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作者:圈圈      更新:2021-02-26 17:14      字数:4814
  驮诓坏?星期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场洪水猛兽般的战争,将上百万的青年卷入佛兰德斯战壕中,肮脏地、无意义地、悲惨地死去。与此同时,更有不计其数的人在东欧死亡。这些死者中的大多数作为个体无疑都是英勇的,但最应该强调的战争本身却不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管从流血规模来说,还是从几个世纪以来新技术对战争手段的影响来说,都是史无前例的。在西线,成千上万的年轻士兵被炮轰、被枪击、堵了枪眼;被狙击手伏击,被刺刀刺杀,被机关枪扫射;被坏疽感染,落入陷阱被老鼠咬噬,被坦克辗入泥坑;有时甚至被当作逃兵射杀,只因他们在无情的炮火面前失去了理智。而在英国方面,他们被戏称为“驴子带领的狮子”;同时,德国正为其战争机器不间断地势如破竹地飚进而洋洋得意。  这次战争波及范围之深远无人可及,触角远及非洲、中东、远东,卷入战争的有印度、日本、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看似一场19世纪的常规的国家冲突却是以20世纪的意识形态的碰撞结束的。而最后的领土划分,却形同一个更加恶化、影响更大的军事恶瘤:还是同一代人,就爆发了将世界搞得面目全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夺取了上百万人的生命和摧毁了无数大城市。  那么,仅仅一个政治凶手,作为一个衰落帝国战略上重要但有些无足轻重的驻外官员,是怎样导致了如此惨重的后果?答案是19世纪最后30年中欧洲大陆这盘复杂的棋局上各国之间的外交联盟。在这一时期,德国在他国的纵容之下,凭着经济信心和帝国野心,经历了吞并自由城市和自治区成为统一国家的时期;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俄国改革力量的崛起时期,这股力量在战争结束时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最后建立了一个新政权,却没能消除压迫。  德国作为一股帝国力量的升起可追溯到1866年,当时的首相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0)在国会掀起了一场争论,他提出了一个将所有国家纳入一个联邦体系的设想。该举动遭了奥地利的反对,该国和几个德意志州和城市都有联盟关系,它将俾斯麦的野心看作是对建立民族融合的帝国的威胁。经过短时期的战争,普鲁士取得了胜利:汉斯、汉诺威、法兰克福、拿骚都沦为德国的省。4年后,在与拿破仑三世为敌的普法战争中,德国指挥官赫尔穆特·冯·毛奇利用铁路的神速包围了法国,很快就迫使他们停战投降。这就是1871年德意志的统一,一个新的帝国登上历史舞台。  这些发展是随着欧洲的政治革命进行的——1789年、1830年和1848年的改革,它们在政治家的头脑中还是新鲜的。工业革命的影响也动摇着旧的社会等级制度和价值观。在德意志诸邦,19世纪50年代开始,工人的工资就开始持续增长,同时一种自信的乐观情绪也在增长着。自由贸易、统一法律体系保障下的单一的货币流通和中央银行,使得这个国家繁荣起来,而经济的腾飞指日可待。  1873年经济形势开始急转直下,首先是由维也纳股票交易的崩盘触发,很快引起了柏林和法兰克福的连锁反应,国民的情绪开始恶化。紧接着的60年,就在希特勒崛起之前,德国的排犹浪潮高涨,对犹太人的大规模排挤导致了经济危机;大量从俄国、乌克兰和美国进口小麦把德国农场主逼到了崩溃边缘,这一切原来的国际经济政策被保护主义和关税壁垒取代。  1889年,在结束了28年的执政生涯之后,在西里西亚和鲁尔区150;000名矿工举行的大罢工为独裁者俾斯麦及其推行的强硬政策画上了句号。他一离职,德国的工业改革立刻得以迅速恢复,重新回到了以开放市场和技术教育为重点的轨道上来。到1910年,这个国家几乎焕然一新。铁路和电线杆在全国交织纵横,城市灯火辉煌,到处是节约劳动力的装置,这是一个建立在煤炭和钢铁基础上的新德国。行业禁忌被打破,贸易联盟取而代之在国家工业发展中发挥作用。  而在北半球的欧洲策略方面,俾斯麦曾与奥地利和俄国结成联盟,此三大帝国的联盟在1873年达到顶峰。然而俄国在沙皇受到国内日渐高涨的大沙文主义的情绪的压力下,态度变得闪烁其词,国内支持塞尔维亚挣脱土耳其的枷锁的呼声渐起;同时,外界对巴尔干半岛的干涉给奥地利带来了威胁,这个眼看就要分崩离析的帝国也在这阴影笼罩下退缩。至1876年,沙皇被迫插手塞尔维亚事务,并取得了胜利。
