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作者:不是就是      更新:2021-02-26 18:32      字数:4725
  谢俜福盼颐眩沟们寰唬欢槎袢ぁ?br />
  此愿简单的说,希望来世证得佛果的时候,这个世界上所有众生没有一点不道德的行为,假定有人在道德方面有一点遗憾的行为,只要听到或想到药师佛这个名号的内涵,包含的意义,就可重新获得清净。清净很难,我们心里总是不清净。得清净便能不堕恶趣:地狱、饿鬼、畜牲道。
  这是先说明它的大意,现在我们研究经典上的原文。
  药师佛说,希望我将来成佛证得菩提时,这个世界上所有无量数无边数有情众生,在我这个法门中修持梵行;我法有两种意义:广泛来说,‘我法’就概括了一切佛的佛法,狭义点说,‘我法’就是指药师如来的法门。
  在药师如来琉璃光世界修什么法门?又怎么修?修些什么?修行梵行,就是修习自己的行为变成梵行。
  何谓梵行?就是清净行,究竟的清净,没有一点渣滓,没有一点瑕疵。绝对清净庄严之行谓之梵行。
  所有初禅三天叫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大梵天是初禅天之王。修成梵天之行,毕竟清净,然后证得不还果、阿罗汉果,永远不堕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叫清净梵行。
  因此要想学佛,换句话说,想修药师如来的法门,随时要修一切清净梵行。自己内心不修清净梵行,光想念一声‘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就算药师佛想替你消灾,你也得不到感应,因为你心里有如庄子所说的‘夫子之心,其蓬也夫’,乱草一堆,琉璃光想进都进不来,你的心里被乱草般的烦恼塞住了,得不到加庇。
  所有药师佛说,假使有人在他的法门中修一切梵行,受到他的愿力的影响和愿力的感应,戒律永远不会有缺漏。何以称严持戒律为‘不缺戒’?通常讲戒律有持戒、犯戒、破戒等名称,详细讲还有许多观念。一般学佛很少听到‘不缺戒’这个名词,什么叫不缺戒呢?不缺戒就是不缺漏,太虚法师的注解有解说。
  认识戒律
  守戒等于保护自己的色身,使身心两方面永远是充实的圆满的,没有缺点、漏洞。‘大智度论’比喻受戒有如乘坐一个空气袋渡海到彼岸,这个空气袋不能有一点缺漏,若一点点的破洞,水就会灌进来而沉没下去,到不了彼岸。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同时也点出了修行的功夫和道理。一个修行人犯戒后,身心漏失,精气神不充沛,永远到不了彼岸。所有药师如来愿一切众生在他的法门中修行,毫无缺漏。
  所有佛法的戒律有一统称叫‘三聚戒’,三个要点。聚是累积之意,积功累德,我们的功德是一点一滴累积而成,好比作生意赚钱,是一分一厘慢慢累积成很多钱。修行也是慢慢一点一滴累积善行,功德方能圆满,这是‘聚’的道理。
  那三种聚戒呢?
