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节
作者:老是不进球      更新:2021-02-26 19:29      字数:4936
  诳鬃樱蛟咐夏耆硕加腥诵⒕矗玫桨惭慌笥阎涠寄芤猿闲畔啻簧倌耆酥涞玫焦鼗嘲ぁF涔刈⒌牟忝娓憷?br />
  从所呈显的境界来看,子路较偏重朋友之间的义气;颜渊已能扩大层面,为他人服务,又具有谦和的态度,但仍局限在自我的修养上;孔子则自然流露出各得其所的仁者怀抱。
  师生三人的志愿虽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但都充分显现高尚的人格与宽宏的怀抱,足以作为我们的楷模。
  (九)
  季路问事鬼神①。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②?”(《先进》第一一·一一)
  章旨
  明孔子不道死亡与鬼神等幽明难知之事。
  注释
  ① 事鬼神奉祀鬼神。
  ② 未知生焉知死生的道理还没弄清楚,如何能知晓死后的情形呢?
  析论
  本章由人事和鬼神问题,触及人的生死问题,由此可见孔子的态度。因“鬼神”和“死亡”的问题,都渺茫而难以知晓,所以孔子采存而不论的态度,既不言其有,亦不言其无,而回答子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强调要注重现实的人生。这两句话实际上暗示了鬼神、死后之事,是不如伦理道德的实践与实际生活的需要来得迫切的。
  孔子何以不谈鬼神之事?因其学说研讨的都是人生切要的问题。在现实里,人对于鬼神是无法加以征验的,有些人舌灿莲花,自以为知道,因此添油加醋,讲得神奇眩目,令人着迷。这样的情形多了,便容易使人放弃其原本应担当的责任,遇到事情,不用自己的智慧去判断,不花自己的心血去努力,以为敬鬼神就能求福。这么一来,人还需要做什么呢?孔子认为与其敬鬼求福,不如先做好现实生活中自己该做的事,先探求活着如何昂首阔步人生,使人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十)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①,则不歌。(《述而》第七·九)
  章旨
  记孔子吊丧尽哀之至情。
  注释
  ① 哭指吊丧哭泣。
  析论
  本章记录了孔子发自内心的哀戚之情,及真诚的同情心。孔子在正有丧事的人身边进食,因为哀伤气氛的感染,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所以食不甘美,未曾吃饱。孔子平时弦歌不辍,但于这一天吊过丧,因余哀未忘,萦萦于怀,便没有心情唱歌。孔子对生活中悲欢情绪的节制调和,总是入情入理,自自然然体现仁者胸怀。
  现代人办丧事,往往大肆铺张,甚至歌舞助兴、花车表演,而吊丧的人更是宾客喧哗,忘记哀戚,这实在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也是对生者的一大讽刺。本章对于那些不懂表示哀戚沉痛之意,反而嘻笑歌舞以取乐的人来说,应具有鞭策、启迪作用,值得人们借鉴。
  (十一)
  厩①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第一○·一二)
  章旨
  记孔子对人命的重视。
  注释
  ① 厩音jiù,马房。
  析论
  孔子学说以“仁”为本,所谓“仁者爱人”,这一个“仁”字,不但屡见于孔子言论当中,也经常在生活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
  “伤人乎?”这句话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孔子仁者的形象。马房失火,孔子退朝回来,乍听之下,第一个反应是:有无人员伤亡。可见他重视人的生命甚于物的价值。宋儒朱熹注解说:“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人(10)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这一章所阐述的道理,其实不难懂,一般人也都同意朱子的看法,认为孔子问人不问马是对的。但是有多少人肯知而能行呢?比如说两车相撞,我们是先关心自己的车子撞坏了没?还是有无人员受伤?车房起火了,是先问烧到自己的车没有?还是先问烧到人没有?有人对爱车侍候得无微不至,又擦洗、又打蜡,对自己的亲人却不闻不问。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省的。
  虽然这些“问马不问人”的现象令人难过,但也有不少人胸怀仁心,如消防队员之冲入火场救人,真正体现了孔子这种“问人不问马”的精神,在逐渐物化的今日社会,予人无限温馨。
  问题与讨论
  1。 读了以上各章,你对孔子的为人是不是有较清楚的认识?请运用一二百字的篇幅,写出你心目中的孔子。
  2。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些话在今日还有什么样的意义?请试加探讨。
