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 节
作者:开盖有奖      更新:2021-02-26 19:07      字数:5345
  (67)胖子
  —愿力成熟信心第一
  一时,佛在舍卫城。城中有一商主,一直膝下无子,就四处祈祷诸
  天尊,由天人的加持及其它因缘的合和,后来,商主的妻子怀孕了。九个
  月后,生下了一个庄严肥胖的男孩。他们为孩子举行了隆重的贺生仪式,
  因他肌肉丰满,故取名为胖子。父母们用牛奶、酸奶、油饼精心喂养着小
  胖子。胖子很快长大了,他学习并精通了世间的史学历算、观察布施等十
  八种学问。因为胖子家与给孤独施主家是近邻,受长者虔诚信佛的默化,
  胖子家对佛法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后来,父母去世了,只剩下胖子一人。
  胖子外出,路经舍卫城和续巴热嘎之间的一片森林,森林中安住着
  一位曾经相识的苦行仙人。胖子一见到这位相识的苦行仙人,就对他生起
  了信心,对他顶礼(Anjali),仙人也赞叹他出离心的功德,并作了些开示,
  他就依止仙人出家了。依止了很久,学习了不少法,但还没什么成就
  (Sidhi),那位仙人便去世了。胖子独自在山洞里成年累月地修持。
  一次,世尊路经此地。遥见佛陀,他想亲迎佛陀,但山高路曲,若
  沿路下山,佛陀就会走过了自己所在的山洞接不到佛陀了,便不顾一切从
  山洞前跳了下去。世尊马上作了个加持,整个大地象棉团一样柔软。胖子
  从山崖上跳下并没受任何伤。世尊带他到路边,慈悲地摄受了他,胖子恭
  敬顶礼求法,世尊为他传了相应的法要,他得到了无来果位(Anagami)。
  得果后,他又再三祈求出家受比丘净戒,世尊以“善来比丘(Ehi…Bhikkhu)”
  的方便言词为他授比丘戒,又传给他一些教言,他独在林中精进努力,最
  后得证了罗汉果位,并且世尊授记他为世尊教法下的信心(Sadha)第一。
  时诸比丘请问:“世尊,胖子从山崖上跳下来,您解救了他,他对世
  尊生了欢喜心,此是以何因缘?请为吾等宣说。”世尊告曰:“不仅是今
  生我解救了他使他得到涅果位,以前我也救过他,使他得到四禅五通。
  很久以前,有位仙人带五百眷属路过一片山林,山上住着的苦行者遥见仙
  人带五百眷属走近了山脚下,生起了很大的欢喜心。他想亲迎仙人,可刻
  不容缓,若沿弯路下去来不及,便毫不犹豫地从山洞口跳下去。那位仙人
  马上祈祷天人,由于天人的加持,他毫未受伤。带五百眷属的仙人摄受了
  他,他在仙人前出了家,修持后得到了四禅五通。诸比丘,你们是怎么想
  的?当时的仙人就是现在证得菩提的我,当时的苦行者就是现在的胖子。
  当时我救度了他,使他得到四禅五通,而今我救度了他,使他得到了究竟
  涅的阿罗汉果。”
  诸比丘复次请问:“世尊,胖子今以何因缘遇见佛陀,令佛欢喜,出
  家获得阿罗汉果位?又以何因缘,他成为世尊教下信心第一者?祈世尊为
  吾等宣说。”世尊复言:“诸比丘,这是他前世的发愿力(Adi…tthanaBala)
  故。贤劫人寿两万岁,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一次,迦
  叶佛带两万眷属一起出游,将走近一片森林,林中的一位仙人有五百个眷
  属,遥见佛陀及僧众缓缓而来,生起了极大的欢喜心,他们用自己苦行食
  用的茎、果、草、叶等诚心奉上佛前供养,共在迦叶佛前求法,迦叶佛为
  他们传了相应的法,其中四百九十九位仙人已得无来果位,只剩下一位没
  有得果。之后,他们又在迦叶佛前祈求出了家受持比丘净戒,迦叶佛为他
  们传了一些教言,他们都精进努力;其中的四百九十九位仙人证得阿罗汉
  果位,只有那一位仙人连加行道的暖位也没得到。但他仍是信心坚定;精
  进修持;严净毗奈耶(Vina…ya),他亲近的堪布也是迦叶佛教法下信心第一
