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节
作者:低诉      更新:2021-02-26 20:20      字数:4907
  下棋。后来儿子和那个小朋友第二天就和好了,现在仍然一块儿下棋,有输有赢。孩子是通过这样一件件小事长大的,家长还是要找找他们打闹的原因,才能适当对待。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本能内驱力的结果。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攻击行为是对于挫折的一种反应。还有人认为,攻击行为是一种社会学习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攻击行为,从学习中获得的。有人指出,挫折或愤怒的警戒,可促发攻击行为。
  根据有关调查,具有攻击行为的孩子,从性别来看,男多于女;从独生与非独生来看,独生子女多于非独生子女;从年龄来看,4~5岁的孩子居多,这时的攻击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或者是自我意识差,或者想逗人玩,或者出于好奇心强等。有的也属于有意攻击,例如,霸道、动武、恶作剧、吓唬人、嫉妒等。到了6~7岁时,有攻击行为的人数再次增加。
  帮助孩子纠正喜欢打人的坏习惯,家长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强化法。孩子对别人友好,家长可以表示赞赏,让他体验到愉快;孩子攻击别人,家长则设法使他感到不愉快,改正以后则再消除不愉快的体验。这里的要点是使孩子能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方法也叫“情感矫正”,这样逐渐帮助他建立行为规范。
  2。行为塑造法。就是以分步达到的要求来使孩子克服不好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家长所希望的行为。例如孩子在输掉游戏以后耍赖、打人,家长先引导他做到不耍赖,然后让他做到积极配合、友善对待同伴,每做到一步给他一步的奖励,最后让他达到遵守游戏规则,不对别人无理攻击。
  3。代币法。这种方法对幼儿也很有吸引力。简单的例子是,家长可以跟孩子说好,不骂人的话发给一个三角形,不打人的话发给一个圆形,几个三角形或几个圆形可以换一个五角星,累积多少个五角星就能换一个小奖品……孩子会慢慢改掉坏习惯。
  4。杜绝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必须避免严惩重罚。因为即使孩子表面顺从,内心的不满总要发泄,只要不去伤害他人和自己,允许他发泄。如有的孩子怕写不好时,做功课往往心不在焉,心情紧张。此时,父母应陪孩子打打沙袋,掰掰手腕,使他放松之后再继续学习。也许有人以为,如果附加体罚,可使攻击行为减少,但实际上,这往往会使攻击行为增加,而不是使攻击行为减少,原因是用体罚去控制儿童的攻击行为,其本身就起了攻击行为的示范作用。
  下篇:怎样纠正坏习惯爱打断别人说话的习惯
  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孩子都喜欢插话。有时别人谈话时,他能插话数十次,这个毛病很不好,既不能专心听别人说话,领会别人的意思,又非常不礼貌,会引起说话人的反感,使别人的思路被打断,不能很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孩子爱插话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或引起他人的注意。他不去注意听大人讲的事,而是想方设法地想着如何表现自己。
  针对孩子这一特点,家长应该训练他善于注意倾听别人说话,要听明白别人说的是什么,等别人说完后再提问题。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爱插话是机灵、聪明的表现,因而持欣赏鼓励的态度,这就助长了他爱出风头的做法,影响了他注意力的集中。家长要告诉孩子在听别人说话时,应该注视着说话人的眼睛,不能东看西瞧。在听别人说话时,要领会他人的意思,并记住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等说话人说完后再提出来。
  李强同学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在班会上或与别人谈话时,总是抢先发言。当别人说话时,他常常中间打断,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他对自己常常打断别人的讲话并没有丝毫的不自然,反而觉得自己的话能给别人很大的启示。
  一开始,同学们碍于情面,对他这种做法并没有过多的介意,可时间一长,同学们对他就有看法了,有的甚至不愿意与他过多来往。他很纳闷,为什么大家会这样对待自己呢?
  李强同学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没有错,问题就在于他总是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不愿意做个耐心的听众,这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行为,久而久之,自然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一位家长在对待孩子打断别人说话的行为时是这样做的:
  一次,我正和一个朋友说话,4岁的亨利走了过来:“妈妈,我的鞋带松了。”我并没有马上帮他,而是说:“妈妈正在谈话。谈完了,我会帮你。”过后,我告诉他,打断别人的谈话是不礼貌的,但如碰到紧急情况,比如要上厕所或感觉不舒服,要马上说。不过一定记住:打断别人的谈话时,一定要先说“对不起”。
  家长纠正孩子爱插话的毛病,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1。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有些家长性子急,尤其在与孩子谈话时,很难坚持听完孩子的叙述,总是说:“你不用说了,我知道了。”这样就会给孩子错觉,插话不是不应该,而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因此,家长在听孩子说话时,要有耐心,尽量不要插话。
  2。亚伯拉罕•;林肯说过:首先,要学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然后你才会成为生活中的主角。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学会倾听别人的讲话,不随意地打断别人讲话,是一种有教养、有风度的表现。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只顾自己滔滔不绝,无视他人的存在,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听其他人讲话时,先安静地听,等听清楚了别人的讲话内容后,再准确完整地说清自己的想法。这一方面是孩子尊重他人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3。当孩子学会了在讲话时的等待,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孩子知道有耐心可以让他获得更多的注意和鼓舞,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当个好听众的好习惯。