  (一)摄律仪戒
  (二)摄一切善法戒
  (三)饶益一切有情戒
  一般人学佛受三皈五戒,乃至受八关斋戒或比丘、比丘尼戒、沙弥戒等,这些在戒律是属于‘别解脱戒’,是特别的戒。别解脱戒是只求解脱这个世间,没有求成就这个世间。换句话说,只求自己跳出这个世间,没有做到改造、完成这个世间。别解脱戒又属于摄律仪戒的一部分。摄是包括的意思,律是道德规范,仪是修道的端正威仪,也就是儒家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都属于司聚戒中的摄律仪戒。
  菩萨道大乘戒的一部分也属慑律仪戒。然而慑律仪戒守得好只能说成就了‘一聚戒’,累积此一种戒律而得的成果,其最高成就仅是梵行清净,尚非‘摄一切善法戒’。要达到摄一切善法戒非常难,换句话说,戒律有许多是消极的、躲避的;摄一切善法戒是积极的,利他利世的。
  何谓‘摄一切善法戒’?简单明了地说,就是大家都晓得的‘诸善莫作,众善奉行’八个字。‘诸恶莫作’是摄律仪戒,‘众善奉行’是摄一切善法戒。这两句话是佛学的重点,也是中国文化的重点,其所涵盖的意义谁都知道,但是谁都做不到。
  禅宗有一则公案,唐代有一位连法名也不用的禅师,在山上一棵大树上造了一个像鸟窝的篷子,自己住在草蓬里,人称‘鸟巢禅师’,白居易在杭州听说有这么一号人物,便前往参访,白居易看鸟巢禅师住在树上,十分惊讶地说:‘师父啊!下面是万丈悬崖,你住在这里多危险啊!鸟巢禅师说:我一点也不危险,我看你才危险!’白居易心里觉得奇怪说:‘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职位比现在的省主席还大,那有什么危险?鸟巢禅师说了两句话:‘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其实人人都如此,心里妄想像一把火一样在煎,心里的思想、情绪、业力停不了。白居易到底是学问好、修养高,马上跪下来皈依鸟巢禅师,并且问师父怎么修行?请求师父传法。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话。鸟巢禅师说:‘三岁孩子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知道而做不到有什么用?如果做到了就是‘摄一切善法戒’。摄一切法戒是行一切功德,然而功德成就还不够,必须饶益一切众生行菩萨戒,亦即成就他人的戒。
  天下一切众生没有不自私的,所有永远成不了菩萨,也成不了佛。只求利益一切众生,不求利已,才是真正的菩萨,做到‘饶益一切有情戒’才能成佛。
  饶益有情戒更是难办,实际上一个真正学佛的人,非发愿饶益一切有情不可。你看药师佛的十二大愿,首先发愿都是利益一切有情,而不是利益自己,因此他成就得特别快。
  许多学佛、打坐或修道的人常常跟我说:‘老师啊!我都没有什么进步。’唉呀!凭你那种行为、心性想要进步?如果有进步,那真是无佛理、无天理了!一切为自己,自私自利,那你进步了,我怎么办?他又怎么办?
  所以你不要问为什么没有进步,没有成就,为什么做人做事有那么多困扰?先问你自己发心、发愿了没有?做了几件好事?
  三聚戒包含了以上所说那么多的意义,要想做到三聚戒不缺,谈何容易?那么究竟容易不容易呢?上面有一句话可供你参考,修行一切清净之行--梵行。
  念佛的心态
  接下来是佛的慈悲。
  ‘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设,就是现在白话文--假使。希望我成佛的时候,在我的佛土中,假使有人犯了这些戒行,只要一听到我的名号--药师琉璃光如来,便会获得清净。
  当我们一念‘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自私心就来了,心想他大概会送点药给我吃吃;再念‘消灾延寿药师佛’那可乐了!又来给我们消灾,又给我们延寿,又给我们药吃,最后还让我们发财,对不对?如果以这种心情念,不知道灵不灵?庄子说:‘夫子之心,其蓬也夫。’琉璃光明怎么进得来?并非他不进来,好比普照大地的阳光,并非阳光不照你,是我们自己挡住了光明。‘拍案惊奇’的作者淩蒙初有两句诗说得好:
  我本将心向月    奈何明月照沟渠
  所以要看清除,‘闻我名已’,不是听人家念,闻的下面是思、修、慧。观音法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听了这个道理以及佛的愿力后,要用心思惟,要去研究。一般人大多在迷信中学佛,念佛有三种心态。
  (1)依赖心
  好像念了一万声佛,佛就欠了你似的。
  (2)功利
  哼!我佛都念了,结果还是没有效果,你说气不气人?这是功利主义。
  (3)糊涂心
  只晓得念,脑子也不思考,不知道佛号所包含的意义。佛法并没有禁止你思考,处处都叫你正思惟修,否则就是迷信。
  然而佛法绝对不是迷信,何以不是迷信?因为任何一个法门的修持都是从‘闻,思,修’而证得菩提。所以,我们看经,文字都很容易懂,正因为文字太容易懂,就不去思惟。人都有惰性,吃饱了饭就懒得用心,不喜欢用脑子,还以为自己了解呢?