  者。后来,他临终时发愿:我在迦叶佛教法下,尽形寿守持清净戒律(译
  者:当时人寿两万岁,一生中严持净戒,真是具足恒心!现在人寿七十岁
  左右,多者严持净戒五十年左右差不多离开人世了,假如是我们,能否在
  两万年中如此具足信心和恒心?),虽然没有得到什么境界,但愿我在释
  迦佛出世时,不作令佛不欢喜的因事,能在佛前令佛欢喜,得出家获证阿
  罗汉果位,象我的堪布那样成为释迦教法下信心第一者。他发了如是愿。
  当时如是发愿的比丘就是现在的胖子;以其愿力故今在我教法下,令我欢
  喜;出家获证罗汉果并成为信心第一者。”世尊如是宣说竟,众比丘欢喜
  信受,作礼而去。
  正文 (68)黑  者—断除死惧  终得证果
  (68)黑者
  —断除死惧终得证果
  一时,佛在王舍城。城中一施主,娶妻怀孕九月后,生下一个浑身
  漆黑的孩子,夫妇为孩子举行了贺生仪式,取名为黑者。夫妇用牛奶、酸
  奶、油饼等精心喂养着黑者,黑者如海莲般很快长大了,他学习并精通了
  世间的十八种学问。他的父亲是教授五百婆罗门(Brahmin)学咒语的大师。
  到了年迈体衰的时候,他心想:我已年迈体衰,不能再任教,应该让黑者
  来接我的班。便对黑者说:“黑者,父亲已年迈体衰,已传授你不少咒语,
  你也学得不错,希望你以后代替我好好地摄受他们。”听了父亲的嘱托,
  黑者就应诺了。这五百婆罗门从此便依止黑者修学咒语。有一次,王舍城
  的婆罗门对他们做供养,受供时,五百人中产生了一些矛盾,彼此都执持
  己见:对方不应受供,应由我们来受供。黑者想从中调和,但因矛盾太深
  而无法调解,他便生起了厌离心,舍弃了他们,独自去了寂静的地方。(师
  言:依止上师时,弟子们一定要和合,严守三昧耶戒(Samaya),不然的话,
  藏传佛教史上的有些大德,就是因为弟众对上师苦口婆心的教言不愿奉
  行,便独去寂静地或趣入涅(Nibba…na)。这也是佛趣入涅的一种缘
  起。)黑者所到的寂静地,有一黑夜叉(Yakkha),它经常危害成千上万人
  的生命,夺他们的精气,消他们的威力,给他们造成各种痛苦。在此处,
  还有一位仙人闭关修行,夜叉对仙人颇为恭敬。
  黑者到了寂静地依止仙人很久,自己也得到了四禅五通。后来老仙
  人去世了,黑者便独自在老仙人的山洞里静修。这时,王舍城里很多人往
  世尊前祈求:“世尊,森林中有个黑夜叉,经常无缘无故作害于众生,现
  在,我们实在没办法,祈请世尊方便调化它。”世尊以神变把它勾召来并
  告诉它:“你以后不要危害众生,应从今以后舍弃恶业(AkusalaKarma)。”
  夜叉也应诺:“我不但从今以后不再害众生,而且可以保护王舍城的一切
  众生。”并在佛前皈依受戒,顶礼毕就返回了。因黑者是老仙人的继承人,
  所以它一直对黑者很好。一天,它观察到黑者仅剩下七天的寿命,便去黑
  者前劝说:“你怎么还不修行?现在你只有七天生命了。”黑者听了,心
  生无比的恐惧、痛苦、烦恼,这噩讯使他整天痛苦不已。夜叉见此又劝慰
  他:“哭又不是办法,你最好去王舍城世尊前,世尊是能仁遍知,去他那
  里肯定有办法。”黑者听了,马上去世尊前,正巧世尊在为数百眷属传法,
  他见到世尊后,心里数数欢喜,于佛前恭敬顶礼求法,世尊为他传了相应
  的法,他得到了无来果位。接着他又再三祈求出家受比丘戒,世尊以“善
  来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词为他授比丘戒。他自己精进修持,灭
  尽生死轮回的烦恼,证得了罗汉果位。
  时诸比丘请问:“世尊,以何因缘黑者在遇到死亡的违缘时,世尊断
  除了他的恐惧,使他得到究竟涅?请为吾等开示,愿乐欲闻。”
  世尊告诸比丘:“不仅是今生,前世我也断除他的死惧,使他获得四
  禅五通。那是在很早以前,一位具五神通的仙人,有一个非常懈怠的弟子,
  不精进修持。后来,仙人观知七天后他会死,便对他说:‘你还懈怠?寿
