠簸的。但是,突然在我的后座就传出来一种苍老的、悠长的歌声。我回头一看是一个维吾尔族的老农民,他也在坐着车从和田到喀什去,这一段路程。当时车里大家非常安静,他突然就唱起来了。他为什么会唱呢?他看见车外沙漠、荒滩,这时候他唱起来。虽然,我不懂他的歌词,但是我马上就感觉到,他是受着自然环境的感触,他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而引发了他心里的歌。这歌声可能这里面包含着他对亲人的惦念,也可能包含着他自己的人生的甘苦的经历。总而言之,给我感觉完全是发自内心那种很深沉的歌。不是说他嗓音多好,而是歌声的动人。我在过去,虽然在舞台上,或者在我们采风的过程中间,也接触过不少民歌,但是像这样的群众自己发自内心唱的歌,我是头一次听见。这是我在生活过程中间总会记得,总会想起的一段经历,给我留下的声音和形象的印象,是长久都不能磨灭的。(新疆民歌《木卡姆散板》欣赏)
  下面,我想比较简略地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少数民族的概况。这里面就涉及到历史文化背景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要介绍,先要介绍这方面文化呢?因为文化是和历史文化背景关系是极为紧密的,我们不能只单纯地就文化而研究文化,就音乐而研究音乐,我们必须要把它放在文化背景中来进行观察和研究。所以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咱们的中国少数民族的概况,55个少数民族,大家都知道,加上汉族,56个。55个少数民族,它们分布的地区:东北、西北、西南是比较多的地区。另外,在东南也有个别的民族,例如;高山族在台湾,畲族在福建。当然,最集中的地区是西南和西北这两个地区,西南地区最集中的是云南。
  下面第二个问题,就是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少数民族民歌的分类。那么,分成几类呢?就是分成:第一,山歌;第二,劳动歌;第三,风俗歌;第四,叙事歌;第五,祭祀歌,也可以叫信仰仪式歌;第六,儿歌,包括催眠歌,或者叫摇篮歌、摇篮曲都可以。实际上这个儿歌的范围,我已经把它扩大了,这个含义已经扩大了。因为摇篮曲,严格地说不算儿歌,它是哄孩子的歌,对不对?哄孩子睡觉唱的歌,催眠歌,摇篮曲。儿歌,是孩子们自己唱、自己玩的时候,唱的歌叫儿歌,所以我为了减少分类的事项,就把它放在一类里面了。现在我就想这几样,我就挨着给大家介绍一下。到时我要请歌手来唱。
  第一类民歌,是介绍山歌。许多民族都有山歌,但是可能名称不完全一样,但是都属于山歌一类的。例如,蒙古族地区有牧歌,牧歌也属于山歌一类的。另外,还有一些别的民族,像苗族的“飞歌”,“飞歌”它也是山歌一类的,但是它的名称叫“飞歌”。为什么叫“飞歌”呢?因为它苗语是“恰央”,就是飞起来的歌,所以我们就翻成 “飞歌”。
  (现场唱歌,歌词大意:飞歌,它也属山歌一类,苗语叫“恰央”。它可以从这个山传到那个山,有在劳动时候唱的,也有在谈情说爱时候唱的。)
  “飞歌”经常在欢迎客人的时候唱的,送客人的时候,客人来了,来到我们寨子里边,他们要走了,主人要唱“飞歌”送他们。另外,年轻人在山野中间互相打招呼,也用“飞歌”,因为它可以从这个山传到那个山去,所以也叫“飞歌”。歌声飞得很远很远传过去,这种“飞歌”它是可以有多种功能的,像我刚才讲的青年之间就包含着有爱情的成分了。但是有的是迎宾、送宾,这样的时候在唱。
  现在,我们想请蒙古族同学唱一首,她准备要唱的是《圆蹄枣骝马》。
  (现场唱歌,歌词大意:枣骝马,我的骏马,你那圆圆的马蹄,一路踏碎露珠,穿过那丛丛野花;多聪慧,多潇洒,我的姑娘,你那闪闪的目光,甜甜的微笑,让我惊喜交加。)
  好,现在我们一起请藏族的同学唱一段藏族的山歌。
  (现场唱歌,歌词大意:走遍世上许多美好的地方,还是觉得自己的家乡好。世上最神奇的地方在哪儿呢?就在我的家乡。)
