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节
作者:
圈圈 更新:2021-02-26 17:14 字数:4815
模的暴乱,成群的暴徒鞭打犹太群众,并且捣碎犹太人的教堂,所有的一切又再次发生了。反犹太主义直到19世纪晚些时候还断断续续地爆发。但是这次,犹太人民对历史文化所做的贡献被积极地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维多利亚女王的犹太籍首相,本杰明·迪士累利(1804—1881),在他的小说《康宁丝比》中借赞美“在世的希伯来智者”表达了他作为犹太人的自豪。 随着时间流逝,在对人类学的种族研究方面,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预示一轮新的基于种族而不是宗教的敌视即将来临。理论学者吸取了德国哲学家以伊曼纽尔·康德(1724—1804)的思想以及查理·达尔文(1809—1882)的科学发现,虽然他们本人都没促进种族分类体系的发展,但条理清楚的理论都从他们那里汲取支持,来证明欧洲的白种人,特别是雅利安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性。一位理论学者争论说黄头发、白皮肤的德国人注定是要征服那些低劣的、次等的斯拉夫人。另一个重大的影响是在优生学方面,这是由一位叫弗朗西斯·高尔顿(1822—1911)的英国人首先发起的。德国科学家在利用高尔顿见解的基础上,大肆宣扬人种选择、种族灭绝,来保护“种族血统”。当这种思想现在已经被当作胡言乱语而遭到丢弃时,在那时却作为纳粹种族计划的一个基础,既支撑着希特勒的想消灭犹太人的企图,还坚定德国人民的信念,也就是俄国必然要屈服于强大的德国。 然而,早在这之前,其他的一些事变就使一部分犹太人相信他们在欧洲的处境不可能有保障,这初次促使他们采取犹太复国主义道路——回到他们的祖居地以色列。两件浓墨重彩的丑闻起到了一些作用:首先是所谓的1840年大马士革丑闻,在叙利亚首都,一位圣方济各会托钵僧的失踪使人们回想起早在中世纪就有所怀疑的发生在宗教仪式上的犹太凶杀事件;第二件是发生在50年后的1894年的法国。一位清白的犹太军官,单凭着他的笔迹,就被宣告犯有叛国罪,然后被流放到恶魔岛(属法属圭亚那)。尽管有清楚的证据显示他是清白的,但是通过伪造的证据,他还是被关进监狱,而他最终的无罪释放在欧洲大陆上反响强烈。 最早的犹太复国活动发生在19世纪中叶,一位对社会主义思想有所了解的瑞士籍记者,摩西·赫斯(1812—1875)认为在欧洲,反犹事件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犹太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国家身份。在1860年,一群年轻的犹太人开始在巴勒斯坦建立聚居点。大约25年后,一位波兰籍的医生和律师,利昂·平斯克(1821—1891)慑于1881年的俄国大屠杀,他基于对犹太人不可被同化的坚定信念,发起了“锡安之爱”运动。第一个犹太复国会议于1897年在西奥多·赫瑟(1860—1904)的领导下召开。在1914年,拜伦·埃德蒙·德·罗斯柴尔德支持这个新建的以农耕为主的定居地,最后这块定居地扩展成为现在的以色列。 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布尔什维克统治下犹太人的优势地位有助于仇恨犹太人的势力推出一系列新的阴谋理论。需要指出,人们已经怀疑犹太籍的国际金融家,通过微妙的操纵,对推翻沙皇统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对犹太人已存的怀疑使他们受到了普遍的谴责。著名的西方大资本家,比如说美国的亨利·福特(1863—1947),就曾对世界范围内犹太人经济实力的强大提出了质疑。在德国,从19世纪晚期开始盛行的反犹太主义政治趋势在大萧条时期,又再一次活跃起来,并声称犹太人需要对德国正处于其中的困境负责。反犹太政党在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奥地利也很活跃,他们把犹太人描绘成经济敌人,说犹太人加速了农村田园生活的消逝。在法国,犹太复国主义者、犹太人和德国人的企业联合与欧洲的布尔什维克的勾结,以及社会主义都是官方和民间舆论重点攻击的对象。在英国,随着20世纪初期爱德华七世的即位,虽然英国比世界其他地方采取的形式要温和,但是反犹太主义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活动。