  专制君主与独裁者第7节 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1)
  1914年,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皇帝的侄子和皇位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公爵和他的妻子索菲对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进行访问。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这一天是525年前对土耳其的战败日——荷枪实弹的刺客正在人群中伺机发难。  09∶45应波斯尼亚军队统帅奥斯卡·波特瑞克(OskarPotoirek)将军的邀请,弗朗茨·斐迪南决定承担他作为王储的光荣职责,访问萨拉热窝,检阅皇家军队。这次军演是对哈布斯堡帝国威力的快意展示,公爵进入那辆送他入城的敞篷豪华轿车时也表现出良好的心情。  塞尔维亚大臣约万·约万诺维奇(JovanJovanovic)在维也纳已经警告了奥地利财政大臣关于正在准备中的阴谋。这是个敏感的任务,尽管塞尔维亚首相给予了约万诺维奇极大的信任,但约万诺维奇间接迂回的外交策略却暗示少些重视。  除此之外,毫无魅力的弗朗茨·斐迪南,这个曾被描述为“欧洲最孤独的男人”的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倔脾气。这一点在他追求伯爵夫人索菲(原名科特克·冯·科特可伏塔)的过程中表现明显,当时他不顾家庭的反对与之成婚。他们已经结婚14年了,索菲始终伴他左右,在刻板守旧的宫廷规矩中是没有自由可言的。  09∶55车队在阳光明媚的早晨出发了,萨拉热窝到处是鲜花和旗帜,呈现出一派节日的景象。一共有6辆车:领头的是市长和警察局长,弗朗茨·斐迪南和索菲与波特瑞克紧随其后,其他显贵断后。  就在米雅卡河畔阿佩尔码头的人群中,混着7名身担刺杀任务的、对统一波斯尼亚、黑山组建“大塞尔维亚”有着狂热理想的民族主义者。他们都已身患肺结核(这在当时可是一种致命的绝症),生死已无大碍,被“黑手”雇佣。这是一个被塞尔维亚军事情报组织操控的地下组织。  10∶20在到达昆布加大桥之前,车队平安无事地经过了穆斯林队伍。又走了几丈远,内德杰克·卡布林诺维奇(NedjelkoCabrinovic)对准公爵的车猛掷炸弹。司机急踩刹车,弹头打偏了,在人群中爆炸,伤及数十名围观者,以及后车上的波特瑞克的官员埃瑞克·冯·梅瑞兹(EricvonMerizzi)、伯爵布斯·瓦尔代克(BoosWaldeck)。卡布林诺维克吞下了氰化物跳入河中,但并没被毒死,只是重伤。他被逮捕了。  10∶30在市镇大厅,弗朗茨·斐迪南对市长抗议道:“你们这里欢迎来访者是用炸弹吗?”但很快,他平息了。市长作出退步,但用原来的发言稿致辞:“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欢乐……”仪式完毕后,弗朗茨·斐迪南并不打算取消原来参观博物馆的计划,也不打算取消在政府官员官邸用餐的计划,但他首先要去医院探望梅瑞兹,这意味着行车路线改变了。  11∶10车队又一次出发了,回到了阿佩尔码头,市长和皇室的车拐进了弗朗茨约瑟夫大街;波特瑞克劝导说他们应该继续沿着码头走,于是司机开始调头。加夫里罗·普林西普,另一个年轻的波斯尼亚刺客,看到他的机会来了。  他抽出左轮手枪,从1。5米(5英尺)的地方开了两枪,分别击中了公爵的脖子和索菲的腹部。一丝鲜血从公爵口中喷了出来,滴在了司机的脸上。索菲喊道:“天哪!发生了什么事?”并用手帕为他擦拭鲜血,而与此同时,她自己却慢慢倒在了他的两膝之间。弗朗茨·斐迪南恳求道:“亲爱的索菲!别死,为了我们的孩子!”紧接着,他也死去了。普林西普吞下了毒药,却也只是重伤。他试图对自己开枪,却很快被人群淹没了。  纷争还在继续,俾斯麦试图缓和不列颠帝国和俄罗斯在地中海东部的矛盾,却因为支持奥地利而引起俄国的不满。