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作者:红色风帆      更新:2021-02-26 18:38      字数:1611
  吭僮魃钊胙芯俊⑶笾ぃ街烤埂;谎灾〕私渎墒椎逼涑宓囊侍猓形闯沟捉饩銮宄蛴谏薄⒌痢⑼锼辛叵档摹罢诮洹钡任侍猓偷痹葜貌宦郏床患跋杆刀讼炅恕?br />
  但在大乘戒律来说,无论是根据《梵网经》、《璎珞经》等,第一条戒是“戒杀”,其次“戒淫”。这又是什么原因?何以与比丘和比丘尼戒有这样大的出入呢?其实,佛教所说的菩萨,梵文全称为“菩提萨?”,翻译中文意义,叫做觉悟有情,也有义译直称为“大士”、“开士”。但通常喜欢用梵文原音的简称,叫做菩萨。假如我们望文思义来讲,所谓菩萨就是“情到真时若有无”的意义,是世间最有爱心、最有慈悲心的多情种子,但他又是觉悟得道之人。如用通俗的话,称之为“有道之士”就对了。而大乘的菩萨,包括出家比丘、比丘尼,和普通在家的居士。换言之,世尊说法,在专对比丘和比丘尼的出家之外,何以又发展出大乘教法的路线呢?事实上,佛教的大乘菩萨,从世尊住世时期和善逝以后,应由“大众部”发展而来。大众部众,在家的较出家比丘为多数,只要细读经论,便知佛经所记载的重要问答,多半是世尊和菩萨对话的集成。大乘菩萨的行仪轨范和律学,在大乘诸经,如《法华》、《华严》、《维摩》、《般若》、《大宝积》等经,随处都有详说。尤其是《菩萨十地经》,更为专辑。但南山律学,则独取显密之间的《梵网》、《璎珞》等经作为戒本的定律。其实《梵网》一经,是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在超越欲界以上的色界天中所说。色界天人,对于是非善恶的分别心根株尚未净尽,故卢舍那佛说《梵网经》时,首先提出杀戒为要,然后才有十重四十八轻的反复解释,这是有关天人之际进修的奥秘,难以详论。今于欲界博地凡夫众中,取此为准,其用意或在取法乎上,可得其中,不必从六度、四摄等行,便可取次渐修,下学而上达乎?
  西藏佛教的密乘,大乘戒律以弥勒菩萨戒本为准,以“自赞毁他”为菩萨戒行的第一首要,有关淫、杀等行为的开、遮、持、犯,都从其后。此与世尊所说大乘各经,又迥然有别。换言之,弥勒菩萨戒本对于修大乘者,必须先修谦德,首除俱生我慢的“见取见”,为第一要务乎!事实上,后世密乘行者对于“自赞毁他”的内外戒行修为,颇多轻忽,殊堪叹息。
  五、结  论
  现在简单扼要地举出大小乘戒律的基本异同问题,作为学者参究修证由戒学而得证定慧的话头,希望由此而重视戒律之学,而通达定慧圆明之果,或许有用。至于“性戒”的定义和内涵,“戒相”与“无相戒”等的义辨,恐增文繁,就不多说了。但总结佛法的戒律原理,最好能深入经藏,精心体会中国佛学“三聚净戒”的摄受内涵,是为要中之要。首先要从一切内外行为的律仪上,修习身心,达到庄严圣洁的仪相,这是第一“摄律仪戒”的要义。随之从“四正勤”的基础上,进修一切善法,超越天人胜果,这是第二“摄善法戒”的道理。但说理容易,实修方知其难能可贵。同时并进更为重要的是无论修小乘或大乘的戒行,应随时随地,事事处处,要对世间社会众生,做到有利有益于他的行业,这是第三“饶益有情戒”的佛法终究目的。
  我本妄人,岂敢肆论戒律。溯自公元1945年秋,于成都大慈寺万佛楼中,时因特胜因缘,蒙贡噶呼图克图上师,亲授内外显密诸戒以至于今,勿匆五十余年间,了无一法可得,前修已渺,后学寂寥,尤于戒学,从来不敢造次轻议。究其实际,无论大小乘的戒学,统为治心。万法唯心,一切唯识。一切凡夫众生,在起心动意的一念之间,即具八万四千烦恼。一有烦恼惑业,即有是非善恶。当起心动念于是非善恶之际,即有抉择,即生戒相。故于起心动念的戒行而拣辨相数,岂只“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而已。若据条文而争辨戒相,此为修习“资粮位”至“加行位”趋向“究竟位”的必要熏修功行,学者务当慎重护念为是。
  今因昔年与政武一言,而促成其说戒之文,故不惜眉毛拖地,摭拾芜言,以应信诺,盖亦自当忏悔云尔。
  戊寅冬月一九九九年一月元日于南海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