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节
作者:连过十一人      更新:2021-02-26 20:31      字数:5021
  “恰恰相反,这是一条很勇敢的题辞。它表明,人们永远也不会屈服,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继续自己的事业。如果让我给一本描写人类劳动和顽强的书题辞的话,我就要把这段话录上。但我的题辞大致是这样:‘纪念曾经征服和将要征服海洋的人们’”
  我同意了他的意见。
  
  Number : 4632
  Title :“是”和“不”
  Author :弗·马斯米·契尔文斯
  Issue : 总第 31期
  Provenance :浙江青年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他工作了很多年,从来也没说过一声“是”和“不”。他在任何时候讲话,总是带一点儿“不”,也带一点儿“是”
  有时候——在很少的场合,他倒也讲过“唉,真是!”之类的话。
  可是,“唉,真是!”不是“是”,也不是“不”。——模棱两可。
  一天,他突然收到一封公函,里面有一条命令:得正确地回答“是”或者“不”。怎么办?
  哪能立刻做出回答呢?说不定会因此而大祸临头……
  回答“是”吗?要是“不”呢?回答“不”吗?
  可要是“是”呢?
  回答不是“是”也不是“不”,这样自己的声望就会立即扫地。当然,在以前他也说过“是”,也说过“不”,但那不过是象黑暗中一盏若明若暗的灯光——从每一个“不”中透出了“是”,从每一个“是”中透出了“不”。
  所以,他一向过得很安适。可现在突然间一声晴天霹雳,问题出现在他的面前:
  “不”还是“是”?
  “是”还是“不”?……
  可怜虫的眼睛变得暗淡无光。天哪!真叫人痛苦欲绝!
  我不能这样,我不习惯于这样回答。于是,他离开了办公室,既没有说“不”,也没有说“是”……
  时间一天天的飞逝,过去的已不是一小时,而是许多年。可是他依然没有做出回答,他依然生活在“是”和“不”的中间,既不是”是“,也不是“不”。
  他还活着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直到现在,在某些地方我们还可以和他见面。
  唉!真是……
  
