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作者:浮游云中      更新:2021-02-26 20:12      字数:5020
  '美'穆尔 著
  作者序
  丛书总序
  第一部 在诺丁汉的日子
  第01章 祖先的遗音第02章 永恒的村庄
  第03章 伯特初涉人世第04章 教区的年轻恋人
  第05章 奋争和学位第06章 自然的遗迹
  第07章 人文主义倾向
  第二部 伦敦岁月
  第01章 市郊教书匠第02章 死亡的记号
  第03章 旧情的终止和新的开端第04章 新的天地
  第05章 意大利的黎明第06章 欢乐的新朋友
  第三部 大战时期
  第01章 意大利序曲第02章 战争之犬滑脱颈圈
  第03章 历尽心酸第04章 “一片空寂、被遗忘的土地”
  第05章 占卜石和监视网第06章 无休止的战争
  第07章 再见,我的英格兰
  第四部 漫游岁月
  第01章 到南方第02章 鸟、兽和西西里
  第03章 欧洲大陆的中部第04章 向东方和南方航行
  第05章 寺钟、袋鼠和淘金者第06章 在高高的沙漠上空
  第07章 墨西哥的早晨第08章 新世界的最后疆土
  第五部 最后的几年
  第01章 通向米兰达别墅之路第02章 通往查特莱夫人之路
  第03章 同“无知的书审官”的交锋第04章 绘画、随想录和龙胆
  第05章 旅程的终止
  后记:传奇的余烬
  作者序
  1875  年圣诞节后的第2 天,在诺丁汉的一个村镇上,一位做过学校老师的妇
  女和一个煤矿工人结婚了。在这以前她从未见过他下矿井时的穿着,对镇外煤村里
  矿工的生活一无所知。他把她带到了矿工们中间,晚上当他从矿上回家时,她还以
  为是个黑人闯入了屋子。
  这个男人蒙满煤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并坚持说他是她的丈夫。最后当她相信了
  以后,她叫他赶紧去洗个澡,因为晚饭已经做好了。但他洗了一下手便坐到了厨房
  的餐桌旁。
  “可你还未洗干净呢,”她说。
  “啊,姑娘,”他说,“我已经洗过手了,不是吗?这是煤的脏污——是干净
  的脏污。”她强迫自己吃完了饭。
  然后,她的丈大要她准备一浴盆热水。水饶好后,他脱光了衣服说:“来吧,
  姑娘,该帮我擦背了。”那妇人还有些犹豫,男人说:“我自己洗不着。”她帮他
  将背上的煤污擦下来时,心里一阵阵作呕。当柔软的热毛巾摩擦着他的肌肤时,他
  轻声地唱起歌来。有许多矿工爱唱歌,他的歌喉在他们中间颇有名气。
  就是这个男人和这个女人在将近十年以后,成了D。 H。 劳伦斯的父母。
  丛书总序
  戈宝权
  在我的案头上,摆着厚厚的一摞书,是刚从“秋风万里芙蓉国”的湖南捎来的,
  它们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我惊喜不已,湖南文艺出版社竟在出版界不景气的今天,
  接连出版了那么多世界名人传记,我感到欣慰。丛书主编郭锷权同志在信中告诉我,
  第一辑十二种书印了两万套,第二辑十二种书初版拟印一万套。据我所知,在全国
  几百家出版社中,成辑出版如此多世界名人传记,实属少见。
  翻阅这套丛书之后,我百感交集。我们的社会今天太需要这样的图书了。
  如果三十年前某个出版社能如此系统地、不间断地出版这样一套介绍世界名人
  的大型丛书,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出书,受这套丛书恩泽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
  就能更多一些,这种潜移默化的效应是无法估量的。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今天,
  湖南文艺出版社以魄力和道义为青少年和全社会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我由衷
  地感到敬佩。
  我多次去过我罗斯,并在那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前苏联有一个著名的“青年近
  卫军出版社”,从1933  年开始到苏联解体时为止近60  年间,几乎不曾间断地出
  版《名人传记丛书》。这套丛书是俄国文星高尔基倡导的。早在十月革命前夕,他
  曾设想为遭受战争和愚昧蹂躏的俄罗斯青少年编辑出版一套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并
  聘请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威尔斯等人撰稿。1916  年12  月,他写信给法国作家
  罗曼·罗兰,请求他执笔写一本贝多芬传,回信中,罗曼·罗兰颇为感慨地说:
  “我们成年人不久将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将留给我们子孙的,是一份可怜的遗
  产,我们将留给他们十分忧郁的生活。这场荒谬的战争(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编
  者)便是我们道德衰竭、文化没落的明证。我们应当提醒我们的后代,各个民族都
  曾有过——而且现在也有——伟大的人物、高尚的心灵。
  您自己非常了解,在今天没人比下一代更需要我们关怀的了。”高尔基给前苏
  联千千万万青少年做了一件为后人称道的实事。这套丛书囊括了近千位世界名人的
  生平和奋斗史。其中有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教育家、音乐家、美术家、工程
  师、宇航员等。雨露滋润着世间生灵。半个多世纪来,前苏联的教育机构造就了一
  大批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润物细无声”,许多青少年受益于这套丛书。郭锷
  权同志告诉我,他去年在访俄期间亲眼看到,在许多学校、工厂、机关的图书馆里
  仍珍藏着这套丛书,甚至在一些教授、新闻记者、中学教师、工人、农民的家庭小
  图书库里也把它当作家珍收藏起来。
  人生如一湾小溪,历史是一条长河。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是由杰出分子和人民
  大众共同创造的。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著名人物,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所处时空的
  文明史并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英国发明家斯蒂芬森发明的火车,从利物浦驶向世界,
  推动了英国的产业革命,推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爱迪生发明的电灯缩短了人
  类历史昔日缓慢的航程。毕达哥拉斯、达尔文、诺贝尔等巨人更是人类杰出的精英。
  文学大师莎士比亚、列夫·托尔斯泰、歌德、雪莱、拜伦、车尔尼雪夫斯基、雨果
  等人杰则用智慧、良知去剖析世界,剖析灵魂,讴歌正义和真善美,揭露暴力和专
  制,他们给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人类带来了美好、善良和希望,他们企盼着人
  类社会不断自我完善、跨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文明的、公正的门槛。
  作为一名作家和文学研究工作者,并以一个读者的名义,我衷心希望湖南文艺
  出版社持之以恒,继续出好这套对我国社会和现实,对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
  者带来知识、榜样、良知、智慧和力量的丛书。我国的读者需要这套丛书,我们应
  该向教师和家长推荐这套丛书,希望他们的学生和子女认真读一读这些书,从中汲
  取营养,师法世界英才不畏艰辛,敢于攀登知识高峰,勇于探索正确人生之路,努
  力奋斗,自强不息,为真理和正义献身;学习名人对祖国、对社会、对民族、对人
  类的责任感、使命感。不贪图安逸和享受,应该成为青少年的新风尚、新道德准则。
  全民族文化素质下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抬头是社会大厦精神支柱
  倾覆的不祥之兆。
  我希望青少年朋友首先要追求人生开拓、奋进的真谛——猎取知识。我相信,
  伟大的中华民族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一定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成为一株文化与知识
  的参天大树。我确信,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中将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对人类各个领
  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像诺贝尔、贝多芬、达尔文、列夫·托尔斯泰一样的举世英才。
  我还想和青少年朋友谈一点个人体会:世间的每一位名人英才由于他们所处的
  时代和社会背景各异,他们的思维空间、智慧、创造力也有其局限性。
  我们万不可囫囹吞枣一般地学习和承袭。
  据悉,人民日报将和湖南文艺出版社举办世界名人知识大奖赛,这将是我国出
  版界的一件十分有意义和值得称道的事。时下,一些师出无名的“大奖赛”充斥社
