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节
作者:蝎子王      更新:2021-02-26 17:12      字数:4915
  时带来的一条长毛狗,变成了短毛狗。
  音乐的慰藉
  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1833—1897年)年轻时就受到李斯特和舒曼的关注和帮助。他
  一生扑在音乐上,勤奋地工作。
  但他出身贫穷,父母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为了帮助家庭,他把挣来的钱都拿了出来,但总是杯水车薪,无补于事。加之他父亲不善理财,花钱轻率,因此经常入不敷出。
  有一次,勃拉姆斯离家外出,他对父亲说:“要是你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我觉得最好的慰藉是音乐。那时,请你翻翻我那本旧的《索尔钢琴练习曲》,也许你会消除烦恼的。”
  父亲并不懂他话里的涵义,也没当回事。不过没几天,他手头就又拮据了。这时,他想起了儿子的话,便找来了那本曲簿,看能找到什么慰藉。谁知,翻开一看,里面竟夹着几张可救燃眉之急的钞票。
  遗憾之事
  勃拉姆斯和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斯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的作者,彼此很是倾慕、钦佩。有一次,他俩在维也纳相遇,斯特劳斯把签名册递给勃拉姆斯,请他留名。勃拉姆斯在空页上抄了几小节《蓝色的多瑙河》的乐曲,然后在下面写了一行字:遗憾的是,这并非勃拉姆斯的作品。
  祥云缭绕天使
  勃拉姆斯的乐曲很大一部分是以抒情的旋律见长,因此总能使年轻女士陶醉不已。
  有一次,勃拉姆斯被一群女士团团围住,她们喋喋不休地问这问那,搞得他心烦意乱,几次想借故脱身,但就是突不出重围。
  无可奈何的勃拉姆斯取出一支雪茄抽了起来。女士们受不了浓烈的烟味,就对他说:
  “绅士是不该在女士面前抽烟的。”
  勃拉姆斯一边继续吞云吐雾,一边悠然地说:“女士们,哪儿有天使,哪儿就一定祥云缭绕。”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著名的乐队指挥布鲁诺·瓦尔特(1876—1962年)到了美
  国。他首次指挥纽约交响乐团时,发现第一大提琴手沃伦斯坦无论是彩排或正式演出时都有意不听指挥。
  “您是一位志向非凡的人,沃伦斯坦先生,可您的抱负是什么呢?”瓦尔特没有当众责怪他,只是请他来个别交谈。指挥家的态度非常友好。
  “成为一名指挥家。”大提琴手答道。
  瓦尔特笑着说:“那么,当您成为乐队指挥时,我希望您永远不要让沃伦斯坦在您面前演奏。”
  弹琴和补靴
  库勒克是德国的大钢琴家,有一次被富翁白林克请去吃饭。白林克过去是个鞋匠。进餐完毕,主人要求客人弹支曲子,库勒克只好从命。
  不久,音乐家也邀请白林克来吃饭。饭后,他捧出一双旧靴来。富翁感到很奇怪,库勒克说:“上次你请我,是为了听曲子;今天我请你,是为了补靴子。”
  作曲家的塑像
  西班牙小提琴家和作曲家萨拉萨蒂,听说有几位崇拜他的阔佬要为他立一座塑像。萨拉萨蒂向别人打听:“建这座塑像要花多少钱?”人们告诉他,大约要10000比塞塔。作曲家十分吃惊:“干脆我自己站在基座上好了,只要5000比塞塔就行。”
  不必自寻烦恼
  有一次,歌德和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770—1827年)并肩散步,过往的行人们不断地
  向他们致意问好。次数一多,歌德就不耐烦这频频的还礼了,不免大发牢骚。
  贝多芬笑着劝慰他说:“阁下,您用不着烦恼,也许他们是在向我致意呢。”
  一套乐谱
  贝多芬逝世后,恰鲁比尼成为欧洲的音乐巨子。
  有一次,一位时髦派音乐家带了一套乐谱去见他,伪称那乐曲是大音乐家曼哈所写。但恰鲁比尼仔细审视一遍后,断然说道:“这决不是曼哈写的,实在太坏了!”
  那位来访者又说:“那么,如果告诉你这是我写的,你会相信吗?”
  恰鲁比尼笑笑说:“不,你还不能写得这样好呢!”