  Number : 4633
  Title :要敢于说“我不知道!”
  Author :
  Issue : 总第 32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王双泉
  “无所不知先生”是大家所熟悉的。可以说他们和鼻炎一样普遍,也几乎同样难受。每当有人谈起一个饶有兴趣的话题时,他们就钻了出来,信口说道:“这个嘛,我知道。”因此而冻结谈话,放弃丰富自己学识的机会。大概这也称得上是一种艺术吧!对这些人,我是深知底细的,因为我曾经就是其中的一个。
  我意识到自己这个错误,是在一个著名烹调师的妻子举行的一次晚宴上。那天,我在和女主人以及另一位男宾交谈时,发现她的神情不那么自然。忽然,她指着桌子上一个黑色金属用具,看上去像一种电动烤肉铁架,说道:“这种特别的工具是用来做‘热吃干酪’的,你们知道‘热吃干酪’是怎么回事吗?”我刚想说知道,那位男宾叫了起来:“是吗,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热吃干酪’?是牛排的一种新吃法吗?”听到这些话,女主人露出了微笑。她向我们做了详细介绍,而且渐渐地变得喜笑颜开了。这样,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热吃干酪”并不像我想的是一种什么奶酪三明治,而是干酪火锅的一种吃法。这一课使我受益非浅:不仅我弄清了一件原以为知道的事情的本来面目,而且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一个主要缺点。
  在这以后,我就知道该怎样去做了。一天傍晚,一位有身体缺陷、平时很少和大家一块交谈的女邻居,给我们送来了一种稀奇的蔬菜:绿皮,细又弯,大约30公分长。在场的6个人中有5人都称没有见过;第六个人,我想他大概还没有学会适时地闭口不语,叫道:“我知道,这是一种很容易消化的黄瓜。”
  那位女邻居立刻就退缩了。要不是那位先生马上补充道:“从园艺角度上讲,这可是难得的赠品快讲讲这种奇怪的蔬菜吧!”,肯定她是什么也说不出的。她讲了一个专门研究蔬菜的人怎样经过多年努力才种出这种奇特的黄瓜,并且还兴致勃勃地介绍了她在这方面的知识,显得十分轻松。
  此后不久,我去旁听一次市政会议。发言的是一位在我们这个城镇落脚不久,但已宣布竟选市长的公民。我们忍耐地听着他那冗长的讲话,内容是有关奶牛、牛奶价格和对农民赞助等问题。结束时,我问身边一个从事农业的朋友:“夏尔,你怎么什么也不说?奶牛、农民的需要都是你很熟悉的呀!”他答道:“奶牛我是熟悉。但对政治我却一窍不通。所以,我伸长耳朵仔细听,努力从中明白点什么”这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方法:两年以后,他就成了一个非常能干的地方农业劳动者的发言人。
  心理学家邦雅曼·埃维特曾指出,平时动不动就说“我知道”的人,头脑迟钝,易受约束,不善同他人交往。迅速和现成的回答表现的是一种一成不变的老一套思想;而敢于说“我不知道”所显示的则是一种富有想像力和创造性的精神。埃维特还说,如果我们承认对这个或那个问题也需要思索或老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那么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大大地改善。
  这就是他竭力倡导的态度和人们可以从中得到的益处:
  1.增加自己的可信性
  在我的朋友中间,有一位学问高深、年近八旬的老妇人。她原是大学教授,会讲五种语言,读书很多,语汇丰富,记忆过人,而且还经常旅行,可以称得上是见多识广。然而,人们从未听到过她卖弄自己的学识或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假称通晓。遇到疑难时,她从不回避说“我不知道”,也不用自己的知识去搪塞,而是建议去查阅有关专著、资料,以作参考。看到老人的这一切,我才真正懂得了怎样才能被别人敬重。
  2.消除偏执和成见
  有一天,听到一个刚出院的朋友和人们谈论着我们城镇的一个银行家。谁都知道银行家这个人很富有,性情暴躁,十分自负。可是,听着朋友讲话,我惊讶地得知自从这银行家退休以后,就用很多时间去医院探望病人,送去图书,报刊和其它礼物。幸亏开始时我没有谈出原有的印象,这样使得他那不再符合事实的声誉得到改变,而且他今天还成了我的一位挚友。
  3.使沉默少言的人变得开放
  前边讲到的黄瓜事例表明,应该学会掌握分寸。如果处处显示出比他人知道得多,那么您很有可能会使那些羞怯的人更为难堪,不敢启口。
  4.开扩视野增长知识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讲过:“就我来说,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以最简洁的形式表达了进一步开扩视野的理想姿态。可以说,至今仍有很多人信奉苏氏这句名言。
  应该说,我个人对印度还是比较了解的,尤其是那里的森林。因为,为了研究野生动物,我曾跑过印度的许多地方。一次,一位也在印度呆过多年的先生和我谈起了这个国家。我没有介绍我的经历,而是专心听他讲。结果从中确实得到不少收获:他介绍的喜马拉雅山脉某些分支地段的风貌我是全然不知的。后来,我把那天边听边学到的东西写进了自己的一部小说中。
  作家斯蒂芬·马洛在其某部作品中,让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想,英语里最讨人喜欢的几个字也许是‘I don't know’(我不知道)。这句话可以作为跳板,使你感到惊奇并使你揭开对每个人来讲都会有的奥妙。”
  