犹太人的苦难及自由第20节 1938年“水晶之夜”
受害的犹太商人清扫被打碎的玻璃
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对于茫然无知的大众来说,不仅“水晶之夜”这个德文词可能暗示它和古老的圣诞颂歌有某种联系。而且连它的英语译文也说明了德国纳粹分子在为他们无耻行径制造托辞方面耍尽手段。因为在那天夜里,纳粹分子开始对德籍犹太人实行劫掠、烧杀、焚毁等一系列恐怖行动,并把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关进集中营。 11月9日晚。 21:00在纳粹分子举行纪念1923年啤酒馆暴动失败的慕尼黑年度晚宴的同时,希特勒正试图用600名突击队员来颠覆巴伐利亚地方政府。这时从巴黎传来消息说,一个德国大使馆的低阶官员,厄恩斯特·沃姆·赖斯被一名怒火中烧的叫赫思克勒·格林兹潘的犹太青年枪杀,原因是他的父亲金代勒自从被德国驱逐后,在难民营的境况很糟糕。希特勒与他的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进行了紧急商讨,满脸严峻的神色,没有发表例行演说就匆匆忙忙地出去了。 然后戈培尔走上发言台,宣布沃姆·赖斯被犹太人谋杀了,并间接提到了近来在德国风头正劲的反犹太暴力活动。这位宣传部长解释道,希特勒并不希望这种行为由党来组织,但是如果这种示威是自发的,那么也不应受到制止。底下的群众明白了他的潜台词:纳粹政党已经把矛头对准了犹太人,但是它不想出面,而是希望以后的暴力活动看起来像一个没有预谋的,在因同胞被犹太人杀害而产生怒火的德国人中间爆发。 纳粹的高效通讯网开始极速运转了。这个指示被快速地传送到各地总部及警察局——他们的职责就是当犹太人的财产被抢夺、毁坏,犹太人被袭击时,不予理会。也就是说纳粹分子想利用啤酒和电影,在群众中激起反犹太情绪。人们开始不顾禁令,喝大量的啤酒和杜松子酒。很多留意到这种行为真实意图的人们都用铁锤、凿子和汽油将自己武装起来。 11月10日凌晨。 02:00戈培尔收到了第一个犹太人死亡的消息。刹那间他颤抖了一下,是不是应该采取行动来阻止更进一步的流血冲突呢?但是很快,他让自己相信这是无法阻挡的,这是人民的意志。 02:30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已经全面展开了。犹太人的商店被袭击,他们的窗户玻璃被砸成碎片,他们的库存在一片混乱中被盗。城镇中的犹太教堂被大批疯狂的群众围攻,圣物被大量丢弃,并被浇上汽油,付之一炬。紧接着教堂被焚毁。犹太公墓被亵渎,墓碑被贴上的纳粹徽章玷污。 在另一所犹太教堂,当地全体犹太人都被赶到一起,狂笑的德国人把汽油泼洒在他们周围,并强迫他们反复唱《霍斯特·威塞尔》这首纳粹歌曲(这首歌的名称来自纳粹最有名的一位“烈士”的名字,此人临死前写了一首颂扬纳粹的赞歌,后来被戈培尔宣传,因此举国闻名)。直到教堂即将成为一片火海,他们才把犹太人推出了门外。德国人随意闯入犹太人家,把他们从屋里拽出,用手边可能有的任何东西——比如说铅制烟斗和砖块,攻击他们或者干脆逮捕他们。有报道说德国妇女带着小孩去观赏正被打得要昏死过去的犹太人。还有一部分德国人惊骇于这种非人行径,但却不敢有所表露,因为群众的状态太癫狂了,而且警察也不予阻止。 当“水晶之夜”(德文为Kristallnacht,意指住宅、商店玻璃尽遭打碎的惨状)结束的时候,91名犹太人死亡,另有26;000人在去往布痕瓦尔德、萨克豪森、达豪集中营的路上,而这仅是即将遭受同样命运的上百万犹太人的先声,大约7000家商店被洗劫一空,1500座教堂损毁或损坏。德意志帝国要求犹太人赔偿的10亿马克的保险金和修缮费全部充公。 希特勒是凭借暴政和独裁崛起的,对犹太人来说,这是阴险狡诈的发迹史。纳粹分子的企图很明确,那就是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们就曾明确表明,犹太人不允许加入德国籍,但在当时却没引起犹太人的足够重视,他们在去留之间犹豫不决,希特勒正是通过这种心理战术逐步实现了他的目的,而等到犹太人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时候,已经太晚了。1933年4月,拒绝购买犹太商店的货物成了导火索。突击队员们怂恿大众在窗玻璃上贴标语、谩骂顾客和损毁财物。非雅利安人不允许在政府、高校中供职,修改后的《遗产法》剥夺了犹太人对遗产的继承权。然后在1936年颁布的《纽伦堡法》中,又重新定义了德国公民的含义。2年后,即在波兰籍犹太青年因父亲被德国驱逐,一怒之下谋杀了一名德国驻法大使馆官员之后,德国开始行动了。蓄谋已久之后,他们发起一场全国范围的反犹太暴力活动。