  会,使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扑朔迷离,荒废学业,甚至误入歧途,这难道不使一
  些莫名其妙的“大奖赛”的始作俑者感到汗颜吗?十年“文革”绝不亚于一场战争。
  使我们丧失了多少人才,损失了多少时间和机遇,滋生了多少“文盲加流氓”!至
  今“文革”的后遗症仍斑斑可见,这是我们民族应该永远记住的教训和耻辱。我们
  的社会舆论应该鼓励什么?我以为要鼓励类似人民日报和湖南文艺出版社共同举办
  的这种旨在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竞赛,社会各界也应该支持这种引导青少年读
  书、激励青少年成才的活动,我们的“关心青少年”的口号才不会落空。
  岁月勿匆,人生易老。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进入垂暮之年的我,正在和
  病魔顽强搏斗。有生之年能有幸看到湖南文艺出版社的《世界名人文学传记丛书》
  一辑接一辑地出版,这套丛书愈来愈受读者和社会的青睐与器重,无疑也将是我感
  到十分高兴的事了。是为序。
  1993  年盛夏于北京
  (一)祖先的遗音
  大卫·赫伯特·理查兹·劳伦斯于1885  年诞生在伊斯渥,这是位于诺丁汉郡
  埃华希山谷旁的一个煤村。在那里,那美丽的自然景色,那残存的舍渥德森林与那
  工业区的简陋,那些耸立的煤井井架和遮盖田野的烟雾不协调地交织在一起。
  20  世纪的末期,这地区的一些地方的景象正如劳伦斯的稚童的目光所看到一
  样。现在那里很少能见到满脸污黑的矿工,他们也不再在煤尘中唱着歌回家了。诺
  丁汉公路上颠簸的公共汽车和公路两旁奔驰的小汽车当然是后来的事情,但劳伦斯
  童年时代所见的那些房屋许多还依然竖立在狭窄的街道两旁。伊斯渥更老一些的建
  筑也都带有工业革命后的面貌,虽然这地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当年诺尔曼人
  巡视他们的征服地时,他们曾指定伊斯渥(当时称伊斯维克)为一块采地,这里,
  自由民们曾蹒跚着在犁后播种,猎人们曾带着猎鹰骑马驰聘。伊斯维克离诺丁汉要
  塞不到9 英里,这个诺丁汉郡城对以后劳伦斯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
  义。
  其他许多对他青少年时期有过重要影响的地方都在诺丁汉的另一个方向,位于
  他故乡的北部和东北部。他是一点一点熟悉这片乡土的;作为一个屠弱的孩子,他
  迈着轻轻的步履,日复一日地走遍了他未来作品中的田野山川。
  在他的自传体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  年)的前一些篇章中,劳伦斯戏剧
  化地将他父时间旷日持久的争吵描写成一种超出两个人之间的冲突:那足一种阶级
  斗争,资产阶级对于无产阶级的斗争,在此劳伦斯将自已置于两个阶级之间,从某
  种意义上来说总是处于这样一个无人地带,一个有利于艺术家的位置,而他后斯诗
  作中一首叫《红鲱》的诗(“我的父亲是一个劳动者……我的母亲有个高贵的灵魂
  ……”)则是一种夸张。诚然,在他童年时代,他的父亲确实下过矿井,但他并无
  真正地道的无产阶级传统,因为劳伦斯的父亲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他确确实实来
  自于和劳伦斯的“高贵的”母亲一样的家庭;两个家庭至少也因为婚姻而发生了关
  系。
  劳伦斯夫妇在诺丁汉安下了家。D ·H ·劳伦斯的祖父约翰·劳伦斯就是在这
  个城市长大的,或许就出生在这里。他后来做了裁缝在伊斯漏东部的布宁斯列定居。
  他是在诺丁汉向他的继父乔治·杜雷学得手艺——根据D ·H ·劳伦斯的哥哥乔治·
  劳伦斯所说,他是在约翰母亲的丈大战死于滑铁沪以后与她结婚的。
  约翰·劳伦斯休魄强壮,年轻时是位有名的运动员。那时候,特伦特河上的水
  上体育十分流行,特别是在考维克河上的四桨划艇比赛,约翰·劳伦斯就是当时一
  名著名的划手。然而,使他最为声誉卓著的是他在拳击场上的业绩,他高大硕重的
  身体和一双大手赋予他非凡的力量。他还曾在一次非正式比赛中与本·考特对垒,
  这确实是劳伦斯家族的一桩传奇故事。考特在连胜101 场比赛以后,于1840  年成
  为“英国冠军”,但此“传奇”说,当他非正式地与约翰·劳伦斯交手时,劳伦斯
  竟击败了他。
  约翰·劳伦斯在1853  年或1854  年迁居到布宁斯列。开始,他在那儿的生意
  还算稳定,因为那时候矿主要发给矿工们下井穿的服装。D ·H ·劳伦斯记得孩提
  时代他祖父的裁缝店里大捆的做工装用的法兰绒,和那“古老,奇怪的缝纫机,非
  常特别,祖父就是用这种机器来缝制矿工服。”然而,劳伦斯的姐姐埃达对当时情
  景的回忆要温雅得多,她只记得她祖父特别善于“缝制绅士礼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