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节
作者:老是不进球      更新:2021-02-26 19:29      字数:4917
  杉骸⒋耍κ氐览值溃寄芪拊埂⒃对埂?br />
  (一)
  子曰:“躬自厚①而薄责于人②,则远③怨矣!”(《卫灵公》第一五·一五)
  章旨
  孔子教人立身处世之道,在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注释
  ①躬自厚对自己严格要求,即严以律己。躬,自己。厚,严格。
  ②薄责于人对人不求全责备的意思,即宽以待人。
  ③远音yuàn,远离。
  析论
  儒家讲“修身”,是从自身做起。“严以律己”,就是自我要求的具体表现。如果与他人发生争执,首先即需反省自己,这便是“严以律己”。想想看,我们用一根手指指着别人的时候,岂不是还有几根手指正指着自己吗?如果我们自身都没有修养好,又凭什么去严责他人呢?《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七章说:“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的眼中有梁木呢?”譬如同学们看见别人的扫除工作没有做好,若能先反省自己究竟做好没有,不对别人妄加批评,自然不会招致别人的埋怨。像这样多多要求自己而少苛责他人,与人相处时,自然不会引起别人的怨恨,而能和谐共处了。
  (二)
  或曰:“以德①报怨②,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③报怨,以德报德。”(《宪问》第一四·三四)
  章旨
  孔子论酬德报怨之法。
  注释
  ①德指“恩惠”。
  ②怨仇怨。
  ③直正直、合理。
  析论
  孔子主张仁爱、宽恕,但是也主张人与人之间德与怨的对待要恰如其分,所以并不主张“以德报怨”,因为这样就无以报德了。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但是,“以直报怨”和“以怨报怨”又不一样,这中间的不同在义利之辨。因为“以怨报怨”是一种完全出于利害的考量,人给我十分怨,我一定还他十分怨,这种论斤称两的待人方式距离道德、仁爱太遥远了。“以直报怨”则是站在道德的角度来思考,犯过的一方,一定要受到相当的惩处,才能够深切的反省,反省之后就不会再犯错,人类因而更趋于和谐、善良。这才是“以直报怨”的真正意义。
  人于我有德,(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我们当然要以德报德,俗话说:“受人一滴,报以涌泉。”又说:“施恩慎勿念,受惠慎莫忘。”以德报德,社会日趋祥和:以直报怨,人人以此自警,不敢犯错,这都是非常适当的;以德报怨,容易流于姑息;以怨报怨,容易流于浇薄,都不是很好的方式;至于以怨报德,那就是禽兽不如了。
  (三)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第一四·一一)
  章旨
  孔子比较处贫富之难易,勉人当善其所处。
  析论
  孔子认为:虽然贫穷却无怨气,很难做到;虽然富有却不骄傲,比较容易做到。这是因为贫穷者难免困于饥寒,所以有怨,若能无怨,诚属不易;而富贵者衣食丰足,富贵而不骄傲,不少人都能做到,所以说是容易的。再就一般人而言,处贫难,处富易,是人之常情;贫而怨,富而骄,更是世人常态。其实玩味孔子本章所言,无论是“贫而无怨”,或者是“富而无骄”,都需要修养的功夫,只不过,功夫有“难、易”的分别罢了。唯有修养功夫深厚的人,才能有自然宽阔的心胸,即使面对贫困,依旧坚守正道。像颜渊,虽贫而“不改其乐”,孔子赞美其“贤”,便是因为颜渊做到了“难”能之事,安贫乐道,而无所怨尤的缘故。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修养(7)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四)
  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②。”(《里仁》第四·一二)
  章旨
  孔子戒人勿唯利是图。
  注释
  ①放依据。一说音fàng;放纵。
  ②多怨多取怨于人。
  析论
  利是每一个人都想要的,问题是取利之前,是否应注意到“义”,如果不管义利之辨,一心只想到利,利就是那么一份,每个人都想要,势必你争我夺,这样当然会招致许多的怨恨。
  再说天地间没有两利的事情,一边有利,一边必定不利,甚至受害。我得利,别人受害;受害的人当然心生怨恨,这也是必然的事。
  所以我们不能一味求利,一切都以利为目标,如果一切行为都以利为目标,那就叫做“唯利是图”,唯利是图的人,也必定是负义的人,这种人只知自私自利,当然也必定是大家所怨恨的人。
  今天社会上有许多唯利是图的人,为达到私利,不择手段,抢夺诈骗,贪污受贿,凡此都必定招致民怨,危害国家,看到孔子这句话,应该有所戒惕才对。
  问题与讨论
  1。 请讨论“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的异同。
  2。 请比较“贫而无怨”与“贫而乐道”的境界。
  三、论君子
  本单元共选录十三章,探讨智德兼全的知识分子——君子,在学识、修养、行为准则、处世态度各方面应有如何的修养与表现。前三章系就弟子所问,论及君子注重言行一致、修身、内省之修养。第四至六章,乃孔子主动谈及君子需具有通达众务、不偏囿、不固执、自重自勉、文质兼备等各方面之学识修养。第七至十二章则在讲述君子之行为准则及操守。第十三章是谈论君子的仪态形象。
  (一)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①。”(《为政》第二·一三)
  章旨
  孔子示子贡,君子注重力行,不尚空言。
  注释
  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把要说的话实行了,然后再说出来。
  析论
  “言行一致”,是孔子教育重心之一。本章是孔子告诫子贡能先做后说的人,才是一个君子。
  现代是强调自我推销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吹嘘自己,甚至把话说过头;其实脚踏实地做事,先做再说,(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或者说了,就务必要做到,这样才会受人敬重,才能成为君子。