约有90名犹太人被杀,大量犹太教堂被污损,建筑物遭破坏,书籍及圣物被焚毁,成千上万的犹太人遭到逮捕。 这就是“水晶之夜”。但这才仅仅是开始,从此大量犹太人被流放到德国东部的劳工营,1942年1月的万塞会议又通过了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的最后解决法。单从统计数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场屠杀的惨烈程度。在二战中,大约有300万犹太人,连同为数众多的波兰人、吉卜赛人、同性恋者及共产主义者都被纳粹分子杀害在位于波兰境内的集中营里。100多万人死于奥斯维辛,974;000人到于特列布林卡,600;000死于贝尔泽克,250;000于索比波,225;000死于切姆诺,及60;000人死于马伊达内克,他们大都是先被毒气熏死,然后焚尸灭迹。虽然这些地狱般的地方所发生的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暴行被以后的文件详尽地证明了,且从那以后在其他地方还有类似的大屠杀,但是人们还是在心理上感到接受吃力,无法置信。 现居住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目睹了巴勒斯坦的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频繁发生的自杀性爆炸事件及以色列军中高涨的复仇情绪。这种紧张局势非一日而就,它可以溯源1917年的《贝尔福宣言》。一战爆发时,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处于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下,那时约有90;000犹太人定居在耶路撒冷,经过60多年的繁衍生息,人口已经增长了9倍。 当1918年以色列被英国解放之后,在犹太人不断强调他们没有意图建立犹太国的基础上,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之家的愿望获得英国当局批准。1919年,国际联盟通过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占人口多数的阿拉伯人认为,因为犹太人已经有将近两千年没在那居住,所以巴勒斯坦应属于他们。并且对于因为在英国内阁里有犹太大臣,所以由犹太复国分子替英国政府来管理殖民地,阿拉伯人提出了反对意见,然而,阿拉伯人只是受人统治的民族,在政治上缺少任何发言权。犹太人害怕组成人民代表机构,因为那将不可避免地由阿拉伯人控制,所以尽管阿拉伯人采取了政治主动,但却收效甚微。 在1939年以后,英国政府开始限制犹太移民,并规定在接下来的5年中,只允许7500名移民,且需要阿拉伯人的同意,因此在1945年,犹太人开始倾向恐怖主义。2年后,当联合国正进行投票来决定以色列是否应该划分为两个国家时,上千人死于城内武装冲突。阿拉伯人集结武装,发动暴乱,并威胁到巴勒斯坦边境之地,在这种形势下,1948年5月14日,当时的总理大卫·本·古理安(1886—1973)在特拉维夫自豪地宣布犹太人独立。不管好坏,现代以色列诞生了,阴影下的横空出世很快使它走上了不平静的道路。对于一些欧洲左翼人士来说,犹太人近期采取的行动可以和纳粹分子相提并论,然而对以色列人来说,这种论调则无疑是一种侮辱,让人不堪忍受。 现在以色列的矛盾可以和爱尔兰做一番比较:它们讲述的都是真实发生的少数民族的故事。犹太人害怕被广阔的阿拉伯世界赶出家园;而巴勒斯坦人则既遭到强大军事力量的毁灭性打击,又被不平等聚居地条款所迫离开故地,所以他们把注意力转向了恐怖主义。一道分开两个聚居地的藩篱已经建起了,它活脱脱就是在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臭名昭著的“和平分隔线”的现代翻版。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保证他将致力于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但目前,他和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正忙于在伊拉克搜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且截止到目前,还没有找到能对伊使用武力的证据,遑论忧心中东的复杂形势了。 面对以色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