  3。 孔子是位重视客观、实事求是,并且有仁心的人,请就本单元所述,引述《论语》中的章句加以印证、说明。
  4。 试从《颜渊》、《季路侍》这一章中辨别孔子师生三人的抱负。
  三、孔子自述
  本单元所选各章,是孔子自我的评述。从这些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日常生活非常简单朴素,安贫乐道;怀才待用,崇敬周公;好学不倦,立说谨严;慨叹大道未行,但不怨天、不尤人等,这些美德,都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
  (一)
  子曰:“饭疏食①,饮水,曲肱而枕之②,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③。”(《述而》第七·一五)
  章旨
  孔子自述安贫乐道。
  注释
  ① 饭疏食吃粗劣的食物。饭,吃,动词。疏食,粗食。
  ② 曲肱而枕之弯曲手臂当枕头而睡。肱,音gōng,上臂,此指手臂。枕,音zhèn,动词。
  ③ 于我如浮云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飘浮之云,喻无动于心。
  析论
  富贵是大部分人向往追求的,本来追求富贵并不是一件坏事,对人也往往可以造成积极奋发的动力,可是追求的方法不正当,就不应该了。
  如果用不当的方法得到富贵,一则内心不安,二则这富贵不一定能永久保住。有些横财,常是怎么得来,就怎么失去。同时为了保护既得的富贵,天天不安,如此则不如安贫乐道,过得舒坦踏实。
  本文上半段孔子自言安贫乐道,下半段自言不羡慕不正当得到的富贵。我们可以从这一章清楚地看到孔子对贫与富的看法。
  荣华富贵本像无底洞,永无满足的时候。有些人一生汲汲营营,到头来是一场空,一生为富贵的奴隶,倒不如做好生涯规划,学习孔子淡泊和乐的人生态度。
  (二)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①,韫椟②而藏诸③?求善贾④而沽⑤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第九·一二)
  章旨
  孔子答复子贡,言己怀才德以待明君之礼聘。
  注释
  ① 斯此。
  ② 韫椟收藏在柜子里,喻怀才不用。韫,音yùn,收藏。椟,音dú,柜子。
  ③ 诸“之乎”的合音。
  ④ 善贾好商人,喻明君。贾,音gǔ。
  ⑤ 沽卖。
  析论
  孔子的学问道德很好,这是人人承认的事实,但是他却课徒而不仕,学生对老师难免有愿意出仕与否的怀疑。
  子贡是孔门中口才很好的一位,他用美玉做譬喻,来试探孔子的想法,这种问法,非常含蓄,听得懂固然好,听不懂也无伤大雅。孔子是何等聪明的人,当然听懂了。孔子道德学问已修养得很好,所以子贡用美玉来做譬喻,是非常合适的。子贡这种说话的技巧,值得我们学习。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人(11)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儒家的哲学,基本上是以服务为目的,所谓忠恕之道,就是修己安人之道,修己的目的就在安人,所以孔子当然有出仕为民服务的心愿,这心愿可以从他连答“沽之哉”、“沽之哉”体会出来。
  (三)
  子曰:“甚①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②。”(《述而》第七·五)
  章旨
  孔子自叹其道尚未实行,而人已衰老。
  注释
  ① 甚过分,此指太厉害。
  ② 周公姓姬,名旦,相武王,佐成王,制定礼乐制度,周朝因而大治。
  析论
  周公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他承继父兄之德,制礼作乐,使周天下大治,后世视之为圣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所以周礼尽在于鲁。孔子是鲁国人,对周公极为景仰,他所传的道,正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往圣先王之道。他所期待推行的,正是周代制度,所以时时念及周公,因为周公是先王之道,周代制度的代表。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孔子因为时时景仰周公,所以夜里也会常梦见周公。可是现在年老体衰,已好久“不复梦见周公”,弦外之音就是说不能再见到周代制度了。
  孔子年轻时,时时以推行先王之道为职志。《子罕》篇记载子畏于匡,孔子说:“文不在兹乎!”正表明了孔子以文化传承者自居,而实现周公之道正是孔子念兹在兹的心愿。可是年老力衰了,不容易再见到周代制度的实现,于是发出如此深沉的感慨。不过由于孔子的立说传道,使先王之道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主流,孔子无愧于周公,我们是否也该无愧于孔子呢?