  孔子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期望自己说话慎重而做事勤快。)(《里仁》篇)又说:“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君子以光说不练为可耻。)(《宪问》篇)这都说明孔子心目中的君子,要谨言慎行,要说到做到,这种主张,对于现代人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二)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①。”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②。”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③。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④!”(《宪问》第一四·四二)
  章旨
  孔子为子路言君子之道在修己以敬,而后修己以安人,最后做到修己以安百姓。
  注释
  ①修己以敬用诚敬之心和态度修养自己。以,用。
  ②安人谓使亲族朋友皆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③安百姓谓使所有百姓皆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④其犹病诸恐怕还做不到。其,语气助词,大约、恐怕之意。犹,尚、还之意。病诸,病之乎,等于“以之为病啊”。病,忧虑,动词。
  析论
  本章是子路请教君子之道,孔子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三项,来说明修身的重要和三种不同层次的君子之道,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修为时有先后的次序。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修养(8)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修己以敬”是以“诚敬”的心和态度来修养自己,自己的品德修养好了,进一步要能帮助别人,就是要“修己以安人”。至于“修己以安百姓”,范围和对象就更广了。要使每一个人都安居乐业,就连尧、舜都很难完全做到。
  孔子曾说他的道是“一以贯之”,曾子说孔子之道是“忠恕”二字,“忠”是尽己,“恕”是推己,“修己以敬”是“忠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恕道”。这三个层次的重要性没有差别,但是它们有先后本末的差异。换句话说,要由“修己以敬”入手,进而竭尽所能,一贯地向“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方向开展下去。如果不能“修己以敬”,就想“安人”、“安百姓”,那是舍本逐末,不会有效果的。
  (三)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①,夫何忧何惧?”(《颜渊》第一二·四)
  章旨
  孔子示司马牛君子不忧不惧。
  注释
  ①内省不疚自我反省,毫无愧怍。疚,音jiù,惭愧。
  析论
  司马牛是宋国桓魋之弟,桓魋作乱,司马牛忧虑会招致灾祸,惧怕宗族灭绝。因此,在他问怎么样才算是君子的时候,孔子借机用“不忧不惧”来作回答,并为他解说道理,说明君子由于能够自我反省,察觉自己毫无愧疚,内心充实无亏,自然无所忧惧。孔子一方面勉励司马牛要好好修为,做为一个君子;一方面也安慰他不要为兄长的事忧烦,不要为外来的横逆,常怀忧惧,消除他内心的不安。
  孔子曾说“君子坦荡荡”,“坦荡荡”就是内心“不忧不惧”,无愧无怍,充实而祥和。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又说:“充实之谓美。”(道德完备内在于己就是美。)这正是不忧不惧的写照。
  一个人在世上所忧的是德行学问是否修好了,要诚恳自励,不做对不起人的事,内心自然舒坦充实,不会有不安的愧怍感觉,如此又有什么可以使我们忧愁,值得我们惧怕的呢?
  俗话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这就是“内省不疚”、“问心无愧”的结果,不怕鬼敲门正是“不忧不惧”的表现。
  (四)
  子曰:“君子不器①。”(《为政》第二·一二)
  章旨
  孔子言君子要有全方位的才德。
  注释
  ①不器不像器物,只限于某种固定用途。
  析论
  孔子治学,首在修德,而进德修业以通贯为先,不以一技一艺为贵。《里仁》篇中,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释这一贯之道是“忠恕”,忠恕是修德之事,因此,“君子不器”正是孔子修德的目标。孔子曾自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为,不至于逾越规矩。)(《为政》篇)正是修德到了通达的地步,这时候,孔子做起什么事来,都能得心应手。所以“君子”一词,可以说是“德”与“才”都出众的代名词,而“德”是体,“才”是用,唯其“德”周备,“才”的发挥应用才有意义,否则有才无德,可能还会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来。
  所谓“不器”,是指不像器物,只限于某种固定用途。引申到人事上来,一个人只具一技一艺之长,而不能通贯万事万物共同道理的就叫“器”,譬如有些警察侦查犯罪;有些警察维护治安;有些警察指挥交通,他们各有一技一艺之长,但是指挥他们的警政长官,却不必去侦查犯罪等事,而能把这些警察领导指挥得很好。如果说这些警察有些类似“器”,而长官,就有些类似“不器”了。这种不器,有一点类似现代人所说的通才,通才者,多半通其理,不必斤斤于技艺,孔子主张有德者在位,以德化人,就是“不器”的表现。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修养(9)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五)
  子曰:“君子不重①则不威②,学则不固③。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④,过则勿惮⑤改。”(《学而》第一·八)
  章旨
  孔子说做一个君子要庄重、忠信,结交益友,知过能改。
  注释
  ①重庄重。
  ②威威仪。
  ③固坚实。
  ④无友不如己者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友,动词,结交朋友。
  ⑤惮音dàn,畏惧。
  析论
  本章为孔子教弟子修养的功夫:态度要庄敬、厚重,使自身有威仪,才能为学坚实。做人能忠诚信实,结交益友,相互切磋,知过必改。全章精神在于“踏实厚重”,以之修身、为学、交友、砥砺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