  音乐家的简历
  匈牙利著名音乐家李斯特(1811—1886年)到西欧去旅行。在一家高级饭店住宿。对
  于这家饭店烦琐的登记手续,音乐家这样写下了自己的简历:
  职业:音乐家
  出生地:帕那萨斯
  由何处来:由迷惑之中来
  到何处去:到真实之国去
  帕那萨斯是希腊神话中作为太阳神和文艺女神的圣地,李斯特和饭店的侍者开了一个小
  小的玩笑。
  停止演奏的理由
  一次,钢琴之王李斯特到克里姆林宫演奏。他开始演奏了,沙皇还在谈着闲话。于是,
  他停止了演奏。沙皇问他为什么不弹了。他谦卑而骄傲地欠身说:“陛下说话,小子理应缄
  默。”
  “无才”偏要高价
  斯特拉芬斯基(1882—1971年)是一位出生于俄国的美国作曲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
  为美国人所熟知的乐曲。一次,有位电影制片人出价4000元邀请斯特拉芬斯基为好莱坞的一部电影配乐,被他当面拒绝,理由是钱太少了。
  制片人争辩道,另有一位作曲家也以同样的价为一部新片谱了曲。
  作曲家分辩说:“他有才呀!我没有才,干起来就要吃力得多。”
  高龄的原因
  马尔科姆·萨金特(1895—1967年),美国音乐指挥家和风琴手。他为古典音乐在年
  轻听众心目中的复活尽了很大的努力。
  在他70岁诞辰时,一个采访者问他:“您能活到70高龄,应该归功于什么?”
  “嗯,”指挥家想了想说,“我认为必须归功于这一事实,那就是我一直没有死。”
  一人买两票
  美国钢琴家波奇,有一次,在密西根州的福林特城演奏时,他发现全场观众很少,还不到半数。他从心里感到很失望。
  这时,只见他从容地走到舞台前面,对观众说:“你们福林特城的人一定很有钱,我看你们每个人买了两个座位的票,真阔呀!”
  话刚落音,全场欢声雷动起来。
  魔一般的心灵感应
  为了集中注意力,同时感受到乐曲的微妙境界,当代著名指挥家卡拉扬和小提琴演奏家朱尔斯坦在指挥和演奏时,都有闭眼的习惯。
  这两位天才的音乐家配合得非常默契,人们甚至认为指挥家和首席小提琴手几乎有着魔一般的心灵感应。他俩的第一次合作演出是在瑞士的卢塞恩。这次演出曾打动了无数观众。
  后来,当人们问起朱尔斯坦为什么要闭眼时,他说:“我们彼此看不见更好,这并不会出错,音乐不需要眼睛,要的是彼此的心领神会。整个演出我只睁过一次眼睛,看见卡拉扬正闭着眼睛在指挥,我赶忙又闭上眼睛,生怕破坏了整个气氛。”
  耶稣脸红
  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名画家拉斐尔(1483—1520年),曾经在梵蒂冈教皇皇宫里绘
  制壁画。他对此项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表现了极大的虔诚,他按自己对《圣经》的理解和想象,仔细地勾勒着每一个线条。经他手,一个个宗教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墙壁上。
  有一天,两位红衣主教突然有兴致来观看拉斐尔作画。当时的拉斐尔正站在支架上,酸痛的手臂吃力地挥动着画笔。红衣主教看了一会儿,然后半开玩笑地批评拉斐尔,说他把壁画上的耶稣和圣保罗的脸都画得太红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拉斐尔停下画笔,背对着主教,用非常低沉的声音回答道:
  “阁下,我是故意这么画的,因为圣主在天堂里看到教堂被你们这些人管辖而感到有些羞惭。”
  怒砸雕像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多那太罗(1384—1466年)创作了浮雕《佛罗伦萨的圣
  米凯莱》和青铜像《大卫》后,名声大振。威尼斯的绅士们委托他给雇佣兵队长达纳尔尼(即加塔梅拉塔)塑一座马的雕像,并一再催促他尽快完成。多那太罗对此很是恼火,他拿起锤子一锤把快要塑成的雕像的头砸个粉碎。绅士们拿起锤子对着他的脑袋,要用同样的方法报复他,多那太罗毫不畏惧,说:“我可以重塑加塔梅拉塔的头像。只要你们也能重塑我的头像,我倒很情愿让你们砸。”
  逼真与失真
  一位造访英国肖像画家戈弗雷·内勒(1646—1723年)的客人对内勒太太的一幅全身
  肖像发表评论说,画像底部的一些爪痕大大破坏了肖像的效果。内勒告诉客人说,这是他妻子的一只小叭儿狗的功劳,这狗经常用爪子抓内勒太太的裙子,想要主人抱它。这使客人想起了佐克西斯的事:佐克西斯有一次在一幅小男孩的画像头上画了许多葡萄,葡萄十分逼真,以致鸟儿们都飞来啄食。内勒诋毁这一传说:“要是孩子也画得与葡萄一样逼真的话,