  (四)
  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②。子曰:“女③奚④不曰:‘其为人也,发愤⑤忘食,乐以⑥忘忧,不知老之⑦将至云尔⑧!’”(《述而》第七·一八)
  章旨
  孔子自述为学之乐以示人。
  注释
  ① 叶公楚国叶县尹,姓沈,名诸梁,字子高,僭称公。叶,音shè。
  ② 不对没有回答。
  ③ 女通“汝”,你。
  ④ 奚何。
  ⑤ 发愤自觉不满足而奋力去做。愤,心求通而未得。
  ⑥ 以犹“而”,连词。
  ⑦ 之无义,介词。
  ⑧ 云尔语尾助词,相当于白话的“罢了”。
  析论
  每个人都有忘忧、忘食的经验,喜欢下棋的人,下起棋来,就忘了时间;爱聊天的人,聊起天来没完没了;爱打球的人,打起球来,也会忘了时间和忧愁;爱看小说的人,看起小说来,也是没日没夜的,总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子路没有回答。子路没回答的原因,大概是不知道怎么样来形容孔子,孔子知道了,就把自己描述了一番。
  孔子自我描述的一段话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要把握,一个是“发愤”,另一个是“乐”。孔子到底发愤什么?乐什么?孔子一生的成就在他的道德,所以所发愤的是进德修业,他为了进德修业,竟然忘食;从进德修业中,(新浪读书独家首发)获得的满足与快乐,又把忧愁给忘了。处在这种忘忧、忘食的境界中,连老了都不自觉,这就是孔子成为圣人的根本所在。
  一个人想做一件事,全心投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专注于该做的事,还怕啥事做不成;但专注于不该做的事,那就非身败名裂不可了。选择什么是我们所该专注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课题。
  (五)
  子曰:“盖①有不知而作②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③,知之次④也。”(《述而》第七·二七)
  章旨
  孔子自述不妄作,其为学方法在于多闻多见,择善而从之、识之。
  注释
  ① 盖大概,副词。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人(12)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② 不知而作不知事理而妄自著述。
  ③ 多见而识之此句意为“多见,择其善者而识之”,乃承上而省略。识,音zhì,记也。
  ④ 知之次指次于“生而知之”者。
  析论
  本章说明孔子研究学问的严正态度。孔子曾经利用鲁国保存的史料写《春秋》,他先把所得资料区分为“所见异词”、“所闻异词”和“所传闻异词”三类,再仔细推敲斟酌,考量其可信度,进而写成《春秋》。《春秋》中每写一个字都有来历,所以孔子自言自己不是一个“不知而作之者”。
  学问是由见闻思辨而来,所见所闻越多,自然学问就会增长,但是所见所闻可能有异说,也可能有好坏善恶之别,并不是凡所闻皆是,凡所见皆是,孔子对于它们加以思辨,择其善者而从之,可见他学习态度的认真了。
  不知而作,是凭空杜撰,是孔子所厌恶的。孔子以多闻多见而择善从之,虽不及上知(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