  Number : 4634
  Title :“讨厌”的问题
  Author :
  Issue : 总第 32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没有人喜欢讨厌的人,但很少令人厌烦的人自知其短。这种人常以自我为中心,好表现自己,并喜欢强加于人。下面的一些问题请你试答。如果你回答“是”的居多,就要注意改进一下了。
  1.在匆忙的路上,别人向你打招呼:“你好啊!”你会停下脚步,详细告诉他们吗?
  2.你是否喜欢独占谈话时的话题?
  3.不到每个人都疲倦时,你不会告辞?
  4.不管别人有没有要求,你都自动提出你的建议,告诉他应当如何去做?
  5.当他人在融洽地交谈时,你是否会贸然出现?
  6.你讲的故事或轶事往往又长又复杂,别人需要耐心去听?
  7.经常津津有味地与朋友谈起一些他们不认识的人?
  8.当别人交谈时,你是否会打断他们的谈话内容?
  9.你觉得自己讲的故事要比别人讲给你听的来的有趣?
  10.你使你朋友固守其诺言,常问他:“你记得否……”或“你忘了吗……”如果他们忘记了,你便坚持说他们一定记得?
  11.坚持要朋友阅读你认为有趣或值得一读的东西?
  12.有时会与朋友谈论一些他们不感兴趣的话题,只因为这些话题能引起你的兴趣?
  13.打电话时说个没完,让其他人在一旁等得着急?
  14.把自己喜欢的画片挂在大办公室墙的当中?
  15.在打桥牌或玩类似的游戏时,喜欢把牌散开再合起来,不停地反复着?
  16.经常发现朋友的短处,要求他们去改进?
  17.当别人谈到你不喜欢的话题时,你就不说话了?
  18.对自己种种不如意的事情,总喜欢找别人“诉苦”?
  19.你常让孩子们坐下,听你给他们唱歌吗?
  
  Number : 4635
  Title :妈妈
  Author :鲍里斯·克拉夫琴科
  Issue : 总第 32期
  Provenance :外国文学
  Date :1983。6
  Nation :苏联
  Translator :胡丽华
  一天晚上,我到朋友家去串门。我们坐在沙发上,天南海北地闲聊起来。突然房门大开,我那位朋友的小儿子站在门口,哭喊着:“妈妈!妈妈!……”
  “妈妈不在,”朋友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妈妈上班去了。你怎么啦?摔了一跤?自己摔的是不是!那还哭什么。”他给儿子擦干眼泪说:“好啦,玩去吧!”
  儿子走后,朋友抱怨开了:
  “总是这样!一张嘴就是妈妈、妈妈的喊。你知道,有时我心里真不好受。好像我不如妻子疼爱他,好像我们这些当父亲的除了处罚孩子什么也不会干。其实我常常给他买玩具,疼爱他……你说,为什么小孩儿全都这样?”
  我耸耸肩说,如果家里没有母亲,那孩子肯定就只叫父亲了。
  “没错儿,”我的朋友深表赞同,“就拿我来说吧,从小没有母亲,所以我向来只叫爸爸。”
  我正要告辞,朋友的妻子下班回来了。他们的小儿子就像被魔杖一指,飞跑到母亲跟前,诉说他刚才怎样摔了交,摔得多么疼,又怎么哭了。母亲又是摩挲他的头,又是吹他摔疼的手,
  还不住地亲吻他。我那朋友皱着眉头看着母子俩,嘟哝道:
  “真够粘乎的,简直没完没了……”
  没过两天,我那位朋友干活时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我们把他抬到工棚,并且叫来了急救车。他在昏迷中嘴里只是不住地念叨:“妈妈。”
  
  Number : 4636
  Title :珍爱
  Author :Mary L。Forman
  Issue : 总第 32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工作是一回事,珍爱你的工作,又是一回事。
  在我遇见班奇太太之前,护理工作的真正意义并非我原来想象的那么一回事。“护士”两字虽是我的崇高称号,谁知得来的却是三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替病人洗澡,整理床铺,照顾大小便。
  我带上全套用具进去,护理我的第一个病人——班奇太太。
  班奇太太是个瘦小的老太太,她有一头白发,全身皮肤像熟透的南瓜。“你来干什么?”她问。
  “我是来替你洗澡的。”我生硬地回答。“那么,请你马上走,我今天不想洗澡。”
  使我吃惊的是,她眼里涌出大颗泪珠,沿着面颊滚滚流下。我不理会这些,强行给她洗了澡。
  第二天,班奇太太料我会再来,准备好了对策。“在你做任何事之前,”她说,“请先解释‘护士’的定义。”
  我满腹疑团望着她。“唔,很难下定义,”我支吾道,“做的是照顾病人的事。”
  说到这里,班奇太太迅速地掀起床单,拿出一本字典。“正如我所料,”她得意地说,“连该做些什么也不清楚。”她翻开字典上她做过记号的那一页慢慢地念:“看护:护理病人或老人;照顾、滋养、抚育、培养或珍爱。”她啪地一声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