  鸟就不敢来啄葡萄了。”
  妙索报酬
  有一次,英国画家、雕塑家威廉·霍格思(1697—1764年)受命为一个其貌不扬的贵
  族画像。他坦率的写实笔调,使这个贵族看了很不满意,拒绝付款。霍格思据理力争,但没有结果。
  霍格思由于缺钱用,最后还是给他的顾客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有一个专门展览野兽、畸形人和怪物的人,对这张画像很感兴趣,愿以高价收买。如果他3天之内收不到钱,他打算把这幅画像再润色一下,加上尾巴和其他器官,卖给那人去展览。
  收到这封信后,那位贵族立即如数付了款,把画像拿回家烧了。
  亚当和夏娃
  英国大版画家、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年)一生制作了大量钢板插图,也创
  作过不少高水平的诗歌。尽管生前未被重视,但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像许多艺术家一样,他对艺术世界迷恋得近乎痴醉,常常沉湎其中而忘记了现实。
  有一次,布莱克和他的妻子凯瑟琳模仿弥尔顿《失乐园》中所描绘的情景,一丝不挂地坐在他们的花园里,忘情地朗诵着《失乐园》里的诗句。
  正在这时,有客人来访,布莱克毫不窘迫地对客人喊道:
  “请进!这儿只有亚当和夏娃。”
  图案设计在哪里
  巴黎广告公司招聘美术设计师,要求应聘者寄上3件得意的近作:1幅素描、1幅写生
  和1幅图案设计。
  几天后,公司收到大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的应聘书,但里面只有1幅素描和1
  幅写生。怎么会缺一幅图案呢?大家纳闷起来。
  就在这时,有人发现信封里面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我的图案设计是信封上的伪造邮票。”
  倒过来试试看
  有一天,一个初学绘画的人去拜访德国著名画家阿道夫·门采尔,向他诉苦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消一天功夫,可是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
  阿道夫·门采尔听了说:“亲爱的,请倒过来试试,要是你能花一年功夫去画它,那么只用一天,就准能卖掉了。”
  女士和鹅
  门采尔长得又矮小又丑陋,当他发现有人嘲笑他的时候,他会怒不可遏。
  有一次,门采尔正坐在饭馆里,进来了三个外国人,一位女士和两位先生,他们在旁边的一张桌子坐下。画家抬头一看,发现那位女士正向两个同伴耳语,而且后来那三个人打量了画家一番便格格地笑了起来。
  门采尔的脸涨得通红,但他没有说什么,而是取出速写本,认真地画起画来了。他一边画着一边不时地望着女士的眼睛,致使那位女士有些慌乱。她觉得她刚才嘲笑过的邻座这个怪人正在给她画像,心里很不自在。
  门采尔并没有让她的目光扰乱了自己,满不在乎地继续画他的画。突然,其中一个男的
  朝他走来说:“先生,我不允许您画这位女士。”
  “哎呀,这哪里是一位女士呢?”门采尔心安理得地说道,并且把速写本递给他看。只见那位先生道了声对不起,便回到同伴那里去了。原来门采尔画的是一只引颈高叫的肥鹅。
  那个男人似乎不知道“鹅”在德语中可以作骂人的话,意为“蠢女人”。
  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
  18世纪西班牙杰出画家戈雅嫉恶如仇、爱憎分明。
  有一次,国王查理四世把戈雅召去,对他说:“你是我国最好的画家,只有你才配给王室贵胄画像。今天找你来,是要你为我画一张全家像,画好了,我重重地奖赏你。”戈雅想了想,同意了。
  这幅国王的全家像画好后,戈雅特地送给国王过目。国王一看,吃了一惊,因为他全家14人中很多人没有手——戈雅在像中只画了6只手。
  国王怒冲冲地问他:“这些人的手呢?”
  戈雅说:“我也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
  国王硬要他添上,他坚决不肯,因为他认为那些王子王孙都是白吃饭的人,只有嘴,没有手。
  干坏事的双手
  有一次,一个喜爱收藏艺术品的博士请戈雅画像。这个博士是个伪君子,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手狠心毒。他为了夺取一个朋友美貌的妻子,竟将这个朋友谋杀了。戈雅早知底细,仍然不动声色地给这个博士画了像。
  博士一看,高兴得跳了起来。他对戈雅?