  其实,再进一步,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何以能够使我们烦恼、污染的心还得清净?换句话说,你的心光、性光要与药师佛的心光相感应,自心还到自性的光明中,那是最大的大药,这个药是不死之大药,所以药师如来是修长寿法。
  西藏密宗的修法很有意思,很有趣,也很有深意。他传你修破瓦法的时候,一定同时传你修长寿法,不死之法。因为光修破瓦法,很容易走掉,同时修药师琉璃光如来的长寿法,你才可以留形住世,等到要走的时候,潇洒而去。因此弥陀佛修法一定配合药师佛法合修。
  事实上,东方琉璃光世界与西方极乐世界是相通的,这个道理在‘法华经’、‘维摩经’都已经讲得非常清楚。再说,真到了愿力修持成就;怎么叫成就啊?‘还得清净’时,梵行成就,念得一念回机,得到清净,你的心光自然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光光相接。药师如来就是光,不过不是世间的光。
  药师如来的愿力使一切众生不至于犯戒,也就是没有一个众生不道德,因此也不会堕落在恶道;恶道众生都因为不道德而堕落进去。此道德之标准包含内容广泛,那就是‘三聚戒’。
  看了药师佛的第五大愿,是否想到它与中国文化的‘改过迁善’和论语‘过则勿惮改’的道理完全一样?这又证明药师经与东方文化的关系密切。
  色身下劣诸根不具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第六大愿是药师佛十二大愿的中心。他说将来成佛时,一切众生身体下劣的,若能听到我的名号,便能得毫无缺陷的端正色身。下劣即身体是下等品质,像我也是,身体瘦瘦小小的不壮硕。什么样的色身不下劣?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大概几千年才出一个--佛的相好庄严。等而下之,一切众生的身体都是下品。比下品还可怜的众生是诸根不具,这个世界充满了这种人。
  这一代青年在台湾二十几年,没有看过苦,更没有吃过苦。请问台北市郊有个麻疯病院,几个人去过?你去看看!那就可以看到痛苦。残疾病院谁去过?有些学佛的人说不要去管他,那是业障,活该受苦,这是学佛人讲的话?我听了心里就打颤,说这个话真是功德无量,果报也不可思议啊!佛教徒有几个人去照顾这些地方?恐怕有人不服,说有啊!唔!当然有,坐在那里观想,玩手印,大慈大悲啊!一切众生都好啊!自己又不费力气,随便观想一下,实际行为一点都没有做到,有什么用?
  这个世界上诸根不具的人太多了,诸根不只六根,身体有缺陷的都叫诸根不具,有些人是明缺陷,有些人是暗缺陷。以佛眼来看,在座各位没有一个人的身体是绝对健康的,毫无缺陷的人才称得上诸根具足。譬如戴眼镜是眼根不具,镶了假牙是口根不具,头脑不够聪明是脑根不够利,不够利就苯;苯和某些众生差不多,只是稍微好一点而已。
  诸根不具是这个世界的众生最痛苦的事,所以真正的医师,所有研究医药的人,莫不朝着改善诸根的方向努力。中国读书人发愿立志:‘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不作一个救人救世的帝王将相,就作一个能救人病苦的好医生。这是中国知识份子读书所发的第一大愿。
  宋朝范仲淹就将此语奉为一生读书立志的圭臬,所以他医学研究很精深,不过一辈子没有用上,后来出将入相,成为良相。当然啦!现代的青年也发这个愿,不为‘亮相’即为‘晾衣’,不到社会上亮亮相,就在那里作个亮衣服的架子,那就很糟糕了。
  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很可怜,色身多半下劣,诸根不具足,因此很丑陋。最庄严美丽的是佛,佛的相好庄严无等伦。其他凡夫众生能得相好庄严的也不是偶然,均有其果报。譬如以香花供佛的人,他生来世会得相好庄严的果报。此外,能把一个环境弄得干净清爽给别人使用,也等于是供养别人的香花,他生来世不会变丑陋之身。所以,能得‘相好庄严’那是积功累德修一切善法的结果。
  丑陋是诸根不具之一种。以佛法看医生,丑陋就是病态,另外还有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等种种病,都是很痛苦的病态。
  顽:调皮捣蛋,冥顽不灵,妄作聪明,思想痴騃,没有智慧,怎么教都点不通,脑根不具足,愚:笨蛋,苯得不得了。盲:眼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