  下篇:怎样纠正坏习惯嫉妒他人的习惯
  嫉妒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黑格尔曾说,嫉妒是“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在孩子中间嫉妒也很常见,比如,某同学比自己学业优秀,容颜俊美,孩子就会感到很难过;某同学穿得比自己好,家里有钱,他就会感到不舒服;某同学才华比自己出众,就很不服气等。
  嫉妒程度有浅有深。程度较浅的嫉妒,往往深藏于人的潜意识中,不易觉察。如自己与某同学是好朋友,人家的学习成绩、能力等都较强,因为是自己的好朋友,所以并不想加以攻击,但在内心总有一点酸楚。而程度较深的嫉妒,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如对能力超过自己的同学进行挑剔、造谣、诬陷等。
  5岁的朵朵,很懂事,很机灵。可是每次不管她有多高兴,只要一看到妈妈跟别的小朋友亲近,她就一个劲地哭闹。朵朵妈妈对此很苦恼。
  8岁的琪琪一次在早操时故意用脚绊倒班里一个小朋友,被发现了还满脸无所谓,甚至有点幸灾乐祸。事后,家长和老师仔细询问才知道,琪琪很不服气老师表扬那个小朋友做操做得好,故意让他当众出丑。
  朵朵和琪琪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儿童的嫉妒心基本上都还处于萌芽期。若任其肆意发展下去,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危害。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
  首先,嫉妒心理影响身心健康。嫉妒心强的人容易得心身疾病。由于他长期处于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中,情绪上总有压抑感,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器官功能降低,产生不良的心身反应。因此,又可引起忧愁、消沉、怀疑、痛苦、自卑等消极情绪。这样一来恶性循环,会严重损害身心健康。
  其次,有嫉妒心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是不受欢迎的。当一个人嫉妒另一个人的时候,就不会对那个人友善、热情,两个人的关系必然冷淡。嫉妒的对象越多,关系冷淡的对象也就越多。这就给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障碍。所以,嫉妒心是孩子的人际智能发展道路上的一块大绊脚石。
  嫉妒心强的孩子还会过分自信,甚至自大。但时间长了容易产生自卑,甚至可能像琪琪那样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伤害别人,使自己陷入更恶劣的处境。因为对自己和别人的认识过于主观和偏激,所以有嫉妒心的孩子在发展内省智能方面也困难重重。
  另外,嫉妒心强还会影响学习。嫉妒心强,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而不良的情绪会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
  面对嫉妒给孩子带来的种种危害,不仅家长、老师着急担心,孩子自己也很难受。怎样才能帮这样的孩子克服嫉妒心呢?
  1。教育孩子承认差异,奋进努力。现实中的人必然是有差异的,不是表现在这方面,就是表现在那方面。一个人承认差异就是承认现实,要使自己在某方面好起来,只有靠自己奋进努力,嫉妒于事无补,而且会影响自己的奋斗精神。我们应该把“努力改变自己”作为正确的指导思想。
  家长千万不可用贬低孩子所嫉妒的对象的办法来减轻孩子的嫉妒心理,那样会导致孩子过多地去看别人的不足而放弃自己的努力。
  2。教育孩子不断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是克服嫉妒心理的基本途径。教育孩子经常反问自己:“我现在各方面表现如何?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跟上个月(或上个星期)比较哪些方面有进步?哪些方面有退步?我该怎么办?我有决心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吗?我是否应该听取爸爸妈妈的意见?是否征求老师、同学的意见?”同时,教育孩子在班上给自己寻找追赶的榜样,看到别人的长处。一个孩子如果能经常这样去想问题,嫉妒心理就会慢慢打消,而能够客观地自我评价,客观地评价别人。
  3。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学会升华嫉妒心理,把它化为一种动力,每一时期给自己确定一个奋斗目标,并为此努力拼搏,在不断奋进中,不但你取得很大的进步,嫉妒心理也会烟消云散。
  4。培养豁达的人生态度。人生本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角色,人人各有归宿。要勇于承认有些人有比自己更高明更优秀的地方,努力向他们学习,奋发图强,把自我的这种好强个性转化为一种内在竞争机制,一种推动自己勇敢向前的力量,从而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下篇:怎样纠正坏习惯爱慕虚荣的习惯
  新学期伊始,很多学生的脚上比着换新的名牌运动鞋。一所私立中学的初三体育老师说:上周上体育课时,有80%以上的男孩穿着崭新的阿迪、耐克等名牌篮球鞋,许多女同学脚下的运动鞋也价钱不菲。
  这位老师说,孩子们很看重自己脚下鞋子的牌子、款型、价格,许多学生穿上千元左右的名牌运动鞋来到学校时,明显要比平时活跃,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和羡慕。
  周末,站在一家体育用品商店前可以看到,来给孩子选购高档运动鞋的家长很多,近千元的鞋,只要孩子们喜欢,家长们毫不手软:“一双鞋的价钱差不多是我一个月的工资,太划不来!可孩子非要,我也没有办法。”
  一位刚花了900多元给孩子买双篮球鞋的母亲说,本指望拿这笔压岁钱交学费和买书,但孩子不依:“这本来就是我的钱,买什么是我的权利,再说上周开学班里的男生基本上都穿新篮球鞋了,我丢不起人。”
  有“贵族学校”的小学生,家长开“普桑”来接他,孩子嫌自家的车不够高档,让家长把车停到离校门较远处,以免在别人的“宝马”等名车面前丢面子。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们爱慕虚荣的心理与盲目攀比的行为也风气日盛。
  这与其怪孩子从小就爱慕虚荣,不如怪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各环节,很少培育孩子在对待贫富差别上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相比之下,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淡化孩子的贫富意识方面,倒不乏积极有效之举。
  如日本中小学明文规定禁止学生穿名牌服装或名牌运动鞋来学校,并对何为“名牌”作了明确具体的限定。此举得到高达九成的富裕家庭家长的欢迎。
  此外,迄今日本仍有部分小学要求男生一律剃光头上学——千篇一律的光头至少让人一下子难以分辨出谁富谁穷。
  在美国,虽说有关学生是否该穿校服上学一直存有争议,但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