在与奥匈帝国结成同盟阻挡俄国在巴尔干的进一步入侵之后,俄国的这种情绪达到了最高点。然而,就在下一个10年快结束的时候,德国却与俄国秘密签署了一项“双保险”协议,许诺在对方与法国或奥地利发生战争时均保持中立。1年以后的1891年,时局又发生了变化。法国与俄国建立了联盟,并在其后充当了德国以前的角色,为沙皇提供大规模的武装部队,向俄国资本市场大量融资,提供高于一般汇率的贷款来为大规模的工业化提供资金。  19世纪的最后20年,欧洲国家帝国主义的野心急剧膨胀,英国、法国、比利时和德国都争先恐后地掠夺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两个事件阻止了欧洲一触即发的战争。1904年,法国和英国建立了“相互谅解备忘录”,成为此时正在自鸣得意的德国的掣肘;接着,在1905年,德国采纳了希里芬计划,而几乎同时,面对的是法国与俄国的宣战。在西线对法国的速胜和东线对俄罗斯的鏖战之间,德国选择了后者,用火车将部队转移到了东线,这一战略让德国人在其后吃够了苦头。  1907年,英国和俄国解决了长期以来在远东的矛盾,大不列颠帝国在东方的“大博弈”至此终结。法国与俄国的联盟愈发牢不可破。德国仍然迷恋于“恺撒”威廉二世(1859—1918)的帝国荣耀,不屑于再结交新的盟友,并开始与英国的海军进行军备竞赛。奥地利虽然仍是德国的盟友,却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因此,在1914年斐迪南大公遇刺以后,他们更加感到哈布斯堡帝国的生存岌岌可危。必须要做点什么了,他们以此为借口向塞尔维亚政府下了最后通牒,要求停止一切反君主专制的宣传,立刻对刺客进行审判和定罪,对军队进行严肃整治。  尽管得到了塞尔维亚安慰性的回应,奥地利还是在1914年7月28日这天发起了战争。这使得沙皇别无选择,只能“顺应民意”并履行条约上的义务,出兵保卫塞尔维亚。德国将此看作是对奥匈同盟的宣战,在8月1日对俄宣战。两天后,作为回应,俄国的盟友法国也被迫跳进了这场旋涡。当德国军队大规模地向西线进发的时候,他们选择了最近的路线,即穿过中立的比利时。战火烧到了比利时。这种机械的连锁反应无可避免地将英国卷了进来,英国在8月22日向法国特派远征军。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恐怖阴云和徒劳无功在不计其数的书本、小说、图片和文献中都有所记载。当遭遇到比利时人的顽强抵抗和随之而来的马恩河血战将他们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中时,德国人嚣张的气焰一下子就被打下去了,现代化的大炮和机关枪让双方军队都不得不躲在战壕之中。德国和英国的第一次交锋是在8月23日——一个星期一的早晨,你来我往的生死相搏开始了:1914年在伊普尔斯进行了第一次鏖战;1915也是在伊普尔斯,德国人第一次使用了氯气作为武器;几个月后在鲁斯,英国人也回敬了他们一次,但气体竟被吹回了英国战壕。  与此同时,其他各地的战争也进入历史画面。这其中包括东线1914年的坦能堡之役,此战中德国俘虏了95;000名俄国人,打死打伤30;000多人,使俄国将军亚历山大·萨姆索诺夫(1859—1914)在一个树林里饮弹自杀。1915年的加里波第之战,土耳其和德国抵抗了10个月,为粉碎盟军抢占达达尼尔海峡的企图,一次次将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队的进攻击退;在巴勒斯坦、伊拉克、阿拉伯国家,协约国军队与土耳其进行了艰苦的沙漠之战。1916年日德兰海战,则是到那时为止的规模最大的海战。  1917年年底,布尔什维克使俄国撤兵,退出了大战,这使得德国能够从东线调遣超过100万的士兵出来。但美国的参与同盟国一方使战争双方实力重回平衡状态。1918年,坦克武装力量现身西线——多达800辆的坦克对阵德国区区20辆——更配有精神抖擞的美国部队。为找到新的对策,德国左翼人士在柏林紧急会合,而灰心丧气的“恺撒”威廉二世干脆撤营走人,坐火车来到荷兰开始了流亡生活。列宁的工业化改革此时已经先于德国起步了,这后来长时期内被看作是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革命的催化剂,似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