  命只有七天了,还不精进?’弟子听后非常害怕,心中十分痛苦,他又在
  仙人前求法,精进修持,得到了四禅五通。诸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当
  时的仙人就是现证菩提的我,当时的弟子就是现在的黑者仙人。今昔都是
  在他遇到死亡的违缘时,是我救度了他。还有一段因缘,是在迦叶佛教法
  下,黑者当时是一位出家人,一生中行持清净梵行,后来他发愿,以其愿
  力成熟故,今生遇我得出家获证究竟的果位。”世尊如是宣说了黑者的前
  后因缘,众等欢喜信受已,作礼而退。
  正文 (69)持  箭—畏死受戒  得生善趣
  (69)持箭
  —畏死受戒得生善趣
  一时,迦毗罗卫国(Kapililavstu)有位释迦(Sakya)族人,名叫持杖。
  他富如多闻天子,与妻子共享美好的生活,妻子怀孕九个月后,生下了一
  个非常端庄可爱的男孩,持杖夫妇为孩子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并取名
  持箭。他们用牛奶、酸奶、油饼等喂养着持箭,他如海莲般很快地长大,
  并精通了文字、乘骑等世间五明。后来,持杖夫妇又给持箭生了个逗人喜
  爱的小妹妹,这个小妹妹天生质丽,端庄秀美,父母为她取名耶输陀罗
  (Yasodhara),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用牛奶、酸奶等营养品精心
  地喂养抚育着小耶输陀罗,她如海莲般地迅速成长着。耶输陀罗的天生质
  丽、端庄秀美自降生的那天起,整个迦毗罗卫国便传开了,几乎是孺妇皆
  晓。等她年值豆蔻芳龄时,便嫁给悉达多(Siddathar)太子为王妃,她们
  俩在宫里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这时,持箭和悉达多太子的关系甚为融洽。
  后来,悉达多太子出游四门,观见老病死的痛苦后,舍弃了王位和王妃,
  去了寂静森林中苦行。对此,持箭深为不满:悉达多太子不仅是舍弃了王
  位,竟然舍弃了我那端庄秀丽的妹妹,独自去森林中出什么家。他也无可
  奈何,只好把这口气闷在心里。
  六年很快地过去了,林中苦行的悉达多太子已于金刚座下现证菩
  提,成了大彻大悟的能仁智者、三界导师—释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世尊四处广度一切有情。一次,世尊回到迦毗罗卫国,与净饭
  王父子相会。此时,释迦族人纷纷拜谒释迦世尊,但唯有持箭对旧隙耿耿
  于怀,不肯去拜见,族人们费尽了口舌,他终于勉勉强强为顾众人面子去
  了,在世尊前他受了五戒(PancaSila)。但是,因非诚意发心受戒的缘故,
  他没有如法地守持戒律。(译者:原来也有类似情况。上师去青海时,有
  一人在众人劝诫之下受持了不饮酒戒。因非诚心,所以他受戒之后,很想
  尝试一下犯戒的果报,于是他便喝了一瓶酒,但喝后不久便死了。众人对
  上师祈求,上师说:“我并没降伏他,犯戒是他自取的事,可能是其他护
  法神和喜善法的一些天人对他故意破戒而感不满,故他马上受到了一些制
  裁。)过了不久,他觉得:虽然是受了五戒,但并非自愿。于是他就故意
  犯戒,在大庭广众之下饮酒。族人知他故意犯戒甚感可怜,知其破戒的果
  报是会堕地狱受众苦报的,都很想救他。众族人一齐去佛前恭敬顶礼祈请:
  “世尊,释迦持箭原来在您面前受了五戒,但他故意犯戒,请佛陀慈悲救
  度他,免受地狱之报。”世尊默然。族人意会到佛陀已经应允,便赞叹了
  佛的意趣后,顶礼返回了。世尊心想:应该去度化他,但须待过一段时间
  较为适合。后来,世尊观知持箭的寿命仅剩七天了,便告诸比丘:“持箭
  再过七天寿命将尽。”此话如手捏芝麻油一样很快传出去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