  这个藏族同学,他来自康巴地区。在西藏的俗话中间说:“要歌和舞,到康巴去。”就到他们那儿去。还有两句:“要宗教,到拉萨去。”到卫藏去,就是卫藏方言区,那儿是宗教、文化、政治中心;“要牛羊,到安多去。”那是大牧区,草原,青海这个草原。这个俗话,当时我去拉萨,一听,我觉得真有意思,归纳得非常地准确,非常地生动。说要牛羊,要到安多去,那我就要到安多去看一看,草滩到底有多么地广大。要歌舞,要到他们那儿去,的确那歌舞跳起来,舞蹈跳起来能把地板踩穿,真是动人。
  刚才,我为什么把三位都请上来呢?我就想让大家体会一下,都是山歌,但是你想啊,差别有多大?差别非常大吧!那么,我们作为音乐工作者,一到那儿去听到这种歌声,是不是会感到心灵的震撼啊?特别地,像那声音一下上来,一下下来,起伏跌宕那种情形,简直是没有想到,我原来就没有想到有这样的歌,可是现在慢慢大家熟悉了,大家流传出来了。
  下一种歌,就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是劳动歌。我们为什么不叫劳动号子呢?汉族民歌不是一般是分析这种歌,就叫劳动号子?为什么我们说不叫劳动号子呢?因为号子它有非常鲜明的节奏、节拍感,它是有规律的劳动动作,配合这个动作在唱,有人领唱,有人和,嘿咋,嘿咋,带唱的。那汉族地区有很多这样的号子,例如川江号子,例如抬木头的号子,抬石头的号子,都是很用力的,这种很用力。这种节奏是很规律的,有规律性的节奏,那么这种叫号子是没问题的。可是,还有很多,有些歌,少数民族的歌,它是个体的劳动,例如,它挤奶,它不是像号子,它没有这么清楚的节奏、节拍的这种韵律。那么,他还是在劳动,也在唱他的劳动,配合着劳动。那么,另外还有什么呢?还有一种叫哄羊。,什么叫《哄羊歌》?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还有《哄骆驼歌》?为什么呢?就是往往母畜,特别是初生育的母畜,它初次生育幼畜的这种母畜,例如羊,例如骆驼,它有时候不认幼畜,它不肯喂它的幼畜。假如不喂的话,有可能幼畜被饿死。那这时候是怎么办呢?牧民往往就要把幼畜带到母畜旁边,轻轻拍着母畜,让母畜也躺下,轻轻拍着母畜,一边拍着一边唱,劝,也叫《劝奶歌》。我们刚才说《哄羊歌》、《劝奶歌》是一回事,就是劝它喂小牲畜,一直拍着,唱着,拍着,唱着,唱到有的时候母畜会流下眼泪来,最后它喂,开始喂小羊,喂小骆驼,所以这种歌也是属于劳动歌啊。它是在劳动生活中间的歌,它不是在其他场合唱的,非常特定的场合,非常特定的时间,非常特定的目的。所以,这种歌呢,我们就不把“劳动号子”这个称谓,放到少数民族民歌中间分类来用,而是把它放大,作为劳动歌曲,或者叫“劳动歌”,它包含着节奏感明显的和节奏感不明显的。所以,这都放在这里面。
  现在,我想请纳西族的同学唱一段,是《栽秧歌》;还有蒙古族的同学,我想请你唱一段《哄羊歌》。
  (现场唱歌,纳西族《栽秧歌》歌词大意:等等我,等等我,大家一起来栽秧;等等我,等等我,齐心协力往前栽。)
  实际上,这种歌带有山歌的风格,因为它栽秧时候没有规定的节奏,各人你可以自由地往前栽,有人可能比较慢,有人可能比较快,那么这个时候唱的歌,就像有的时候,犁地的时候,赶牛,在犁地,犁水田,犁旱地,犁的时候,这时候唱的吆牛歌,南方话:叫吆牛,吆牛歌也是这种类型的,它像山歌,但是它是在劳动中间唱的,他吆着牛,快要到地方了,你该回头了,他就唱,他就唱着这个带着牛继续在这儿劳动。另外,我还想请你唱一下有节奏的,打麦歌,唱几句就可以。
  (现场唱歌,《打麦歌》歌词大意:没有去吃苦,怎能知道我们的幸福从哪里来?即使一颗米呵,也要经过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
  (现场唱歌,蒙古族《哄羊歌》歌词大意:《哄羊歌》名为歌,其实并没有歌词。牧民在接小羊羔时,几乎每天都在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